初中古诗赏析练习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2356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9.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古诗赏析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初中古诗赏析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初中古诗赏析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初中古诗赏析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初中古诗赏析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古诗赏析练习题.docx

《初中古诗赏析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古诗赏析练习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古诗赏析练习题.docx

初中古诗赏析练习题

初中古诗赏析练习题

一、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请体会本诗中“阔”字运用的妙处。

【描绘里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的壮观景象,气概豪迈。

【1、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2、与“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意思相近的诗词有: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等,请评析这些名句在写景抒情方面的共同特点。

【这些诗句的共同特点就是不仅写景相当传神,而且能“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二、赤壁(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这件古物,引出了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之情。

【折戟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

2、如果把诗歌最后一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好不好?

为什么?

【不好。

虽然它们表达的意思基本一样,但是“铜雀春深锁二乔”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

或通过以小见大(或借代)的手法,借“二乔”被“锁”的命运来写出东吴失败的命运。

而“国破人亡在此朝”过于直白,缺乏诗味。

三、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请分析三四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并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感情。

【诗人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

“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

到了暮春三月,“杨柳堆烟”,“满”城皆是,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向往和喜爱。

四、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赏析“排”“引”两个字,说出它们各自的妙处。

【“排”字写出了白鹤直冲云霄的气势;“引”字写出来白鹤冲天激起的豪迈乐观之情。

2、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但本诗却一反传统,格调高昂。

请评析本诗中“鹤”的形象。

【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

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

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

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

五、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中景物描写的诗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其中与“左迁”相联系的意象是飘零的杨花、思乡的子归,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理解与同情。

2、“我寄愁心与明月”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请分析为什么诗人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拟人手法,把明月当作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的善良的人。

【1、我心与明月一样纯洁;2、友人像明月一样纯洁无辜;3、我的愁思无人能解,无人可诉只能寄于明月;4、唯有明月能同时见到我和友人;5、只有依靠明月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答出三项即可

七年级语文(下)古诗赏析练习

六,阅读《观刈表》回答问题。

1、请再写出两句白居易的诗:

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加点词语。

⑴小麦覆陇黄⑵妇姑荷箪食⑶右手秉遗穗

⑷左臂悬敝筐⑸吏禄三百石⑹岁晏有余粮

3、翻译下列诗句。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4、分析“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不需翻译)

5、诗人描绘了哪两幅画面?

借此揭示了什么?

6、本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答案:

{2,⑴同“垄”,指麦地⑵担⑶用手握着⑷破旧⑸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⑹晚

3,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拷。

4,这句诗细腻地刻画了刈麦者十分矛盾的心理。

农民为了抢收,为了活命,再累再热也只得挺着、忍着,可见处境十分艰难。

5,一幅画是一家农民麦收的辛勤劳碌的情景,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另一幅画描写了一位贫妇抱着孩子拾麦充饥的情景,提示了赋税的繁重。

6,揭示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

七、阅读王维诗《使至塞上》做题。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

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

“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塞的萧关遇到了侯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写景名句,依据这首诗,描述一下王维看到的景色以及当时的心情。

(60左右字内)

3.对(唐)王维《使至塞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故乡水;诗人自己。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热爱故乡感情。

“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B、诗人以浓郁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单车欲问边”,写自已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

“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C、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D、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燕然”两字中。

(1.A2.略3.B)

九、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春望》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春望》这首诗表达诗人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思想感情。

2、诗人前四句描绘了哪些景物?

诗人是怎样用景物来衬托这种感情的?

答:

前四句描绘景物:

山河、草木、花、鸟。

以景衬情,既以京城的荒凉景象作正衬,又以春天的美好景象作反衬,处处照应,意在言外。

3、说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诗中“破”字和“深”字的深刻含义?

答:

“破”“深”二字写出了安史之乱时长安城里萧条凄凉的春景,渗透了诗人忧时忧国的无限沉痛之情。

4、赏析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答:

这句诗用对偶手法,用质朴的语言道出了战火纷飞的年代,道路阻塞、音讯隔断时的内心感受,容易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5、诗中烽火本指(古代打仗时传递信息的烟火)。

这里指(战争)。

(烽火连三月)写战乱频繁。

“家书抵万金”表现作者(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挚感情。

5、体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抒情方式及含义。

答:

诗人采用比拟的手法,说花也因感伤时事而流泪,鸟也因离别而惊叫,这是诗人以含情之眼视物,故物也有情,以物情写人之情,委婉曲折,真挚深沉。

十、泊秦淮(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烟笼寒水月笼沙”为全诗创造了怎样的环境气氛?

答:

为全诗创造了一种朦胧、迷茫、空幻、冷漠的环境气氛。

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作者对此态度如何?

答:

《后庭花》是亡国之音,晚唐王朝即将重蹈覆辙之时达官司显贵沉湎声色,腐化堕落,作者对此无比愤慨和忧虑。

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是批评歌女吗,为什么?

答:

不是。

而是一种曲笔,字面上是批评商女,其实一是斥责陈后主君臣轻荡招致危亡;二是揭露达官司显贵沉湎声色,腐化堕落;三是忧虑那即将重蹈覆辙的晚唐王朝的命运。

十一、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表现了作者怎么样情操?

答:

这两句诗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表现出文天祥为正义事业而舍生取义的高尚节操。

2、仔细体会它丰富的内涵。

这两句诗丰富的内涵:

(1)人总有一死,但要死得有价值,要能光耀史册。

(2)为民族、为正义、而献身,死得其所,重于泰山。

3、诗巧妙地利用地名来抒写自己忧虑不安的心情的两句诗是:

怕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4、“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这两句诗的作用。

答:

(1)对过去战斗经历的回忆

(2)忧国忧民的表现(3)点题

十二、《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品味“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诗,简述你对其中蕴含哲理的理解。

答:

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

(2)感悟诗人情怀,说说这首诗为什么在古代送别诗中是别具一格的。

答:

这首诗摆脱了一般送别诗常有的感伤凄楚的情调,而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劝勉友人欣然赴任,表现了宽阔的襟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

十三、已亥杂诗(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

全诗抒发了自己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勇于献身为国家效力的情怀。

2、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物春泥更护花。

答:

落花纷纷绝不是无情飘洒,化作春泥愿培育出更多新花。

作者移情于物,形象贴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

作者以落花自喻,表达自己辞官后志在培育一代新人的愿望。

十四、望岳(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品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诗,简述你对其人中蕴含哲理的理解。

答:

这两句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

这两名诗,洋溢着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壮志。

2、仔细读诗,看看诗中是怎样扣住一“望”字来写景的,据此简述本诗写景的顺序。

答:

全诗不着一个“望”字,但句句都在写向岳而望。

就距离而言,“望”自远而近,首联写远望;颌联写近望,颈联写细望;就时间而言,“望”是自朝至暮,进而由望岳想像将来登岳远望之情状,全诗紧扣一个“望”字着笔,描写望泰山所见所感,使一“望”字贯穿始终,成为全诗红线。

3、诗中描写泰山的奇丽和高大形象的诗句: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十五、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突出一个“春”字,处处透出早春的信息,说说诗中哪些词表现了“早”。

“初平”的“初”,说明秋冬水落,春雨使湖水刚刚涨平;“早莺”的“早”,“新燕”的“新”,说明春季刚刚来临,最早出现的黄莺在争抢暖树,刚从北方飞来的燕子在衔泥筑巢,“渐欲”的“渐”,说明野花逐渐开放,还不到姹紫嫣红开遍大地的时候,“浅草”的“浅”,说明春草初生,仅能遮没马蹄而已。

2、这首诗写出了早春的哪些美丽的画面?

描写了早春的画面:

水画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迷人眼、浅草没马蹄。

3、能不能将诗中的“几处”、“谁家”分别改为“处处”、“家家”请说说你的理由。

答:

不能。

因为诗中所写是早春之景,“几处”和“处处”、“谁家”和“家家”的数量、范围不同;“几处”、“谁家”更能给人春光乍见之感,如换成“处处”“家家”写得就不是早春景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