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上面层首件工程总结.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124907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沥青上面层首件工程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沥青上面层首件工程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沥青上面层首件工程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沥青上面层首件工程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沥青上面层首件工程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沥青上面层首件工程总结.docx

《沥青上面层首件工程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沥青上面层首件工程总结.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沥青上面层首件工程总结.docx

沥青上面层首件工程总结

西商高速公路路面37标

SMA-13沥青上面层首件工程总结

一、施工路段概况

在管理处、总监办、中心试验室、十五驻地办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经过我部各级人员的认真筹备和精心组织,我部于2011年10月01日对K97++000左幅成功进行了SMA-13沥青混凝土上面层的铺筑。

随后又组织所有参加施工的工程技术人员、试验检测人员、机械操作手对施工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及各项检测数据进行认真分析、讨论和总结,确定了沥青上面层施工方法及有关的技术参数,从摊铺后的各项检测数据看,各项技术指标全部满足设计文件、技术规范和《路面施工细则》的规定。

现将目标配合比、生产配合比的设计结果、施工工艺以及施工后的试验检测结果做以汇总。

二、批准的目标配合比和生产配合比

(一)、目标配合比

1、原材料情况

对所用原材料进行检测,均符合规范要求,并以此原材料进行目标配合比设计。

a、沥青:

我部采用西安国琳实业有限公司SBS(I-C)改性沥青,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检验试验结果及标准要求如下:

SBS(I-C)改性沥青试验检测结果表1

技术指标

规范要求

实测结果

针入度(25℃,100g,5s)

60~80(0.1mm)

延度(5cm/min,5℃)

≥35cm

软化点(环球法)

≥70℃

闪点(COC)

≥230℃

288

弹性恢复25℃

≥80%

针入度指数PI

溶解度(三氯乙烯)

≥99%

密度(15℃)

实测(g/cm3)

动力粘度(135℃)

与集料的粘附性(级)

5

5

离析软化点差(℃)

贮存稳定度离析48h软化点差

薄膜烘箱或旋转薄膜烘箱老化试验

质量损失

≤%

针入度比(25℃)

≥65%

延度

5℃延度≥25cm

b、粗集料技术指标及检测结果:

我部采用商洛华迪实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16mm、~闪长岩碎石,试验结果表明,粗集料所检项目符合JTG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及《路面施工细则》要求,其检测结果见下表:

沥青上面层粗集料检测结果表表2

项目

单位

规范要求

1#料

2#料

石料压碎值

%

≤20

/

洛杉矶磨耗损失

%

≤28

/

吸水率

%

与沥青的粘附性

5

5

/

表观相对密度

t/m3

针片状

%

≤10/≤15

<0.075mm含量(水洗法)

%

坚固性

%

/

4

磨光值(PSV)

≥42

43

44

软石含量

%

/

c、细集料采用沥青拌合站自建料场生产的机制砂,试验结果表明,细集料所检项目符合JTG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及《路面施工细则》要求,其检测结果见下表:

沥青上面层机制砂检测结果表表3

项目

单位

规范要求

机制砂

表观相对密度

t/m3

坚固性

%

≤12

3

棱角性

s

≥30

亚甲蓝值

g/kg

≤25

d、矿粉:

采用沥青拌合站自建料场加工生产的石灰岩矿粉,其质量技术要求及检测结果如下:

矿粉实测结果表表4

项目

单位

规范要求

实测结果

外观

无团粒结块

无团粒结块

加热安定性

实测

该矿粉加热安定性良好

含水量

%

亲水系数

塑性系数

%

<4

表观密度

t/m3

%

100

100

90-100

75-100

e、消石灰:

消石灰采用浦城浦北建材加工场生产的消石灰,其检测指标见如下:

消石灰实测结果表表5

项目

单位

规范要求

实测结果

表观相对密度

-

-

通过率

%

90-100

含水量

%

≤1

有效钙镁含量

%

≥60

64

f、木质素纤维

木质素纤维表6

项目

单位

规范要求

实测结果

PH值

±

灰分含量

18±5

吸油率

不小于纤维自身质量的5倍

含水率

密度

g/m3

2、目标配合比

目标配合比各材料用量比例及混合料体积试验结果如表7、表8所示,最佳油石比时浸水马歇尔试验及车辙试验见表9和表10,混合料各项指标均满足要求,纤维添加量为混合料的%,其比例如下:

目标配合比矿料比例表7

混合料类型

下列各种矿料所占比例(%)

油石比(%)

矿粉

SMA-13

46

33

11

10

目标配合比级配及级配曲线图如下所示:

目标配合比级配表表8

材料名称

通过下列筛孔(方孔筛,mm)的百分率(%)

合成级配

100

上限

100

100

75

34

26

24

20

16

15

12

下限

100

90

50

20

15

14

12

10

9

8

马歇尔技术指标表表9

级配类型

油石比

(%)

技术性质

毛体积

相对密度

VV(%)

VMA(%)

VFA(%)

稳定度MS

(KN)

流值FL(0.1mm)

SMA-13

技术指标

-

实测

75-85

-

最佳油石比下的性能指标试验检测表10

混合料类型

马歇尔稳定度(KN)

马歇尔稳定度(KN)

残留稳定度S0(%)

残留强度比(%)

车辙动稳定度(次/mm)

析漏试验(%)

飞散率(%)

SMA-13

8183

技术要求(%)

-

≥90

≥85

≥5000

≤15

3、沥青拌合楼调试及生产配合比

根据目标配合比确定的冷料比例进行上料,根据测得的各热料仓比例进行矿料配合比计算。

确定的生产配合比见表11,对生产配合比的各项指标进行验证,其结果均满足要求,具体见表12、13、14,纤维添加量为混合料的%。

生产配合比表11

混合料类型

下列各种矿料所占比例(%)

油石比(%)

11-16mm

7-11mm

4-7mm

0-4mm

矿粉

消石灰

SMA-13

35

33

9

13

最佳油石比及力学性能检测结果表12

混合料类型

油石比

毛体积相对密度

稳定度

MS(KN)

流值FL

(0.1mm)

空隙率

VV(%)

沥青饱和度VFA(%)

SMA-13

技术指标

-

实测

-

75-85

马歇尔试验物理-力学指标测定结果汇总表表13

级配

类型

油石比

(%) 

体积指标

毛体积相对密度

空隙率VV

(%)

矿料间隙率VMA(%)

沥青饱和度VFA(%)

稳定度MS(KN)

流值FL(0.1mm)

SMA-13

技术要求

实测

75-85

-

混合料性能指标试验结果表14

混合料类型

马歇尔稳定度(KN)

残留马歇尔稳定度(KN)

残留稳定度S0(%)

残留强度比(%)

车辙动稳定度(次/mm)

析漏试验(%)

飞散率(%)

SMA-13

9359

技术要求(%)

-

≥90

≥85

≥5000

≤15

三、机械设备和人员组成

(一)、配备主要施工机械

沥青混凝土上面层试验段施工机械一览表表15

工序

机械名称

规格型号

数量

性能

备注

拌和

沥青拌合设备

日工4000

1套

良好

装载机

各种型号

5台

良好

柳工ZL50D、常林50、厦工50、ZL50C、晋工755

运输

自卸汽车

各种型号

20台

良好

摊铺

摊铺机

沃尔沃8820

2台

良好

碾压

双钢轮压路机

DD138

3台

良好

振荡双钢轮压路机

HAMAM

3台

良好

双钢轮压路机

BW120

1台

良好

双钢轮压路机

BW202

1台

良好

其他设备

洒水车

东风

2台

良好

加油车

中集ZJV5110GJYSD

1台

良好

(二)、人员组成及分工

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立了生产指挥系统、技术指导小组、测量及试验检测机构。

1、生产指挥系统

生产指挥系统运行良好人员分工明确,协调有效、沟通顺畅。

2、技术指导小组

我项目部邀请管理处、中心试验室专家现场指导,项目总工程师负责施工技术方案的制定,生产副经理负责实施,项目总工程师检查并监督施工方案的落实情况。

3、检测机构

检测机构由经理部试验室和测量队担任,试验室负责沥青拌和楼取样并进行沥青含量、筛分试验、马歇尔等试验检测工作,以及现场施工完成后现场质量检测;测量队负责现场施工放样、松铺系数及相关几何尺寸的检测工作。

4、生产岗位定员定责

拌和楼各操作岗位、运输车辆、摊铺机、压路机、交通车、小型机动车均按岗位进行定岗、定员、定职责,施工工人跟随摊铺机和压路机,处理边、角及缺陷部位。

主要岗位职责如下:

施工现场负责人:

蹇龙

安全员:

李科

原材料检测:

谷小伟

混合料拌和:

张恒

机械调度:

刘波

测量放样:

田自峰

质量检测:

申祥国

四、沥青混合料拌合

(一)、拌和楼拌和方式

SMA-13沥青混合料上面层试验段采用日工4000型自动控制间歇式沥青拌和楼集中拌和(生产能力320t/h)。

拌和站的配料根据设计和试验确定的配合比进行,并满足设计规范的要求。

各种材料用量和温度控制采用电子系统自动计量控制。

严格按照规范和试验数据控制混合料的加热温度,特别是沥青的加热温度,以便使沥青混合料既拌和均匀又不致引起沥青老化。

根据设计和试验确定的混合料油石比,严格控制各种矿料的重量及沥青用量,并将其输入拌和站的控制电脑自动执行。

⑷木质素的投放时间控制在15s之内;木质素纤维添加采用体积、重量双控,确保添加量准确;掺加比例以沥青混合料总质量的百分率计算,按%掺加。

木质纤维掺加量不误差不超过±2%。

⑸沥青混合料拌和时,按掺配比例对消石灰和矿粉单独进行称量(先称重消石灰粉,后按重量累加称量矿粉),直接加入拌缸进行拌合

⑹拌和采取干拌和湿拌二步进行,其中干拌时间16秒,湿拌的时间控制在40秒,放料11秒,拌和周期67秒。

待拌合料控制稳定时及时进行取样试验,检测油石比、混合料级配等指标,并通知拌和站及时进行调整,保证混合料的质量。

⑺拌和好的成品料均匀一致、无花白;无粗细集料分离或结团成块等现象;未出现无油、少油或多油现象。

(二)、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性质

对混合料进行取样,分别进行了抽提试验、马歇尔试验以及混合料试件残留稳定度试验,试拌结果总体较好,以上试验结果见表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