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信息性阅读突破 教学设计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105866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86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一 信息性阅读突破 教学设计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专题一 信息性阅读突破 教学设计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专题一 信息性阅读突破 教学设计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专题一 信息性阅读突破 教学设计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专题一 信息性阅读突破 教学设计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一 信息性阅读突破 教学设计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docx

《专题一 信息性阅读突破 教学设计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一 信息性阅读突破 教学设计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一 信息性阅读突破 教学设计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docx

专题一信息性阅读突破教学设计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一现代文阅读I(信息性阅读)

——论述类文本快速阅读突破

 

〖教学目标〗

通过研究剖析高考真题与高考模拟题——1、把握论述类文体特点和高考命题规律;2、找准快速阅读、准确解题策略,形成解题思路与方法。

3、让学生将论述类必备知识做好思维导图,脱离资料书,在脑海里建立知识网络。

4、坚持限时训练,争取20分钟内快速、准确完成五道题。

〖设计思路〗

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这一专题一直处于改革变化之中,从2017年新课标出现非连续性文本以来,一直到2020年全国新课标三套试卷,论述类文本和实用性文本一直是分别考查,但2020新高考全国卷Ⅰ(山东)将论述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合二为一,称为现代文阅读I,也称为信息性阅读,分值由原来的12分变成了19分。

篇幅大大增加,以历史地理学为命题背景,设置了两则材料。

对考生搜寻、锁定、分辨、提炼以及呈现文本关键信息能力提出新要求。

不仅选材方面发生变化,题型方面也发生变化:

由之前传统的3小题变为5小题,包含2道主观简答题。

1~3小题(单选题)每小题3分,第4小题4分,第5小题6分。

第1小题属于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

第2个小题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推断。

第3小题属于对材料外论据的分析。

第4小题要求结合材料给历史地理学下定义,在考查学生把握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融入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体现了对学生阅读理解,信息整理、语言表达等关键能力的考查。

第5题考查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为此,有必要对论述类文本进行专题突破。

要实现突破,应该要做几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一是研究考试说明,明确考点要求并参考题型示例;二是熟悉学情,了解学生答题情况;三是引导学生剖析高考真题,研究文本特征与命题规律,掌握答题方法;四是加强快速答题训练,巩固成果。

课堂教学主要设计四个环节:

一是学情定位,根据学情确定复习目标,设计复习内容、重点难点,关注学生的思维;二是考点明路,研究考试说明,“温故”以“知新”;三是失分悟法,帮助学生找出答题失误的原因,调整阅读方法;四是方法操练,借助阅读训练形成快速准确答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搜集2020年高考论述类文本原文及试题,2021高考适应性考试试题及典型模拟题,并认真剖析,准备教案和学案。

突破一:

立足论述类文本,强化快速阅读能力(第一课时)

〖过程设计〗

一、导入

1、调查学情:

在现代文阅读I(共19分)的三道客观选择题和两道主观题的回答中,得分率不高。

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答题心理:

现代文阅读I是高考的开场题,它的得分直接影响学生的考试心态与高考整体得分,正确地选定答案需要审慎阅读、甄别选项,而审慎阅读、认真甄别又需要大量时间,有大部分学生大概需要25分钟,甚至有少部分同学需要30分钟,这是学生阅读此题的最大困惑。

②答题方法:

筛选勾画,比对分析,费尽心力,二选一往往选错;③答题思维:

从字面审视选项逻辑,迷失于“陷阱”,无法准确判断选项正误。

2、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①忽视整体文脉把握,重技巧轻理解。

②重信息筛选,轻篇章的分析综合;重细节比对,轻多则材料的内在关联。

③缺乏快速整合能力,整合文中重要信息有偏差。

④不能区分主要信息与次要信息。

明确学习目标:

通过研究剖析高考真题——①立足文本,就文论文,强化整体读文意识;②进一步训练快速阅读与答题能力,形成解题思路和方法。

③让学生将论述类必备知识做好思维导图,脱离资料书,在脑海里建立知识网络。

④坚持限时训练,争取20分钟内快速准确完成五道题。

二、考点明路

(一)明确考纲,明确要求

1、关注考纲变化:

对信息性阅读能力的要求有:

在熟悉论述性文本和实用性文本的主要文类及其基本特征、体式惯例的基础上,能整体感知文本,把握文本的主要概念、观点、方法等关键信息,分析评价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的关系;能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评估作者的写作意图、读者意识和信息来源,评价文本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有理有据地评判文中观点,发展新的观点,或呈现更客观的事实;能在不同文本的信息之间建立联系,分析比较多个文本在内容、材料、观点、表达方式和价值倾向等方面的异同,对有关问题形成更全面的认识,能够提出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等。

——摘引自《中国考试》教育部考试中心文章

2、注重选文特点,关注命题变化:

从2020年新高考及2021高考适应性考试发现,信息性阅读选材的变与不变:

①.非连续文本。

②.文本规范,章法结构严谨、语言风格迥异。

③.兼顾论述类与实用类文本。

④.材料拼接后,张力大、思维空间大、侧重点区分度大。

⑤.设题科学,重视概括能力、思辨能力。

总之,信息性阅读是以求真求实的态度与方式阅读文本,从而不断拓宽知识面,增强认知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其对象主要有论述性文本和实用性文本。

①本专题考点不再固定,重点训练学生对文本信息的检索筛选能力、核心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

②备考重点是概括的全面性和学生表述的准确性。

针对典型题型,拓展训练宽度,查找学生薄弱点。

2、突出重点、强化难点:

依据2020年高考及选文特点与题型特点,要注意区分论述类与实用类文体不同特点,注重整体阅读,把握行文思路,注重对概念的理解,评价作品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审慎确证原文的判断。

(二)真题引路,发现规律

(2020·新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

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

《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②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

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

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

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③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域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④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

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乾嘉学者致力于此。

⑤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

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后者却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

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

由于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很迟,加上我国缺乏全面系统的科学基础,中国沿革地理虽然早已成为专门学问,却一直未形成新的学科。

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

⑥显然,历史地理学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决定因素是现代地理学的建立,中国到20世纪初叶才逐渐具备这一条件。

中国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是3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

由顾颉刚等发起的学术团体禹贡学会及其主办的《禹贡》半月刊,起初仍以研究和发展沿革地理为宗旨。

1935年,《禹贡》开始以TheChineseHistoricalGeography(中国历史地理)作为刊物的英语名称,这说明禹贡学会的学者们已经受到现代地理学的影响,产生了将传统的沿革地理向现代的历史地理学转化的愿望。

新中国成立后,对学科发展满怀热情的学者及时指出了沿革地理的局限性,一些大学的历史系以历史地理学取代了沿革地理。

到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已经粗具规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史地理学者继承和发扬沿革地理注重文献考证的传统,充分运用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的科学原理,引入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不断开拓新的学科分支,扩大研究领域,在历史地图编绘、行政区划史、人口史、区域文化地理、环境变迁、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和整理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有的已居国际领先地位。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在整体上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标志着这门具有悠久传统的学科迎来了一个向现代化全面迈进的新阶段。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

材料二:

①历史地理学在以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的庞大家族中,具有独特性,即空间过程和时间过程相结合。

英国近代地理学创建人麦金德,主张地理学者应当尝试重建过去的地理,如果不是这样,地理学就只是当代现象的描述,只有加上时间的尺度,才能考察变化的过程,并显示出今日的地理只不过是一系列阶段的最新一个阶段。

②历史地理学把空间和时间结合起来的特征,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意味着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关系的研究,要从产生、形成、演变的过程来探寻其规律,这是近现代科学的重要特征。

而地理环境的演变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过程,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长江三角洲等地貌的形成和演变,时间之漫长达到十万至数千万年;我国许多城市的兴起距今已有1000年,而像武汉如从原始部落聚居算起,距今已达4000~5000年,从原始城址的出现算起距今也有3100~3600年。

这种形成的演变过程,只有全面系统地进行观察和研究,才能探寻出规律性的内容。

有了客观的规律,方能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摘编自刘盛佳《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真题演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禹贡》和《汉书·地理志》都对以往的地理现象做了追溯,包含沿革地理的知识,也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B.沿革地理在中国古代较为发达,是因为古代学者需要借助它来开展儒学和历史研究,但它并没有独立的学术空间。

C.学科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兴起于西方,它的研究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最能彰显现代地理学的科学特征。

D.地理环境由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构成,两者的形成和演变都遵循一定的规律,而且都会经历较为漫长的演变过程。

解析 B项,“沿革地理在中国古代较为发达,是因为古代学者需要语助它来开展儒学和历史研究”,属于加强因果。

从材料一第4段可以看出,沿革地理在中国古代较为发达,是因为它关系到国计民生和治学,而不是因为学者要借助它开展儒学和历史研究。

C项,“最能彰显现代地理学的科学特征”分析错误,原文材料二第2段表述是“这是近现代科学的重要特征”。

D项,无中生有,选项中“地理环境由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构成”在文中没有依据。

答案 A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我们今天想要了解战国时期某个诸侯国辖域的大致情况,《汉书·地理志》应是重要的参考书目。

B.通过对比1935年《禹贡》半月刊所用的中英文刊名,可以看出这个刊物兼顾传统与现代的学术视野。

C.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史地理学的一些研究在国际上领先,主要得益于学科分支的开拓和研究领域的扩大。

D.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研究某一地区运河开凿的路线选择,可以为该地区未来的运河网规划提供重要参考。

解析 C项,以偏概全。

分析材料一的最后一段可知“我国历史地理学的一些研究在国际上领先”得益于诸多方面,如研究机构的完善和研究队伍的壮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史地理学者继承和发扬沿革地理注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