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0.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119213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拿来主义》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拿来主义》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拿来主义》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拿来主义》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拿来主义》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拿来主义》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0.docx

《《拿来主义》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拿来主义》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0.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拿来主义》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0.docx

《拿来主义》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0

《拿来主义》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濮阳市油田第四高级中学马祥勇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论证思路,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2.学习本文,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的能力。

[教学设想]

1.以本文作为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教材,重点放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使学生弄清楚什么是“拿来主义”;

2.文章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不在个别实例和语句上纠缠;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透过词语表面,分析所用形象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联系历史背景,揣摩语言的感情色彩。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首先请大家认识一个人,(多媒体展示于丹像)请大家告诉我这是谁?

她是干什么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对,这是于丹,被称为2006年的“超级女声”,只因为她在央视百家讲坛里解读《论语》和《庄子》而暴得大名。

(多媒体展示《于丹〈论语〉心得》书影)再请大家认识一个人,(多媒体展示徐晋如像),请大家告诉我他是谁?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他叫徐晋如,于丹《论语》心得在百家讲坛播出后好评如潮,但声讨的声音也十分强烈,有人在博客上撰文《孔子真要被于丹弄哭了》、《中国进入文化奶妈时代》来质疑于丹。

以徐晋如为首的十博士更是联名讨伐于丹,徐晋如也主编了一本书《解“毒”于丹——告诉你未被糟蹋的孔子和庄子》,并称他们的行为不是“醋意大发”,而是出于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

(多媒体展示《解“毒”于丹——告诉你未被糟蹋的孔子和庄子》书影)。

现在请大家告诉我,2006年6月10日,这是一个什么日子,这是我们中国的第一个“文化遗产日”,《论语》是什么?

是我们的文化遗产。

无论是于丹解读《论语》,还是徐晋如解“毒”于丹,他们的初衷都是想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孔子,一部真实的《论语》。

那么谁是对的,我们应该相信谁?

当我们还没有读《论语》的时候,我们相信任何一方都是虚妄而不负责任的。

鲁迅先生告诉我们首先要拿来,把《论语》拿来,自己去解读,读懂读不懂没关系,但是,我们首先要拿来,此之谓“拿来主义”。

今天就让我们来重温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

(多媒体展示课题)。

二、文章背景介绍。

(多媒体展示背景)请一位同学朗读。

要点:

①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继承他们的衣钵,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续实行“送去主义”。

②当时在文化工作者中间,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

③针对这些错误认识,鲁迅写了这篇文章,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口号,阐明了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三、放课文录音(或找学生诵读),理清文章思路。

1、请大家思考课文的结构层次,带着这样两个问题。

第一,“拿来”的观点是在那一段提出来的,是从哪一段开始正面论述的。

第二,课文的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学生读完课文,找同学回答以上两个问题。

[第一,“拿来”的观点是在那一段提出来的,是从哪一段开始正面论述的。

明确:

第2段点到“拿来”后,第5、6段再次点到,直到第8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第二:

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

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明确:

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

2、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

分析:

第一部分、(1—7段)批判“送去主义”,树立自己的观点。

(1)(1—2段)揭露“送去主义”媚外求宠,自欺欺人的可耻行径,提出“拿来”的主张。

(2)(3—5段)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进一步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3)(6—7段)指出“送去主义”产生的另一危害,明确提出本文论点。

第二部分(8—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并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条件,以及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多媒体5展示)

四、研习第一部分:

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的表现力。

提问:

(1)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

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

讨论,明确:

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文化上的事。

鸦片战争洋人的枪炮打破了中国的“闭关主义”大门之后,中国的反动政府“送去”了什么吗:

国土、主权、白银、文物、苦力、奴隶,从“古董”到“活人”,从人格到国格。

就在鲁迅写作本文的时候,国民党政府给日本帝国主义送去了东三省和热河省,还给别的帝国主义国家送去了“租界”等等,美其名曰“宁赠友邦,不与家奴”,以至于在中国的土地上竟也被挂上了“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

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

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

“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

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

提问:

(2)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讨论,明确:

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作类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不是“丰富”,还要“大度”,“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

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几百年之后呢”?

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磕头”、“讨”和“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多媒体6展示)

提问:

(3)我们奉行“送去主义”的同时,帝国主义对我们实行什么政策?

讨论,明确:

帝国主义对我们实行“送来主义”,“送来”的实质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和掠夺,是“抛给”的同义词。

(多媒体7展示)

五、研读第二部分:

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提问:

在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有一篇著名的文章《娜拉走后怎样?

》,这个题目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著名的追问,我们不妨在这里化用一下,拿来之后怎样?

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错误态度?

第9段阐述了“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

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

(多媒体8展示)“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怕:

徘徊不敢走进门(逃避主义)孱头。

怒: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虚无主义)昏蛋。

羡慕:

欣欣然接受一切(投降主义)废物。

以上三种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都是错误的。

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多媒体9展示)

首先是“占有”,然后是“挑选”。

“占有”是前提,不“占有”就无从“挑选”;“挑选”是关键,不“挑选”,“占有”就毫无意义。

“挑选”的具体做法:

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

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存放,供治病)。

烟枪、烟灯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送一点进博物馆,毁掉)。

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走散)。

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

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六、研读第三部分:

要求学生朗读文章最后部分。

提问:

这一段共5句话,如果这5句话是5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应该是哪5个问题(“思考和练习”二)?

明确:

(多媒体10展示)①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

②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

③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

④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⑤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

(多媒体11展示)

七、合作探究

1、从论证的层次结构上来看,本篇文章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

第一段以清政府的闭关主义起笔,闭关主义的实质是闭关锁国,最后导致“送去主义”,第三段讲“送去主义”的危害,“送去主义”的实质是卖国主义,而这种卖国主义又加紧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即第四段和第六段谈的送来主义。

送来主义即侵略主义最终导致亡国灭种,所以鲁迅在第七段提出拿来主义。

拿来之后怎样,第八段批驳三种错误做法,第九段提出正确主张,第十段总结全文。

整篇文章浑然天成,有破有立,层层推进。

但是,如果第一部分里有两段如果去掉,却能够使文章的结构更加紧凑,请大家认真分析,小组探究,告诉我哪两段应该去掉?

学生回答(2、5段)鲁迅先生为什么不把它去掉,这是一处败笔吗?

这两段的作用是什么?

(这是议论文写作种重要的笔法:

点题。

希望大家在写作中注意学习。

2、我现在请大家来思考一个关于本文主题的问题,鲁迅先生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拿来主义的,拿来的是我们自己的文化遗产,还是外国的文化遗产,还是二者兼而有之?

告诉我你的理由?

明确:

这是50年来一直聚讼不已的一个问题,也是一直被误解的一个问题,本篇文章是针对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而直接提出来的,显然是对外国文化实行拿来主义。

文章第一部分一直谈的都是中外文化问题,第二部分没有理由该谈中国文化遗产。

当然,拿来主义的观点是适合对待一切文化遗产的。

八、总结全文:

提问:

鲁迅先生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先驱,一个时代的伟人。

他思想的光芒照亮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家园。

这篇深刻的文章,即使在今天仍有其强烈的现实意义。

历史的车轮碾过岁月,今天我们已经迈入一个高度开放的时代,全球一体化,信息社会,地球村意识,我们越来越感觉到,世界是如此之广阔,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也在瞩目中国。

那么,作为一个青年人,在民族复兴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取舍?

请大家联系现实谈谈今天我们是否还需要拿来主义?

[参考事例:

于丹的签售现场,反对者穿上“孔子很着急,庄子很生气”的文化衫搅场。

宋祖英在肯尼迪艺术中心开演唱会了,郎平去美国执教了,大长今来了,感恩节、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也来了、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活动相继举办了(多媒体12、13展示)]

学生回答后总结:

想想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学习继承真是令人汗颜,复旦大学组织的中文考试夺魁者竟然是新加坡人,当你想给某个心仪的女孩写封信的时候,肯定不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起兴了,你写的是“抱着那妹妹上花轿”,当你终于要向她求婚的时候,你不会用“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你说的是“我想和你结婚”,上次我在改作文时有个学生竟然在作文中痛心疾首忏悔道:

“我对不起‘劣祖劣宗’”。

是啊,你这样的不肖子孙怎能对得起“劣祖劣宗”。

让我们还把话题放到于丹上来,十博士那边阵阵“下课声”刚把“学术超女”骂了个狗血喷头,这边于丹立马回应“需要上课的人比需要下课的人多”。

网上论战双方一边是力挺百家讲坛文化传播效应的“学术粉丝”派,一边是声讨学术明星庸俗化的文化保守派。

如果我们跳出争吵的小圈子,寻找双方原本就具有的共识性的诉求,我们发现,以现实语境来看,保证传统文化传承延续,加快民族文化繁荣复兴,也就是要正确继承文化遗产,应是大家的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