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阅读第七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322327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4.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主题阅读第七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主题阅读第七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主题阅读第七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主题阅读第七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主题阅读第七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主题阅读第七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主题阅读第七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题阅读第七单元教学设计.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主题阅读第七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主题阅读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主题阅读”四年级上册第七组

“成长手册”教学设计

单元概述:

本单元围绕“成长故事”这一专题,安排了21篇文章,其中人教版教材课文4篇,《新语文主题阅读》文章8篇,《主题式·经典诵读》诗文9篇。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有过获得成功的喜悦,有过遭受挫折的烦恼,也遇到过困惑不解的问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了少年周恩来在感受到中华不振的现实之后,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事;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为他修改一篇作文并请他到家中做客的事;

《乌塔》讲的是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一个人在欧洲旅游的事;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则以书信的形式,讲了一个小朋友向一位作家请教如何与人和睦相处、平等交流的事情。

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别人的成长故事,学生在阅读时一定会受到许多启发,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如何自立,如何与别人相处……

在进行本组教学时,应以“成长的故事”为核心,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学习课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综合性学习,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访问、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更多成年人或同龄人成长的故事,还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并在口语交际和习作中,把了解到的故事和想到的问题,以口头和书面的形式进行交流;在“展示台”中,用各种形式展示本组语文学习的成果,和大家一起分享语文学习的快乐。

朗读经典诵读的9篇诗文时,要边朗读边回味,读出诗人童年时的欢乐,成长中的收获和烦恼,以及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

设计理念:

教师在整体把握这单元教材的前提下,以“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法”策略为指导,以“单元主题”为线,系统地、科学地串起21篇文章。

1.在教学过程中秉承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原则,创新读法求高效减词加词对比读、提示关键承接读、突出重点反复读„„。

语文课中的人文因素,情感体验,不是教师讲出来的,最经常、最有效的方法是读——读着读着体会到了;读着读着感悟到了;读着读着共鸣到了„„读能激起学生对童年的共鸣;读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逐步提升文化品位。

在分享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更多成年人或同龄人成长的故事,还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过程中的问题,感受童年时的欢乐,成长中的收获和烦恼,以及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

2.以批注式阅读为主要学法,找出文中的中心句,仔细体会;找出句中的重点之词、传神之词,反复品读,得其精华。

在批注式的阅读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3.课堂以学生汇报为主,不过多讲解,重在读书,重在积累、积淀,真正把读书的权利交给学生,学生从中实现了“大阅读”,课堂成为学生尽情展示的舞台、畅谈交流的乐园。

4.立足教材,围绕主题,实现三本教材的有效整合:

以人教版课标教材为主,《新语文主题阅读》和《主题经典式诵读》为辅。

从主题人手,明其“意”,得其“要”,融其“情”,得其“魂”,用其“华”,阅读是大量的,主题经典诵读是丰富的,习作又是具体的。

教学内容:

1.人教课标版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乌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2.《新语文主题阅读》:

《一串葡萄》《家里来了个外国男孩》《在美国的日子》《独享“体罚”之秘密》《儿子的创意》《成长》《茅以升》《试胆量》。

3.《主题式•经典诵读》:

《送报》《呼唤》《童年》《短诗》《生活的色彩是爱》《在山的那边》《请求》《天生我材必有用》《风雨兼程》。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一主”目标:

1.能正确认识并理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书后田字格中的生字。

2.引导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读诵中积累好词佳句,感悟诗文。

3.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增强独立生活、自强、自立的意识。

4.学习修改文章的方法,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从中学做人、学对待他人。

5.通过口语交际和习作,回忆成长中体验到的快乐,思考成长中的问题,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两翼”目标:

1.阅读《新语文主题阅读》8篇,《主题式经典诵读》9篇,背诵喜爱的经典诗文。

2.指导学生运用“以读代讲”等方法深入感悟主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1.在分享阅读的基础上,唤起学生对“在成长的过程中曾经获得成功的喜悦,遭受挫折的烦恼以及遇到过困惑不解的问题”这一主题的领悟与理解,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综合性学习,在成长故事中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的问题,留下成长的足迹。

2.正确使用批注式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分享阅读感悟和体会,积淀语言。

3.学习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能对文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阐述自己的独特的看法。

4.学习书信的正确格式及写法。

课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主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周恩来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

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阔学习思路。

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1.你知道哪些名人名言?

2.教师多媒体出示周总理的名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指名读。

4.大家想知道周总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他读书的目的的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理请线索。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汇报:

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概括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可分为几段?

(三)学习生字生词

1.教师板书要求学会的字和要求认识的字。

2.学生自由读生字。

3.指名读生字。

4.学生带着以下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

(1)怎样读准要求学会的字的音?

怎样记住要求学会的字的形?

通过书中的生词和课外的词理解生字的意思。

(2)怎样记住要求认识的字的音?

5.汇报小组学习生字的成果,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汇报要求学会的字。

(1)“租”是平舌音,指导学生读准。

“惩”是阳平,强调不要读成上声。

(2)引导学生用比较法记忆:

租—祖振—晨嚷—囊

(3)通过组词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帝国主义、租界地”的意思。

(4)“凡”的最后一笔是竖弯钩,“嚷”字右边分上、中、下三部分,这两个字教师边强调边范写,帮助学生正确记忆。

汇报要求认识的字。

(1)指名读。

(2)开火车读。

(四)练习朗读课文。

(五)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课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主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周恩来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

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阔学习思路。

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两翼目标:

《新语文主题阅读》:

《一串葡萄》

《主题式•经典诵读》:

《送报》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一)谈话激趣。

1.出示旧中国东北的“外国租界地”图片。

2.指名汇报课前查找的有关“外国租界地”和“帝国主义列强”的资料。

3.师:

12岁的周恩来看到外国租界地的灯红酒绿、看到中国同胞任洋人欺侮,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

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关心国家大事。

1.自由读第一段,想一想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

引导学生体会:

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爱问问题、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的孩子。

3.分角色朗读第一段。

(1)周恩来的话应该怎样读?

伯父的话应该怎样读?

(2)指名分角色读,师生评议后再指名读。

(三)学习第二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胸怀祖国。

1.过渡:

租界地对于少年周恩来来说是一个不解的谜团,他一定要弄个明白。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段,想一想“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

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3.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4.引导学生从描写租界地的街道的句子中体会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为所欲为和中国巡警的奴颜媚骨。

引导学生从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中体会中国人任人宰割的悲惨境遇、体会侵略者的猖狂和中国巡警的麻木不仁。

5.想象:

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6.结合查找到的资料补充帝国主义列强是怎样侵略中国的。

7.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8.指导朗读:

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

(沉痛、悲伤)

(四)学习第三部分,感受少年的周恩来报国之心的坚定。

1.过渡:

看到这一切,少年周恩来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12岁的他在想什么呢?

2.指名读,大家思考,周恩来常常在想什么?

3.汇报上面的问题。

4.周恩来在沉思中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5.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6.指导朗读周恩来所说的两句话。

让学生说说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从而体会周恩来志向的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五)、拓展总结,升华情感。

1、读最后一段。

2、知道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做了哪些贡献吗?

学生结合查找到的有关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所做的贡献的材料汇报交流。

3、学生谈听后的感受。

4、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课程资源开发

1.将旧中国东北“外国租界地”图片、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外国租界地”、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及名人名言。

课题: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一主目标:

⒈理解生字新词。

⒉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⒊引导学生初步思考“预习”与“思考.练习”,使孩子对本篇文章的学习重点做到心中有数。

⒋读通课文。

教学重、难点:

能在较短时间内以一定的速度读通课文。

第一教时

教学过程:

㈠自读:

(第一轮)

⒈明确自学要求:

[出示投影(小黑板)A]

⑴默读:

①标出小节;②用横线划出生字新词,并通过查字典将解释注在课文相应的词条旁。

⑵轻读:

①读时能听见自己的发音;②先通读,读不顺的地方再反复读,直到通顺(达到“三不”)为止。

⒉学生自学。

㈡交流:

⒈校对小节数:

计11小节。

⒉读写生字词。

(试读与范读结合;板演、书空与范写结合。

⒊解释词语:

(以思考.练习4的词语为主)

步骤:

⑴读出词语所在的句子。

⑵解释(能联系上下文最好,但绝不强求。

推荐:

推举,介绍。

秘诀:

秘密的窍门、办法。

删掉:

(演示)颠倒:

(举例)典雅:

优美不粗俗。

融洽:

彼此感情好。

(谈得投机)和蔼:

态度温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