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8 ,大小:42.23KB ,
资源ID:31417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1417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全部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0)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全部教案.docx

1、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全部教案第 六 单 元本单元围绕着“美丽祖国”这一主题,选编了四篇课文古诗三首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以及美丽的小兴安岭,从不同方面体现了祖国美丽壮观的景色。同时,本单元还结合单元学习重点目标选编了综合性学习内容:习作和语文园地。17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亦、抹、宜、庭、未”等7个生字,学会“断、楚、至”等13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够背诵诗歌,并能默写望天门山。3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所描述的意境美,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意境美,激发对大自然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

2、的热爱之情。教学准备: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诗歌作者资料;歌曲望天门山第一课时 望天门山课时目标:1学会并能美观书写本课“断、楚、至、孤、帆”5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够默写古诗。3理解诗歌大意,能够借助诗歌语言想象天门山的景色特点,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板书课题1板书“山”字,引导学生说说自己都想到了哪些山名,同时简单说说自己对这座山的了解。教师适时引入:老师今天再带你们去了解一座山(补充板书:天门),同时简单补充对“天门山”的了解(今安徽省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合称。两山隔江相对,像天然的门户,所以叫天门山)。2出示诗歌题目:望天门山,简单介绍诗歌作者

3、李白(唐代最著名的诗人,因其诗歌想象大胆奇诡,富于浪漫气息,后人称其为“诗仙”)。【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话题激趣法,借助“山”字创设了交流情境,唤醒了学生的认知,同时为引出诗题埋下了伏笔。 二、自主朗读,感知画面1教师范读诗歌,同时课件出示朗读停顿: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2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3指名朗渎诗歌,教师适时进行强调指导,注意“帆”读第一声,“楚”的声母是超舌音“ch”。同时指导学生书写“断、楚、至、孤、帆”五个生字,教师重点范写指导:“楚”,注意上面“林”右边的捺画变成点画,下面半部分的平捺要舒展;“孤

4、”,左窄右宽,注意左边“子”的横画变成提画,右边中间部分是竖提、点两画,不能写成了一笔竖画。学生自主描写生字,注意记住教师强调的重点笔画书写。4分小组朗读诗歌,看看哪个小组读得最流畅。5引导学生再读诗歌,看看诗人李白在天门山都看到了哪些自然景物。6学生交流(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教师适时引导他们试着将诗歌画面画到纸上。【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通过朗读指导,让学生初步读准了词句及朗读节奏,更让他们感知了诗歌的画面,并通过绘画的形式让他们脑海中的画面感更加鲜明清晰。 三、精读诗歌,融境悟情1过渡:孩子们,大家刚才为诗歌配的图画到底怎样呢?接下来让我们随着李白一起来到诗歌的情境中,边读诗

5、歌边想象画面,然后再看看自己画得是否符合诗歌意境。2引导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试着理解词语的意思,并借助词义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师巡视了解自主学习情况,及时予以点拨指导。3交流对词语及第一、二两句诗意思的理解。(1)课件出示第一、二句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引导学生说说在这两句诗中自己对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教师重点引导他们理解“中断”(从中间断开分成两座山)、“开”(断开)、“碧水”(碧绿的江水)、“至此”(到这里转向北流)、“回”(回旋徘徊)。课件播放天门山风景图片并引导学生观图说图。 师:图中的天门山、江水都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生:山看上去很高、很险峻,水流也很急。 师

6、:认真看一看自己的图画,你画得准不准呢? 生:老师,我把山画得太平缓了,感觉一点儿都没有表现出“高”和“险峻”的特点。 生:我觉得自己没有画出江水“碧绿”的颜色。 生:我也没有表现出山应该是青绿色的感觉。 师:孩子们,老师也来画一画青山和碧水,你们看老师画得怎么样。教师简单板演天门山、楚江图,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教师适时引导他们注意结合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并交流自己的看法。(2)引导学生借助对画面的感知,试着串讲诗句的意思,教师补充(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奔流到这里回旋徘徊)。(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诗句,注意读出山、水的气势。4继续交流对第三、四两旬诗的理解。(1)课件出示诗

7、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引导学生按照理解前两句诗的方法理解后两句诗中的部分词语意思,教师重点补充“相对出”(隔着长江相峙而立)、“孤帆”(一叶孤舟)、“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2)引导学生结合对词义的理解,看看自己接下来的图画又有哪些需要修改、调整的地方,教师巡视并给予点拨指导。(3)教师补充完成简笔画,同时指导学生根据简笔画试着描述后两句诗的意思,教师补充(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4)学生有感情地齐读后两句诗,注意将语调略微放平缓点。5想象体验:如果你就是诗人李白,此时正乘船领略天门山的风景,你的心中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8、?(喜爱眼前的景色)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从中体会诗人对眼前所见景物的喜爱,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6指导学生再次美读诗歌,读出自己的喜爱、赞叹之情。试着进行背诵,指名背诵展示。7当堂默写诗歌。【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借助“修改图画”的形式,巧妙地引导学生经历了与诗歌语言对话的过程,自然融人诗歌画面的同时,也准确感知了景物的特点和诗人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课堂小结1过渡:孩子们,这首名传千古的诗歌还被谱成了好听的歌呢,让我们来欣赏欣赏吧(课件播放歌曲望天门山,学生聆听并学唱)。2教师小结: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最宝贵的财富,而孪白的诗歌只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孩子

9、们,让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本课的第二首古诗。 17古诗三首两岸 天门中断楚江开 相青 对山 出 碧 至 水 此 东 回 流板书设计:第二课时 饮湖上初晴后雨课时目标:l.认识“亦、抹、宜”三个生字,学会“饮、初”两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能够进行背诵。3理解诗意,想象古诗的画面,感受西湖夏天的美丽景色,体会诗人对祖国河山的喜爱、赞美之情。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解释诗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欣赏了天门山的壮丽景象,来,我们一起背诵望天门山。 学生齐背古诗。 师:这节课我们再跟随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步伐到杭州西湖去看看。 课件出示西湖的图片和诗题饮湖上初晴后雨。简介诗人,教师简

10、单补充(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引导学生读题,注意指导读准“饮”是前鼻音,“初”是翘舌音。同时引导他们猜一猜诗题的意思。 生:我觉得是苏轼在西湖边看太阳,后来下雨了。 师:你抓住了诗题中的两个重要的字眼晴、雨,很会观察思考。谁能说得再简洁点? 生:苏轼在西湖边看美景,看着看着天突然就下雨了。 师:说得很好!那么,题目中的“饮”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可能是喝酒吧? 师:老师也这么认为。孩子们,诗人一边喝酒,一边看西湖的美景,到底都看到了怎样的一番情景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歌。板书诗题:饮湖上初晴后雨,指导学生书写生字“饮、初”,提醒他们

11、注意“饮”右边“欠”的撇画要托住左边的竖提,而“初”左边是“衤”部,不要丢掉了短撇写成“礻”部。【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质疑想象法,让学生通过对诗歌题意的猜测,初步融人到诗歌的画面中,为更好地理解诗意奠定了基础。 二、读中想象,感知诗意1引导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试着准确读出诗句的朗读停顿。2指名朗读诗歌,教师适时范读指导,提醒读准“亦、抹、宜”三个字的声调,还要读准“潋、滟”的读音,同时指导读好朗读节奏,课件出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学生齐读诗歌。3引导学生联系学习古诗的方法,说说如何才能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适

12、时引导他们借助注释理解词义,并在此基础上再理解诗句的意思。4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试着进行词义、句意的理解,与同桌进行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习情况,并及时予以点拨指导。5想象画面,理解诗意。(1)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苏轼在西湖边饮酒赏景,他先后分别都看到了什么情景?(2)学生交流(先看到了西湖晴朗的、波光粼粼的样于,然后又看到了下雨时西湖云雾迷蒙的样子),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借助对注释的理解,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同时出示前两句诗,引导学生理解这两句诗分别写出了晴天和雨时西湖的景象(板书:晴雨),同时引导他们抓住“睛方好、雨亦奇”体会诗人对两种情形下的西湖都十分喜爱的感情(补充板书:好奇)。(3)课件出

13、示晴天、雨天西湖的美景图,引导学生观图并试着串讲第一、二两句诗意,教师补充(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同时进行感情朗读,注意体会诗人心中的美好感受。(4)质疑过渡:面对如此令人陶醉的西湖美景,大诗人苏轼想到了什么呢?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出示第三、四句诗。(5)教师补充讲解关于“西子”的资料(越国的大美女。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传说她有“沉鱼之美”)。同时引导他们理解“欲”(如果),并在此基础上试着串讲后两句诗的意思,教师补充(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

14、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6)此时此刻,你站在西湖上,你想把西湖比作什么呢?(明镜、翡翠)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诗人为什么要将西湖比作“西子(西施)”?(因为他觉得西湖跟西施一样美)教师适时引导学坐从中体会这样比喻的好处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西湖美景的喜爱(补充板书:总相宜)。6指导学生将全诗连起来感情朗读,注意读出诗人对西湖的喜爱、赞美之情。7引导学生尝试背诵练习,指名进行背诵展示,学生齐背。【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采取了想象感悟法,让学生将自己幻化成诗人苏轼,以自己的眼睛去看风景,并用自己的心去感悟景色之美,自然与诗人的情感融为一体。 三、拓展延伸,课堂小结1过渡引人:大诗人苏

15、轼在一天中欣赏到了西湖完全不同的景致,心中确实感到欣喜不已。其实,还有其他不少诗人也在西湖边留下了自己的诗句。2课件出示诗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诗句,读中进一步体会诗人对于西湖的喜爱、赞美之情。3教师小结:孩子们,关于美丽的西湖,其实还有很多其他的著名诗篇,课下希望大家都找一找、读一读,相信你们会跟大诗人苏轼一样爱上西湖的。板书设计:17古诗三首 晴:方好 饮湖上初晴后雨 总相宜(喜爱、赞美) 雨:亦奇第三课时 望洞庭课时目标:1认识“庭、未、磨、盘”4个生字,学会“镜、未、磨”等6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3想象望洞庭这首诗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的语言美、韵律美,体会诗人对洞庭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学习1.师生趣味诗句接龙(教师说前一句,学生对后一句),教师根据学生的接龙情况师生共同进行点拨、指导,同时对他们的表现予以肯定、表扬,并以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设置悬念。2过渡引入:孩子们,刚才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