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及培养_.doc

上传人:zf 文档编号:30854261 上传时间:2024-03-14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7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及培养_.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及培养_.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及培养_.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及培养_.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及培养_.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及培养_.doc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及培养_.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及培养_.doc(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及培养_.doc

2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及培养

己、他人和社会。

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

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并且在2012年

11月8号的十八大报告中也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

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2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

思路。

这些表述充分表明了对人的发展问题的认识高度,我们应重视塑造人们积

极的心理品质,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1.2研究目的

本文对大学生这个被试群体在积极心理品质的六大方面(认知、人际、情感、

公正、节制、超越)的现状进行调查,其目的是为了能够实际并有效的了解当代

大学生在积极心理品质上的表现状况,把握当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趋势,

发现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心理品质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

提出探索性的培养对策,以达到能够正确引导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

提高自身素质和心理水平,同时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为大学生积极心理

品质的培养提供环境支持,避免一些不良心理品质对大学生的学业和社会关系等

产生不良的影响。

充分发挥多渠道共同努力培养的积极意义,来探讨积极心理品

质之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以及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方法和途径,

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注入更多积极的因素,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本研

究的提出基于以下两个背景:

其一,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兴起;其二,积极心理品

质的培养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发展中的重要性。

1.3研究意义

积极心理学主张个体用积极、乐观的角度去反映、把握和体验生活。

拥有积

极心理的人往往有着这样一些显著的个人特征:

热情、智慧、爱心、好奇心、勇

气、韧性、创造力、正直、宽容、自制,以及对未来的希望与信念等。

积极心理从一种全新的视野出发,用良好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百态,理智的做

出正确的人生选择,并依据爱与友善的原则去追求有利于自身和社会的目标。

极心理学是用个体对人生意义的追求来诠释个体的心理,即个体的积极心理活动

其价值在于对个人及群体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满足。

积极的心理品质作为积极心

理的重要内容,也应最终指向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

本文认为

积极心理品质相对于个体、集体和社会三类主体而言,相应具有个体意义、社会

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10.15

2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内容.2012.11.8

第一章绪论3

意义和集体意义三个方面。

1.4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之于个体的意义

积极心理品质的个体价值是指个体的积极心理活动对其个人全面发展需要的

满足。

大学阶段正是一个人稳定个性、确定专业、萌发创造力的关键阶段,大学

生积极心理品质意义的现实体现则体现在有助于身心健康、自我调控,个体潜能

的激发三个方面。

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可以增强学生心理韧性,更好地预防心理疾病。

积极心

理健康教育提倡“让学生自己预防自己”,只有学生自身具有良好的、积极的心理

品质,如爱心、创造力、美的感受、乐观、勇气、热情、对未来充满希望等,这

些才是真正预防心理问题产生的最优工具。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转变过去“问

题导向”的理念,多强调人的潜能、动机、能力、幸福、希望等积极心理品质,

培养注意力心转移到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上来,关注这些品质的形成过程与培养

规律,才能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自我心理水平的发展,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同

时也能够促进个人、家庭、与社会的良性发展。

所以,要想预防学生出现身心健

康问题,就必须致力于培育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品质是指个体所具有的良好心理状态中所表现的突出的个性特征。

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中重要的一项是积极情绪的发展。

保持积极的情绪,能促进

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从而有利于个体的发展。

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帮

助大学生建构良好的个体自我调控能力,这种调控就是对自身情绪和行为的控制。

有了乐观积极的精神,个体首先会对外部社会产生积极的看法,会主动让自己融

入社会关系中,能够尊重他人并按道德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使自己更加适应

社会环境。

在高等人才的培养中,对大学生的精神和价值观引导教育居于主导地

位,个体的精神和性格品质也不全是与生俱来的,更多的是后天习得的。

帮助大

学生个体发展积极的心理品质就会有助于他们追求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将大学

生引向社会所希望的发展道路。

积极心理品质还有助于激发个体的创造力。

创造力人皆有之,但在现实情况

下,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只是一种潜在素质,需要有积极的心理特征来激发、挖掘

这些巨大的潜能。

积极的心理品质使个体产生积极的心理倾向,顺应地才会产生

积极的目标,激发创造欲望,进而去追求目标的实现,从而产生出创造性的成果。

我们要重视个人的心理品质发展状况,要通过正确引导,使其潜能不断得到开发,

从而激发个体的创造力。

创造性活动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在创造性活动中总

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这时韧性、勇敢、热情、坚持等积极心理品质就会成为

继续创造性活动的强大动力。

同时,进行创造是需要灵感的,而灵感的产生正是

4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及培养

个体对兴趣目标积极投入、坚持不懈追求的结果。

因此,大学阶段对学生积极心

理品质的关注和培养是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业和为他们初入社会作充分准备

的重要一步。

1.5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之于社会的意义

积极心理品质之于社会的意义在于个体积极心理活动对整个社会正常运行和

良性发展需要的满足。

具有积极心理品质的人,会产生对美好社会的憧憬和追求,

会根据普遍的道德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去争取更好的社会存在。

一个人的价值在于融入社会,需在人类整体的发展中来体现个体的价值。

个单独的个体都是独特性和普遍性的统一体,个体的独特性也只有在社会的普遍

性中才能得以体现,个体的积极心理活动同样要超越个体而做出有利于社会发展

的选择。

积极心理强调“幸福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也是在发展个体的对“幸

福”的体验和掌握获得“幸福”的能力。

“幸福感”是个体心理活动中重要的因素

之一,人类所追求的“幸福”应当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三重

和谐,个体只有主动地使自己融入社会、与人交往,发展良好的人际的关系,才

能拥有正确的“幸福观”,才能真正获得“幸福”。

而这种个体主动与他人交往,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积极品质需要我们主动去培养、去发展。

一个和谐的社会是一个各方面利益都能得到很好的协调的社会,社会和谐的

基础就在于不同的社会群体对主流社会价值观的认同。

对于实现社会价值观的认

同,处于社会中的每个人人人有责,需要每个个体积极的参与,所以,个体的心

理发展状况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

意识的积极发展反过来又推动社会存在的进步,社会历史的发展给我们揭示出一

个重要规律:

当一个社会处于富裕、和平、安宁、相对和谐的时代时,这个社会

的文化发展就会特别关注人的积极性、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品质的生活内容等一

些个人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精神需求;反之,社会关注人的精神生活又会进一步促

进社会本身的繁荣和发展,这两者之间互为因果关系。

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

良好心态的保持都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推动社会的发展。

具有积极心理品质

的人也有着较高的心理承受力,能够用积极的态度消解矛盾、缓和冲突,从而达

成社会共识;具有积极心理品质的人也易于其人格的和谐发展,具有和谐人格者

能适应多元化的社会,展开积极沟通,共同协商,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

1.6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之于集体的意义

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置身于一定的集体中,例如大学生群体校园、宿舍中学

习和生活,毕业后还将进入社会在公司、单位等集体中工作。

积极心理品质中的

第一章绪论5

领导能力、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是个体融入集体、服务集体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素

质。

集体中各成员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有助于激发他们对更高的目标的追求,

更好的掌握形势的发展趋势,在组织中也能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集体的发

展。

积极心理品质以积极的认知品质为基础,良好的创造力、思维力能够促进成

员对现状进行理性的分析,正确把握时代发展的主流方向和趋势,从而制定出更

加合理、科学的组织发展目标。

积极心态、积极人格的发展离不开积极心理品质

的培养,而积极的心态、积极的人格会促使各成员之间互相尊重、互相谅解、共

同协商,形成积极的、良性发展的集体氛围,这样以来便会增强个人对集体的归

属感,促进组织的团结与和谐。

1.3研究现状

1.3.1国外研究现状

1、“积极心理品质”的概念

塞利格曼明确指出“积极心理学的目标就是促使人们把关注的焦点从修复生

活中最坏的东西转移到建立正面的、积极的品质”3。

积极心理学家对个体积极品

质的概念界定也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

最开始在1999年,Hillson和Made提出

了“积极人格”(positivepersonality)的概念,随后塞利格曼在《积极心理学导论》

一书中同时使用了“积极个人特质”(positivepersonaltrait)和“积极品德”(positive

quality)两个词。

最后塞利格曼在《真实的幸福》一书中使用“积极品质”(positive

character)来明确表示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

“积极”取代“消极”成为当代心理学界关注的核心,积极心理学对“积极”

的关注和追求,促使众多心理学家开始寻找能够促进个体积极品质发展的各种内

在因素和心理机制,因此,人自身的“品质”或者说潜能,再次成为积极心理学

关注的对象。

基于对“积极”的深刻理解和“品质”概念的重新起用,积极心理

学关于“积极心理品质”的概念应运而生,并开始了关于“积极品质”的实证研

究。

Hillson和Marie认为人格特征可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而“积极人格”(Positive

Personality)可划分为维度:

一是正性的利己特征;二是与他人的积极关系。

并认

为积极的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更好的面对生活中的各

种压力情景;Caprara与Cervone认为“人不是按照由基因图谱规定的固定路径来

3Seligman,M.E.P.,Steen,T.A.,Park,N.,Peterson,C.(2005).Positivepsychologyprogress:

Empiricalvalidationof

interventions.AmericanPsychologist,60(5)

6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及培养

发展自己的,人格主要是在人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交互作用所形成的一个复杂的因

果活动过程中得到发展,内在因素、外部行为、社会文化环境三者是交互作用的”

4。

也就是说对积极人格的研究既不能忽视个体先天的生理因素的影响,也要强调

后天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人格的影响。

正如我国学者任俊所说,人格是一种外在

的社会活动,在一定的生理机制下,然后内化为个体的一种稳定的心理活动;塞

利格曼在《积极心理学导论》一书中认为“积极个人特质”是由主观幸福感、乐

观、快乐等构成的,两年后他使用了“积极品质”(Positivecharacter)一词,认

为美德和力量是个体积极品质的核心,具有缓冲器的作用,能成为战胜心理疾病

的有利武器。

所以,美德和力量之于积极心理品质应该被等同看待,对个体美德

和力量的考察也必须成为积极心理学今后研究的重点。

2、积极心理品质的分类和培养途径

积极心理学承认美德和力量等个体积极品质的普遍存在,但基于国家、民族

的文化背景不一和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人们对美德的理解是不同的。

自1999年

第一次积极心理学会议召开后,以塞利格曼为首的积极心理学家们展开了对美德

和力量等积极品质的分类工作。

“个性力量和美德”(CharacterStrengthsandVirtues,

CSV)的成书,是研究者们对识别和分类人类的积极心理特征的第一次尝试。

就像

普通心理学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ofMental

Disorders,DSM)一样,CSV为协助制定积极心理学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框架。

本手册确定了六类美德(即“核心美德”),共有24个可测量的力量,包括:

智慧与知识;②勇气;③爱与人性;④正义;⑤节制;⑥灵性与超越5。

通过测量,

积极心理学家发现了与六种最普遍的美德相对应的二十四种力量,它们是:

表1-1核心美德的分类

“核心”美德分类

智慧与知识创意,好奇,开明,爱学习,智慧

勇气英勇,坚毅,诚实,活力

人性爱,善良,人际交往能力

正义公民性,公平,领导能力

节制宽恕和怜悯,谦虚,谨慎,自我控制

超越审美和优秀,感恩,希望,幽默,灵性

4Caprara,Cevrone.APsychologyofHumanStrengths:

FundamentalQuestionsandFutureDirectionfora

PositivePsychology[M].Washington,D.C.:

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2003.

5Peterson,ChristopherSeligmanMartinE.P.Characterstrengthsandvirtues:

Ahandbookand

classification.Oxford:

OxfordUniversityPress.2004.

第一章绪论7

积极心理学关于个体“积极品质”的初步研究成果,促进了人对自身积极面

的了解,也是积极心理学得以蓬勃兴起的基础。

国外对于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培养研究,渗透在针对青少年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包括“积极教育”、“幸福

教育”、“性格教育”等,其根本目标同样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自身所具有的优秀

品质(如勇敢、创造力、韧性),并提高学生对积极性格品质之于人生目标和意义

的认识,同时增强学生对这些能力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应用。

国外研究表明,积极心理品质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有的学者提出应当努

力培养组织成员的愉悦、兴趣、自豪和满足等积极情绪,因为这些情绪不仅能使

个人素质得到提升,也能影响到组织中的其他成员,从而有助于组织的发展壮大。

美国积极教育研究小组针对“幸福教育计划”,启动了“StrathHaven积极心理学

必修课”项目。

该项目将培训重点放在实验教师的个人能力和专业素质上,培训

教师在课堂上学习传授积极教育、嵌入积极教育和生活积极教育等教育方法和技

巧,然后再传授给中学生们。

米尼亚波尼斯研究所设计了发展性的有利因素(Assets)

框架,希望通过建立并增进外部的与内部的有利因素,在学生身上发展积极心理

品质,减少学生的消极行为,并帮助学生在学校中取得成功。

因此,在学生心理品质培养方面,通过训练,发展学生积极认知评估策略、

积极情绪体验策略和积极行为操作,不仅是有据可依、也是切实可行的一种尝试。

1.7国内研究现状

孟万金、官群在大样本测量的基础上,运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国内学生和教

师积极心理品质的结构和维度进行探究,并根据VIA-IS特长问卷,结合中国实际,

开发出《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

问卷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出六大维度20

项积极品质,包括:

认知、人际、情感、公正、节制、超越六大维度;就20项积

极心理品质而言,当代大学生发展水平较高的前五位积极心理品质从高到低为:

心灵触动、团队精神、勇敢坚持、感受爱、爱与友善。

排在后五位的积极心理品

质从低到高依次为:

自制、思维力(开放思维与洞察力)、领导能力、幽默风趣、

创造力。

具体来说,各分项品质在国内都有大量学者进行了不同方向的研究,主

要有:

1、认知维度

罗晓路6发现:

大学生有较强的创造潜能,创造性思维核心品质的新颖性表现

突出,专业类别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有显著影响,艺术类大学生的创造力较为

6罗晓路.大学生创造力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6,29

(1)

8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及培养

突出,社科类大学生的创造力较差;大学生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思维的年级差异

明显。

盛红勇7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适应不良与心理健康总分呈极显著性正相关,

与创造力倾向呈显著性负相关,而且适应不良对创造倾向、心理健康有很好的预

测作用,这说明适应不良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适应性强的学生的创造力倾

向明显。

孙睿君、沈若萌、管浏斯8通过研究发现若以客观学业成绩为衡量学生学

习成效的指标,则生源类型、家庭经济条件、学习动机、学习行为习惯、以及党

员身份都对其有显著影响。

而以自我报告的教育收获为衡量指标,则发现性别、

学习动机、学习行为习惯、第二课堂参与及投入、与任课教师交流等指标的影响

更为显著。

陈思玉9在他的文章中提到大学是一个人学习与社会工作经历及生活经

验的不断增加的时期,使得大学生的个人主观知识经验与已获取的客观文化知识

不断整合,逐渐出现新质思维一辨证思维。

文章提出体验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中

心,以提升个人的情商和思维能力为目的,希望帮助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2、人际维度

许瑞芳10从考试作弊、履历签约、助学贷款、论文剽窃四个方面调查了大学生

的诚信道德状况,发现大学生对诚信道德认同存在矛盾心理,表现为对自身群体

的诚信道德认同度不高和对个体诚信道德认同度高;部分大学生对于诚信道德范

畴认定不清;大学生选择诚信同时会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

因此要深化大学生诚

信实践教育,构建大学生诚信测评体系。

喻瑶11在其论文中阐述道坚韧性人格可以

调整个人对压力的评估,并推动个人积极面对压力的挑战,使个体具有强烈的目

的感和自我主宰感,不畏艰难,在逆境中成长。

坚韧性人格在“90后”大学生的

成长中有利于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

吴沙12自编了《大学生勇气问卷》考

察了大学生勇气的性别特征、年级特征和专业类型。

结果显示总体上,大学生勇

气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明显高于女生。

在个体勇气层次上,存在显著的年

级差异,一、二年级学生显著高于三年级。

3、情感维度

7盛红勇.大学生创造力倾向与心理健康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

(2)

8孙睿君,沈若萌,管浏斯.大学生学习成效的影响因素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9)

9陈思玉.试论体验性学习与大学生思维的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1(30)

10许瑞芳.大学生诚信道德状况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02(12)

11喻瑶.坚韧性人格在“90后”大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及其培养策略[J].湖北社会科学.2011(11)

12吴沙.大学生勇气问卷的编制及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第一章绪论9

张文海、许晶晶13采用元担忧量表、情感表达量表、友善量表170名工科大学

生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

性别对外向思维,友善易接近性和有益性有显著影响;

年级也对友善的易接近性有显著影响。

最终得出结论:

打破元担忧恶性循环,增

加情感表达能有效增强大学生对他人的友善表现。

赵崇莲、郑涌、李宏翰等14用自

编的大学生人际关系主观因素问卷对800名1至4年级本科生进行调查。

结果表

明,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观因素涉及人际安全、人际疑虑、人际张力和人际

报复。

总体来说,大学生的人际安全感较强,人际交往和相处中的负性体验较弱,

但存在年级、性别、专业等方面的差异。

戴伟民、冯淑兰、余兰琼等15通过对独生

与非独生子女的SCL-90及EPQ对照研究,发现独生子女SCL-90的强迫、人际关

系敏感、抑郁因子,总分以及阳性项目数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大学阶段独生子

女的心理健康水平好于非独生子女,两者在人格特征上也存在显著的不同。

4、公正维度

方正泉16认为造成大学生缺乏团队精神的主要原因有:

学校重智育而轻德育,

大学生对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认识上的偏差,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意识的膨胀,社会

不良影响的冲击等。

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育必须在人文精神的引领下,通过思想

道德修养课教学改革,关注学生日常生活和班级建设,发展学生社团等途径具体

实施。

张恒龙,张书磊17在论文中提到我国高校在发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过程中存

在定位有失偏颇、理解不够全面、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足等三大瓶颈。

并倡

导对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要进行恰当定位,要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出发开展领

导力教育。

5、节制维度

王红涛、张好徽18认为宽容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思想政

治教育的精神品质。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复杂多变的政治渗透,以及不

断拓展的网络环境的压力,部分大学生在学校生活、学习、人际关系上缺乏宽容

意识。

为此,应从构建学校和谐氛围、提高教师道德素质、调节学生自身心理来

13张文海、许晶晶.大学生的元担忧、情感表达与友善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

14赵崇莲,郑涌,李宏翰等.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主观因素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6.29(6)

15戴伟民,冯淑兰,余兰琼等.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SCL-90及EPQ对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志.2005.19(4)

16方正泉.论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育[J].江苏高教.2006(5)

17张恒龙,张书磊.发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瓶颈及对策[J].当代青年研究.2012(5)

18王红涛,张好徽.试论高校大学生宽容意识的缺失与对策[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7)

10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及培养

寻求对策。

谢威士、刘中和19采用自编大学生谦虚量表对6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

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谦虚及其各维度的得分均属中上水平,大学生谦虚心理及

其各维度均不存在性别差异;独生子女大学生谦虚认知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

生,独生子女大学生谦虚行为得分低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来自县镇的大学生谦

虚动机维度得分高于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大学生。

沈巧玲20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通过

问卷调查得出以下结论:

①大学生自制力总体处于中等略偏下的水平,且各维度

发展相对均衡。

自制力高低不受性别与文理学科的影响,随年级增长有增加趋势;

②个体自制力资源量存在特质与状态差异,且二者密切相关。

高自制者有自发的

抗干扰意识,而低自制者自我控制的意识薄弱。

若先前经过自制力资源损耗,则

会体现出高自制者的执行功能强于低自制者。

同时自制力的损耗会影响个体的情

绪状态。

刘丹21在其论文中论述道增强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措施包括:

注重培养

学生的意志力,注意培养学生的“慎独”精神,培养学生把思考和行动贯彻、融

洽在一起的能力,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加强学生法律教育,努力创造一个健康

文明的舆论环境,教师要以良好的意志品质影响学生并适应学生心理变化规律做

好引导工作。

6、超越维度

禹玉兰、谭健烽、李鹤展等22采用成人性情希望量表和牛津幸福量表修订版对

505名广东省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

发现大学生希望和主观幸福感指数较高。

男生

在路径思维方面的得分高于女生;城镇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高于农村学生。

并得出

结论:

希望感的提高会促进个体其他积极心理品质的增强,有助于改善个体的整

体心理机能。

苗元江、赵英、刘文凤23运用《成人性情量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