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诊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184575 上传时间:2022-11-1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3.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诊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诊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诊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诊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诊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诊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诊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诊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诊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诊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2021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诊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24.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文革”中的“批林批孔”、当前的“孔子热”,这些现象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

以下各项中,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的比较合理的观点是

A.“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C.“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B.“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D.“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25.黄宗羲说唐之所以亡,由方镇之弱,非由方镇之强也。

是故封建之弊,强弱吞并,天乎之政教有所不加;郡县之弊,疆场之害苦无已时。

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

在此,黄宗羲

A.着重分析了唐朝灭亡的根源B.提出扩大地方权力以限制中央集权

C.反对实行分封制D.主张设方镇以克服分封制、郡县制弊端

26.永乐九年(1411)公布关于杂剧的禁令:

“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象,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

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

”这一禁令说明

A.文化专制开始影响市民生活B.文化政策体现统治者治国理念

C.明清时代君主专制走向反动D.市民文化危及封建统治基础

27.1853年,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说:

“可以大胆预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炸的地雷上……直接随之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

”而到了1862年夏,马克思在《中国纪事》一文中指出:

“(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

他们没有任何口号,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

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

”马克思的观点发生这样鲜明的变化,其根本原因是马克思认为

A.太平天国运动既不反对帝国主义也不反封建主义

B.太平天国与清政府是腐朽与丑恶的对立,两者并无本质的区别

C.“革命”的太平天国之战,不过是屡见不鲜的改朝换代的新尝试

D.当时中国社会生活停滞,未有新的社会生产力和新的社会力量的必然产物

28.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

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D.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29.“面对与西方的冲突一败再败,当时的开明士大夫阶级发动了‘自强’运动,打算通过移植西方的机械工具来保护中国文明,即通过获得西方在武器和机械方面的优势,保持中国儒家道德的至尊地位。

”斯塔夫里阿诺斯随即指出:

“这一‘自强’运动注定要失败,因为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之所以认为“荒谬”,主要是因为

A.工具方面的西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的西化

B.西方文明已使儒家道德的至尊地位严重动摇

C.不彻底否定封建制度就不能使中国真正强大

D.西方文明与儒家文明两者根本对立无法兼容

30.《孙中山全集》载:

“夫汉族光复,满清倾覆,不过只达到民族主义之一消极目的而已,从此当努力猛进,以达民族主义之积极目的也。

积极目的为何?

即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之美利坚民族主义,斯为积极之目的也。

五族云乎哉。

”材料反映的民族主义观实质

A.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和民族压迫B.改变清政府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

C.谋求中国境内的各民族一律平等D.主张民族团结

31.1935年,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必须“使我们的政策,具有明确的人民性质和深刻的民族性质”,必须使苏维埃本身适应目前策略变动的各种需要。

中国共产党人这一认识

A.强调了土地革命的重要性B.指引红军战略转移的胜利

C.为国共双方和解创造条件D.为持久抗战奠定思想基础

32.学者宋圭武在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说:

“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

小岗村的成功主要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但小岗村的发展也是沉重的,也代表着一种‘小’和不足。

”该“不足”是指

A.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规模发展B.没有形成公有制为主体

C.没有解决农村生产经营权D.没有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33.1962年3月,周恩来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的经济形势即兴作了一幅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是“综合平衡”。

该对联出现的背景是

A.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B.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C.中央纠正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D.中共八大召开,提出尽快把我国由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34.汪为华在《一口气读完欧洲史》中写道:

“欧洲国家有共同的文化渊源,希腊民主文明、罗马法和基督教构成了欧洲文明的框架,在这一框架下,各民族、各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即使欧盟将来成为政治联盟,这些不同的文化仍会被理解和尊重,这是欧洲的历史传统。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欧洲各国虽然文化渊源相同,但欧盟的发展允许多元化文化的存在

B.欧盟的深入发展最主要的阻碍因素是各国不认同相同的欧洲文明

C.欧洲各国只要放弃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就能达成政治联盟

D.希腊民主文明、罗马法和基督教是欧盟成为政治联盟的根本因素

35.曾有人总结当今世界经济形势时说,“大政府”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大公司”正在觊觎世界舞台的中心位置。

这在本质上强调了

A.国家对经济的干预B.资本在全球中的作用

C.市场经济发挥规律D.跨国公司是取胜的关键

40.(25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市场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

材料一: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

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

……明代前期一直被禁止使用的白银在正统以后取代纸钞和铜钱成为主币……反过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

材料二: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

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

“应当把商品交换提到首要地位,把它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全部问题就在于“是以市场、商业为基础,还是反对这个基础。

——《列宁全集》第41卷

材料三:

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

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两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感到陌生。

——梁治平《市场·国家·公共领域》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材料四:

西方史学家认为,共产主义在东欧的消失、苏联的解体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日益转向市场经济,在实际上表明共产主义模式的普遍性的萎缩。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影响市场发展的因素。

(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恩格斯和列宁对“计划”和“市场”的认识。

(4分)

(3)材料三中“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分)

(4)结合你对市场经济和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认识,驳斥材料四中作者的观点。

(12分。

要求:

表述成文,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在自建国至今的两百余年里,其国土由大西洋沿岸十三州扩展为囊括北美广袤土地的两洋大国,其军事战略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复杂、从本土到全球的演变过程。

相应地,其全球战略重点也经历了由本土到美洲大陆再到两洋战略的演变过程。

根源于美国天定命运思想和扩张主义传统的两洋战略,酝酿于19世纪末,发端于20世纪前期,一战后初露端倪,二战后正式形成。

——张林宏《美国全球战略的源起和流变》

材料二:

“中国崛起而带来的挑战,是美国在21世纪前期面临的最重大的挑战之一”。

美国国防部公布的报告指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崛起提出了一系列潜在挑战”。

“中国既不能容忍美国在亚太地区长期的军事存在,也不会接受美国在该地区的主导权”。

“中国已经拥有战略核武器库,尽管不很多,但足以打到美国本土”。

“(xx年后)强大的中国将根据自己的利益栗调整地区力量结构,并不惜冒险与邻国及本地区以外的强国发生冲突”。

——摘自美国国防部《东亚一太平洋地区安全战略报告》

材料三:

在战略关注向亚太地区倾斜的情况下,美国通过在中国周边编织和强化同盟体系,构建亚太“小北约”,已基本形成了对中国的战略封堵态势。

这种战略包围可分东西两部分,东面以太平洋第一岛链为基础,北起韩国,以日本、台湾为中轴,一直延伸到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新加坡;西面北起中亚,南到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

两条战线对中国东西夹击,遥相呼应。

美国的军事部署和亚太战略使曾经散架的对华包围圈又逐步合拢、成型,并日渐强化,由此使中国国家安全面临严峻的潜在挑战和威胁。

——张召忠《美国构建亚洲“小北约”遏制中国》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中国的崛起是对美国的潜在挑战的观点。

(12分)(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请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征伐四夷,国用空竭,兴利之官自此始也。

……元封元年,弘羊为治粟都尉,领大农,尽管天下盐铁。

以诸官各自市。

相与争物,以故腾跃,而天下赋输或不偿其僦费(注:

雇运之费),乃……置均输盐铁官,令远方各以其物如异时商贾所转贩者为赋,而相灌输。

……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

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

——《通典·食货典》

材料二:

今天下财用,窘急无余;典领之官,拘于弊法。

……远方有倍蓰之输,中都有半价之鬻。

……宜假以钱货,继其用之不给,使(发运使)周知六路财赋之有余而移用之。

凡籴买、税敛、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亡,以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可足用,民财不匮矣。

——《宋会要辑稿·职官》

(1)根据材料一、二,从背景与方式两个角度比较西汉与北宋实行均输法的相同之处。

(7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王安石均输法实施的作用。

(8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梁启超对“欧洲旧思想、中国旧思想、欧洲新思想”的比较表(原文节选)

甲欧洲旧思想

乙中国旧思想

丙欧洲新思想

一、国家及君主、人民,皆为神而立者也,故神为国家之主体。

一、国家及人民,皆为君主而立者也,故君主为国家之主体。

一、国家为人民而立者也。

君主为国家之一支体,其为人民而立,更不俟论。

故人民为国家之主体。

四、帝王代天临民,帝王之权即神权,几与神为一体。

四、帝王非天之代理者,而天之所委任者,故帝王对于天而负责任。

四、帝王及其他统治权,非天之代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