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系列人物纪录片王淑贞解说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173886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师》系列人物纪录片王淑贞解说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大师》系列人物纪录片王淑贞解说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大师》系列人物纪录片王淑贞解说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大师》系列人物纪录片王淑贞解说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大师》系列人物纪录片王淑贞解说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师》系列人物纪录片王淑贞解说稿.docx

《《大师》系列人物纪录片王淑贞解说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师》系列人物纪录片王淑贞解说稿.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师》系列人物纪录片王淑贞解说稿.docx

《大师》系列人物纪录片王淑贞解说稿

【东方卫视】《大师》系列之

王淑贞

上集她早已离去,但她的美长留。

【采访】原上海医大附属妇产科医院护士长刘吟秋——

她穿着白大褂一走进来,她就像宋庆龄。

【采访】原上海医大附属妇产科医副院长袁耀萼——

风度是非常好的。

【采访】原上海医大附属妇产科医主任医师李超荆——

她那个样子很慈祥,他得和蔼,看到谁她都笑一笑。

你看她照片没有?

她的照片真是百看不厌啊,有一点洋气,又有一点中国气,中国的洋气。

王淑贞,出身世代书香门第,祖父王颂蔚是前清进士,做个高官,父亲王季同是着名数学家,子女12人,有7人是中国一流科学家。

而王淑贞早年考上清华庚款留美,是庚款留学培养的第一位女医师。

从美国学成归来,她成了中国妇产科的开拓者。

【采访】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高曦——

她最早开拓了妇科研究,我们传统中以为妇产科就是产科,甚至带有一些早期婴儿的护理或者围产学这一块,她其实在中国开创妇产科或者妇科教育和研究方面是最早的,称之为中国妇产科学的奠基人,王淑贞是真正名副其实的。

1925年,王淑贞获霍普金斯大学医学博士,她经一位美国传教士的介绍,抱着“医学救国”的愿望,1926年来到西门妇孺医院担任医师。

西门就是上海老城厢的老西门的外面,在有租界的年代里,这里是华界的贫民窟。

当时,西门妇孺医院只是美国传教士创办的一个小小的门诊部,服务聚居在老西门一带的穷苦平民。

到这里时,王淑贞27岁,她在这个小小的门诊部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妇产科,此后直到她离世,她在这所医院里服务了整整60年。

【采访】高曦——

她一直比较敏锐地能够捕捉现代医学、现代妇产科学发展的信息,包括新的技术,她引进到国内来。

在整个社会大家都在关注产科医生的时候,她关注女性健康,而且是做学术上的探讨和研究。

所以她在妇科在当时可以说是有前沿性的或者有开创性。

李超荆,1948年从福建医学院毕业,慕王淑贞之名到红房子医院做了实习医生,从此她与王淑贞延续了四十年的同事缘、师生情。

至今她记忆中最深的印象是老师无声的教导。

【采访】李超荆——

王淑贞查房都是她自己查,查房时看我们非常细小的细节,我在检查的时候有一点不当心,放器械时碰到病人了,病人有点不舒服。

她说病人就是我们的父母,你只有治好病人的责任,不应该有一点伤害病人的动作,你这样做的话不对的,你要跟病人道歉。

她是中国妇产科领域的开拓者,前行者,每次看病、查房,下级医生从没见过王淑贞大声说话,但谁都能感受到她言谈举止间所透出的爱意,犹如无声的示范。

【采访】李超荆——

她自己示范给你看,怎么样用这个器械才使病人不受痛苦,我是感受很深的。

【采访】袁耀萼——

一切从病人出发,但是对下面的人要求非常严格的。

袁耀萼与王淑贞在妇产科领域共事四十年,上世纪八十年代,她作为王淑贞的助手,一起主编了中国妇产科领域的经典《妇产科理论与实践》。

【采访】袁耀萼——

我们在她查房以前都很紧张,他查房的时候所有的医生都跟在一起,她的言行,她对病人是什么态度,很和蔼的,很关心的,或者给病人检查的时候应该怎么样子,对于病史应该了解到什么程度,她都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了。

作为一个科学大家,王淑贞对第一手资料和基本功训练的重视,今天的人可能无以想象,每一位住院新病人她都亲自检查,询问病史,查房和病例讨论是她每天第一重要的事情,她告诫下级医生:

经验从实践中来,医生的经验就是从询问病史、详细检查、做出诊断和正确处理过程中积累起来。

【采访】原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主任医师张惜阴——

她有时候会坐在你边上听你问病史,你问的时候她不响的,等一下我觉得我问好了,她就开始给你提问题了。

张惜阴,着名妇科肿瘤专家。

上世纪50年代,宫颈癌是中国妇女的头号杀手,在王淑贞的指导下她开始做手术,并把妇科肿瘤作为自己一生研究的方向,晚年,她为王淑贞写传记,这也是有关王淑贞的第一篇传记。

【采访】张惜阴——

她从来不骂人,但是大家都怕她,因为她太仔细了,所以要这样子的,你对病人讲话的声音也不能太响,因为病人们总是有点怕医生,你要再一响,病人受惊吓以后话也讲不清楚了。

王淑贞以一生的心血将一不念旧恶原先只是小小的门诊部造就成上海人老幼皆知的红房子医院,所以有人说,如果没有王淑贞,上海就不会有红房子医院,如果没有王淑贞,中国的妇产科事业可能还要走更长的路。

王淑贞用高尚的医德培育了一代代人,这一代代人的医术和医德铸成一个中国的妇产科医疗、教育、科研中心。

【采访】张惜阴——

她是觉得医生的职业是很好的,但是头一个要仔细,第二对病人的态度要好,这两个是基本的条件。

【采访】李超荆——

所以她说,你就是要用爱字做医生的主要本职,所以我从那个时候开始对病人来讲,我时刻提醒自己用爱心对待病人。

王淑贞1899年生于北京,后随父母南归居住苏州。

这一年,八国联军攻陷了北京城。

10岁,王淑贞进入振华女校读书,振华女校是江苏最早的女子学校,创始人就是王淑贞的祖母谢长达,祖母开明果敢,她倡导女放足,主张女子要为自身的自由奋斗,是那个年代女权运动的领袖人物。

【采访】苏州市第十中学校长柳泉照——

老先生在办学以后,有一张着名的照片,就是她自己端坐在位子上拍了一张照,然后他又跪在地上又拍了一张照,然后把这两张照片合成,就是自己跪在自己面前,下面提了一个字——求人不如求己。

这是这所学校最早的办学的教育理念思想,让我们的女孩子们都自立自强。

她的一些办学的主张,一百年以后仍然还是先进的,比如说她主张在学校传承中国最优秀的文化,体现一种感恩的思想。

比如说她最早在中国提出让学生,特别是让女孩子到国外去留学。

苏州振华女校开一代女学风气之先,这所学校走出了费孝通、李政道、杨绛、何泽慧等大批杰出人才。

【采访】王淑贞这弟中科院院士王守觉——

我祖母呢是提供女权,提供妇女翻身,我的三个姑姑基本上都没有结婚,到国外去念书。

也是因为祖母的影响,1918年,19岁的王淑贞通过考试获得清华庚子赔款赴美留学的机会。

“我十岁时入振华女校读书,十三岁因病而休学二年,由于自己受过病魔缠身之苦,同时又看到生母因产褥疾病而死亡,继母于第一次生育时又发生病危等等不幸遭遇,因此我立下学医的志愿。

赴美留学8年,王淑贞获得了霍普金斯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毕业时,因成绩优秀获得3枚金质奖章,这是美国本土的学生也很难得到的。

60年后她回忆道:

根据我当时的学习成绩,本来可以申请留校继续深造,但是由我是中国女医生而未被录取。

但在美国行医也不是她的愿望,那儿终究不是自己的国家,王淑贞怀着医学救国的理想,立场做一个中国女医生。

【采访】王守觉——

她这个时代的人,像她这样一个背景的人,她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就是你学了干脆就在国外呆着,另一种选择就是回国来工作,事业发展立足于国内。

她是看到美国的发达,但是又看到自己对中国的责任,所以她自己从来没有想在美国去扎根,她的根在中国。

离别8年后,王淑贞回到了自己的国家,在美国教会医院上海西门妇孺医院任职,并兼任上海女子医学院教授。

王淑贞在这家医院创建了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个妇科。

医院临河傍水,河上船来船往,渔民子弟大多出生在船上,只有碰上难道、大出血等特殊情况,贫穷的渔民才会把产妇送进医院,可他们却承担不起医疗费用。

【采访】袁耀萼——

那个西门妇孺医院外头就是一个臭河浜啊,现在是一条马路了,全是那种船民,穷得不得了的,要生孩子了就送到医院里去了,全是这种人,根本就没有钱的,她都是一样的对待。

【采访】李超荆——

她绝对不收病人的礼物,而且病人有时候没有钱看病,就免费进来了,有时候她就给她一点钱吃饭。

王淑贞不因病人的贫富贵贱而区别对待,从来都是根据病人病情的轻重缓急安排工作,不管白天黑夜,只要病人需要,她总是随叫随到。

憨厚的渔民们为报答她,送来新鲜的大鱼,王淑贞就将鱼送到医院食堂,当作大家的午餐。

【采访】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退休干部丁静影——

我很想念她,真的,因为想到这些孩子长大了,都长得好好的,他们出生都是由她接生。

王淑贞的年代似乎远去了,当年由她亲自接生过的产妇也已少之又少了,我们找到的丁静影老人今年也94岁了,当年她的四个子女,三个是王淑贞接生的。

【采访】丁静影——

她是很好很好的,她是安慰的,都是安慰人的,还有几个小时,没有问题,你躺下来,我看看,我看看。

是这样子的,非常有耐心。

【采访】李超荆——

她就觉得孩子到世界上,他母亲给他制造了生命来到世间,到世间后来保护这个胎儿健康成长,那就是我们医生的责任。

接好生以后,她自己接的生,好像对这个孩子特别亲切,她一定要抱这个孩子给妈妈看一下,看一眼你的宝宝是健康的,他妈妈笑了,她也笑了。

接到一个新生命,她就觉得这个世界就有生机了,就有生命的接替了。

迎接生命,呵护生命,直面着生命的脆弱和顽强,而对生命的尊重,造就了令人尊敬的医生。

1932年,经上海女子医学院董事会推选,王淑贞成为学校首位中国人院长。

【采访】高曦——

她在妇产科领域学术地位是最高的,《中华医学杂志》在1949年以前是中国唯一一本医学的专业学术刊物,妇产科专栏的主编就是王淑贞,她最大的贡献是把女性从仅仅定位在生产这个领域拔了出来,我们作为医学科学家,要关注女性的整体健康,所以她开创了妇科这样一个新的学科。

妇科在中国传统也有,但是她是作为现代科学的方式去开拓了一个新的学科。

她最大的两个成就,一个是女性内分泌,还有就是子宫肌瘤,这丙个领域当中她都是开创者。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在八一三的炮火中,地处租界之外的西门妇孺医院及附属的上海女子医学院被毁,一切医疗与教学工作都被迫停止。

和当时许多爱国人士一样,王淑贞带领医院员工投入前线医疗救护,组建了难民医院,收治从敌占区逃出来的孕产妇和新生儿。

这时,她的丈夫倪葆春教授也带着上海的医护人员奔赴大后方筹建医院,为抗战服务。

抗战八年,夫妻分别也整整八年。

【采访】原上海医大附属妇产科医院护士王义芬——

她要管医院,外国人也走了,都托付给她,她要管财务,她自己还有个门诊,自己学自行车,家里没人教,儿子那时候十几岁,也小,推着妈妈天天晚上在马路上学骑车,她已经四十多岁了,女的那时候学自行车不容易,解放前都是穿旗袍,还不是裤子,骑车很不方便的,她后来学得挺好,自己骑车去接生去了。

这是一个毅力,我觉得她毅力很强的,她也不怕。

上海沦为孤岛,西门妇孺医院将幸免于战火的医疗设备搬到徐家汇,建立了临时医院,但到了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孤岛也沦陷了,日本侵略者绕强令各大学必须在日伪政府注册登记,王淑贞被迫解散了上海女子医学院。

此时,医院的美籍医生护士均被送入集中营,医院具体工作即由中国人负责,王淑贞负责起医疗业务和财务工作。

但物价飞涨,医院的银行存款贬值,入不敷出,王淑贞提倡节俭,公开记账,为医院为患者节省每一分钱,和全体职工同舟共济。

【采访】王义芬——

这些员工都要生活费的,薪水都没法给人家,王淑贞把自己家里头看门诊的钱积蓄都拿出来。

91岁的赵珺琇是1943年来到西门妇孺医院的,从护士做到护士长,到1990年退休时,她和王淑贞共事近半个世纪。

【采访】赵珺琇——

那个时候的钞票是不值钱的,一大捆钞票根本买不到什么东西,她是一个人跑到南京路,拿钞票变成银元,我们大概每个礼拜可以发到一个银元加一叠钞票。

抗战胜利,西门妇孺医院迁回原址,但原址已满目疮痍。

王淑贞远渡重洋,为修复医院筹集资金,两年后,新的医院在原址重建,重建的医院屋顶为红色,人们亲切地称为“红房子医院”。

时间已走过一个甲子,历史没有记住究竟有多少生命是从这里诞生的,今天生育已是平常事,人们不知道这里面有什么了不起的人物,但就在服务的态度和医术的精湛中,远远近近,几代代人都记住了“红房子”。

就是这样,中国的妇产科事业于无形中悄然成长。

(上集完)

下集

“新中国成立,当时许多亲友出于好心,劝我去香港或美国,我想到,自己是一名中国女医生,假若我要去美国,则当年何必由美国回国?

八年抗战的孤岛生活我也坚持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