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旧人教版原创.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188584 上传时间:2022-11-1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01.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旧人教版原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旧人教版原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旧人教版原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旧人教版原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旧人教版原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旧人教版原创.docx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旧人教版原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旧人教版原创.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旧人教版原创.docx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旧人教版原创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

小专题一: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专题

一.知识归纳

1.农业生产力的进步(农具、耕作技术、发展原因及发展表现等):

(1)商和西周时期,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绝大部分的农具用木、石、骨、蚌制成,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人们已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

(2)西周晚期,铁器开始使用;春秋时候,铁农具开始出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牛耕并逐渐推广。

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3)战国时期秦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是铁农具、牛耕的推广;二是商鞅变法相关措施的作用(如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等);三是都江堰和郑国渠等水利工程的促进。

(4)六朝时期,江南农业的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

三吴地区(吴郡、吴兴和会稽三郡,即苏南和浙东一带)最发达,洞庭湖、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是重要产粮区。

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发展;一些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南北朝时期,中原农耕规模缩小,畜牧业有所扩展,两汉时过度开垦导致的环境破坏状况有所缓解。

北方农业总体上恢复和发展的主要表现是:

研制新农具,推广新技术(如水碓、水磨等广泛用于谷物加工,西北地区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耕作方式);兴修了水利(如曹魏兴复了许多渠堰堤塘,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处都要通渠灌溉);开发了边疆地区(北朝时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的开发,都取得了可喜成就)。

(5)隋唐时期,农业较快发展,其特点表现在:

一是江南地区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水稻产量大面积提高(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平衡有所影响);二是农业灌溉的发展和农具的改进(如便于水田耕作的曲辕犁);三是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

南诏大部分地区以农业为主,稻谷收割后,又种大麦,是我国农业史上最早实行复种制的地区。

(6)明清时期,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了,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如棉花、烟草、花卉等)。

2.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和推广

(1)商周:

后来习称的“五谷”(稻、黍、稷、麦、豆),在商周时期都已种植。

(2)两汉:

农作物除粟、黍外,稻和麦得到推广种植,也成为主要粮食作物。

东汉时已有双季稻;汉水流域稻麦轮作,一年两熟。

西域的葡萄、核桃、石榴、首蓿、胡豆、胡瓜、胡麻、胡萝卜等陆续移植内地。

棉花原产地不在我国,大约在西汉时传入新疆地区,后在南方种植。

(3)隋唐:

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

中亚、波斯商人把胡椒、波斯枣等输入中国。

有一些国外蔬菜品种传入我国,如来自地中海地莴苣,来自印度的刀豆,来自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

(4)两宋:

北方的粟、麦江南大量种植:

江北广种水稻,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传播到江淮地区;棉花的种植由福建、广东推广到长江流域,南宋时棉布逐渐代替麻布成为人们主要衣被原料。

(5)明清:

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桑、麻等作物广泛种植。

江南大力发展双季稻,岭南出现三季稻。

作物新品种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引入我国。

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3.水利技术与水利工程

(1)灌溉技术与工具:

春秋战国时,中原地区已普遍用桔槔来灌溉农田;曹魏时,马钧改进了翻车,用于农业灌溉;唐朝时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2)灌溉工程:

春秋时楚相孙叔敖在淮河流域修筑芍陂,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流域修建综合性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郑国在咸阳附近开凿郑国渠;汉武帝时,在关中地区开凿了六辅渠和白渠;唐朝时,在黄河、长江流域开凿一系列灌溉渠,并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王安石变法期间,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灌溉农田。

(3)运河工程:

春秋时,吴王夫差开凿连结江淮的运河——邗沟;秦朝政府为解决运输军粮的困难,派史禄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水和漓水,连接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隋炀帝于605年下令开凿大运河,加强南北交通,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也有利于农业灌溉;元世祖时,为解决运粮困难,开凿会通河、通惠河。

(4)历代治黄工程:

禹用疏导的办法把洪水引人江河再流人海洋;西汉武帝时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唐朝在黄河、长江流域修筑旧渠和堤塘;元世祖征发军民治理黄河。

(5)海塘工程:

为防止潮汐灾害,五代十国时,吴越在钱塘江边修筑海塘,使万亩水田免于水患。

二.规律小结

1.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尺度,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物质标志。

旧的工具被淘汰、新的工具诞生,实质上是古代生产力进步的具体表现。

2.纵观古代生产工具的改进与发展,新工具更加推动生产发展、社会进步,因此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古代经济的发展中已得到充分体现。

3.生产工具的发明,体现了人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能够通过正确、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来改造世界。

4.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是农业,农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极大。

这在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因此中国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农业基础建设,兴建公共水利工程。

公共水利工程建设,是古代中国国家管理经济的带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职能。

5.古代人类治理大河、修筑水利工程,体现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的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的哲学原理。

三.热点冷点

1.中国古代各时期农业发展原因和水利技术与工程,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2.中国古代历代农业发展的表现和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与推广,是高考的冷点。

四.高考题例

1.(2005全国文综二卷12)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芍陂,推动了所在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

该水利工程位于()

A.成都平原B.河北地区C.渭河流域D.淮河流域

2.(2004全国文综一卷1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A.促使井田制瓦解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3.(2007江苏历史1)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

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

A.孙叔敖B.管仲C.李冰D.郑国

4.(2007江苏历史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乃至有“江南之为国盛矣”的赞叹。

该时期江南开始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B.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C.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等政策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5.(2005全国文综二卷13)隋朝大运河的一段利用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的古运河。

这一段是()

A.永济渠B.通济渠C.邗沟D.江南河

6.(2005全国文综二卷14)筒车在中国古代南方农业生产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这一灌溉工具创制于()

A.三国时期B.南北朝时期C.唐代D.南宋

7.(2004全国文综一卷13)明清时期引进、推广高产作物玉米和甘薯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①养活了众多人口②经济作物专业生产区域扩大

③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④提高了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8.(2008北京文综14)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

故记曰: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护之”。

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芍陂

9.(2008天津文综39题第

(1)问)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

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

”战国时,李悝说:

“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2分)?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

高考题例答案及解析:

1.D芍陂位于淮河流域。

2.C应为弱化周王室统治。

3.C从效果上看,这应是李冰主持修筑的都江堰。

4.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源于唐朝,在明清时较突出。

5.C按教材,这应是邛沟。

6.C唐代灌溉工具的革新应是筒车。

7.B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应是手工业发展的结果。

8.A从该水利工程的功能和效果看。

9.答案要点:

(1)(指明整体水平,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农业生产环境来分析原因)说明:

战国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

原因:

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堰等);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关系确立(私田取代公田)。

五.新题预测

1.《史记•河渠书》载:

“渠就,……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钟,古代容量单位)。

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材料中的“渠”是指B

A.都江堰B.郑国渠C.灵渠D.广通渠

2.白居易的《琵琶行》有诗句: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诗中提供的重要历史信息是C

A.商人重金钱不重感情B.唐朝饮茶之风开始盛行

C.唐朝茶叶商品化程度高D.交通不便,经商路途遥远

3.大家熟悉的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的唱段: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这反映出中国古代经济实质是A

A.封建自然经济B.农业、手工业协调发展

C.耕地织布出售产品D.重农抑商

小专题二: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专题

一.知识归纳

1.矿冶业的发展:

(1)夏商西周三代:

夏商周三代被称为青铜时代。

夏朝青铜器目前尚未发现,商周是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

商朝青铜器由官府垄断,生产规模大,作坊集中在王都,产品供国王和贵族使用。

西周青铜器产品趋向生活化,日用器具数量大

(2)春秋战国:

铸铁柔化技术,是世界冶铁史上的一大成就,比欧洲早两千年以上;青铜铸造工艺有更新的创造,莲鹤方壶是春秋中期的珍品;那时的金银错技术和雕铸艺术,使青铜器更为精致美观。

(3)魏晋南北朝:

百炼钢技术已相当成熟,还发明了把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的灌钢法,北魏相州以制造军刀著称。

(4)隋唐:

冶铸业已普遍采用了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

(5)明清:

明朝中后期,广东佛山冶铁业,一天产铁量达到六七千斤。

2.纺织业的发展

(1)先秦:

西周时已出现斜纹提花织物和刺绣。

春秋战国时,纺织品纤维相当细密,如长沙楚墓出土的战国麻布残片。

(2)南北朝:

曹魏在纺织中心襄邑、洛阳设有专门的织造机构;吴国培育出八辈之蚕,缫丝质量高;蜀锦,遐迩闻名,行销吴、魏。

(3)隋唐:

丝织品品种繁多,有绫、锦等十几类,每类又分为许多品种;有些丝织品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以丝麻织品著称的手工业城市很多,北方以定州、宋州、毫州为代表,南方以扬州、益州、宣州、越州最有名。

(4)明清:

棉纺织业成为农民的主要副业,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明代浙江嘉兴使用新式“纱绸机”;双色套印技术得以广泛传播,出现许多颜色的彩色印刷品;纺织业出现了地区性分工,如“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兴起,苏州等地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陶瓷业

(1)先秦:

商和西周遗址里出现了原始瓷器,这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次飞跃。

(2)秦汉:

陶塑精品遗存丰富,最突出的是秦始皇陵兵马俑,另外还有东汉成都的说唱俑和洛阳的杂技俑;秦汉大量的砖瓦、瓦当,也极具艺术价值。

(3)南北朝:

当时南方盛产青瓷,后来制作技术传到北方;北方创制出白瓷,白瓷的产生为我国制瓷业开辟了广阔前景。

(4)隋唐:

唐三彩,为后代彩瓷的产生开辟了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