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法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208778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拔罐法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拔罐法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拔罐法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拔罐法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拔罐法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拔罐法教案.docx

《拔罐法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拔罐法教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拔罐法教案.docx

拔罐法教案

拔罐法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的拔罐方法。

2.熟悉拔罐的作用、适应证和拔罐的应用注意事项。

3.了解拔罐的起源和发展以及罐的种类。

教学内容:

概述

第一节拔罐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罐的种类

第三节拔罐的方法

第四节拔罐法的作用和适应范围

第五节注意事项

教学安排:

本章教学内容为4课时,其中课堂讲授3学时,指导学生实践操作1学时。

(实践操作内容见实践指导)

第五章拔罐法

课题

第五章拔罐法

第一节拔罐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罐的种类

拔罐的方法

拔罐法的作用和适应范围

第五节注意事项

课型

理论

讲授

课时

2学时

教学

目的

1.掌握常用的拔罐方法与应用

2.熟悉拔罐法的概念、作用、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

3.了解拔罐的起源、发展、罐的种类和拔罐法的特点。

重点

难点

重点:

1.火罐法的操作与应用

2.拔罐法的作用原理、适应范围、注意事项

难点:

不同种类罐具的操作方法

教具

多媒体机

罐具、酒精灯、95%酒精棉球、镊子、火柴、毫针等

授课班级

教学方法

讲授、演示、多媒体

教学过程

1.由展示罐具,指导学生识别罐具引入教学(6分钟)。

2.讲授课程内容:

①结合拔罐法的发展介绍拔罐法的概念与特点(6分钟);

②通过实物展示讲授罐的种类及各自的特点(10分钟);

③结合示范、录象讲授各种拔罐法的操作(58分钟);

④结合拔罐法的作用特点讲授其适应范围、应用举例(20分钟);

⑤以提问的方式调动学生思考拔罐时应注意的问题(8分钟)。

3.指导实践操作(60分钟)

4.小结、提问、答疑(10分钟)。

5.布置思考题(2分钟)。

概念和特点

一、概念

?

?

?

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气等方法造成罐的负压,使之吸附于施术部位,产生良性刺激,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工具:

燃烧

拔罐法方法→形成负压→吸附皮肤

抽气

作用:

负压、温热等刺激

目的:

治疗疾病

二、特点

1.作用显着,适应症广。

2.无痛无创,使用安全,操作简便。

3.经济实惠,便于推广。

拔罐的起源与发展

拔罐法演进表

玻璃罐

用具:

兽角→竹罐→陶罐→金属罐→抽气罐

电拔罐

方法:

燃火排气→煮水排气→抽气排气

单罐→多罐

拔罐法的演进拔罐形式闪罐

留罐→

走罐

形式:

药罐

单独拔罐→综合运用针罐

刺血拔罐

第二节罐的种类

罐的种类主要有竹罐、玻璃罐、陶罐,抽气罐(逐一展示实物)。

竹罐:

用直径3~5厘米坚固无损的竹子,截成6~10厘米不同长度磨光而成

优点:

取材容易,制作简便,轻巧价廉,不易摔碎。

缺点:

易燥裂而漏气。

玻璃罐用透明玻璃制成,中央呈球形,罐口厚实平滑。

分大、中、小3型。

优点:

质地透明,能直接观察罐内皮肤充血、瘀血等情况,吸附力大。

缺点:

容易破碎。

陶罐陶土烧制而成。

罐口平滑厚实,大小不一。

    优点:

吸附力大,易于高温消毒。

缺点:

质重易碎。

抽气罐分为连体式和分体式两类。

连体式抽气罐将罐与抽气器连结为一体,其上半部为圆柱形抽气唧筒,下半部为碗形罐体,采用双逆止阀产生负压,负压值为0~18kg/cm2。

优点:

可随意调节吸附力,不易破损,不会烫伤。

缺点:

无温热刺激。

第三节拔罐的方法

吸拔方法

(一)拔罐前的准备

常用物品:

各种火罐、燃料、消毒用品、镊子等。

应用刺络拔罐、抽气罐、药罐、及煮沸法则要准备相应的其他物品,以便选用。

(二)拔罐的方法

操作要领:

轻、快、准、稳

1.火罐法   

原理:

利用燃烧时的热力,排除罐内部分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施术部位皮肤。

影响吸附力大小的因素:

①罐具的大小与深度;

②罐内燃火的时间;

③扣罐的速度。

操作方法:

(演示或录象)

(1)闪火法 用镊子挟住95%乙醇棉球,点燃后在罐内中部绕1~2圈,迅速退出后拔在施术部位。

闪火法不受体位限制,吸附力大,较为安全,临床最为常用。

(2)贴棉法将直径约为2厘米的95%乙醇棉球,贴在罐内壁中段,点燃后迅速将罐扣在施术部位。

注意棉球上的乙醇量要适中,以免滴下烫伤皮肤。

本法多用于侧面横向拔罐。

(3)投火法 将折叠的软质纸卷(或95%乙醇棉球),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扣在施术部位。

本法多用于身体侧面拔罐。

(4)架火法取一不易燃烧及传热的块状物,上置95%乙醇棉球,放在应拔的部位上,点燃后迅速将罐扣上。

2.水罐法 将竹罐放在锅里加水煮沸,使用时用卵圆钳倒挟罐底,甩去罐内水,用湿毛巾迅扪罐口,乘热拔在施术部位。

本法适用于任何部位拔罐,但吸附力较小,操作时宜快捷。

3.抽气法                     

⑴连体抽气罐将连体抽气罐扣在施术部位,用抽气筒将罐内空气抽出,产生负压,吸附于皮肤。

适用于任何部位的拔罐。

⑵药瓶抽气罐将青、链霉素药瓶磨制成的抽气罐紧扣在穴位上,用注射器从橡皮塞刺入后抽出瓶内空气,产生负压,便可吸附。

二、起罐方法

医者双手配合,一手拿罐,另一手用拇指或食指轻轻按下罐口边缘的皮肤,或将罐特制的进气阀拉起,待空气进入罐内后,罐即落下。

若罐吸附过强时,切不可用力猛拔,以免擦伤皮肤。

(演示或录象)

三、拔罐法的运用

(以下操作,皆以演示或图示或动态录象方式进行)

1.单罐即一个罐具独用,适用于病变范围较小部位或压痛点。

2.多罐即多个罐具并用,适用于病变范围较广泛的疾病。

3.闪罐用闪火法将罐吸附于应拔部位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操作,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

适用于局部皮肤麻木或功能减退的虚症等疾患。

4.留罐又称坐罐,即拔罐后将罐留置于施术部位5min~15min。

此法一般疾病及单罐、多罐皆可应用。

多用于治疗急慢性软组织损伤、风湿痹痛等病症。

5.走罐亦称推罐,即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或罐口,涂上凡士林等润滑剂,将罐拔住后,医者手握罐底后部着力,前部略提起,缓慢向前推动。

往返推动数次,至皮肤潮红为度。

本法适宜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处。

6.药罐

(1)煮药罐:

将配制好的药物装入布袋内,扎紧袋口,放入清水煮至适当浓度,再把竹罐放入药液内煮15min。

使用时按水罐法吸拔在治疗部位上。

本法多用于风湿痹痛等病症。

(2)贮药罐将适量的药液盛贮在抽气罐内,按抽器罐操作法,使之吸附在皮肤上。

或在玻璃罐内盛贮1/3~1/2的药液,用火罐法吸拔在皮肤上(适用于侧向横拔)。

本法多用于风湿痹痛、咳嗽、哮喘、慢性胃炎、溃疡病、牛皮癣等病症。

7.针罐即留针拔罐。

针刺留针时,以针为中心,拔上火罐,约5min~10min,待皮肤红润、充血或瘀血时,将罐起下后出针。

此法针罐配合,常用于风湿痹痛等病症。

8.刺血拔罐又称刺络拔罐。

即在应拔部位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或皮肤针点(叩)刺出血,拔、留罐于点刺的部位,至拔出适量恶血为度,以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

一般刺血后拔罐留置10min~15min,此法适用于热病、痛证、瘀血证及丹毒、扭伤、乳痈等病症。

第四节拔罐的作用和适应范围

一、拔罐法的作用

中医:

温经通络、散寒除湿、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现代医学:

(一)负压作用

(二)温热作用(三)调节作用

加强局部组织的气体交换良性刺激机体

负压作用

出现自家溶血现象,产生类组织胺物质促使功能恢复正常

促进血液循环

温热作用加强新陈代谢促使

提高免疫功能

疾病

调节大脑皮层功能

调节作用调节微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好转

加强淋巴循环,提高淋巴细胞吞噬能力,提高免疫力

二、拔罐法的适应范围

其适应范围较为广泛,常用于临床的病种有100多种。

如风寒湿痹、腰背肩臂腿痛、关节痛、软组织闪挫扭伤及伤风感冒、头痛、咳嗽、哮喘、胃脘痛、呕吐、腹痛、泄泻、痛经、中风偏瘫等。

拔罐法临床应用举例

(图表)

病症

拔罐部位

罐法

感冒、咳嗽

胃肠疾病

急、慢性软组织损伤

腰肌劳损

面瘫

落枕

肩周炎

风寒湿痹

痛经

疮疡

痤疮

荨麻疹

带状疱疹

肺俞、风门、大杼

脾俞、胃俞、大肠俞

天枢、气海、足三里

阿是穴、血海、阳陵泉

肾俞、大肠俞、腰阳关

委中、阿是穴

太阳、下关、颊车、地仓

大椎、肩井、风门

肩髃、肩内陵、肩贞、阿是穴

血海、肾俞、足三里、阿是穴

中极、次髎、地机

灵台、局部

大椎

神阙、血海、曲池

肝俞、胆俞、局部

留罐、闪罐、刺血拔罐

留罐

留罐、刺血拔罐

留罐、走罐、刺血拔罐

留罐、闪罐、刺血拔罐

留罐、走罐

留罐、刺血拔罐

留罐、药罐

留罐、刺血拔罐

留罐

刺血拔罐

留罐

留罐、刺血拔罐

第五节注意事项

1.选择舒适体位,拔罐时不要随意移动体位,以防罐具脱落。

2.拔罐部位:

应选择肌肉丰满、皮下组织充实处。

禁忌部位:

皮肤有毛发、皱纹、溃疡、疤痕、骨骼凹凸、水肿、过敏处。

外伤骨折部位,大血管分布部位,五官部位,孕妇的腹部、腰骶部。

3.禁忌症: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等有出血倾向疾病,传染性皮肤病,高热、抽搐等。

4.操作时必须动作迅速,准确,注意安全。

应用火罐时,要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

使用多罐时,罐距不宜太近,以防互相牵拉产生疼痛或脱罐。

刺络拔罐时,出血量不宜过多。

5.拔罐后局部呈红晕或紫绀色为正常现象,1~2天即自行消退。

若烫伤或皮肤起水泡时,小的勿须处理,防止擦破,任其自行吸收;大水泡可用消毒针具刺破放出水液,涂以甲紫药水,敷上消毒纱布,以防感染。

小结、提问、答疑:

思考题:

火罐的操作方法有哪几种?

拔罐法的临床应用有哪几种?

简述使用拔罐法应注意的事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