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发展行动计划.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181674 上传时间:2022-11-1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标准化发展行动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标准化发展行动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标准化发展行动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标准化发展行动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标准化发展行动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标准化发展行动计划.docx

《标准化发展行动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标准化发展行动计划.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标准化发展行动计划.docx

标准化发展行动计划

标准化发展行动计划

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基础性制度的重要方面。

实施标准化策略是助力高技术创新、促进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为贯彻落实《标准化发展纲要》,结合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认清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发展基础

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积极落实标准化工作部署,大力实施标准化策略,标准化体系不断完善,标准化成效日益凸显,标准化总体水平处于全国前列。

一是标准化制度体系不断强化。

率先出台《标准化发展策略纲要》,建立市级标准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设立市级标准化推进专项资金,颁布《标准化条例》,制定《地方标准管理办法》等2个政府规章和6个规范性文件。

二是标准供给结构逐步优化。

截至2021年年底,发布实施地方标准996项、培育团体标准709项、自我声明公开企业标准36048项,初步形成政府主导制定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标准协调发展的二元结构。

三是标准化技术支撑体系日趋完善。

承担ISO/IEC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分技术委员会(SC)秘书处6个承担TC/SC秘书处117个设立市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44个,为标准化工作提供了技术保障。

四是标准化水平和影响力稳步提升。

牵头制定修订国际标准115项,主导制定修订标准4039项,获得标准创新贡献奖项目奖108项、组织奖4项、个人奖3项,获奖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9名专家获得IEC1906奖,1名专家获得ISO杰岀成就奖。

承办第83届IEC大会,连续20年举办标准化国际论坛。

评选发布2批"标准"共21项。

承担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188项。

(二)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要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雁、创新发展先行者,在落实重大策略任务、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建设人民城市等方面迈出新步伐,都对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当前,标准化工作还存在不足,不能完全满足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标准供给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标准实施应用需要加强,科技创新与标准化结合不够紧密,企业标准化主体地位未能充分体现,团体标准水平有待提升,标准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标准化人才队伍有待充实等。

这些都要努力加以解决。

二、明确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创新驱动、引领发展,突出重点、兼顾全面,立足、服务全国,接轨国际、开放融合"原则,聚焦强化"四大功能"、深化”五个中心"建设、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优化标准化治理结构,建设国际标准化高地,率先打造高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开放示范城市,为进一步提升城市软实力、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标准化水平和影响力大幅提升,标准协同和开放程度显著增强,标准化发展基础更加牢固,标准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策略性、引领性作用更加凸显。

•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基本建成。

在三大先导产业、六大高端产业集

群、未来产业、现代服务业、超大城市治理、绿色发展等领域形成一批高水平标准,建成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符合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标准体系。

——标准化水平和影响力大幅提升。

牵头制定修订新的国际标准60项、主导制定修订新的标准800项,标准与科技创新融合程度进一步提高,新增培育"标准"50项,承担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30项,获得标准创新贡献奖数量保持全国领先。

——标准协同和开放程度显著增强。

一体化标准化工作机制更加完善,制定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区域协同标准30项。

标准制度型开放持续推进,国际标准化合作交流更加深入,新增国际标准化组织注册专家200名,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准化高地。

——标准化发展基础更加牢固。

新增国际/全国TC/SC秘书处5个,市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结构更加优化、能力显著提升,打造新型标准化组织30个,孵化一批标准化专业服务机构,培育企业标准化总监1000名,标准化人才队伍持续壮大,有力支撑我市标准化工作高质量发展。

到2035年,全面形成市场驱动、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开放融合的标准化工作格局,全面建成具有特色、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

三、促进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动融合

(一)加强关键技术领域标准研究布局。

将标准研制嵌入科技研发过程,以科技创新提升标准水平。

在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量子科技、计算科学、变革性材料、空间科学等领域加强标准化前沿研究。

在光子芯片与器件、基因与细胞技术、新型海洋经济、氢能与储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应用前景广阔的技术领域,探索以标准化手段助推先导性、颠覆性技术快速迭代。

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信息通信、新材料、新兴数字产业等重点领域,研制一批技术自主可控的关键技术标准,补齐产业链断点,提升关键环节、领域和产品保障能力。

(二)以标准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建立标准化主管部门与科技、产业主管部门联动机制,充分发挥策略科技力量、科技创新基地体系、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重大技术攻关平台等引领、支撑作用,将标准作为科技计划重要产出之一,形成科技、标准与产业有效衔接和耦合互动。

完善标准必要专利制度,加强标准制定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

逐步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的服务体系和评价机制,推进技术转移服务、科技成果评价服务标准化工作,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四、加速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建设

(一)强化城市数字化转型基础性标准研制。

围绕城市数字化转型总体部署,开展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引领行动,构建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和路线图。

加快推进数字底座建设与评价、数字基础设施、物体全域标识、新型测绘、数字挛生等标准研制,率先在五个新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中应用。

研制数据分级分类、互联互通、信息安全、数字信任等方面标准,保障数据流通与应用。

(二)推进经济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建设。

制定工业制造、农业生产、金融、商贸流通、航运物流、科创生态等领域数字化转型标准,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研制和组织实施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标准。

发挥园区产业聚集和牵引作用,推动园区在生产、组织、服务模式上实现数字化转型。

(三)推进生活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建设。

适应社会生活数字化转型新需求,围绕智能中枢平台、数字挛生生活、智慧民生服务等重点方向开展标准体系建设,推进市民生活更加便捷优质。

聚焦智能医疗、在线教育、智慧社区、数字健身、智慧交通、智能出行、数字文旅、数字商圈、智慧养老、数字无障碍等领域,率先开展数字化转型关键技术、产品、服务标准研制和实施。

(四)推进治理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建设。

以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为突破口,推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跨部门多场景应用标准化,健全治理数字化标准体系。

大力推进公共安全、应急管理、规划建设、城市网格化管理、交通管理、市场监管、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数字化转型标准制定及场景应用。

五、推动标准化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强化三大先导产业标准引领。

实施三大先导产业标准领航行动,加快研制和实施先导产业标准化发展路线图,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标准链融通提升。

建立覆盖芯片设计、特色工艺制造、新型存储、第三代半导体、封装测试以及装备、材料等环节的集成电路全产业链标准体系。

聚焦生物制品、创新化学药、高端医疗器械、现代中药以及生物技术服务等领域,加强相关标准研制,促进全产业链协同。

建立健全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加快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基础软硬件、智能产品、行业应用和安全伦理等领域标准研制,推动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规范化发展。

(二)促进六大高端产业标准水平跃升。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在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标准。

以形成产业链整体优势为目标,推进国产大型客机、商用航空发动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链标准建设。

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产业协同、技术协作中的纽带作用,探索制定生命健康、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领域数据驱动标准,促进重点产业供给与需求有效衔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三)推动现代服务业标准向高端迈进。

加强金融、贸易、航运、科创服务等功能性服务业标准研制。

聚焦人力资源、设计研发、产业电商、供应链管理、贸易代理、商业保险、会展等领域,加快形成与国际接轨的生产性服务业标准体系。

加强健康体育、文化创意、商贸家政、旅游等领域标准化建设,助力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实施商贸服务标准化提升行动,开展商贸流通提质增效、内外贸一体化、大宗商品交易价格指数等标准化试点。

持续完善商务诚信、批发零售服务等标准体系,引领商贸服务品质提升,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四)深化都市现代绿色农业标准化建设。

以品种模式和种业创新为主线,聚焦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健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持续提高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进种源农业、绿色农业、装备农业等标准化建设。

六、提升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水平

(一)完善城市治理标准体系。

完善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风险防控、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消防安全、物资储备等领域标准体系,系统提升城市运行安全保障水平。

在城市基础设施、公共交通、水务海洋、气象、市容环卫、绿化林业等领域制定一批高水平标准,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围绕农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生态文明、公共服务等领域,统筹推进城乡融合标准化建设。

(二)推进行政管理标准化建设。

深入推进行政审批、政务服务、政务公开、司法行政、社区事务受理、机关事务管理等标准化建设,提升政府治理效能。

加快知识产权保护、社会信用、公共资源交易、反垄断等领域标准化建设,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围绕质量提升、品牌认证、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工作需要开展标准化建设,助力提升市场监管水平。

(三)深化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

围绕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

重点围绕社保经办服务、儿童福利、残疾人服务、社会救助、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以及公共文化体育、智慧医疗、教育培训等领域,开展标准研制和标准化试点,为提升公共服务品质和效率提供支撑。

开展养老服务标准化行动,重点推进智慧养老、机构养老、嵌入式养老、老年认知障碍照护服务等标准化建设,打造一批标准化养老机构标杆。

七、强化绿色生态发展标准化工作

(一)完善生态环境标准体系。

加强生态环境标准制定的统筹规划,围绕水环境综合治理、大气环境质量提升、土壤和地下水环境保护、近岸海域环境保护、固体废物系统治理等污染防治以及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任务,制定修订一批与相关标准和行业标准协同配套、有效支撑我市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生态环境地方标准。

建立常态化生态环境标准宣传贯彻和实施评估机制,强化生态环境标准实施。

(二)优化节能低碳标准体系。

根据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以及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加快制定修订一批高于标准、符合实际的地方标准,鼓励我市社会团体和企业制定一批先进的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优化升级节能低碳、资源综合利用标准体系。

支持我市相关机构和重点企业牵头和参与节能、可再生能源、氢能等标准制定。

推进绿色产品、绿色金融、绿色供应链等标准体系建设,推动产业绿色化发展。

发展清洁生产技术标准,推动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标准编制。

完善绿色建筑相关标准,不断提升建筑能效等级。

八、推进标准化协同治理与开放

(一)深化区域协同发展标准化建设。

完善一体化标准化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协调一体化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