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河流范本模板.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184207 上传时间:2022-11-1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1.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孝感河流范本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孝感河流范本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孝感河流范本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孝感河流范本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孝感河流范本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孝感河流范本模板.docx

《孝感河流范本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孝感河流范本模板.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孝感河流范本模板.docx

孝感河流范本模板

第六章河道整治

孝感河市境内有5级以上河流216条,其中长江流域202条,淮河流域14条。

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24条.主要河流有汉江、汉北河、府河(涢水)、澴河、大富水、竹杆河。

北部山丘地区,河流蜿蜒山谷,亘古至今,河流走向变化较小.进入南部平原地区,无山川束缚,穿行沼泽洼地,河道走向蜿蜒分合,全为水势大小所变。

查阅古志,图描记载,数百年间,志志各异,汛期河湖一体,江河相融,洪水漫溢于台地平畈之上,奔腾于旷野村落之间,田庐房舍尽埋波底,畜禽禾木皆为鱼饵。

澎湃中常夺田改道,汹涌时每推砂荡泥,淤老壑冲新沟,主河道一年数变,朝东晚西,沟港交错,水分先后,相互夺道而行.汛后水寻凹地,各自分流。

水来人逃,水退人进,转碾于水陆之间隙,奔波于湖滨之边缘。

治国先治水,安邦首安民,历朝历代,治水先当驯河.追溯至大禹治水时期已涉及孝感境内,司马迁《河渠书》载:

“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高,水湍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乃厮一渠以引其河,…自是之后,…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汉魏六朝,孝感开始疏河港利漕运,至明朝开始筑堤垸御洪水,建涵闸滤渍涝的河湖治理事务。

1949年以前,治理河道水域无流域统一规划,仅赖一县一乡各自为阵,且以筑堤围垸为主,疏浚河道为辅,偶有河道改道。

疏浚中,因不解水沙关系,多呈“屡浚屡淤"之势。

筑堤围垸中,多以利己而为,常有以邻为壑之举。

河道改道起因漕运城防,也因迷信作崇,官筑民掘有之,也因技术、材料所限,“屡筑屡溃”有之。

古志记载,明代以后,汉川、应城、云梦、孝南各县市区,虽筑堤御水围垸防洪连年不断,但洪水仍年年泛滥。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河道治理,进行全流域统一规划,综合治理.上游建水库拦蓄洪水,下游浚河道筑堤防,疏防并举.至今境内平原河道已稳定60余年,自1969年以后,汉江、汉北河、府河、澴河、大富水河道堤防无溃口发生.

孝感河道整治,概括为两类:

一是防守加固型,即河流护岸工程、堤防退挽工程、堤身加固工程;二是改造疏导型,即河道改线,裁弯取直.前一类型主要在汉江,后一类型为府澴河、汉北河、澴河下游、大富水下游改道等。

第一节汉江

汉江亦称汉水,俗名襄河,《水经注》中称沔水,是长江中下游最大支流,发源于秦岭南麓,流域面积15.9万平方公里,干流全长1577公里,总落差1964米.流域跨越陕西、甘肃、四川、河南、湖北五省,干流从天门市之芦林口进入汉川境内,上与天门接壤,右岸是仙桃市.汉江入境后流向由东南急转东北,沿汉川、仙桃边界经石剅、万福至脉旺后,干流全部进入汉川境内,又东北流经杨林、分水、蚌湖至城隍后折向东南流,过蚌湖后江道迂回曲折,经庙头、马口、城关、榔头至新沟出境,在武汉市汇入长江。

汉江流经汉川境内长93.1公里,两岸堤线长161。

06公里。

蚌湖口以上河道相对顺直,蚌湖口以下至新沟河道蜿蜒曲折,河道宽度狭窄,两堤间最大距离不足500米,其中汉川城区当码头处只有290米。

一、河道变迁略考

汉江进入汉川境内,考略史料,河道数次变迁.

汉魏六朝时期。

汉水下游汉川河道当在天门河中下游一线.《沔水注》记汉(沔)水:

东得浐口,又东迳左桑,又东巨亮水,又东合驿口(干驿),又东合涢水(刘家隔东南),又东……。

汉水这一走向,基本是在今汉江河道以北,也与天门河中下游走向基本一致,这时期的汉江大约在今汉川刘家隔镇附近转南流入江。

两汉《水经注》时代,汉(沔)水下游除主河道外,还有一条支律分流入江,即沌水。

《沔水注》称沌水:

“南通(沌)阳县之太白湖,湖车南江,又谓之沌口。

”(按:

沌口在蔡甸沌口镇西南)。

上述汉江下游河道为冬春枯水季节之情形,至于夏秋水泛滥之时,汉水下游汉川境内则多呈漫流状态,并与长江洪水交搏在一起,形成一片汪洋。

《水经注,沔水篇》记述当时的汉水下游状况云:

沔水又东得浐口.其水承大浐、马骨诸湖水周三四百里。

及其夏水来同,渺若沧海,洪潭巨浪,萦连江沔。

故郭景纯《江赋》云:

“其旁则有朱浐,凡漅”是也。

隋唐至宋初.汉水下游汉川河道,当在今东荆河一线,在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鲁西奇所著的《汉水中下游河道变迁与堤防》一书中用大量详实的史料证明了这时期汉水下游河道由汉魏六朝时期汉水下游河道南移至今东荆河一线(大致位置与走向),主泓道既已南移,汉魏六朝时期在今天门河一线的汉水故道乃渐失汉(沔)水之名,而被称为“川水”.

北宋中后期至南宋汉水下游两河并存,北支大约在今汉水,是主河道;南支,相当于今东荆河,是支流。

两支河道大约在今潜江北境分汊,在蔡甸东南境复合流,之后入长江。

《方與胜览》卷27湖北省路江陵府“漕河”条下引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省札”称:

“江陵城下旧有河漕,若略加开淘,则江陵城下纲运顺流从江汉直达襄岘.契堪本府漕河乃晋元帝建武放所凿,至罗堰口出大漕河,由里社穴、沌口、沔水口,直通襄、汉二江。

”此言襄汉二江,正反映出当时汉水下游存在着两条河道。

明代汉水下游已在今河道位置上,部分河段略有不同。

嘉靖二十五年的《汉阳府志》卷2《地與志》总叙汉阳府境内山川情形云:

今考水自乾滩镇入汉川田二河,经张池口、两河口、县前渡、下涢口,然后经蔡店、临嶂山、郭师口、又北出大别山后,南入于江者,汉之正流也。

万历《湖广总志》卷33《水利二》对汉川河道的情况有更多详载,其《汉江堤防考略》称:

……潜沔之间,大半江为湖渚,复合流至乾镇驿,中分:

一由张池口出汉川;一由竹筒河出……正德以来,潜沔湖渚淤为平陆,上流日以壅滞。

……而竹筒河复湮浅十余里。

按:

竹筒河曾是汉水的一条支律.明万历《湖广总志·水利二》称小河口水经渔薪河、内台河、牛角河出风门,会竹筒河,复至涢口与汉水正流合。

《汉川县堤考略》复云:

县东至汉阳,南至沔阳,西至景陵,北至云梦,正当汉江下流,故有长湖、观湖、龙车、小松等湖以蓄水,又有城北、南湖、鱼湖、蓼湖、西岗、水洪等垸以御水,且汉江至此分流:

一由张池口经县治,一由竹筒河出刘家隔,二水复合出汉口

嘉靖《汉阳府志》卷2《地與志》臼水条云:

“在县治南七十里,自大河口出.又支流经凤凰山至系马口,入臼子河,与汉水合。

今水道已塞,惟春夏水泛,可通舟楫.”据同书卷,凤凰山在县治南四十里,系马口在县治东南三十里。

所谓“大河”当指上考之狮子河,则此臼水当是狮子河支流,东流汉川境内;臼子河则是联系汉水与臼水的一条小河。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系马口臼口堡留下“臼口阻风十日”律诗一首,诗曰:

“洪涛白浪塞江津,处处邅迴事事迍,世上方为失途客,江头又作阻风人。

鱼鰕遇雨腥盈鼻,蚊蚋和烟痒满身,老大光阴能几回,等闲臼口坐经旬。

”反映了诗人受贬之后,又因在系马口汉水、臼水风浪太大,舟楫不通,闲等旬日的焦虑心情。

麻埠港。

嘉靖《湖广图经志书》卷3汉阳府“山川”栏称:

“在(汉川)县东南五里,其源即汉水支流,下复与汉水合。

夏秋泛涨可通舟。

”乾隆《汉阳府志》卷9《地與志》“山川”栏云:

在县东南五里,(自)〔即〕汉水支流。

自戊子圻分,下流仍入汉水。

夏秋泛涨可通舟楫.按:

大河自庙头曲流至县城三十余里,而此港仅十里,最为便道,崇祯中尝浚之。

现在麻埠港旧蹟仍在,港堤村因此而故名。

清代汉水下游汉川河道的变迁。

清代汉水河道与今没有多大变化,汉川北境的支流变化较大。

牛蹄口逐渐淤浅后,其汉江分流既少,遂导致各支流加速淤垫湮塞。

道光中,重石河通往张池口的支流就已淤塞,咸丰中田二河复绝流,竹筒河之水源泉亦不再以牛蹄河为主。

光绪《汉川图记征实》第二册《水道》称:

“竹筒河旧为牛蹄水经张池口分流达涢要津……道光间,张池口筑;咸丰初,牛蹄口湮,汉水无缘经之,以泄渍涝."招儿河亦节节湮塞。

汉川北境水系渐至紊乱。

汉川南境。

自鄢家湾分流之水在长埫口又东南分出一支,称“展翅长河”.光绪《沔阳州志》卷2云:

“展翅长河,现名产芝河。

自邑长埫口起,……永丰闸,达汉川新河,出刘家湖入南河渡,汇蔡店出襄河.”据《汉川图记征实》第三册“南河”条记载,南河自殷家角入汉川境,东南流径纸角马、田家湾、打雁集、东北流经西江亭、细鱼垸,转东南流经接生桥、南河渡、观音阁,至官桥与长河水汇,分道入江出汉。

清代汉水下游汉川河道有两处变化,一处是分水嘴“裁弯取直";一处是葫芦颈改道.

汉川分水嘴“裁弯取直”。

同治《汉川县志》卷7《山川志》“义漳河”条云:

“在县西南四十五里.汉水自脉旺嘴入境(按:

清代脉旺属沔阳管辖)至分水嘴北缘,由此经三汊潭东下,南岸为车柱港。

康熙间,襄河夺港南徙,故道遂湮。

”同书卷“车柱港”条:

“在县西南四十五里,康熙间,汉水徙,成河。

”光绪《汉川图记征实》第二册《水道》“汉水"条称汉水迳分水嘴南,“汉水旧由此分东,北流:

东为正流,北为义章河,汇六湖。

又分二派:

一北出富春口越响水港,绕汈汊潴松湖;一东南出三汊潭与正流会.康熙间,汉水夺乐柱港而南徙,义章、六湖两道遂成平陆."则今分水镇附近汉水河道原本北折,形成河曲,康熙间夺车柱港,裁弯取直,方成今河道。

汉川葫芦颈改道.同治《汉川县治》卷7《山川志》“涢口"条:

“涢口旧为溠、涢诸水入汉之口,道光初,汉水夺葫芦(泾)〔颈〕东趋,徙于下五里汉阳境之新沟入汉.”光绪《汉川图记征实》“涢水”条亦云:

涢水原在涢口会汉达江,“道光间汉水直决新沟,襄河易道,(涢口)镇败。

”则道光前汉水河道本当在河道之北,大约在今曹家口东即直趋涢口,合涢水后复折南流.道光中改道后南徙约五里,改道之原因则是:

“(江)〔汉〕水逆洄,淤塞二十余里,至涢口一带浅狭不通。

从清代后期至今,汉江汉川河道除一些河段因走滩、崩岸进行移堤退挽外外,再无大的变动。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汉江整治

汉江上游,河行谷中。

至钟祥后,河出山谷,山尽水泛,主河道常变迁。

人们筑堤为屏,形成河槽、滩地、堤防组合型河道。

汉江汉川地段堤防最早开始于明宪宗成化庚寅(1470)年,完工于成化癸巳(1473)年。

名吴公堤,又名和公堤。

南起甑山(今索子垸的一段),北至刘家隔。

后因河道几经迁徙,吴公堤原址已无从可考.汉江沿江堤防的至明末清初已经形成,但由于沿江筑堤,束水入槽,每遇洪水,常漫堤溃口。

汉江汉川境内现有堤防保留最早的堤段为新沟至汉川城关段,距今约150余年。

汉川汉江堤防,清光绪《汉川图记征实》和中华民国《汉江工程局堤段一览表》中,南北两岸堤防的起讫地点和桩号相符。

但迨清末,朝廷腐败,堤防随之倾圮.清末旧志云:

“目前堤防几至于无足持矣”.清政府也曾拨银修筑堤防,但地方不肖官吏从中舞弊,苛派勒索,清政府也曾下令整顿堤务,企图减少修堤中腐败现象,道光十七年(1887)林则徐任湖广总督期间,曾对堤工积弊作了整顿.当年他与湖北巡抚周之琦联名向朝廷奏报改除堤政积弊情形:

“湖北江汉堤防,延袤三十余州县,岁修需费甚巨,而生息款项有限,不得积费于民,查历年收费修堤,或官征官修,或官征民修,或民征民修,三者皆不能无弊,若费征于官,则必假手胥吏。

征于民,则必委权于董事。

胥吏之多舞弊,固不待言,而董事若不得人,也难驾驭."(《林文中公奏议》)

中华民国时期,对河道整治和堤防建设其成就无几,故经常决堤溃口水灾屡见.特别是京山钟祥一带,堤防溃决,洪水建瓴而下,危害惨列。

1931年大水后南京国民政府设置流域机构,专司汉江堤防修防事宜,修筑汉江钟祥遥堤减少了上游来水,同时也修建了沿江部分集镇坦坡,加陪重点险工,对汉川境内堤段有所改善。

但因各自为政,且政治腐败,督修者多贪污中饱,修堤敷衍,视质量低劣而不见,多以浮土松堆而求量,更有甚者筑堤裹以草梗而代之。

人们对堤防修筑有“堤上见土,堤外无坑,挖堤做堤,剥皮见新”之民说.

日本占领8年,不仅不治河修堤,反而在堤防上挖战壕,建碉堡。

堤防隐患丛生。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汉江治理

1951年,脉旺镇及其附近村塆从沔阳划归汉川,汉江汉川堤防总长为159。

46公里,其中左岸新沟至芦林口,桩号45+000—138+100长93。

1公里;右岸谢八家至脉旺南街上,桩号41+640—108+000,长66。

36公里。

汉江行至汉川河段,为单一的弯曲型河段,河弯半径小,河曲带的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