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优化训练及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150624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77.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优化训练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优化训练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优化训练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优化训练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优化训练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优化训练及答案.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优化训练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优化训练及答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优化训练及答案.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优化训练及答案

历史·必修1(人教版)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1.1933年8月1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在瑞金举行阅兵、宣誓、授章、授旗仪式,纪念“八一”节。

这主要是为了纪念(  )

A.南昌起义B.井冈山会师

C.北伐战争D.秋收起义

答案:

A

2.红色旅游的宣传词中有“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的说法。

这里的“历史红”指的是(  )

A.秋收起义

B.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的成立

C.人民军队的诞生

D.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解析: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识记。

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揭开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的序幕,故选D项。

A项发生是在湘赣边界、B项发生在瑞金,C项发生在南昌。

答案:

D

3.2012年的暑期,小辉同学参加了“红色之旅”,旅行团一行从江西瑞金启程,途经贵州遵义等地,最终到达陕北。

与这一路线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南昌起义B.土地革命

C.红军长征D.中共诞生

答案:

C

4.“万里征途路不平,‘左倾’错误总横行。

端航向,确立毛公统率兵。

”与诗中空格部分相关的历史事件应是(  )

A.秋收起义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D.中共七大

答案:

C

5.(2014·汕头一模)“这种战略为俄国所忽略。

这种从农村中建立政党与军队的共产革命方式,是毛泽东自中国独特历史环境所领悟的。

”这种“战略”是指(  )

A.无产阶级革命B.农村包围城市

C.国共第一次合作D.开展工人运动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根据信息“俄国忽略……农村中建立军队”可知指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故选B项。

答案:

B

6.1933年10月,红卅军政治部驻扎在四川达县,秘书长魏传统在一家地主宅院的门楼两旁石柱上写下了如此楹联:

镰刀割断旧乾坤,斧头劈开新世界。

这一史料能够佐证的是(  )

A.红军长征途中注重革命宣传

B.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深入展开

C.揭开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序幕

D.中国革命渡过难关转危为安

解析:

本题考查知识的记忆与理解。

注意信息“1933年”“红军”。

长征时间是1934年10月—1936年10月,揭开工农武装割据的是1927年井冈山根据地建立,革命转危为安的是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由此正确答案为B项。

答案:

B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材料二 边界旗子始终不倒,不仅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

材料三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

(1)材料一反映的是中国革命史上哪一历史事件?

这一事件的主要领导人是谁?

(2)说明材料二毛泽东选择“旗子”插在井冈山的历史背景。

说明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启示。

(3)从材料一的斗争局面转变到材料三的斗争局面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4)材料三反映了作者的何种革命精神?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和基础知识的把握。

(1)问,从材料一中军队的“旗号”“暴动”“时间”(秋收时节)综合来看是1927年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

(2)问,历史背景从当时起义的目标与结果来考虑,“启示”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来论述。

第(3)问,首先要明确材料一、材料三分别反映了“工农武装割据”和红军长征,在此基础上回答导致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

第(4)问,从诗歌对革命中战胜困难的态度来体会其精神。

答案:

(1)湘赣边秋收起义。

毛泽东。

(2)①背景:

国民革命失败;1927年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中共武装夺取城市受挫,转向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

②启示:

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中国革命才能发展。

(3)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4)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艰苦奋斗等。

 

                  

1.读下图,该口号宣传最有可能是在(  )

A.国民大革命期间

B.秋收起义期间

C.瑞金苏维埃政权时期

D.陕甘宁边区政府时期

解析:

本题考查图片信息获取能力。

根据图片中“通过农民暴动打倒国民政府,农民暴动夺取政权”等信息体现了中共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故B项正确。

答案:

B

2.下图反映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所取得的最大成果是(  )

A.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乡村

B.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方针

C.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D.确立毛泽东在党内的核心领导地位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能力。

从图片看,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走上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始,故选C项。

答案:

C

3.毛泽东的《西江月》(1927年)写道: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此时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方针是(  )

①开展土地革命 ②武装反抗国民党 ③纠正“左”倾错误路线 ④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A.①②B.②③④C.①②④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能力。

根据所学史实1927年秋收时节指的是中共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领导的工农武装起义:

秋收起义。

故选A项。

答案:

A

4.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的地点是下图中的(  )

A.①B.②C.③D.④

解析: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识记与识图能力。

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长征结束。

从地图中看②所指的地点正在甘肃省,故选B项。

答案:

B

5.(2013·广东卷)20世纪30年代前期,“左”倾错误领导人把反对资产阶级同反帝反封建并列,企图毕其功于一役,使中国革命遭受巨大损失。

“左”倾错误的表现有(  )

A.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对象

B.坚持国民革命路线

C.放弃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D.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从“反对资产阶级同反帝反封建并列”可知,当时反对资产阶级还不是时候。

故选A项。

答案:

A

6.(2014·深圳第二次调研)1934年9月30日,共产国际书记处致电中共中央:

“考虑到这样一个情况,即今后只在江西进行防御战是不可能取得对南京军队的决定性胜利的,我们同意你们将主力调往湖南的计划。

”与电文中的“情况”相关的史实是(  )

A.“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C.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D.遵义会议纠正了错误的军事路线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根据时间“1934年”排除A项(1927年)、B项(1927年)、D项(1935年),材料信息表明共产国际明确同意中央红军实施战略转移,故C项正确。

答案:

C

7.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

“要创造红色区域,实行武装割据,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

”后来这种理论和党内“左”倾错误进行数次的斗争。

1930年4月2日李立三同志在《怎样准备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的条件》的文章中强调:

“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

没有中心城市,产业区域,特别铁路海员工厂工人群众的罢工高潮,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

想‘以乡村来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都只是一种幻想,一种绝对错误的观念。

”6月,党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立三路线”。

这次“左”倾错误在党内统治的时间虽然只有三个多月,但党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民主革命,经历了两次大的反复,两次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一次是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一次是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

(1)对比指出材料一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不同主张,分析两种革命道路的历史地位。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阐述经过这两次反复,中国民主革命是如何转折的。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阅读、概括、分析问题能力。

(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概括。

第二小问历史地位结合中国革命道路探索史实来分析。

(2)问,根据材料所述的“两次历史性的伟大转折”,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实来回答。

答案:

(1)毛泽东主张以乡村为中心,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李立三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典范,最初党中央“左”倾否认其正确性,后来全党接受其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城市中心道路最初在党中央占统治地位,推行的冒险主义政策,使中国革命遭受重大损失,后该道路被放弃。

(2)大革命失败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使中国革命逐渐走出低谷。

王明“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长征,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长征的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主干力量,使中共中央和红军主力转移到了抗日战争的前沿阵地,获得了战略转移的落脚点和开创革命新局面的出发点。

“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协助和平解决,中国革命由内战向民族抗战转折。

 

“红军”称谓的来历

1927年11月14日,湖北黄麻起义部队(称农民自卫军)攻克黄安县城,建立了工农民主政权——黄安县农民政府。

当地著名书法家吴兰阶挥毫疾书一副对联:

痛恨绿林,假称白日青天,黑夜沉沉埋赤子;光复黄安,试看碧云紫气,苍生济济拥红军。

这副对联贴在县衙大门两旁。

表示颜色的10个词巧妙地镶嵌在对联里,唯独用红色象征革命部队农民自卫军。

从此,“红军”的称号开始使用。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和湘南农民军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5月25日,中央发布《中央通告第五一号——军事工作大纲》,明确规定:

“可正式命名为红军,取消以前工农革命军的名义。

”不久,毛泽东、朱德又根据中央6月4日“关于你们的军队,可正式改称红军”的指示信,正式将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接着,全国各地的工农革命军先后奉命改称为红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