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教案 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167383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0.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地理学教案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自然地理学教案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自然地理学教案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自然地理学教案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自然地理学教案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地理学教案 1.docx

《自然地理学教案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地理学教案 1.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地理学教案 1.docx

自然地理学教案1

授课题目

第八章自然区划第一节自然区划概况、原则和方法

授课类型

理论课

首次授课时间

2009年11月05日

学时

2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使学生:

掌握自然区划的概念、原则和方法。

重点与难点

自然区划的概念、原则和方法

教学手段与方法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包括授课思路、过程设计、讲解要点及各部分具体内容、时间分配等)

复习(5分钟):

垂直带性;

低级地域分异;

水平地带性与水热条件的关系;

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带性的关系;

第八章自然区划

一、自然区划概述

由于地球表面各种地域分异规律的综合作用,其各部分的自然地理特征发生明显的地域差异。

(一)、自然区划的概念:

按照区域的内部差异,把其自然特征不相似的部分划为不同的自然区域,并确定其界线,进而对各自然区域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按其区域从属关系,建立一定的等级体系,这种地域体系研究法,即为自然区划。

自然区划是把内部不同的但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和有规律的地域联系的自然地理对象和现象自下而上的合并联结起来,并在不具备这些特征的地域间划定界限。

或者说:

根据发展的共同性、自然结构相似性和自然地理过程的统一性,将区域内部相似性最大、差异性最小而与其外部相似性最小,差异性最大的地方自上而下的划分开来。

(二)、自然区划的特点:

1、自然区划是划分地表自然区域的一种方法。

是一种揭示等级较高的地域个体单位空间分异的研究方法。

它需要以地域分异的一般规律为指导,其区划的结果又是地域分异规律的客观反映。

2、区划既是划分又是合并,互相补充,区划的对象是不同等级的自然综合体:

等级越高越复杂,等级越低越简单;

区域和并、内容复杂多样;抽象概括、内容单一。

3、自然区划是有限可分的,即通常有一个工作限度。

一般说,大范围的自然地域划分是自然区划的研究任务,而小范围的地域划分则是土地类型学研究的任务。

4、自然区划是人为划分的,但并非随心所欲的、任意的划分,而应该正确反映地表自然界的客观存在。

由于自然地理环境或者自然地理系统是由一些大小不同、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别、相互有联系、各有其特征、分布范围彼此又错综交织的地域单位所组成的综合的镶嵌体系,因此,自然区划应当客观地反映这种体系。

5、自然区划因对象的不同有综合自然区划和部门自然区划之别

综合自然区划从自然环境的综合特征,即各自然地理成分的相互联系的性质和特点出发,依据整体景观差异进行地域划分。

部门自然区划只依据某一个组成成分,如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的差异进行划分。

如地貌区划、土壤区划等。

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部门自然区划应以环境的综合特征为背景,而综合自然区划又必须以各部门的资料为依据。

这两种区划应该具有互补性。

6、自然区划的分类也可以按照一定的生产目的而进行:

农业自然区划、植被自然区划、公路自然区划、建筑自然区划等等,均可成为实用区划。

7、自然区划的意义:

自然区划是全面认识自然环境的重要方法之一,是自然地理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个正确反映客观差异存在的自然区划,不仅可以深化自然地理研究理论,还可为全面评价与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规划提供“因地制宜”的依据。

因此,自然区划既被看作是现代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被视为服务国家建设的一项基础研究工作。

(三)、自然区划的发展史

有关自然区划的思想,早在1800年前后,在景观学的故乡德国,就已有人提出,设想根据地表自然景观的差异,从小范围到大范围划出小区、地区、区域、大区域四级地理单元。

20世纪以以来,多数德国地理学者认为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他们一般把景观区划分为四级,即生态环境综合体、小区、中区、大区。

小区是主要的自然地理单元。

英、美两国也是自然区划思想发展较早的国家。

1905年赫勃生(A.J.Herbertson)提出划分世界自然区的方案。

1928年美国费内曼(N.M.E.Fenneman)发表《美国地文区划》一书,把美国自然区划分为区(Division)、省(Province)和地段(Section)。

因此,在美国常把自然地理学称为“地文学”(Physiography)。

它的分区主要依据地质、地貌、气候、水文要素,而不包括土壤和生物。

在俄国,地理区划的工作开展得也较早,1913年俄国自然地理大区的区划工作已基本完成。

苏联时期,地理学者们以景观学说指导自然区划的研究大为发展,对欧美各国均有影响。

我国最早的自然区划是部门自然区划,即1930年竺可桢发表的《中国气候区划论》。

他以月均温和年降水量为分区的指标,将全国分为华南、华中、华北、东北、云南高原、草原、西藏、新疆共八个气候区。

其后,黄秉维发表的《中国植被区域》是最早的植被区划。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国家重点研究项目,曾经组织三次全国性大规模开展的全国自然地理区划研究和方案的拟定。

从1954年至1983年,全国先后发表了七个比较有影响的全国自然区划方案。

同时,各省也纷纷开展了省级综合自然区划工作。

随着自然区划工作的开展,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各种专门区划工作也相继开展。

其中,规模最大的是由政府直接组织的全国省、地、市、县各级地方在20世纪80~90年代开展的全国农业区划工作,完成了一系列自然地理要素区划与分省农业区划的编制。

第二节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一、自然区划的原则

自然区划之所以具有一定的科学实用价值,是因为它能系统明确地揭示地表各自然区域的差异。

为了确保地域分异规律在具体区划时能被客观地反映出来,进行区划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区划原则基本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区划的一般原则,即任何区划都须考虑的原则。

包括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和区域共轭性原则,这类原则的目的在于解决分区问题。

另一类是区划的基本原则,是综合自然区划必须遵循的具体原则,包括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这类原则的目的在于确定区域界限。

(一)发生统一性原则

在进行自然区的划分时,首先要保证所划分的任何自然区保持其“发生上”的统一性。

因为这些自然区都是在地域分异因素作用下经历一定历史发展过程而形成的,它们的发展途径相同,发展历时亦应相同。

因此,区域发展的共同性应当成为分区的基础。

在应用该原则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区域发生的共同性(统一性)是指作为自然区整体的最基本、最本质的特点的形成与发展史具有统一性或共同性,而不是仅指其地质基础,或地貌特征,或其它某个别地理要素的共同性而言;

(2)区域的发生统一性具有相对性:

高等级自然区的发展历史较长,低等级的自然区发展历史则较短,(3)发生过程具有统一性且等级相同的不同区域单位,其“发生上”的特点应是不同的;(4)在分析区域单位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时,既要了解其地质历史过程,更重要的是侧重其全新世以来的历史发展过程。

对于低等级的自然区单位还应参考晚近时期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相对一致性原则

分区时要保证每个自然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

该原则表示:

(1)强调区内特征的相对一致性,即强调了区间的特征的差异性;

(2)不同等级的区域单位各有其同等级的一致性标准。

例如:

辐射—热量状况一致的,形成同一自然带。

在该自然带内,水热状况一致的,其植被、土壤特征又一致者则再划分为同一自然地带等;(3)一致性是相对的,故高级自然区可依次分为若干中级自然区、低级自然区。

反之,若干低级自然区可依次合并成中级自然区、高级自然区。

(三)区域共轭性原则

区域共轭性原则又称作“空间连续性原则”。

该原则要求所划分的区域单位应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保持空间上的连续性,不是零散的、分离的,也不可重复。

这也是区划与地域类型的划分有本质区别的地方。

例如,塔克拉玛干沙漠区只有一个,若将沙漠作为一种自然地理类型,可分布于其它任何干旱区。

换言之,根据该原则,两个自然特征相对一致,但在空间上彼此分离的自然区,不能划作一个区。

或者说在区划中不允许出现“飞地”。

(四)综合性原则

任何区域单位都是地域分异因素作用下的产物。

在具体进行地域划分时,必须考虑地域分异因素的作用及其在各个区域单位中的表现。

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区划方案接近符合客观地域分异情况,避免人为任意性,因此便产生了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

综合性原则主要起源于地域分异和区划单位的整体性。

任何区域单位都是由各个自然地理成分和区域内的部分所组成的统一整体。

它们都是在地域分异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

因此,任何区域单位的组成成分及其整体特征,不仅具有自身发展中所获得的特征,而且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地域分异因素所打下的“烙印”,即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特征。

在进行区划时,必须全面分析区域单位所有成分和整体的这些特征的相似和差异,特别是地带性特征和非地带性特征的表现程度,并依据这些特征划分区域和确定界线。

这样的区划既揭示了区域单位的差异性,又反映了它们与地域分异规律的关系,故能比较正确地反映客观地域分异状况。

综合性原则是自然区划中应用得最成功的原则。

该原则强调必须把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性因素、外生因素与内生因素、现代因素与历史因素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

分析的重点在对所有自然要素相互作用总的表现特征的归纳,以及自然综合体结构和自然地理过程的总的特征。

同时,还应考虑到人类对环境的开发利用程度、性质和特点。

(五)主导因素原则

在考虑综合特征时,还必须注意在形成自然区域总特征的诸要素中找出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即在分析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中找出几个起主导作用的自然要素,将其作为分区的主导指标。

主导因素必须是那些对自然区综合特征的形成,或者说对不同自然区的差异有重要影响的自然要素。

主导因素原则与综合性原则并不矛盾。

后者强调全面掌握区与区之间的自然差异;前者则强调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突出查明对于形成区间差异有重要影响的自然要素。

基于上述认识,有人把以上两个原则合称为“综合性分析与主导因素分析相结合原则”。

二、自然区划的方法

(一)部门区划叠置法

这种方法采用叠合部门自然区划图(如气候区划图、地貌区划图,以及土壤、植被等区划图)的方法来划分区划单位。

把部门区划图叠合后,以相重合的界线或它们之间的调整位置作为区域界线。

这种做法并非是机械简单地重叠即可完成区域界线的划定,而是要在充分分析比较各部门区划的范围和界线是否客观合理的基础上确定各级区域界线。

(二)地理相关分析法

这是一种运用各种专门地图、文献资料和统计资料,对各种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作相关分析后进行区划的方法。

大致步骤如下:

(1)选定区划所需的有关文献资料、统计数据和专门地图有关内容等资料,并标注在带有坐标网格的工作底图上;

(2)对上述资料、数据进行定性的地理相关分析和定量的相似度、亲疏度分析,根据计算结果编制出具有综合性的自然要素组合图;(3)在以上基础上逐级进行综合自然区域的划分。

地理相关分析的数学方法主要是聚类分析法,是目前区划工作中运用较广泛的一种区划方法。

如果与叠置法配合使用,其区界划分效果更好。

(三)主导标志法

这是一种贯彻主导因素原则的具体应用方法。

分区时,通过综合分析选取某种反映地域分异因素的自然标志或指标作为分区的依据,并且同一级区域单位基本按同一标志划分。

应当指出,每一个区划单位都存在有自己的分异主导因素,但反映这种主导因素的常常不仅是一种标志,而是一组相互联系的标志或指标,故可从中挑选出具有决定意义的某一主导标志(如某一气候指标等值线)确定区界。

但是,这时若不参考其它自然地理要素和指标(如地貌、植被、土壤等)对区界进行订正,有时也会产生随意性而不符合客观实际。

所以说,主导标志并非只注意某一标志而忽视其它标志,这种方法实质上是综合性原则与主导因素原则相结合的产物,它被认为是当前最好的区划方法。

主导标志法的定量方法可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在众多指标中确定少量相关指标组成新的数据集,然后进一步应用聚类分析法进行分区和划定区界。

在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分区的方面,已有成功的实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