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全部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314177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2.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全部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全部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全部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全部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全部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全部教案.docx

《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全部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全部教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全部教案.docx

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全部教案

第六单元

本单元围绕着“美丽祖国”这一主题,选编了四篇课文《古诗三首》《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以及《美丽的小兴安岭》,从不同方面体现了祖国美丽壮观的景色。

同时,本单元还结合单元学习重点目标选编了综合性学习内容:

习作和语文园地。

17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亦、抹、宜、庭、未”等7个生字,学会“断、楚、至”等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够背诵诗歌,并能默写《望天门山》。

3.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所描述的意境美,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意境美,激发对大自然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诗歌作者资料;歌曲《望天门山》

第一课时望天门山

课时目标:

1.学会并能美观书写本课“断、楚、至、孤、帆”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够默写古诗。

3.理解诗歌大意,能够借助诗歌语言想象天门山的景色特点,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板书课题

1.板书“山”字,引导学生说说自己都想到了哪些山名,同时简单说说自己对这座山的了解。

教师适时引入:

老师今天再带你们去了解一座山(补充板书:

天门),同时简单补充对“天门山”的了解(今安徽省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合称。

两山隔江相对,像天然的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2.出示诗歌题目:

望天门山,简单介绍诗歌作者李白(唐代最著名的诗人,因其诗歌想象大胆奇诡,富于浪漫气息,后人称其为“诗仙”)。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话题激趣法,借助“山”字创设了交流情境,唤醒了学生的认知,同时为引出诗题埋下了伏笔。

二、自主朗读,感知画面

1.教师范读诗歌,同时课件出示朗读停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朗渎诗歌,教师适时进行强调指导,注意“帆”读第一声,“楚”的声母是超舌音“ch”。

同时指导学生书写“断、楚、至、孤、帆”五个生字,教师重点范写指导:

“楚”,注意上面“林”右边的捺画变成点画,下面半部分的平捺要舒展;“孤”,左窄右宽,注意左边“子”的横画变成提画,右边中间部分是竖提、点两画,不能写成了一笔竖画。

学生自主描写生字,注意记住教师强调的重点笔画书写。

4.分小组朗读诗歌,看看哪个小组读得最流畅。

5.引导学生再读诗歌,看看诗人李白在天门山都看到了哪些自然景物。

6.学生交流(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教师适时引导他们试着将诗歌画面画到纸上。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通过朗读指导,让学生初步读准了词句及朗读节奏,更让他们感知了诗歌的画面,并通过绘画的形式让他们脑海中的画面感更加鲜明清晰。

三、精读诗歌,融境悟情

1.过渡:

孩子们,大家刚才为诗歌配的图画到底怎样呢?

接下来让我们随着李白一起来到诗歌的情境中,边读诗歌边想象画面,然后再看看自己画得是否符合诗歌意境。

2.引导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试着理解词语的意思,并借助词义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师巡视了解自主学习情况,及时予以点拨指导。

3.交流对词语及第一、二两句诗意思的理解。

(1)课件出示第一、二句诗: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引导学生说说在这两句诗中自己对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

教师重点引导他们理解“中断”(从中间断开分成两座山)、“开”(断开)、“碧水”(碧绿的江水)、“至此”(到这里转向北流)、“回”(回旋徘徊)。

课件播放天门山风景图片并引导学生观图说图。

师:

图中的天门山、江水都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生:

山看上去很高、很险峻,水流也很急。

师:

认真看一看自己的图画,你画得准不准呢?

生:

老师,我把山画得太平缓了,感觉一点儿都没有表现出“高”和“险峻”的特点。

生:

我觉得自己没有画出江水“碧绿”的颜色。

生:

我也没有表现出山应该是青绿色的感觉。

师:

孩子们,老师也来画一画青山和碧水,你们看老师画得怎么样。

教师简单板演天门山、楚江图,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教师适时引导他们注意结合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并交流自己的看法。

(2)引导学生借助对画面的感知,试着串讲诗句的意思,教师补充(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奔流到这里回旋徘徊)。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诗句,注意读出山、水的气势。

4.继续交流对第三、四两旬诗的理解。

(1)课件出示诗句: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引导学生按照理解前两句诗的方法理解后两句诗中的部分词语意思,教师重点补充“相对出”(隔着长江相峙而立)、“孤帆”(一叶孤舟)、“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

(2)引导学生结合对词义的理解,看看自己接下来的图画又有哪些需要修改、调整的地方,教师巡视并给予点拨指导。

(3)教师补充完成简笔画,同时指导学生根据简笔画试着描述后两句诗的意思,教师补充(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4)学生有感情地齐读后两句诗,注意将语调略微放平缓点。

5.想象体验:

如果你就是诗人李白,此时正乘船领略天门山的风景,你的心中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喜爱眼前的景色……)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从中体会诗人对眼前所见景物的喜爱,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6.指导学生再次美读诗歌,读出自己的喜爱、赞叹之情。

试着进行背诵,指名背诵展示。

7.当堂默写诗歌。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借助“修改图画”的形式,巧妙地引导学生经历了与诗歌语言对话的过程,自然融人诗歌画面的同时,也准确感知了景物的特点和诗人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1.过渡:

孩子们,这首名传千古的诗歌还被谱成了好听的歌呢,让我们来欣赏欣赏吧(课件播放歌曲《望天门山》,学生聆听并学唱)。

2.教师小结:

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最宝贵的财富,而孪白的诗歌只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

孩子们,让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本课的第二首古诗。

17古诗三首

岸天门中断楚江开相

青对

山出

碧至

水此

东回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饮湖上初晴后雨

课时目标:

l.认识“亦、抹、宜”三个生字,学会“饮、初”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能够进行背诵。

3.理解诗意,想象古诗的画面,感受西湖夏天的美丽景色,体会诗人对祖国河山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解释诗题

师: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欣赏了天门山的壮丽景象,来,我们一起背诵《望天门山》。

学生齐背古诗。

师:

这节课我们再跟随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步伐到杭州西湖去看看。

课件出示西湖的图片和诗题《饮湖上初晴后雨》。

简介诗人,教师简单补充(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引导学生读题,注意指导读准“饮”是前鼻音,“初”是翘舌音。

同时引导他们猜一猜诗题的意思。

生:

我觉得是苏轼在西湖边看太阳,后来下雨了。

师:

你抓住了诗题中的两个重要的字眼——晴、雨,很会观察思考。

谁能说得再简洁点?

生:

苏轼在西湖边看美景,看着看着天突然就下雨了。

师:

说得很好!

那么,题目中的“饮”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

可能是喝酒吧?

师:

老师也这么认为。

孩子们,诗人一边喝酒,一边看西湖的美景,到底都看到了怎样的一番情景呢?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歌。

板书诗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指导学生书写生字“饮、初”,提醒他们注意“饮”右边“欠”的撇画要托住左边的竖提,而“初”左边是“衤”部,不要丢掉了短撇写成“礻”部。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质疑想象法,让学生通过对诗歌题意的猜测,初步融人到诗歌的画面中,为更好地理解诗意奠定了基础。

二、读中想象,感知诗意

1.引导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试着准确读出诗句的朗读停顿。

2.指名朗读诗歌,教师适时范读指导,提醒读准“亦、抹、宜”三个字的声调,还要读准“潋、滟”的读音,同时指导读好朗读节奏,课件出示: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学生齐读诗歌。

3.引导学生联系学习古诗的方法,说说如何才能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适时引导他们借助注释理解词义,并在此基础上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4.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试着进行词义、句意的理解,与同桌进行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习情况,并及时予以点拨指导。

5.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1)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苏轼在西湖边饮酒赏景,他先后分别都看到了什么情景?

(2)学生交流(先看到了西湖晴朗的、波光粼粼的样于,然后又看到了下雨时西湖云雾迷蒙的样子),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借助对注释的理解,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同时出示前两句诗,引导学生理解这两句诗分别写出了晴天和雨时西湖的景象(板书:

晴雨),同时引导他们抓住“睛方好、雨亦奇”体会诗人对两种情形下的西湖都十分喜爱的感情(补充板书:

好奇)。

(3)课件出示晴天、雨天西湖的美景图,引导学生观图并试着串讲第一、二两句诗意,教师补充(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同时进行感情朗读,注意体会诗人心中的美好感受。

(4)质疑过渡:

面对如此令人陶醉的西湖美景,大诗人苏轼想到了什么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出示第三、四句诗。

(5)教师补充讲解关于“西子”的资料(越国的大美女。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传说她有“沉鱼之美”)。

同时引导他们理解“欲”(如果),并在此基础上试着串讲后两句诗的意思,教师补充(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6)此时此刻,你站在西湖上,你想把西湖比作什么呢?

(明镜、翡翠……)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诗人为什么要将西湖比作“西

子(西施)”?

(因为他觉得西湖跟西施一样美)教师适时引导学坐从中体会这样比喻的好处——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西湖美景的喜爱

(补充板书:

总相宜)。

6.指导学生将全诗连起来感情朗读,注意读出诗人对西湖的喜爱、赞美之情。

7.引导学生尝试背诵练习,指名进行背诵展示,学生齐背。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采取了想象感悟法,让学生将自己幻化成诗人苏轼,以自己的眼睛去看风景,并用自己的心去感悟景色之美,自然与诗人的情感融为一体。

三、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1.过渡引人:

大诗人苏轼在一天中欣赏到了西湖完全不同的景致,心中确实感到欣喜不已。

其实,还有其他不少诗人也在西湖边留下了自己的诗句。

2.课件出示诗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诗句,读中进一步体会诗人对于西湖的喜爱、赞美之情。

3.教师小结:

孩子们,关于美丽的西湖,其实还有很多其他的著名诗篇,课下希望大家都找一找、读一读,相信你们会跟大诗人苏轼一样爱上西湖的。

板书设计:

17古诗三首

晴:

方好

饮湖上初晴后雨总相宜(喜爱、赞美)

雨:

亦奇

 

第三课时望洞庭

课时目标:

1.认识“庭、未、磨、盘”4个生字,学会“镜、未、磨”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3.想象《望洞庭》这首诗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的语言美、韵律美,体会诗人对洞庭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学习

1.师生趣味诗句接龙(教师说前一句,学生对后一句),教师根据学生的接龙情况师生共同进行点拨、指导,同时对他们的表现予以肯定、表扬,并以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设置悬念。

2.过渡引入:

孩子们,刚才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