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市近30年洪涝灾害回顾及防御对策探讨.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207762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5.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成都市近30年洪涝灾害回顾及防御对策探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四川成都市近30年洪涝灾害回顾及防御对策探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四川成都市近30年洪涝灾害回顾及防御对策探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四川成都市近30年洪涝灾害回顾及防御对策探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四川成都市近30年洪涝灾害回顾及防御对策探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成都市近30年洪涝灾害回顾及防御对策探讨.docx

《四川成都市近30年洪涝灾害回顾及防御对策探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成都市近30年洪涝灾害回顾及防御对策探讨.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成都市近30年洪涝灾害回顾及防御对策探讨.docx

四川成都市近30年洪涝灾害回顾及防御对策探讨

四川成都市近30年洪涝灾害回顾及防御对策探讨

陈渭忠高瑞虎

【摘要】摘要:

1947年、1981年成都市发生了全流域特大洪水,1982~2011年近30年间虽未发生全流域特大洪水,但是局部范围的洪涝灾害几乎年年发生。

对成都市近30年雨情、水情、灾情及洪涝灾害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出近30年成都市“外洪”灾害减轻,内涝灾害加重,山洪灾害活跃,并提出了相应的防御对策。

【期刊名称】中国防汛抗旱

【年(卷),期】2014(000)003

【总页数】4

【关键词】“外洪”灾害;内涝灾害;山洪灾害;成都市;1982~2011年

1基本概况

成都市地处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心地区,辖9区、4市、6县,土地面积12121km2,2011年全市户籍人口1163.28万人,常住人口1407.08万人。

境内地貌多样,山地、丘陵、平原兼具。

水系发育,河渠纵横,岷江及沱江干流穿越市境,中小河流及都江堰渠系密布全市。

成都市地域辽阔,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洪涝灾害时有发生。

1947年7月及1981年7月曾两度发生全流域范围特大洪水,1981年之后,近30年虽未发生全流域大洪水,但是局部范围的洪涝灾害几乎年年发生。

2近30年成都市洪涝灾害情况

2.1雨情

1982~2011年,成都市雨情呈现以下3个特点:

一是年降雨量呈减少趋势。

据气象部门统计,中心城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938.9mm,1982~2011年近30年平均降雨量为834.0mm,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减少11.2%。

二是大暴雨频繁出现。

如1998年7月5日,成都平原中部9个县(区)遭暴雨袭击,暴雨中心温江区日降雨量达444.2mm,双流县372.9mm,温江区1h降雨量120mm,均创历史记录;又如2011年7月3日,成都市中心城区突降暴雨,暴雨中心4h降雨量达215.9mm。

三是多次出现秋季暴雨洪水。

2001年9月中旬,沱江上游普降暴雨,9月20日三皇庙水文站洪峰流量高达7230m3/s,为1939年建站以来实测第三大洪水。

2.2水情

据市境内水文站实测资料分析,1982~2011年,岷江上游洪水处于不活跃期。

紫坪铺水文站1936年建站,实测多年平均最大流量2410m3/s,1982~2011年30年实测平均最大流量2070m3/s,低于多年平均值14%,只有1982年、1990年、1992年3年最大流量超过平均值,以1992年为最大(3250m3/s)。

在此期间,沱江上游洪水却处于比较活跃期。

三皇庙水文站1939年建站,实测多年平均最大流量4050m3/s,1982~2011年30年实测平均最大流量与多年平均最大流量基本持平,但是30年间却有14年实测最大流量超过多年平均最大流量,1995年8月11日最大流量为7650m3/s,2001年9月20日最大流量为7230m3/s,其重现期分别为80年、50年。

1982~2011年,市境内岷江、沱江支流的洪水也比较活跃。

岷江支流白沙河杨柳坪水文站2010年8月19日9时实测洪峰流量1510m3/s,为1953年建站以来的最大洪水,重现期约为50年。

岷江支流南河曾于1980年发生全流域洪水,此后于1984年、1995年、2010年共发生3次流域性洪水。

沱江支流湔江关口水文站多次出现超实测平均最大流量(1460m3/s)的洪水,1990年8月28日洪峰流量3260m3/s,1995年8月10日洪峰流量3500m3/s,重现期分别为15年、20年。

2.3灾害损失

1982~2011年30年间,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累计达76.88亿元,平均每年损失2.56亿元;因洪涝灾害死亡人数累计为159人,平均每年死亡5.3人;30年间,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的有14年,超过10亿元的有2年,以2010年损失最大,达18.82亿元,2011年次之,为11.03亿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同量级暴雨洪水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将越来越大,洪涝灾害已成为影响成都市社会经济发展,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自然灾害。

3近30年成都市洪涝灾害特征

1982~2011年30年间,成都市洪涝灾害主要呈现3个特征:

“外洪”灾害减轻、内涝灾害加剧、山洪灾害活跃。

3.1“外洪”灾害减轻

成都市域内的洪水主要有3条出境通道,即岷江干流、沱江干流、锦江干流,又称为新津河谷、金堂河谷、华阳河谷。

3条通道上的新津县五津镇、金堂县赵镇、双流县华阳镇历来洪水为患,是成都市及四川省防洪重点城镇。

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后,中央加大了江河治理的投入,成都市抓住机遇,加快岷江干流及沱江干流的治理力度。

1998~2005年完成岷江干流成都段(金马河)重点险工段治理。

2006年岷江上游紫坪铺水利枢纽建成,具有削减岷江洪水的功能,从而使岷江干流成都段(金马河)的防洪能力显著提高。

沱江干流经金堂县城赵镇后,穿越龙泉山,形成金堂峡,由于峡口狭窄,阻碍洪水通行,灾害频发,赵镇频繁被淹,成为天然滞洪区;2002~2004年完成金堂峡拓宽工程,使赵镇的防洪能力由5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

锦江是流经中心城区的主要河流,包括府河、南河及沙河,已经完成锦江防洪总出口及府河、南河城区河段和沙河全河段的综合治理,防洪标准已达到200年一遇。

2010~2012年,成都市又对洪涝灾害问题突出的湔江、南河、出阝江河、斜江河、蒲江河、西江河、鹿溪河、锦江(郊区河段)等8条中小河流的重点河段进行治理,共投入资金1.74亿元。

总体而言,近30年成都市江河治理成效显著,防御“外洪”能力得到提高,江河“外洪”灾害减轻。

3.2内涝灾害加剧

成都市内涝灾害自古有之,史志多有记载,古人记曰“皆成泽国”,今人戏称“看海”。

成都平原河渠纵横,水网密布,洪灾与涝灾常常相伴发生。

1982~2011年,成都市内涝灾害日趋频繁,并由中心城区向周边城镇扩展,“一场暴雨,内涝成灾”是当前许多城市面临的忧患。

内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因素很多,可以概括为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性气候频繁出现;二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城市内涝灾害的孕灾环境改变,致灾因子增多。

(1)1998年7月5日,成都市出现一场强降雨天气过程,暴雨中心在温江区,过程降雨量达444.2mm(其中最大1h降雨量达120mm),双流县降雨量达372.9mm,均超过历史最高纪录。

这场暴雨使成都市中部和西南部出现严重洪涝灾害,受灾范围含12区(市、县)、77乡(镇)、812村、20余万人,被洪水围困群众1.45万人,积水城镇33个。

双流县城东升镇全部受淹,受淹时间长达6h,街道积水普遍在1m以上。

东升镇直接经济损失达1.24亿元,为1981年特大洪水双流县全县直接经济损失的3.6倍。

(2)城区范围扩大,河湖水系萎缩导致内涝灾害加剧。

1949年,成都市城墙以内的区域,面积仅29.9km2,半个多世纪以来,城市范围不断扩大,现在的中心城区是绕城高速公路以内区域,面积达598km2,为1949年的20倍。

此范围内的耕地由1949年的42万亩减少为现在的7万亩,消失的耕地大量被硬化。

成都市中心城区,历史上河渠纵横,湖池密布,彼此相通,构筑成完整的河湖水系。

其中容积最大的湖池为摩诃池,面积达1000多亩,中心城区最主要的河流为金河及御河。

明代初期,为建造蜀王府,将摩诃池填平,其他一些湖池也陆续消失;“文化大革命”期间,将金河、御河变为人防工程,掩埋地下,其他一些河流也不同程度地萎缩。

河湖水系是‘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具有蓄洪、滞洪、泄洪的功能。

由于成都市中心城区大面积被硬化以及河湖水系萎缩,导致产流系数增加,汇流时间缩短,滞洪能力削弱,地表径流加大。

(3)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内涝灾害加剧。

城市不仅在平面上不断扩展,而且在空间上立体开发,地下交通、下穿隧道、地下商店、地下车库、地下仓储等地下设施大量增加,供水管道、排水管道、煤气管道、电缆管道密集地下。

据不完全统计,成都市2011年有54座下穿隧道、3000多个地下车库,一旦发生城市内涝,地下建筑更易受淹,并容易诱发次生灾害。

(4)城市排涝标准偏低,导致城市内涝。

长期以来,城市防洪重点是防御“外洪”,流经成都市中心城区的府河、南河、沙河已达到200年一遇防洪标准,其他中小河流也达到50~100年一遇防洪标准,而排水管道的设计标准仅为3年一遇,与城市化进程带来的诸多问题以及极端性气候的频繁出现严重不相适应,当降水量超过设防标准,地表径流不能及时排泄,地面就会积水,形成城市内涝。

(5)城市雨岛效应导致内涝。

城市中林立的高楼大厦犹如“钢筋混凝土森林”,空调、汽车尾气加重了热量的超常排放,产生垂直气流,形成热岛效应,进而产生雨岛效应,使城市更容易形成区域暴雨中心,比周边郊区雨量更大、强度更高。

2011年7月3日下午,成都市中心城区出现一场大暴雨,降雨过程约4.5h。

据中心城区38个雨量站实测资料,中心城区面雨量超过100mm,点雨量在200mm以上的有2个点,150~200mm的10个点,100~150mm的7个点,50~100mm的10个点,10~50mm的3个点,不足10mm的6个点。

暴雨中心在市中心略偏西南,迅速向周边递减,东郊塔子山公园雨量为8.5mm,北郊昭觉寺雨量为3.9mm,西郊营门口立交桥雨量为零,呈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