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pdf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219305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310.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五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五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五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五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pdf

《五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pdf(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pdf

1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化学纤维是主要的纺织原料,也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化纤工业是有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产业,是纺织工业整体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支柱产业。

加快化纤工业的转型升级,培育化纤工业发展新优势,对于实现纺织强国目标,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此,特编制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

一、现状和形势

(一)“十二五”发展情况

(一)“十二五”发展情况行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2015年化纤产量为4831万吨,占全球比重达到70.0%。

化纤占纺织纤维加工量的比重由2010年的70.0%提高到了84.1%。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化纤差别化率达到58%,比2010年提高12个百分点;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2015年,生产规模20万吨/年以上的化纤企业达到59家,产能占全行业的66.9%,比2010年提高17.9个百分点。

纤维原料格局得到优化,精对苯二甲酸的自给率由2010年的68.0%提高到97.6%,己内酰胺自给率由2010年的43.7%提高到89.2%。

技术进步成效明显。

多项化纤技术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励。

我国已成为全球范围内高性能纤维生产品种覆盖面最广的国家,高强型碳纤维实现了规模化生产,间位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产品生产国际水平;莱赛尔、壳聚糖等生物基纤维实现了产业化。

重点推广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技术40余项,减排成效显著。

化纤品牌培育逐步推进。

中国纤维流行趋势连续发布,提升了企业品牌效应和经营效益,逐步形成了化纤产业链上下游有效对接的新2模式。

标准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化纤工业协会成为我国团体标准改革试点,发布实施了30项协会团体标准,有效满足了市场和创新需求。

(二)“十三五”面临形势

(二)“十三五”面临形势全球化纤工业继续深入调整。

新一轮技术革命深入发展,功能化、绿色化、差异化、柔性化已成为化纤工业发展趋势。

高性能纤维领域是全球化纤业必争的科技制高点;东南亚、南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开始积极发展常规化纤产能。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助力我国化纤工业国际化布局。

我国化纤工业仍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预计未来510年全球纤维加工总量仍将以年均3%左右的速度增长,增量将主要来自化纤。

纤维应用不断向交通、新能源、环保、基础设施、航空航天等产业用领域拓展以及,人们对功能化、差异化、个性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升级,我国化纤工业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化纤工业发展进入新常态。

化纤工业已进入供求关系再平衡期、存量产能优化调整期和高品质增量适度发展期的“三期叠加阶段”。

新常态下行业发展仍存在突出问题。

自主创新能力弱,常规化纤产能结构性过剩,企业运行质量和效益降幅较大,高附加值产品占比低;产业链上下游发展不平衡,原料不匹配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化解;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趋紧,行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尚有差距。

化纤工业发展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基础和综合实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化纤产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升级,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运营能力,是“十三五”期间化纤工业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建设化纤强国的必然选择。

二、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一)指导思想3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制造2025”和“三品”战略为指导,主动适应化纤工业发展新常态,坚持以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动力,以改善供给、满足需求、创造需求、引领需求为出发点,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增强化纤工业国际化经营能力,提升以技术品牌为主的核心竞争力,构建竞争新优势,到2020年基本建成化纤强国。

(二)发展原则

(二)发展原则1.创新驱动,升级发展。

加快完善化纤工业创新体系,推进跨行业跨领域融合创新。

以企业为中心,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大力发展高性能纤维和生物基化学纤维,提高化学纤维的高功能化、差别化水平。

提升化纤生产智能化、柔性化、网络化水平。

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

2.控制总量,平衡发展。

坚持优化存量,从严控制新增产能,依法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化解过剩产能。

优化行业组织结构和区域结构,加大兼并重组力度,推动产业集聚,提升综合竞争能力。

3.绿色制造,持续发展。

坚持低能耗、循环再利用,加快推广应用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和装备,完善绿色制造的技术支撑体系。

积极推广绿色纤维标志产品,全面推进行业清洁生产认证和低碳认证体系建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快制造方式的绿色转型。

4.开放合作,共同发展。

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要求,推进化纤工业装备、技术、标准、服务的国际化。

积极有效引进国外化纤工业的高端技术、先进管理经验以及高素质人才,加快形成化纤工业国际化发展的新格局和对外合作升级版。

(三)发展目标(三)发展目标41.行业增长。

到2020年,规模以上化纤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7%左右,化纤产量约为5700万吨,年均增速3.3%;化纤加工量占纺织纤维加工总量比例为86%。

2.结构优化。

到2020年,化纤差别化率提高到65%,产业用化纤的比例提高到31%,高性能纤维、生物基纤维有效产能进一步扩大。

形成23家综合销售收入超过1500亿的企业和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3.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到2020年,大中型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由目前的1%提高到1.2%,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15%,产业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推进并发挥关键支撑作用。

涤纶、锦纶、再生纤维素纤维等常规纤维品种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生物基化学纤维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绿色发展。

到2020年,单位增加值能耗、用水量、主要污染物排放等达到国家约束性指标和相关标准要求,再利用纤维总量继续保持增长,循环再利用体系进一步完善。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结构调整,实现转型升级

(一)加快结构调整,实现转型升级1.控制总量规模,优化产能结构坚持控制总量、优化存量、拓展应用,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深化差别化、功能化技术融合,市场竞争优势由“单纯成本和规模”向“高附加值、专业化与系统化”转变、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严格能耗、物耗、环保、质量和安全等标准,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并举,到2020年,淘汰不达标且无改造潜力的落后产能350万吨以上。

严格控制技术水平不高的常规性纤维产品新增产能,化解部分富余产能,为企业优化供给结构腾挪空间。

52.推动兼并重组,促进协调发展支持企业通过横向联合与垂直整合,实现存量资产的重组和做强优势。

鼓励规模大、实力强的精对苯二甲酸-聚酯企业、己内酰胺-锦纶企业通过产业链延伸,实现炼油、化工、化纤及化纤纺织的一体化生产,提高产业链掌控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到2020年,发展23家综合销售收入超过1500亿的企业和企业集团。

引导企业向市场或资源富足、产业链配套完善及环保治理集中配套的地区集聚,促进产业集群式、园区化发展。

形成一批“专、精、特、强”中小型企业,提供个性化、差异化和多功能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服装、家纺及非纤领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

3.加快国际化发展,构建产业链竞争优势积极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和国际产业分工,深化行业国际交流与合作,培育化纤跨国公司,结合“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加强与国外高技术纤维及复合材料等企业合作,提升我国产业用纤维领域的制造和应用水平。

推动重点企业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利用中亚、中东等地区油气资源布局原料加工,利用东南亚市场及双边、多边自贸区,以我国领先的化纤制造技术和装备为抓手,推进与产业链上下游配套的化纤生产,主动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全球分工体系、研发创新体系和营销体系。

到2020年,化纤海外投资产能规模超过100万吨。

推进产品、技术和标准的国际化合作与互认,提升在化纤国际标准领域的主导话语权。

提高我国化纤工业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鼓励外资将处于价值链高端的设计、核心制造、营销和咨询服务等环节向中国转移。

(二)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创新能力

(二)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创新能力1.搭建创新平台,完善创新体系6充分发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用,借助高校、科研院所优势,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产业及应用推广体系集聚,建立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产业创新平台,推进企业技术中心、重点行业工程中心和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上下游产业链集成开发。

加快推动在关键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果的工程化推广和产业化应用。

继续支持开展“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恒逸基金”优秀学术论文评选等行业学术活动,支持以实现产业化为导向的工业应用基础研究,为化纤新品种和新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2.加快产品开发,突破关键技术着力提高通用纤维多种改性技术和新产品研发水平。

加快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高附加值、低成本制造关键技术及装备工程化技术研究。

间位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制备技术已达到国际中等以上水平的,重点开发新品种,拓展应用领域;碳纤维、聚苯硫醚和连续玄武岩纤维等已处于产业化向规模化阶段推进的品种,重点攻克低成本、高稳定性制造技术和装备,开发适用不同领域需求、不同档次的纤维品种,碳纤维要以汽车轻量化和大飞机制造等国家重大工程为契机,重点攻克高端纤维及复合材料生产技术;聚酰亚胺纤维、对位芳纶和聚四氟乙烯纤维等处于产业化初级阶段的品种,重点解决工程化放大的技术问题及成套装备的研制。

突破替代石油资源的生物基原料和生物基纤维绿色加工工艺、装备集成化技术,实现产业化、规模化、低成本化生产。

重点提高生物基合成纤维聚合及纺丝单线规模和整体技术水平,优化海洋生物基纤维原料多元化及规模化生产技术。

加大市场推广力度,拓展生物基纤维应用领域。

3.推进智能制造,加快两化融合7着力突破数字化、智能化化纤成套装备及制造等关键技术,突破现有化纤装备刚性设计瓶颈,实现模块化生产。

满足多品种、高品质、低能耗、清洁化的生产要求,鼓励支持开发面向化纤企业生产的制造执行系统(MES),企业能源管理中心、企业管理ERP信息系统,供应链和下游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和营销管理的物联网系统。

加强在线检测、远程诊断及运行维护等功能的开发应用。

鼓励支持开发和推广数字化工艺设计、数字化全流程制造技术、数字化生产管理技术。

实现大容量多批号产品的信息自动化及产品可追溯性。

推动在涤纶、锦纶等行业建立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示范,研究大数据、云计算在化纤生产全流程中的应用。

(三)发展绿色制造,推进循环利用(三)发展绿色制造,推进循环利用1.推广绿色技术,提高节能减排水平推动绿色设计、制造、回收再制造等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重点开发锦纶熔体直纺、再生丙纶直纺等新技术。

推广绿色制浆技术,提升原液着色技术生产水平,拓展应用领域,发展纤维绿色后加工工艺技术。

在行业中编制节能低碳技术目录,积极推广节能环保技术装备,持续加强行业的清洁生产,鼓励行业内能效标杆企业和领跑者企业。

2.推进再生循环体系建设,促进绿色消费进一步提高再生化纤制品优质产能的比例,建立与发展废旧化纤纺织品、废弃聚酯瓶等资源回收体系和产品梯度循环利用体系。

研究制定行业绿色生产标准,规范采购、生产和销售,提升产品质量、行业信誉和品牌度,拉动化纤循环再生产品的消费。

推进生物基纤维、循环再利用纤维、原液着色纤维等产品的“绿色纤维”认证体系建设,提升“绿色纤维”产品的市场认知度。

设立以化纤企业和协会为主体的行业绿色发展基金,鼓励和引导绿色消费,实现绿色转型。

3.完善规范和评价体系建设,提高绿色制造水平8继续做好纤维素纤维、循环再利用纤维等行业规范条件的宣传和符合规范条件企业的名单公告管理等工作,适时组织规范条件的修订。

进一步完善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评价制度和标准,加强清洁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