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6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315780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12.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6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春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6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春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6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春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6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春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6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6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x

《春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6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6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6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x

春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6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6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课标导航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1.了解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兴起,从“史料实证”角度分析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兴起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2.了解非洲埃及、埃塞俄比亚和摩洛哥的民族独立意识的觉醒,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拉丁美洲民主革命和改革的历史进步性。

3.结合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1.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推动了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深入开展。

2.表现

东亚

①中国共产党和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北伐战争中,中国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华势力

②蒋介石背叛革命后,中国共产党继续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东南亚

①印度尼西亚共产党人发动了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民族大起义

②越南掀起了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斗争

西亚

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地,爆发了反对英法占领的斗争

南亚

印度人民在甘地和资产阶级政党国大党的领导下,多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3.印尼的斗争

第一阶段

(1)建立政党:

1920年,印尼共产党成立

(2)概况:

1926—1927年,印尼共产党领导了第一次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工人和农民纷纷响应

(3)结果:

荷兰殖民当局残酷镇压起义。

革命力量被严重削弱,印尼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

第二阶段

(1)建立政党:

1927年,苏加诺等人成立民族主义政党印尼民族党      

被称为“印尼国父”

(2)概况:

采取与殖民当局不合作政策,争取民族独立

(3)结果:

原来受印尼共产党影响的大批群众转向民族主义政党,民族资产阶级开始掌握独立运动的领导权

4.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指导思想:

甘地提出的以爱、真理和非暴力争取印度的自治和独立的思想,以及通过动员群众、运用非暴力不合作策略与英印当局进行斗争的思想。

      

体现了斗争的革命性和策略的现实性

(2)特点:

非暴力和不合作。

(3)过程

第一阶段(1920—

1922年)

①起因:

阿姆利则惨案

②措施:

放弃英国人授予的爵位、封号和名誉职位,罢课、离职、抵制法院和立法机关,恢复手工纺织和不买英国布,以及抗税等手段

第二阶段(1930—

1934年)

①斗争要求:

降低地税、废除食盐专卖、取消盐税、实行关税保护、释放政治犯等

②结果:

在遭到拒绝后,甘地进行“食盐进军”,引发了各地的抗税斗争,迫使当局答应了他的部分要求

第三阶段

(1940—

1942年)

①斗争要求:

甘地发动了要求英国立即撤离的“退出印度”行动

以“要么行动,要么死亡”口号唤起人们的觉醒

②结果:

英印当局逮捕了甘地和国大党重要领导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陷入低谷

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

1.埃及的斗争

第一阶段

(1)领导:

扎格鲁尔为首的民族主义政党华夫脱党

(2)方式:

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罢市,以及进行街垒战等斗争方式

(3)结果:

英国承认埃及为独立主权国家,但英国保留了在埃及驻军、控制苏伊士运河、领事裁判权等特权

第二阶段

1922年3月,埃及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1923年颁布第一部宪法

第三阶段

扎格鲁尔领导华夫脱党进行了12年的护宪运动,要求英国放弃特权,但未获完全成功

2.摩洛哥的斗争

(1)概况:

摩洛哥里夫地区的人民在酋长克里姆领导下,多次打败西班牙和法国侵略军。

1923年,克里姆联合12个部落,建立里夫共和国。

(2)结果:

1926年,共和国被西、法殖民军扼杀。

3.埃塞俄比亚的斗争

(1)概况:

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发动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1936年,埃塞俄比亚皇帝塞拉西一世流亡英国,墨索里尼宣布兼并埃塞俄比亚。

(2)结果:

埃塞俄比亚人民坚持游击战争,最终与反法西斯同盟国军队一起击败了意大利侵略军,1941年恢复了国家独立。

得益于全国各阶层人民的英勇抵抗

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

1.背景: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拉丁美洲进入民族民主革命和改革时期。

2.表现

阿根廷

工人在共产党领导下,举行了反对外国资本的罢工,筑起街垒与警察战斗

智利

左派力量团结其他社会阶层,成立民族阵线联合政府,防止法西斯势力上台

尼加拉瓜抗美斗争

(1)概况:

1926年,桑地诺带领游击队,以玻利瓦尔为“精神

南美独立战争的领导人,有“南美的乔治·华盛顿”之称

之父”,以“把美国侵略者赶出国土”为目标,高举象征“自由或死亡”的红黑双色战旗,与美国扶植的反动独裁政权展开武装斗争

(2)结果:

迫使美军于1933年撤出尼加拉瓜

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1)背景:

1917年墨西哥宪法颁布后,墨西哥进步势力为维护宪法作出了不懈努力

(2)内容:

对内推行土地改革,改组国民革命党,发展教育,限制教会,遏制军人势力,确立总统一任制度;对外捍卫民族主权和本国资源,将石油行业收归国有

(3)影响:

引领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

3.影响: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成为影响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

阅读教材·想一想

1.阅读教材P96“史料阅读”,思考:

史料反映了印度国大党斗争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主张通过什么方式实现?

提示:

主要目标:

实现民族自治或是脱离英国,民族独立。

方式:

主要通过一切合法的、和平的手段实现。

2.阅读教材P98并结合所学知识:

为什么埃塞俄比亚能打败意大利?

提示:

战争的正义性是主要原因,埃塞俄比亚人民坚持游击战争,并与反法西斯同盟并肩作战是胜利的重要原因。

3.阅读教材P98“思考点”:

拉丁美洲各国在独立100多年后,为什么还要继续进行民族民主革命?

提示:

拉美各国独立战争后,没有彻底改变旧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殖民主义势力仍然存在,帝国主义的干涉尤其是美国扶植的独裁政权,严重阻碍拉美各国的社会发展。

发掘教材·读一读

1.阅读“甘地和泰戈尔”(见教材P96)

信息解读:

甘地称泰戈尔为“诗圣”,泰戈尔称甘地为“圣雄”,他们对祖国的深切爱意,使他们成为20世纪初印度独立运动中最杰出的两大人物。

泰戈尔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甘地虽未获奖,但他去世那年,诺贝尔奖特地让和平奖空缺以示敬意。

2.阅读“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绘画作品)”(见教材P98)

信息解读:

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是埃塞俄比亚人民抗击意大利法西斯侵略的战争,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埃塞俄比亚人民为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也鼓舞了其他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

3.阅读“桑地诺(1893—1934)(绘画作品)”(见教材P98)

信息解读:

桑地诺,领导尼加拉瓜人民取得反对美帝侵略斗争的巨大胜利,他坚决而顽强的抵抗意志,使得他成为拉丁美洲诸国反抗美国控制的标志性英雄人物之一。

4.阅读图片“卡德纳斯(右一)”(见教材P99)

信息解读:

墨西哥总统,领导了20世纪30年代的卡德纳斯改革,基本上摧毁了封建大庄园制,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探究一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原因及影响

史论史识

1.多角度分析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从历史

概念看

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和一切被压迫民族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压迫剥削,争取民族解放,维护民族独立的革命运动,亦称“民族民主运动”

从高涨

原因看

(1)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资产阶级实力壮大

(2)一战过程中,英法等殖民国家暂时放松了侵略,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经济、政治发展创造了条件

(3)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4)俄国十月革命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斗争

2.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不平衡性特点的成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亚非拉各国民族民主运动的类型和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

出现了新的力量——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大多数遭到了失败。

从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来看,亚非拉各国民族民主运动出现不平衡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各国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状况不同。

命题探究

探究1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原因

史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加速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觉

醒①,使民族问题从欧洲反对民族压迫的国内问题变为各被压迫民族、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从帝国主义压迫下解放出来的国际问题,即民族殖民地问题②。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史研究》

读史:

一战和十月革命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觉醒

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对列强侵略压迫

设问:

根据史料,概括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原因。

提示:

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觉醒。

探究2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及意义

史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不少国家建立了无产阶级政党①,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或联合或争夺,领导了民族解放运动,民族解放运动成为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②。

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席卷全球,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危机已经开

始③。

——《世界史研究》

读史: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有了无产阶级的领导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民族解放运动导致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走向瓦解

设问:

根据史料,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有何重要意义?

提示:

特点:

建立无产阶级政党,成为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意义:

促进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

探究二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史论史识

1.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非暴力”

思想的内容

(1)认为任何政治斗争都要以“仁爱”精神为主旨(消极抵抗)

(2)强调爱与真理的统一,即在坚持“真理”的同时,宁愿牺牲自己也不向敌人施加暴力(坚持真理——核心)

“非暴力不合作”

运动的积极性

动员了广大群众,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推动了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为印度的独立奠定了基础,为印度的民族解放斗争积累了宝贵经验

“非暴力不合作”

运动的局限性

把民族运动局限于非暴力的框架内,始终对英国政府抱有幻想,影响了民族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反映了印度资产阶级在斗争中的动摇性与妥协性

2.从“唯物史观”角度评价甘地的恢复手工纺织

(1)以手工纺织抵制西方经济侵略,维护印度的民族经济,体现了其争取民族自治的民族主义精神。

(2)反对资本主义及其物质文明,崇尚印度传统文明,抛弃先进技术,是历史的倒退。

命题探究

探究1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兴起的原因

史料 甘地写道:

“我宁愿要印度采用暴力来保护自己的荣誉,而不愿印度卑躬屈膝、含垢忍辱地听人家侮辱,失去自己的荣誉。

可是我认为非暴力比暴力高明得多①。

”“因此我并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②。

——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

读史:

甘地认为“非暴力”比“暴力”高明得多

甘地在认识印度力量基础上才实行非暴力主义

设问:

史料中甘地选择非暴力主义的理由是什么?

实际原因又是什么?

提示:

选择理由:

非暴力比暴力高明得多,认识到了印度的力量。

实际原因:

印度经济发展落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与英国相比经济军事实力悬殊;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动摇性和妥协性;以往民族起义遭失败。

探究2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存在的问题

史料 “曹里曹拉事件后,我们的运动突然停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