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苗图教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183869 上传时间:2022-11-1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苗图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百苗图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百苗图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百苗图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百苗图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百苗图教育.docx

《百苗图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苗图教育.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百苗图教育.docx

百苗图教育

百苗图[教育]

百苗图

中国古代绘画作品浩如烟海,历代文人墨客都重视艺术作品的自我创新,对文人绘画推崇备至。

但是反映民族风情的绘画作品,却很少被载入史册。

在北京翰海艺术品拍卖公司1999年春季拍卖会上,拟拍一件《百苗图》引起了大家的兴趣。

在预展过程中经过仔细观看,该图有40幅,其中36幅均有附文字说明,长短不一,载于图端,其中2幅有红签贴于图上,标出民族名称,另有2幅红签残落。

从册页形式上看,为折装册页彩绘纸本,高28厘米,宽16厘米。

此图的绘画风格是由实地写生所绘,绘者恰到好处地发挥了传统工笔画的特长,把人物举止、服饰和有地方特色山水景色紧密地结合起来,在结构上作了极好的裁减,空白之处添加上工整的小楷文字说明。

通册画面色调和谐,鲜而不艳,笔力劲健。

人物形象刻划生动自然,衣着各不尽同,神情迥异,其中几幅画中的舞者,姿态轻盈,非常自然。

衣物线条挺拔流畅,衣褶用浓墨勾勒,略似折芦描法,设色淡雅。

树木先以墨笔勾出,后染汁绿,遍数不等;山石细笔勒皴,汁绿晕染,石绿轻罩,花青点苔;屋宇栏柱用墨勾线,晕以黄画出。

无论是从画面的设色作风与空间结构,或画中所蕴寓的审美情趣,都显示出地方文人画家尊重写实的作风,它是一部珍贵的反映民族风情的绘画资料。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千百年来,一批批从中原大地迁徙来的各族儿女,在云贵高原的乌蒙山麓、苗岭山区,开恳、耕耘着这片热土,世世代代在这里播种收获,繁衍生息。

贵州山高路险,交通不便,使得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筑寨而居,傍水而息,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信仰和民族风情。

《贵州百苗图》,即是清代贵州各民族人物风情的真实写照。

该画册套色人物画,细腻逼真,行草字体的民族服饰、习俗介绍,概括精炼。

对于研究贵州少数民族风情来说,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百苗图》产生的背景我国古代帝王为了宣扬“文治武功”,加强中央王朝与地方民族的隶属关系,常常绘有职贡图,其中以清代为

盛。

清代《皇清职贡图》序载乾隆十六年(1751年)六月初一上谕说:

“我朝统一区宇,内外苗夷,输诚向化。

其衣冠状貌,各有不同。

著沿边各督抚,于所属苗、瑶、黎、僮以及外夷番众,仿其服饰,绘图送军机处,汇齐呈览,以昭王会之盛。

各该督抚于接壤处,俟公务往来,乘便图写。

不必特派专员,可于奏事之便,传谕知之。

”在乾隆皇帝的倡导下,各民族地区的官吏都争先请画师绘制,出现不少民族地区风俗画,如《百苗图》、《番俗图》、《黎民图》等,并汇集中央。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皇帝钦定宫廷画师丁观鹏、金廷彪、姚文瀚、程梁分别绘制《皇清职贡图》。

经过四年的绘制,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终告完成。

事后各地官员也将本地民族图册,临摹转抄,送给友人,因此流传于民间。

"妇人编发为髻,近多圏以银丝,扇样冠子,绾之以长簮耳坠,项圈数围,短衣以五色锦镶边袖。

""姑之女必适舅之子为室,聘礼不能措则取偿于孙。

倘外氏无相当子弟,抑或舅无子,姑有女必重贿于舅,谓之外甥钱,姑女方许另配。

若无钱贿于舅者,姑之女终身不敢嫁也。

"这是贵阳市档案馆馆藏画册《贵州百苗图》对"斧头苗"这一分支的服饰、习俗描写。

在画册中,诸如"宋家苗"(今布依族)的"打亲","红苗"的"吊古","西苗"的"祭白虎"等等,这些清代贵州少数民族风情,都汇粹其中。

《百苗图》的年代有关图书馆、博物馆和个人收藏中有过不下十几种《百苗图》,其中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一部较早,原订为元代,但其它《百苗图》的创作年代上限最早的为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下限直至清代末期(1911年)。

此幅《百苗图》的创作年代因没有绘画作者的署名和收藏者的题记,为其断定创作年代增加了困难。

但是在每幅画中的说明文字中均标明了某种民族在某地区,而这些地区的行政区划在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以后都有明确的变化。

在画册第四幅的说明文字称:

“卡尤仲家在贵阳、安顺、兴义、都匀、平越府属。

”;第五幅的说明文字:

“捕笼仲家在贵阳、安顺、兴义府、定番、广顺州。

”文中都提到了“兴义府”。

该府是“嘉庆二年(1797年)改南笼府为兴义府,”。

在第21幅的说明文字中称:

“农苗在

贞丰、罗斛、册亭,原隶粤西,雍正五年改辖黔省。

”其中的“贞丰”是“嘉庆二年(1797年)改名贞丰州。

”在第20幅的说明文字中又记载:

“夭苗又称夭家,在平越州属,多姬姓。

”其中的“平越州”原是“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置平越军民府,治平越卫城(今城厢镇),属贵州都司。

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裁卫改置平越县,与府同城。

嘉庆三年(1798年)废府、县,改置平越直隶州。

1913年又废州,复置平越县。

”。

以上行政区的划分为本册提供了准确的断代依据,证明此图册的创作年代不能早于嘉庆二年,应为嘉庆年间的作品。

《百苗图》的学术价值该册《百苗图》内容十分丰富,反映了当时贵州各民族的物质生活、生产活动、礼仪风俗和民族信仰。

首先是贵州古代民族物质生活的再现:

物质生活中包含了服饰、建筑、饮食等生活状态。

此图描述的民族服饰、头饰不仅有其具体形象,还以服饰特征冠以民族支系名称,如狗耳笼家“男女服色皆白,发结如狗耳状。

”;马蹬笼家“妇人以淄布作冠,发髻若马蹬状。

”;大头笼家“男子戴竹笠,妇人穿青土布衣短裙,敛马鬃扎发盘髻为盖,名曰‘大头'。

”;白苗“衣白,男子束发,女子盘发髻长簪绾髻。

”;青苗“男女青衣,妇人用青布束发为髻,男子戴竹笠穿草衣。

”;锅圈仡佬“男子织斜文布为衣,妇人以青布笼发如锅圈状,青衣缺裙。

”;披袍仡佬“男子穿短裙,衣长尺余,外披一袍,由头至背,凿窍为领,裙用羊毛布织成。

”目前,研究贵州民族服饰的著作不少,但都是根据当代民族调查的结果,其实在各种《百苗图》中有许多服饰资料,不仅为服饰研究提供大量的资料,还能看到当地民族的服饰演变过程。

民居建筑在《百苗图》中也有不少反映。

该图所表现的各民族的居住环境已进入定居状态。

由于当地的气候炎热多雨、土地潮湿,虫

蛇众多,他们的建筑多采用“干栏”式,即二层建筑,如夭苗“女子及笄,造竹楼野处。

”不过,干栏建筑也有利于饲养牲畜“上人下畜”,乃是当地住俗的特点之一。

当地的饮食状况各民族的习惯也各不尽相同。

如白倮罗“负茶叶生理,茹毛饮血,无论鼠雀蠕动之物攫而燔,饮食无盘盂,以三足釜攒食如。

”;青仲家“敛牛马犬骨米糁酸臭为佳。

”;红苗“凡牲畜皆背杀,以火去毛,微煮带血而食。

”;黑苗“食稻糯。

”以上所述食风虽然已食稻谷,但皆保留了一些原始生活状态,但这些习俗已经成为历史。

其次《百苗图》对当地的生产活动有许多描述。

贵州各民族基本以农耕为生活的主要来源,也从事渔猎和手工业。

当时以农耕为主的农苗已种植了水稻,图中绘一插秧场面,三个男子在水田中插秧,岸边一妇女向他们递秧苗,远处一水车正在向水田内灌溉。

说明当时贵州的部分少数民族已经懂得利用灌溉技术。

由于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的差异有的民族还善于渔猎。

有的民族精于手工业制造,如倮罗“造坚甲利刃,畜良马、好射猎,习镖枪劲弩,斗击刺之。

”;在披袍仡佬图中绘一打铁炉情景:

一妇女拉风箱,一男子拿铁钳在炉上炼铁,一男子拿锤在砧子上正等待锤打,旁有两妇女坐在石上聊天;在花仡佬、蛮人、九股苗图中均绘有狩猎场景;在水仡佬图中绘三人在河中捕鱼的场景。

通过图中的文字和绘图得知当地的纺织手工业有一定的发展,夭苗“妇人善织染”;红苗“衣用班丝织成,女工为务”;在仡僮图中绘一竹楼,房内一中年妇女在纺纱,一位老妇在给孩子梳头,另一男子捧一竹篮纱轴回家。

此外,《百苗图》有许多风俗信仰的场面。

此图所描绘的一些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在贵州现代生活中已经基本消失。

例如打牙仡佬“打牙仡佬在大定府平越州清镇县。

女子出嫁先折去门牙二齿,谓恐害夫家。

”;宋家的抢亲;卡尤仲家:

“六月六日为大节,作孟春聚。

未婚男女宽厂跳月,口吹苗笙歌舞,互相抛球,剪衣换带约而私合,从此方用媒约聘,知生子后再归夫家。

”花苗“每岁春首择平地为月场,未婚男子吹笙,女子摇铃,歌舞戏谑,终日所私,亦用媒妁聘礼,以牛马通知”。

佯犷苗“婚姻牵犬以馈。

”以上风俗多半已经消失,或者发生变异。

当时的丧葬风俗也有特色,如捕笼仲家“丧则屠牛,招戚以牛角酒欢饮,孝子不食肉,惟啖鱼虾,祭必用鱼,葬以伞罩坟,期年后焚之。

”;曾竹笼家“人死殓而焚之,葬其枯骨,七月七日祭扫祖茔。

”;红苗“人死将所遗衣服装成形像,众皆击鼓名曰‘吊古'。

”;黑苗“人死以红绿线系于竹竿,插在坟前,男女哭祭也。

”;夭苗“死不葬,藤蔓束树间也。

”;红仡佬“亲死殓棺不葬,置崖学x间或临大河,不施蔽盖而树傍,名曰‘家亲殿'。

”;仡僮“亲死不置棺木,以唱镶木板殓而停之,葬时子女痛哭出血,守坟三日而返。

”;八番苗“葬不择期,漏夜出棺,谓‘不忍死者'云。

”这些记载对研究中国丧葬史有重要借鉴,也可印证考古资料,如二次葬、扭首葬。

反映宗教信仰资料也不少,如此等等锅圈仡佬图上绘有郊外供有虎头,由四人供奉。

“病不服药,用面作服虎首,饰以红绿线置簸萁内,延鬼师祷之。

”;休佬图绘有野外山石置一草龙,上插有五色彩旗,前置两蜡烛和三只酒杯,正有三男在祭拜,后面有一妇女提祭品过来。

“祭鬼用草龙船插五色旗,往郊外祭之,遇节歌舞为欢。

”;人则在一台地上摆有经书、香炉和蜡烛,其下有三人在赕佛,一人在后举送蜡烛,“淳而信佛”,这是古代白族信仰佛教的反映。

土人则在村外小桥旁有一组六人在演傩戏,其中一人左手拿一戢、右手拿一傩面具,在其余五人的伴奏下起舞“岁首扮锣击鼓以唱神各,所至之家皆供饮食。

”。

这是目前我们看到的贵州傩戏的最早形象,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总之,这部《百苗图》所绘的地域为贵州省,包括苗族、侗族、彝族、白族、仡佬族、布依族及其各个支系。

众所周知,有关贵州民

族的文字记载还是不少的,尤其是地方志记录最详,但是有关各民族的具体形象和生活状况却缺乏物证,《百苗图》无疑是重要的贵州民族形象的载体,对研究贵州民族历史、民族学、民族工艺、民族美术都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

百苗图全幅描述第1幅倮罗

画面上绘有四人,两人骑马,一人冲锋在前,持镖欲斗,另两人步行,其中一人背弓持镖紧随马后。

所用马镫是兜状的,与近代彝族马镫一样。

画右上方有说明文字:

“文字曰:

倮罗本属鹿,而在大定府属有黑白二种,黑者为大姓,白者次之。

深目长身,黑面白齿,钩鼻鬓而髯,又名乌蛮罗鬼,蜀汉时有济火者,从武侯破孟获有功,封罗甸国王,即安氏世祖,分地土四十八部,部长曰:

‘头目',其等有高贵者曰:

‘更苴',不名不拜,赐镂银鸠几杖。

大事悉取决焉;次则慕魁、匀魁,以致黑乍职守。

亦有文字,类似满书。

男以青布笼发而束于额角状,衣大袖,女衣裙。

最长集所属披甲驰马,死以锦棉裹尸,焚之于野,招魂而葬。

性最蛮,主即酷虐不二。

造坚甲利刃,畜良马、好射猎,习镖枪劲弩,斗击刺之,故躯兵为诸蛮冠首。

俗云:

‘水西罗鬼,击头掉尾'。

言相应之速也。

第2幅女官

绘五人,女官居中骑在马上,一女侍前导,后两男侍撑伞、护卫,在女官前跪一女人,双手举牛角杯作敬酒状。

左上方有说明文字:

“女官即倮罗正妻,称曰‘耐德'。

编发为髻,用青布蒙首,多戴银丝花贴额大耳环,拖长裙三十六幅。

非耐德所生不继立,土官如子幼,耐德代为土务。

第3幅白倮罗

绘一夫妇带一小孩在棚子内烧饭,地上放一三足釜,内有食物,一老者背篓归来。

文字曰:

“白倮罗在大定府属,与黑倮罗同。

负茶

叶生理,茹毛饮血,无论鼠雀蠕动之物攫而燔,饮食无盘盂,以三足釜攒食如。

人死以牛马皮裹尸焚之,居普定者名‘阿和',亦同此类。

第4幅宋家

绘一个抢婚的场面,左边有四个人,应该是男家的迎娶者,有人背新娘,有人为新娘撑伞,有人背嫁妆;右边为新娘家人,为一老妇,作追赶新娘状。

该幅图无文字说明。

第5幅蔡家

绘村外,两个妇女正在互相拉扯,另外两个男人负锄出村。

该幅图无文字说明。

第6幅卡尤仲家

绘村外河边广场,有三女一男在抛绣球。

图右上方有文字说明:

“卡尤仲家在贵阳、安顺、兴义、都匀、平越府属。

男子服色与汉人同,妇女蓝花帕蒙首,短衣小袖,细褶长裙,严寒盛暑衣无增减。

六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