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辽宁卷.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22481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0.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辽宁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辽宁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辽宁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辽宁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辽宁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辽宁卷.docx

《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辽宁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辽宁卷.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辽宁卷.docx

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辽宁卷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

语文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与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大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第Ⅰ卷1至8页,第Ⅱ卷9至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古代文论中,我们常常见到“文”和“质”这一对词语.它们被用来评论作家作品,概括一定时代的文学风貌,还被用来说明文学的发展等,因此准确理解它们的意义十分重要。

“文”字的本义是指线条交错或者色彩错杂,由此引申出华丽、有文采的意思。

而“质”字,凡事物未经雕饰便叫做“质”犹如器物的毛坯、绘画的底子,因此含有质朴、朴素的毒思.这一对词语最初不是用于评论文学,而是用来采评论人物的。

《论语,雍也》记载,孔子曾说过“质胜主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话。

这段话中的“文”、“质”,人们一般解释为:

“质”是指“诚”一类内在的道德,“文”则是指文化知识一类外在的东西,“文”和“质”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其实按孔子原意,这里的“文”、“质”是指文华和质朴,都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言谈举止、礼仪节操而言的。

一个人若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扑,不讲礼仪,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若是过分地文饰言辞,讲究繁文缛礼,就如日那些掌管文辞礼仪的史官了。

这里不存在本末内外的关系。

以“文”、“质”二宇论文学、论社会政治生活,与用它们来论人物有着密切关系.《韩非于。

难言》论述向国君进谏之难:

“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

”这句话可能就是本诸《论语》,其中“繁于文采”即“文”;“以质信言”即“质”,分别指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

再后来,东汉班彪说《史记》“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很可能也是从《论语》的话而来.“质而不俚”是说文

风质朴而不至于俚俗鄙野。

“文质相称”是说文饰润色恰到好赴,无过与不及之弊。

魏晋以后文论中用“文”、“质”二字,多敷情况下也都是指作品的外部风貌而言;只有少数场合可理解为近似于今日所谓的形式和内容。

总乏,古代文论中经常出现的“文”、“质”这对词语,大致上具有一以贯之的含义。

古代批评家要求文学作品能移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

当他们不满于文坛风气过于靡丽时,便强调“质”的方面:

而当文风过于质朴时,又有人出来强调“文”的方面。

“文”、“质”这对概念,体现了古人对文学作品的审差要求和他们对文学发展规律的认识.

(摘编自王运熙《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文质论》)

1、下列有关“文”和“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和“质”这一对概念在评论作家作品、概括时代文学风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必须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

B在中国古代,“文”是华丽有文采之意,“质”含有质朴、朴素之意,这两个字从一开始就是用来评论人物的。

C人们一般认为,“文质彬彬”就是形式和内容互相协调,其中“质”是指内在的道德,“文”是指外在的表现。

D.孔子认为,“文”有文华之意,“质”是质朴之意,“文质柞彬,然后君子”就是文华与质朴相配得当才能成为君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这里“文”和“质”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等而言的,“野”和“史”也没有本末内外的关系。

B韩非子说“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其中“以质信言”是指以质朴的语言进谏,“鄙”则与孔子话中的“野”意思相同。

C班彪说《史记》“文质相称”,这可能是借用了《论语》的意思,从文学角度对《史记》外部风貌作出了高度评价.

D魏晋以后文论中“文”、“质”二字的古义也大都沿用了孔子的意思,只有少数场合可以大体理解为形式和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子·难言》指出,如果分别采用“文”或“质”不同的风格,就无法达到向国君进谏的目的。

这是“文”、“质”涉及社会政治生活的一个例子。

B“文”和“质”这一对概念的含义,不但在古代文论中大致上是一以贯之的,它跟最初评论人物时的意义也是一脉相承的。

C从古代文论来看,如果人们在文学创作中兼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那就会使文学作品呈现出一种文质彬摧的动人风貌.

D当古代批评家不满于文坛风气,要求加强“文”或“质”的时候,就意味着当时文坛可能已经过于质朴或过于蘼丽了。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也。

少为亲人赵伯符所知。

谦年十七,伯符为豫州刺史,引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

父忧去职,客居历阳,躬耕以养弟妹,乡里称其敦睦。

出为句容令,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

泰始初,事建安王休仁,休仁以为司徒参军,言之明帝,擢为明威将军、巴东建平二郡太守。

郡居三峡,恒以威力镇之。

谦将述职,敕募千人自随。

谦曰:

“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何烦兵役,以为国费。

”固辞不受。

至郡,布恩惠之化,蛮獠怀之,竞饷金宝,谦慰喻而遣,一无所纳。

及掠得生口,皆放还家。

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

郡境翕然,威信大著。

齐初,为宁朔将军、钱唐令,治烦以简,狱无系囚。

及去官,百姓以谦在职不受饷遣,追载缣帛以送之,谦却不受。

每去官,辄无私宅,常借官空车厩居焉。

明帝将废立,欲引谦为心膂,使兼卫尉,给甲杖百人,谦不愿处际会,辄散甲士,帝虽不罪,而弗复任焉。

天监六年,出为辅国将军、零陵太守,已衰老,犹强力为政,吏民安之。

先是,郡多虎暴,谦至绝迹。

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

谦为郡县,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收入常多于邻境。

九年,以年老,征为光禄大夫。

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

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

高祖笑曰“朕使卿智,不使卿力。

”谦自少及老,历二县五郡,所在廉洁。

居身俭素,床施蘧屏风,冬则布被莞席。

夏日无帱帐,而夜卧未尝有蚊蚋,人多异焉。

年逾九十,强壮如五十者,每朝会,辄先众到公门。

力于仁义,行己过人甚远。

从兄灵庆常病寄于谦,谦出行还问起居。

灵庆曰:

“向饮冷热不调,即时犹渴。

”谦退遣其妻。

有彭城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舆送谦舍,谦开厅事以待之。

及融死,以礼殡葬之。

众咸服其行义。

十五年,卒官,时年九十二。

(节选自《梁书·孙谦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引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干:

才能

B.躬耕以养弟妹躬:

亲自

C.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宾:

归顺

D.至郡,布恩惠之化布:

宣告

5.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孙谦为政清廉的一组是(3分)

①谦慰喻而遣,一无所纳②俸秩出吏民者,稀原除之

③治烦以简,狱无系囚④每去官,辄无私宅

⑤已衰老,犹强力为政⑥居身检素,夏日无帱帐

A.①②④B.①④⑤

C.②③⑥D.③⑤⑥

A孙谦十七岁开始任职,离任后客居历阳,从事耕作来供养弟妹,乡里称赞他淳厚

友爱。

后升任二郡太守,他对待蛮夷采用安抚政策,境内安定,威信卓著。

B孙谦任钱唐令时操守廉洁,不受馈赠。

由于没有私人住宅,离任时只能借住在官

府空车库里。

明帝想将他引为亲信,因为他不愿意而被迫放弃这一想法。

C孙谦任零陵太守时,虽然年纪已老,仍勤于职守,受到官员民众欢迎.在担任郡

守县令期间,常鼓励督责蚕桑养殖,努力发展农业生产,收入多于邻境。

D孙谦一生.历任二县五郡长官,处处廉洁奉公,以身作则。

九十岁后,每次朝见

聚会,他总是先于别人到达:

遵奉仁义之道,身体力行也远远超过别人。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

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

(2)有彭城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舆送谦寺,谦开厅事以待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晚泊岳阳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糸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阙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击如飞.

8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6分)

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是怎样表现的?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弦弦掩抑声声思.____。

____,说尽心中

无限事。

(白居易(琵琶行》)

(2)千古江山,____。

____.风流总被雨打

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____.受中赏;____

____,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三、四两中,选定其中一大题做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记分。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遗璞贾平凹

离公路很远的地方,有条山沟。

再往深里走,有座古庙,庙前的河滩里,有一块共四问房那幺高,傅一只实一心碗儿放着。

上边凿了四个大字:

孕璜遗璞。

住在这孕璜遗璞周围的人家,就是遗璞村。

县志上说:

这石头,是当年士娲补天的时候多了一块,就遗弃在这里再没有用。

人们都在传说,这石头孕了玉璜,是仙灵之物,于是时常有人前来现赏,遗璞村的人便祖祖辈辈自豪。

收罢秋,是气转凉了。

沟脑上连要修一道水渠,把水引到山坡下的地里,男人们都去辛苦,丁丁当当在远处破石头。

夜里回来,使坐在碾盘上吃饭,然后就熬了山上自采的野茶。

这茶很苦,一无三顿都要唱,不喝脑壳就疼。

一喝着,身上来了精神,他们就笑话山外来观赏遗璞的那些人:

“城里人没采,一喝这茶就吐了。

“城里人胃嫩。

“鸡鸭都克得过,这茶水儿却受不?

他们说过,就乐了,接着就看起河滩里的那块遗璞采。

“这么个仙物儿,遗在这里真委屈了。

“亏就遗弃了它!

“多亏?

“它要不在这儿,谁会到咱这儿?

省城在天尽头,咱能去吗?

但咱坐在家门口,倒见着省城大人物了。

说的是省城老贾的事儿。

省城老贾是七年前在这里呆过的。

那时候,村里人发现从县里来了个胖胖的老头,白日里也上山劳动,夜里就在石头前闷头儿坐一阵。

他们都不知道这是谁,后来才风闻是犯了错误,从省城来的人,姓贾。

就叫起他省城老贾。

一年后.省城老贯就在县里当了书记,他们才知道那是个当官的人物,遗璞村老少都很骄傲。

省城老贾也没忘了这遗璞和遗璞村的人,过一些日子,就来看看石头,又给这个村拨了好多救济粮、救济款。

有一年每家得到十二元,一半买了粮食,一半给孩子们买了塑料凉鞋。

到山外去的时候,获子们就穿上塑料凉鞋,式样挺漂亮的,只是穿长了脚发烧,走一走得用凉水浇。

去年秩初,省城老贾突然回省城去了,临走他照了好多遗璞的照片,还说回去后,要为这石头写写文章哩。

不久,他就在省城当了一个很大的官。

遗璞村的人愈是十分地骄傲了。

“那文章不知写了没有?

男人们狂碾盘上说话,婆娘家觉得热闹,也走了过来,女人在石头上坐了,一直不

开口,这会几说:

“蛮儿说,他在报上看到省城老贾的文章了。

“写咱遗璞村了吗?

“写了.说‘四人帮’迫害他,把他‘流放’,‘流放’是什么意思?

“就是下放吧。

“流放’到一个山区小县,而且还在一个山沟沟劳改了一年。

“你胡说了,他住在咱这儿,没有背枪的看守他,苦是苦些,和咱们一样,咱又处

处照顾了他,你说他劳改了一年,咱们不是长年在劳改吗?

“蛮儿说报上就连幺写的。

“蛮儿一定是看措了。

你们婆娘家这臭嘴!

婆娘家便不再言语了,低声骂了一句怀里用牙吐奶的弦子。

男人们喝过一杯黑糊糊的茶水,又说开了:

“咱这块遗璞,真是好石头呢!

想想,招来多少人了?

不算一般的,大人物就有十

多个了吧?

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