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科技产业和科技创新的动态与形势.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135677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科技产业和科技创新的动态与形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全国科技产业和科技创新的动态与形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全国科技产业和科技创新的动态与形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全国科技产业和科技创新的动态与形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全国科技产业和科技创新的动态与形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科技产业和科技创新的动态与形势.docx

《全国科技产业和科技创新的动态与形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科技产业和科技创新的动态与形势.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科技产业和科技创新的动态与形势.docx

全国科技产业和科技创新的动态与形势

全国科技产业和科技创新的动态与形势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能力是提升国际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和未来发展的核心要素和战略基点。

2006年,美国发布“美国竞争力计划”,大幅增加对研发与创新的投入,促进知识增长,以保障美国在各科技领域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保障美国的强大与安全。

2006年,日本组织实施“第三期科学技术五年计划”,重点投资基础研究、生命科学、信息通信、环境、纳米和材料、能源、制造技术、社会基础技术、尖端技术等九个领域。

2007年,欧盟启动第七框架计划,投入规模比第六框架计划几乎翻番,通过集成优先研发领域、整合欧洲研发机构、强化研发基础设施,优先发展健康、生物、信息、纳米、能源、环境和气候、空间和安全等主题、应对全球竞争。

2006年,我国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旨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一、国家科技创新的总体部署

(一)发展目标

到2020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若干重要方面的目标:

一是掌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二是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有效保障国家食物安全。

三是能源开发、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取得突破,促进能源结构优化,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指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四是在重点行业和重点城市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发展模式,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持。

五是重大疾病防治水平显著提高,艾滋病、肝炎等重大疾病得到遏制,新药创制和关键医疗器械研制取得突破,具备产业发展的技术能力.六是国防科技基本满足现代武器装备自主研制和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保障。

七是涌现出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和研究团队,在科学发展的主流方向上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创新成果,信息、生物、材料和航天等领域的前沿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八是建成若干世界一流的科研院所和大学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形成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

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

5%以上,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均进入世界前5位。

(二)总体部署

一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和需求,确定若干重点领域,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全面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确定了11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并从中选择任务明确、有可能在近期获得技术突破的68项优先主题进行重点安排.二是瞄准国家目标,实施若干重大专项,实现跨越式发展,填补空白。

安排了16个重大专项.三是应对未来挑战,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提高持续创新能力,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重点安排了8个技术领域的27项前沿技术,18个基础科学问题,提出实施4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四是深化体制改革,完善政策措施,增加科技投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可靠保障。

(三)重点领域

重点领域,是指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中重点发展、亟待科技提供支撑的产业和行业。

优先主题,是指在重点领域中急需发展、任务明确、技术基础较好、近期能够突破的技术群.包括:

能源、水和矿产资源、环境、农业、

制造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人口与健康、

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公共安全、国防。

(四)重大专项

重大专项是为了实现国家目标,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资源集成,在一定时限内完成的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工程,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确定的16个重大专项是:

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技术,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大型飞机,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

二、重点省市科技产业和科技创新的动态

(一)北京

2008年,高技术产业对北京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已经接近70%;工业总产值的1/4和总利润近90%是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的.北京电子信息、仪器仪表、医药制造、电气机械等高技术产业,年新增产值430亿元.电子信息行业中全球500家最大工业公司中的电子公司已有大半数在北京兴办企业。

北京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值,1990年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

9%,近几年上升到35-40%,成为首都工业第一支柱产业。

与电子信息产业一样,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和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这几年一直保持着20%以上的增长速度。

中关村科技园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临空经济区、CBD商务中心区、奥林匹克中心区和金融街,是北京市“十一五"规划中的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

目前,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优势凸显,集聚引领作用日益增强。

产业结构高端化的成果之一,就是使北京的万元GDP能耗创下全国最低值,用较低的能源和资源消耗支撑了经济的高增长。

北京的科技创新优势在于研发优势非常明显.相比其他地区,中央科研机构更多地分布在北京,北京的研发资金量占全国的15—20%,构成了北京无可比拟的研发基础。

(二)上海

上海在创新的五大指标(知识创造、知识流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和创新的经济效益)上均表现突出,创新能力居全国第一。

上海科技创新相关的几个关键指标:

一是各项科技投入持续增长。

2008年上海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528。

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拨款达到112。

4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R&D经费投入307。

5亿元,占科技经费投入的58。

2%,全社会R&D经费投入相当于全市GDP的2。

5%。

二是创新产出数量稳步提升。

2008年上海申请专利4。

7万件,授权专利2。

4万件;高技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041。

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4。

8%;技术交易合同数为28713项,交易额为485.8亿元;2008年度上海57项创新成果获得国家奖励,占全国348项获奖项目(人)的16。

4%。

三是创新能力继续名列前茅。

2007年上海地区科技进步监测综合指数为79。

2%,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全国首位。

上海科技创新以“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实现产业集聚、规模扩展和能级提升:

一是聚焦国家战略,落实国家重大专项,主动衔接国家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二是聚焦重大项目,培育产业增长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三是优化创新环境,营造全社会鼓励创新的氛围。

通过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上海的创新资源已服务于长三角乃至全国其他地区.

2009年5月,上海市政府下发《关于加快推进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上海高新产业的九大方向:

新能源、民用航空制造业、先进重大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业、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业,2012年九大高新技术行业有望创造11000亿元的产值,在当年工业总产值中的比例将增至33%,比2008年末提升10个百分点。

为落实《关于加快推进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施意见》,上海市委书记和市长亲自挂帅九大产业;设立100亿元的上海市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大项目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三)广东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试验区,科技综合实力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三位,全省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达50%以上。

广东科技创新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优势明显。

广东高新技术产业总体发展水平居全国第一,高新技术产业年产值逼近2万亿元;广东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全国的1/3,十多年来一直居全国首位,是国内唯一的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过万亿元的区域;广东共有6个国家级和10个省级高新区,是拥有国家级高新区最多的省份,全省高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3。

1%,远高于全省15。

5%的平均增幅。

二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突出.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显示,广东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居全国首位。

2008年广东企业研发投入综合指标由全国第4上升至第2位,大中型工业企业中科技人力资源、科技经费和企业科研机构的总量在全国位居前列。

如,比亚迪公司每年研发就投入10亿元以上,拥有专利5500项,其镍电池、锂电池均占全球市场第一大份额;中兴通讯累计拥有发明专利超过1万件,完成了1300多件国际专利申请,牵头起草了国内行业标准100多项。

三是产学研合作成效显著.广东省在全国率先推出省部产学研结合新模式。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参与广东产学研合作的高校已超过180所,企业有3000多家,开展的项目达到6000多项,促进了大批高层次创新人才汇聚到企业,有力支撑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四是科技平台体系完善。

广东科技平台建设起步较早、布局完善、作用显著,已成为自主创新的重要支撑。

广东工程中心所依托的企业工业总产值已占全省GDP的10%以上;重点实验室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让带动各行业实现经济效益超过900亿元。

广东率先探索了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和产业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共建立各具特色的技术创新平台130多个、产业公共科技创新平台18个,逐步成为推动产业集群升级的重要支撑。

(四)浙江

浙江省为了加快科技产业发展,2006年启动实施了高新技术产业“翻两番”计划,2008年启动了“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科技工作创造多项全国之最:

一是最先实现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

二是最先完成省属开发类科研院所转为企业的改制任务。

三是最先开展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工作。

四是最先面向社会实行科技项目公开招标.五是最先创办网上技术市场。

六是最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中外科技合作园。

目前浙江全省已经拥有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个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基地、11个省级高新园区、54个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这些“舞台”集聚了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其中仅杭州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就有5000余家企业,其中不少企业发展成为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佼佼者,如KTT自主研发了国内首款光通信核心芯片;晟元芯片是国内首家能同时提供指纹识别芯片、电脑安全芯片、电子签名芯片的技术原创型企业;浙江中控的自动化DCS系统成为国内首个应用于玻纤核心生产装置的国产自动化系统。

(五)天津

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全国唯一由科技部与地方政府共建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于2006年被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滨海高新区核心作用定位于推动自主创新,为推动天津工业由“制造”走向“智造”,实施了“小巨人成长计划”,设立两个10亿元基金,用于支持企业的发展,鼓励企业创新。

为管理好滨海高新区,采用“小政府,大社会”的创新管理模式,即在管理模式上,实行教育、卫生、公共安全、医疗社保等公共管理领域由政府来管;经济领域的建设、融资、贷款等一律由开发公司来管理,从而实现政府职能的根本性转变.良好的管理模式与服务理念带来了滨海高新区的快速发展,在2009年国家高新区评价中,天津滨海高新区综合排名位居第七;在单项排名中,天津滨海高新区知识创造与孕育创新能力列第三名。

(六)辽宁

辽宁省重点建设大连、沈阳2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两市高科技产业产值约占辽宁省的90%左右。

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中,机器人制造技术、流程工业自动化技术、基因重组多肽药物技术、燃料电池制造技术、数控技术、部分催化技术、纳米材料制备与处理技术等居全国领先地位.辽宁特别注重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作用,先后集中资源组织实施了高档数控机床及关键功能部件等12个重大专项,将72%的科技经费,共2.65亿元投入到这12个关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