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一古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古代科技文化.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206027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3.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一古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古代科技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一古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古代科技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一古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古代科技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一古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古代科技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一古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古代科技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一古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古代科技文化.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一古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古代科技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一古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古代科技文化.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一古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古代科技文化.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一古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古代科技文化

【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一古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古代科技文化

考纲考情

专题

考试要求

考试内容

备考指导

必考

加试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百家争鸣

(1)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2)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3)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

b

c

c

1.已考角度

(1)(2016·10月新高考·T3)百家争鸣时儒学主张

(2)(2016·10月新高考·T6)心学王阳明的主张

(3)(2016·10月新高考·T4)古代教育及汉代太学

(4)(2016·10月新高考·T7)字体演变及其艺术特点

(5)(2016·4月新高考·T5)宋代词作特点

(6)(2016·4月新高考·T26)西汉文物史研

(7)(2016·4月新高考·T2)汉初的治国思想

(8)(2015·10月新高考·T33

(1))孔子的教育思想与汉代教育的比较

(9)(2015·10月新高考·T6)王守仁的生活时代及其思想主张

(10)(2015·10月新高考·T5)辛弃疾的文学风格

(11)(2015·10月新高考·T3)中国古代文人画的艺术风格

2.预测角度

(1)百家争鸣的意义

(2)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3)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4)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主张

(5)四大发明的传播与影响

(6)不同时代书法、绘画的特色

(7)不同时期文学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2.汉代儒学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太学的创建

(3)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b

b

 

c

3.宋明理学

(1)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2)儒学复兴运动和理学出现的背景

(3)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b

 

b

c

4.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1)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

(2)顾炎武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代表作

(3)王夫之的主要思想主张

(4)明清时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等主张的思想价值

c

b

b

 

c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1)造纸术的发明、改进及其影响

(2)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

(3)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4)印刷术的发明、进步及其影响

b

b

b

b

2.中国古代的艺术

(1)汉字的起源与书法的发展

(2)东晋、唐、宋时期的书法名家

(3)中国传统书画的基本特征

(4)京剧的产生和发展

b

b

b

 

c

3.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1)《诗经》《离骚》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

(3)著名词人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

(4)元杂剧著名作家关汉卿

(5)明清四大长篇小说

b

b

b

b

b

考点一 百家争鸣

一、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b)

1.儒家

(1)孔子(创始人)

①政治:

核心是“仁”“礼”;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提倡“德治”,反对苛政,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②教育:

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讲授课程以六艺为主。

③文化:

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乐》后来亡佚,成为“五经”)他去世后,言论被编纂成《论语》。

(2)孟子(战国时的代表,亚圣)

①提出四种道德规范:

仁、义、礼、智。

②发展孔子的“德治”,提倡“仁政”学说。

③提出“民贵君轻”思想,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战国时的代表)

①在天人关系上,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②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道家

(1)老子(创始人)

①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并用以解释宇宙的起源和演变。

②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弱者道之用”),蕴含了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③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比较消极)。

(2)庄子(战国时的代表)

①“道”是世界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②主张“齐物”“逍遥”论。

3.法家:

代表人物——李悝、商鞅、吴起、申不害、韩非(集大成者)

(1)韩非子(战国时的代表,集大成者)

①将“法”“术”“势”结合,主张以法治国,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②主张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

③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要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地进行变法。

(2)作用:

法家理论为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4.墨家

墨子(创始人)

①“兼相爱、交相利”(主旨)。

②提出“非攻”“尚贤”“尚同”“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主张。

二、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c)

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并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

他们对于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有重要贡献。

三、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加试——(c)

1.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

2.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富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3.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

微点拨 道家主张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不能认为他是道教的创始人。

道教兴起于东汉,其中某些成分可能吸取了道家学派的思想。

1.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环境

(1)经济根源:

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出现了多种经济因素并存的局面,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2)政治状况:

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诸侯割据局面出现,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各国竞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3)阶级关系:

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复杂,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思想家层出不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

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2.诸子百家思想中相互对立的观点

(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庄子主张“顺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1.(2016·10月浙江选考)先秦时期,思想家孟子主张“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思想家荀子主张“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

他们的主张(  )

A.都属于春秋时期的同一思想流派

B.都强调施政为民的重要性

C.都否定了法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

D.都被当时诸侯国国君采纳

答案 B

解析 孟子、荀子均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由此可排除A、C项,此时儒学受统治者冷遇,由此排除D项,故选B。

2.(2016·4月浙江选考)有学者援引“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而无不治也”以总结汉初统治思想。

据此判断,汉初统治者吸收了先秦时期(  )

A.法家思想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D.儒家思想

答案 B

解析 熟知百家争鸣时期各家思想主张,提取材料中“无为”“无治”“汉初”信息,可联想到汉初的黄老无为治国思想,由此可判断B项正确。

3.(2015·7月浙江学考)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下列主张中,由他提出的是(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C.“制天命而用之”

D.“兼相爱,交相利”

答案 A

解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的仁政思想的体现,故A项正确;“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是法家韩非子提出的,故B项错误;“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的观点,故C项错误;“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家的“兼爱”思想,故D项错误。

4.(2016·杭州名校联盟学考交流)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

“宽容”主要指(  )

A.诸子“百家争鸣”B.商人地位提高

C.士的兴起D.“学在民间”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血腥”指的是诸侯争霸,而“宽容”主要是指诸子“百家争鸣”,文化方面的宽容政策,故A项正确;战国时期已经开始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地位开始下降,故B项错误;士的兴起属于诸子“百家争鸣”的条件,故C项错误;“学在民间”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也是诸子“百家争鸣”的条件,故D项错误。

5.(2016·丽水学考满分加餐练)小成语大文化。

成语“游刃有余”“舍生取义”“守株待兔”与我国古代的思想流派有关,即(  )

A.道家、墨家、儒家B.墨家、儒家、法家

C.道家、墨家、法家D.道家、儒家、法家

答案 D

解析 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材料中“取义”是儒家而不是墨家,故A、C项错误;“游刃有余”语出《庄子·养生主》,是道家而非墨家,故B项错误;“守株待兔”与法家主张变革的思想相符,故D项正确。

考点二 汉代儒学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

1.背景:

“大一统”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大体定型;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主要原因:

董仲舒改造的儒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2.经过: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核心是确定儒学独尊的地位。

汉武帝采取了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提升了儒学的地位。

3.董仲舒的主张

(1)倡导儒学、实践德政、实行教化、政策的“更化”。

(2)君权神授。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文化“一统”与政治“一统”是一致的。

4.影响:

结束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使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儒学地位提高的同时,也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微点拨 “无为而治”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二、太学的创建——(b)

1.创建时间:

汉武帝时。

2.影响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2)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3)打破了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也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同时,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加试——(c)

1.有利于推动儒学发展,儒学全面影响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

2.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体政体的巩固。

3.有利于官僚队伍的扩充。

4.导致科研技术的相对薄弱。

微点拨 太学兴办,将读书与做官相结合,国家掌握了统一的意识形态,也提高了儒学的影响力。

1.董仲舒新儒学的主张、特点与先秦儒学的联系

(1)思想主张

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②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③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2)特点:

新儒学以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具有神学色彩。

(3)联系:

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政”“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

因此被历代统治者推崇,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董仲舒新儒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1)对汉代政治: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稳定了封建统治秩序。

(2)对民族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