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互见法再探.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110839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记》互见法再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史记》互见法再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史记》互见法再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史记》互见法再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史记》互见法再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史记》互见法再探.docx

《《史记》互见法再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史记》互见法再探.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史记》互见法再探.docx

《史记》互见法再探

《史记》“互见法”再探

第28卷第4期玉林师范学院(哲学社会科学)Vo1.28No.4

2007年JOURNALOFYUL1NTEACHERSCOLLEGE(Philosophy&SocialScience)

《史记》"互见法''

口杨丁友

再探

(玉林师范学院院长办公室副教授,广西玉林537000)

【摘要】阐述《史记》"互见法"的涵义,论述和分析A~4t]对"互见法"的认识和研究的过

程,从形式上和内容上提出并分析"互见法"新的归类法和新的名称:

形式上有显性互见,隐性

互见两大类;内容上有互补互见,详略互见,名实互见和虚实互见四大类,从而拓新了《史记》

"互见法"的研究: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互见法;类型;名称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71(2007)04—0033—03

互见法"是《史记》叙事的重要手法之一,

是司马迁在记叙历史事实,刻写历史人

物形象的过程中,为了某种目的而采用

的多处相互互见的叙事方法.一些学者认为,"互见

法"最早出现在早期的史传文学作品中,成熟于司

马迁的历史巨着《史记》.司马迁在《史记》中有意识

地大量使用"互见法",充分发挥"互见法"在构建完

整性历史中的作用,收到了良好效果.但人们对《史

记》中"互见"叙事手法运用的认识是比较晚的.根

据现有的史料发现,最早论及《史记》"互见法"的是

唐代的刘知几,后来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宋代的苏

洵,近代的李笠,上世纪30年代的靳德俊和当代的

张大可等人.

唐代刘知几在《史通?

二体》中首先提及道:

《史记》者,……若乃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

相离,前后屡出,于《高纪》,则云"语在《项传》",于

《项传》,则"事具《高纪》".I1]

宋代苏洵在《嘉佑集?

史论下》中论述道:

迁之传廉颇也,议救阏与之失不载焉,见之《赵

奢传》;传郦食其也,谋挠楚权之缪不载焉,见之《留

侯传》.夫颇,食其皆功十而过一者也,苟列一以疵

十,后之庸人必曰:

"智如廉颇,辩如郦食其,而十功

不能赎一过."则将苦其难而怠矣.是故本传晦之,

而他传发之,则其与善也,不亦隐而彰乎!

 

础;

2007芷玉林师范学院第4期

近代的李笠对"互见"分析得更为具体,他指

出:

史臣叙事,有缺于本传而详于他传者,是日"互

见".史公则以属辞比事而互见焉.以避讳与嫉恶,

不敢明言其非,不忍隐蔽其事,而互见焉.《游侠传》

不详朱家之事,而述于《季布传》;《高祖纪》不言过

鲁祀孔子,而着之《孔子世家》,此皆引物连类而举

遗漏者也.《封禅书》盛推鬼神之异,而《大宛传》云

"张骞通大夏,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

"又云"所有

怪物,余不敢言之也."《高祖纪》谓高祖豁达大度,

而《佞幸传》云"汉兴,高祖至暴抗也."此皆恐犯忌

讳,以杂见错出而见正论也.[31

靳德俊则是从描写人物和文章详略处理的层

面阐释"互见法":

事所系数人,一人有关数事.若为详载,则繁

复不堪,详此略彼,详彼略此,则互文桐足尚焉.【4l

而张大可先生则认为,"互见法""最基本的形

式是本传着意刻划人物形象,集中描写和叙述矛盾

最尖锐,斗争最激烈的事件,突出人物的主要精神

面貌,而将人物的侧面载于他传."

刘知几的"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

后屡出",说的是同叙述一件事情,在不同的地方出

现,但详略不同.刘知几在这里强调的是详略的互

见.苏洵的"本传晦之,而他传发之",指的是"互见

法"中的其中之一种形式,即:

把人物的某些事迹不

写入本传,而放在另一些人的传记中叙述.李笠对

"互见法"的研究又深了一层,他概括了"互见法"的

两种情形,一是"缺于本传而详于他传"的互见,二

是"以避讳与嫉恶,不敢明言其非,不忍隐蔽其事"

的互见,并分别举出义例进行说明.靳德俊对"互见

法"的阐释,虽然比刘知几的说法进了一步,但强调

的还是"互见法"中的详略互见.张大可先生则在研

究了"互见法"与《史记》纪传五体,"互见法"与《史

记》塑造历史人物典型形象的基础上,提出了"互见

法"最基本的形式:

"本传晦之,而他传发之".可见,

张大可先生的研究是在苏洵的基础上生发开去,比

苏洵的"本传晦之,而他传发之"的概括又进了一大

步.

纵观人们对《史记》"互见法"的认识和研究,随

着越来越多的义例的挖掘和分析,概念越来越多

样,本质越来越深入,互见的作用也越来越广泛.但

由于"互见法"具体运用时的多种多样,形式的复杂

多变,所起作用的多元化,所以,"互见法"还需要我

们更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做出更多的探索,特别

是在概念的概括上和类别的归类上,更需要新的探

索.我认为,要对《史记》"互见法"的多种用法,多种

形式概括起来,进行归类,并给予每类以相对准确

而贴切的名称,应该从两个层面去进行,一个层面

是从形式上进行分析和归类,一个层面是从内容上

进行分析和归类.

从外在形式上对《史记》"互见法"进行分析和

归类.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是"显性互见".一是

"隐性互见".

所谓"显性互见",就是司马迁在《史记》中使用

互见法的地方,直接运用"语在……中","事见……

中"等形式,明确地标示注明出来,使读者直接了解

到关于此人,此事的叙述,除此处有所表述外,还在

别处有所表述,交代得清清楚楚,显而易见.如《周

本纪》在叙写周公"摄行政当国",辅佐少年成王平

定武庚,管叔,蔡叔作乱时叙述道:

初,管,蔡叛,周公讨之,三年而毕定,故初作

《大诰》,次作《微子之命》,次《归禾》,次《嘉禾》,次

《康诰》,《酒诰》,《梓材》,其事在周公之篇.

"其事在周公之篇",明确标示出周公辅佐少年

成王平定武庚,管叔,蔡叔"率淮夷而反"一事在《鲁

周公世家》中有更为具体,详尽的叙述.类似的显性

互见,还有《秦本纪》中"其事在《商君》语中",即卫

鞅变法的互见;《秦本纪》中"其语在《始皇本纪》

中",即始皇帝驾崩,胡亥二世立,"赵高杀二世",子

婴立,月余被诛,"遂灭秦"的互见;《吕太后本纪》中

"语在《齐王》语中",即吕太后驾崩前后,朱虚侯"阴

知"吕氏家族"用事擅权,欲为乱"的阴谋,便"使人

阴出告其兄齐王",欲"诛诸吕,因立齐王为帝"一事

的互见;《孝文本纪》中"事在《吕后》语中",即高后

崩,"诸吕吕产等欲为乱,以危刘氏,大臣共诛之,谋

召立代王"一事的互见等.

所谓隐性互见,就是《史记》中有些历史事件或

历史人物的有关内容的叙述是互见的,实际使用了

互见法,但司马迁没有明确标示出来.《史记》中的

互见法,大部分是隐性互见.这种互见也最为人们

所称道.隐性互见又表现出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

是同一事件或同一人物的有关内容分别在两处地

方的互见,如《秦本纪》中"郑高渠眯杀其君昭公"与

《郑世家》中关于郑昭公为太子和高渠眯关系的紧

张及昭公出猎被高渠眯射杀于野等事实内容的叙

述,形成两厢互相互见;~g--.本纪》中关于曲沃武公

鞋鞭鬟氍

杨丁友《史记》"互见法"再探

伐晋侯缗并灭之而被列为诸侯的叙述,与《晋世家》

中"曲沃武公伐晋侯缗,灭之,尽以其宝器赂献于周

王"的叙述的互见等.隐性互见的第二种方式是

同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有关内容多处地方的

同时互见.如关于"西楚霸王"项羽一生事迹的叙写

和性格特点的刻划,重点体现在《项羽本纪》的叙述

中,但在《高祖本纪》,《留侯世家》,《陈丞相世家》,

《黥布列传》,《淮阴侯列传》等篇中也有不同程度的

叙写,形成多篇的互见,共同完成对项羽一生事迹

完整的叙述和项羽形象多方面性格特点的全面刻

写.再如对汉朝第一代君主刘邦形象和事迹的叙

述,除《高祖本纪》之外,还有《项羽本纪》,《箫相国

世家》,《留侯世家》,《淮阴侯列传》,《郦生陆贾列

传》等篇中都有涉及,形成多篇中不同地方的互见,

既表现了汉王朝高祖刘邦豁达大度,机智善变的特

点,又揭露了他狡诈多端,流氓无赖的劣根个性.类

似的还有"楚太子商臣弑其父楚成王而代立之"一

事的叙写,在《秦本纪》,《楚世家》,《鲁周公世家》,

《管蔡世家》,《陈杞世家》,《宋微子世家》,《郑世家》

等篇中都有提及,也形成了多篇互见.

从内容上对《史记》"互见法"进行分析和归类,

可以分为四大类:

互补互见,详略互见,名实互见和

虚实互见.

互补互见.《史记》在叙写人物事迹,刻划人物

性格特点时,出于某种需要和目的,有意识地把它

们分散在不同传主的篇中叙述,形成互见,组合起

来相互补充才构成完整的传主人物形象.这种互补

互见叙事的运用,有三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出于

塑造人物形象需要而有意分散叙述而形成的互补

互见.如《魏公子列传》与《范睢蔡泽列传》中关于魏

公子信陵君事迹的叙述互见,前者主要是塑造一个

既具智勇,又顾大局,礼贤下士,急人之难的爱国主

义者形象,因此,关于魏公子畏秦不接纳魏齐的虚

饰之事只好分散到后者篇中叙述,否则就会破坏前

者人物形象的塑造,但我们要完整,全面地把握魏

公子信陵君这一人物形象,必须前,后两者结合起

来阅读,缺一都是不全面的.第二种情形是因为避

讳而有意分散叙述而形成的互补互见,即苏洵所说

的"本传晦之,而他传发之"的互见.《高祖本纪》与

《项羽本纪》,《萧相国世家》,《留侯世家》,《淮阴侯

列传》,《郦生陆贾列传》等篇中关于汉高祖刘邦事

迹的叙述的互见,就是这种互补互见情况的典型例

子.前者篇中着重叙写刘邦仁而爱人,常有大度的

特征,揭示其得天下的优势,而避讳他的短处,所

以,刘邦奸诈狡猾,流氓无赖嘴脸的叙写,只能分散

到后者几篇他传之中.第三种情形是传赞互补互

见,即通过传篇中的具体传文与传文末尾的论赞形

成的互见,互文见义,相互补足,全面,客观地展示

人物形象.如《吕太后本纪》的具体传文,如实揭露

了吕太后为人猜忌,阴险毒辣,狠毒残忍,以及大封

诸吕的叛逆行为,但本纪末尾的论赞却道:

"孝惠皇

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

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

下晏然.刑罚军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

殖."这是对吕太后的肯定.通过传文和论赞的互

见,我们才能客观,真实地认识吕太后其人,避免产

生认识的偏颇.

详略互见.《史记》在处理同一内容或同一件事

在多篇中都需要出现时,往往是一篇传纪中详细叙

述,而在其他多篇传记中则略叙或不叙,不叙时常

用"语在……篇中"或"事在……篇中"注明,形成互

见,避免了累赘,重复.这就是详略互见.如决定楚

汉战争转向的关键环节鸿门宴事件的互见,司马迁

在《项羽本纪》中处理为详细叙写,以1820多字的

庞大容量,具体,详细地叙述了鸿门宴故事的整个

过程,r事件前后的来龙去脉,给人完整的印象;而

在《高祖本纪》中则处理为略写,只用200字的篇幅

简略地叙述,叙写的侧重角度也不相同;而在《留侯

世家》中,则处理为一笔带过,以"语在项羽事中"注

明互见之处而已.这种叙事的互见,侧重不同,详略

分明.

名实互见.在古代,由于受到为尊者讳,为亲者

讳,为贤者讳的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历史材

料的记载往往与事实有所出入,有些甚至与事实相

反.司马迁是一个坚持"实录"性原则的历史学家,

在处理溢关的名分与客观事实的矛盾时,巧妙地运

用互见叙事法,在一个地方表面避讳的同时,又在

另一个或更多个地方透露出事情的真相,确保了所

叙历史事实的真实.如关于秦始皇出身的叙述,《秦

始皇本纪》一开始就叙写道:

"秦始皇帝者,秦庄襄

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

之,生始皇."而在《吕不韦列传》中则云,吕不韦取

邯郸诸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