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王力 第一册 二单元 通论 补充.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30835562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 王力 第一册 二单元 通论 补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古代汉语 王力 第一册 二单元 通论 补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古代汉语 王力 第一册 二单元 通论 补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古代汉语 王力 第一册 二单元 通论 补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古代汉语 王力 第一册 二单元 通论 补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 王力 第一册 二单元 通论 补充.docx

《古代汉语 王力 第一册 二单元 通论 补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 王力 第一册 二单元 通论 补充.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汉语 王力 第一册 二单元 通论 补充.docx

古代汉语王力第一册二单元通论补充

通论(五)——汉字的构造

阅读古书,主要是词汇问题,因为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多义词,而这些多义词与现代汉语又有很大的差异,要一一记住常用词的每一个义项,有一定的困难。

尤其是词的本义,由于年代久远,往往被压在多个义项的最底层。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与意义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造字时代,字形与本义的关系更密切,而弄清了本义,可以理清多义词的引申线索,有助于对词义的掌握。

因而,有必要了解汉字形体的结构。

一、关于“六书”

汉字的结构可以根据不同需要进行不同的分析,如“徒”“行”“章”三个字,启蒙教学和书法教学从记忆字形和安排结构考虑,前两个认为是左右结构,后一个认为是上立下早的上下结构。

但如果要从造字意图来分析,就不会这样分析,我们的古人早就学会从造字意图来对汉字进行分析,这就是传统语言文字学即“小学”所说的“六书”,下面我们进行介绍。

(一)“六书”三家说

“六书”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养国以道,乃教之六艺。

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艺,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六书是六艺之一,但书中没有说明六书的内容。

到了汉代,才有人对六书进行了阐述,有三家,其名称和次序如下:

班固:

形象、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郑众:

象形、会意、转注、处事、转注、谐声

许慎:

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从三家所解说来看,“六书”的内容基本是相同的,只是名称稍异,次序也不同。

清代以后,一般人在名称上采用许慎的,次序上采用班固的,即: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二)许慎给六书下的定义和字例

三家中,班固和郑众只说出了“六书”的名称,而没有给“六书”下定义,也没有举出字例。

只有许慎不但有理论,而且有实践,其理论和实践就在他花21年心血写成的《说文解字》一书中。

其理论主要在《说文解字叙》中,在叙中,许慎给六书下了定义,还各举了两个字为例。

下面简要介绍:

(1)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段注:

“诘诎,犹今言屈曲也。

”许氏的解释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画成物的形状,随着物体的形状而屈曲。

物象总是由弯弯曲曲的线组成的,因而在该屈曲之处要屈曲,如“日”是圆的,字形也是圆转的。

(2)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上下是也。

按:

段注:

“有在一之处者,有在一之下者,视而可识为上下,察而见上下之意。

(3)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huī,武信是也。

按:

比者,排比之意;“谊”是“意”的本字;指撝,指意义的指向(“指”即意旨字)。

许氏的意思是说,把几类排列起来,合成一个意义,以见它的意旨所在。

如“信”可分为“人”与“言”,排比人与言可以知道是信(言语真实)意。

“武”由“止”和“戈”组成,排比“止”和“戈”可知是武勇意。

(许氏按春秋以后流传的“止戈为武,认为制止战争就是勇武,把“止”解成制止,这是错误的。

其实止古文字是脚义,“止戈”是人出征时荷武器,故有武勇之意)。

(4)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许氏的用字现在不太好懂。

段注:

“以事为名,谓半形也。

取譬相成,谓半声也。

”许氏的意思大概是,以意义所指的门类为总名,再取来一个读音相近的字相配而成。

如江河都属河流这个事类,水是总名,“工”和“可”则是用来譬况“江”和“河”整个字的读音的。

(5)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

后代对许氏所作“转注”的定义,在理解上众说纷纭,意见不一,但对所举“考老”两个字倒是认同的。

在许书中,二字同属老部,亦同义。

“老”下说:

“考也,七十曰老,从人毛上,言须发变白也。

”“考”下云:

“老也,从老省,丂声”。

(6)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许氏对假借下的定义最好理解,其意是说,本来没有这个字,(因为读音相同)依托读音才把事义寄托在该字上。

但他所举的两个字例,后人大多认为不属假借,与许氏的定义不符。

如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中就认为是引申而不是假借(引申义与本义有联系,假借义与本义没有联系)。

“令”本义为号令,“长”本义为久远,“县令”义由发令义引申而来,“县长”义也可认为是由久远义引申而来。

真正“本无其字,依声托事”的如借小麦表示来往的“来”。

在文字产生前,小麦和来往的“来”都读lái,文字产生后,人们用象形的方法为小麦造了“来”字,因来往的lai不好造,人们就借同音的小麦的“来”来表示。

《诗周颂思文》有“遗我来牟”(送给我小麦大麦)。

许慎的六书理论及其实践,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四体二用”说

四体二用说是为了对六书理论进行修正而提出来的一种理论。

汉人提出“六书”这个名称后,一般人都认为它是六种造字方法,班固《艺文志》中称为“造字之本”。

但这种说法明清时受到了挑战,如戴震就提出了“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字之体也;转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

”这就是所谓“四体二用”说。

戴氏的意思是说:

“六书”不全是造字之法,而应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前四书,第二类是后二书,前四书才是真正的造字之法,而后二书造不出新字,是用字之法。

戴氏此说一出,遂为文字学家和训诂学家所接受。

这两类的确不同,因为用前四书中的任何一种都可以造出新字,后二种却不然。

如上面许慎所举的转注“考老”,“考”是从老省丂声的形声字,“老”是从人毛匕的会意字。

我们另外所举的假借“来”,对小麦义来说则是一个象形字,都没有超出前四书这个范围。

“四体二用”说直到现在仍有很大的影响。

后来有人对把转注、假借列入用字之法而摒弃于造字之法持不同意见,如有人认为假借是“不造字的造字法”。

(四)对“四体”的进一步分类

对前四书即戴氏的“四体”,还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划分。

一是从是独体字还是合体字来区分,象形、指事两种为独体字,会意、形声两种为合体字。

一是从是否有表音成分来认识,象形、指事、会意三种都是没有表音成分的纯表意字,而形声则是有表音成分的。

独体、合体是我们现在的说法,许慎称之为“文”“字”。

《说文解字叙》:

“苍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盖,即谓之字。

字者,言孶乳而浸多也。

”这样一划分,对“六书”的分析就更加科学了。

综上可以说,六书是古人分析汉字结构得出的六种条例。

(五)前四书例释

前面我们在介绍许慎对“六书”下的定义时已经顺便分析了许慎所举的字例,为了使大家对造字之法——前四书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这里再各举一些例子。

(1)象形

在四种造字法中,象形是一种最原始,也是最基本的造字方法。

说它原始,是指从无文字到刚学会造字,象形应该是人们最先使用的方法。

最早的文字是由画图而来的,图画是为了帮助记忆,比结绳记事使用的范围更广,但图画还不是文字,只有当图画所代表的概念得到社会承认并且有了读音,才能成为文字。

说它最基本,是指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基本上都是以象形字为基础。

因为象形是以物为对象的,所以象形字基本上是一些具体的概念,这些具体概念要勾画出来,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只绘出该事物的形,一种是除了该事物的形外,还要某些背景作烘轮,前者一般称为纯体象形,后者称为合体象形。

“日”“月”“牛”和教材上的“马”“鹿”都属前一种,“果”“瓜”属于后一种。

如果单绘该物,则形不显,或容易与其他相似之物混淆(因为只是勾勒特征而不是写实),如只画果实,则不易分辨,只画笔形,则容易与扫帚混淆,故果实便加“木”、笔便加“手”作背景烘托。

(2)指事

指事班固《艺文志》叫“象事”。

指事造字有两种形式,一是纯粹符号,一是在象形字基础上加一个符号(往往是一点或一横)以标识,指明意旨所在。

用纯粹符号代表的往往是抽象意义的词,主要是教词、方位词和次序词,如:

一五上中下甲乙。

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标示符号的大多是指称对象是某一物体中的某一个部位的名词,整个物体用一个象形字,指明标示某一部位则用一个符号。

如:

本、末、亦、寸、刃、母,“本”“末”是以象形字“木”为基础,下面一个符号表示树根所在,上面一个符号表示树梢所在。

“寸”(肱)是以“又”即手为基础,手腕下一点指示为中医摸脉时的寸口所在。

“亦”是腋的初文,象形字“大”乃人的正面形象,两点指明腋部所在。

“母”由“女”和两点符号组成,符号指明乳房。

指事字中有个别不是表示事物的名词,而是动词或形容词等。

如“曰”“甘”二字都由“口”加一个指事符号组成,“曰”为口上一短横,口上一短横代表口中发出的声音,“甘”本义为甜,口中一短横代表含在口中的甜物。

许慎给会意下的定义是“比类合谊”,也就是排比若干部分会合成新的意义,所排比的可能是物形,也可能是文字,前者有人称为比形会意,后者称为合字会意。

先看第一类的例子:

陟、伐、休、寇

“陟”是双脚往山上爬,“伐”是人持戈,“休”是人走近树(木)旁边,“寇”由宀(mián)元和攴(pū)三个物形组成,“元”是人头,“攴”是用手拿棍子打,整个字意为在室里用持棍子打人头(本义是盗匪)。

第二类即合字会意,即会合若干字组合以表示一个新义。

如:

尖、尘、劣、男、婦、吠、鸣、岩、炎、焱(biāo)、林、森等。

合字会意与比形会意不同,比形会意是几部分是具体的物象,含有直观性,而合字会意的几部分是抽象的文字,需要通过大脑思维借助文字的意义而体会出意义。

如用力于田为“男”,手(又)持帚“婦”。

因为人的思维发展总是从具体到抽象的,所以在最初造字时代,主要是第一类会意字,第二类会意字较少(上面的“男”“婦”),春秋战国之后,第二类会意字才逐渐增多。

上面我们说过,许慎在会意中举“武”为例,并且认为是止戈为武,即制止战争为武,这是以文字意义来会合成意。

我们认为,“武”应该是通过物象会合成意,即人荷武器出征,换句话说,我们认为此字属于比形会意,而不是象许慎所说的合字会意。

从词性上看,会意字主要是动词,其次是形容词和表示抽象概念的名词。

(4)形声

形声是一种比较晚起但最能产的一种造字方法。

上文说过,形声与会意都是合体,其区别在于会意字本身没有表音成分而形声字有。

汉字是一种表意体系的文字,象形、指事、会意都只是表意,而形声除了保留其表意的功能外还可表音,故它越来越受到青睐。

形声字的表意程度有两个档次,第一档是意符就是整个形声字的意义,这种情况比较少。

如“趋”、“到”、“船”、“爹”、“馨”、“頭”等。

第二档只是表示本义的意义范围,意义比较宽泛,不能直接从意符获知词义,这种情况占了形声字的绝大多数。

教材上举了“过”、“征”“举”、“叔”四个字,“过”意符为辵(chuò),只能告诉我们本义与走路有关,“征”的意符亦然。

“举”是从手舆声,“叔”意符为“又”,又亦手,二字的本义都与手的动作有关,到底是什么动作,我们不能直接知道,但从与它们所具有的其他意义的比较中可推知。

由于不同的几个意符可以表示相同或相近的意义范围,所以同一个词,有时既可用这个意符,也可用那个意符,这就是异体字产生的主要来源。

如“咏”与“詠”、

“踰”与“逾”、“貓”与“猫”、“嘆”与“歎”等。

上述四种造字法,指事字所占的比例最少,形声字最多,据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对说文9353个字的统计,各占比例如下:

象形364,占4%;

指事125,占1.3%;

会意1167,占12%;

形声7697,占82.7%。

而到了“康熙字典”,形声字占90%(黄伯荣《现代汉语》P205)。

上文说过,《说文解字》不但建立了“六书”的理论,还进行了实践,许氏对前四书所用的术语不同,象形多用“象(××之)形”,会意多用“从××”或“从×从×”,形声则用“从×,×声”。

指事字较杂,在象形字基础上加符号者也用“从×”。

前“四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字的分析一般要根据古文字字形,形声字基本上可以撇开古文字。

二、形声字

形声字由于部件组成比较复杂,且占全部汉字的绝大多数,所以单独列出分析。

(一)形声字的结构分析(就意符与形符的位置)

1、形声字的一般结构

左形右声:

钢、禄、皓、畔、桥

右形左声:

鸭、功、畋、翔、魂

上形下声:

竿、花、景、空、崇

下形上声:

想、掌、烈、裂、膏

内形外声:

辨、哀、闽、辫

外形内声:

匮、闸、衮、街、园

上述六种结构中,左形右声最多,内形外声最少。

有些意符,其位置比较固定,如“金”、“示”“竹”等,“金”“示”在左右结构的汉字中全居左,“竹”在上下结构的汉字中基本居上。

由于思维定势的原因,人们一看到左边有“金”“示”,上边有“竹”,就“不假思索”地认为是当然的意符,这种类推有时候会出错。

如锦(从帛金声)、视(从见示声)、笃(从马竹声)、问(从口门声)、到(从主刀声)、孟(从子皿声)等。

2、形声字的特殊结构

(1)声符或意符挤占一隅。

现代汉字被称为方块汉字,人们在刚学书写时往往画“田”字格,上面我们所讲的一般结构,其声符和意符所占的位置是有定的,前四种一般是一半对一半,后一种是四周对中间,但有些形声字的声符或意符却只占一隅。

如:

徒(从辵土声)、徒(从辵止声)是声符居右上角,颖和颖(分别从禾和水,顷声)是形符居左下角,修、脩、倏(分别从彡、肉、犬,攸声)是形符居右下角。

(2)省形和省声

省形即省去意符的一部分笔画,省声,即省去声符的一部分笔画。

之所以省去一部分笔画,有时仅仅是因为着书写简捷,有时则是为了书写的匀称,省形的如:

星,从晶省,生声;

考,从老省,丂声;

釜,从金省,父声;

亭,从高省,丁声

例一仅仅是为了减少笔画,后三例则是为了书写的匀称,因为若不省就不但累赘,也不成方块了。

省声的如:

星,从晶省,生声;

考,从老省,丂声;

釜,从金省,父声;

亭,从高省,丁声

例一仅仅是为了减少笔画,后三例则是为了书写的匀称,因为若不省就不但累赘,也不成方块了。

省声的如:

秦,从禾,舂省声;童,从辛,重省声。

炊,从火,吹省声。

(二)形声字意符的表意功能

象形、指事、会意三者都是纯表意字(没有表音成分),其表意体现整个字形上,形声字的表意却主要体现在意符上。

从理论上讲,形声字的意符与造字时的意义(我们不用“本义”这个术语,因为本义是与引申义相对而言,换句话说,只有多义词才可讲本义,但有些词包括形声字表示者直到现在仍是单义词,如鹅、马等)应该是有联系的,这种联系从意义的清晰度看有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意符的意义与整个字的意义相同,这种情况比较少,如“趋”、“到”、“船”、“爹”、“顗”等。

第二个层次是意符的意义只是初始义的意义范畴,这种情况占了形声字的绝大多数,以至于第一个层次可以忽略。

如“鄙”的初始义与城邑有关,“过”的初始义与走路有关,“贼”的初始义与干戈有关,“赖”的本义与钱财有关。

第一种情况清晰度很强,第二种情况清晰度较弱,只提示一个意义范围。

尽管只提供一个范围,但好比外部贴了标签,给词义归了类,可以省去很多麻烦,人们凭借外形可以在所提示的范围内猜测,而不像拼音文字那样字形与意义毫无联系。

以上是就理论而言,实际上有时候从意符可能看不出与现有义的联系,或意符与初始义完全无关。

这两种情况教材中都讲到了,而且都各举了两个例子。

第一种情况是看不出意符与现有义有什么联系,举了“试”和“权”两个例子,通论

(二)讲过的“该”也如此。

这可能是初始义已久,后来少用,文献上找不出例证。

第二种情况是意符与初始义无关,这主要是一些后起形声字,特别是为了分化词义而造的区别字(本书叫古今字,下一节将讲到)。

因为后起形声字所分担的有时是本义,有时是引申义,有时是假借义,当分担的是本义如“孰—熟”、“队—坠”时,意符当然与初始义有联系,而当分担的是引申义或假借义时,意符与初始义就不一定有联系了。

教材中举了“縣—悬”和“景—影”,后起形声字都是为引申义而造(縣本义为悬挂,引申为心上挂念;景本义为日光,引申为阴影)。

这里再举两个例子。

见—现。

“出现”原来只作“见”,后来写义为“玉声”的“现”,“现”的意义是“玉声”,而“见”的初始义是看见,与意符“玉”完全没有联系。

三、汉字的部首

上面我们从汉字结构的组合来对汉字进行了分析,因工具书的编排主要是按部首来编排的,而学习古汉语离不开工具书,所以这里专门讲汉字的部首。

(一)部首与意符

部首与意符是两个不相同的概念,部首的对象是所有汉字,而意符是与声符相对的,其对象只是形声字(有人把组成会意字的可独立的部分也称意符,我们正采用这种说法)。

所有的字都可以归入某一部首,不管是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还是形声字,而只有形声字才有意符。

就《说文解字》540个部首,有很大一部分从来没有作过意符,特别是较少的部首,如一、丨、丶、丿等;有些笔画多的部首也从来没有作过形声字的意符,如教材上所举的“冓”部。

“冓”部所统属的只有几个字,除“冓”外,还有“再”(从冓省),爯(从爪冓省)都不是形声字,因而也没有意符。

(二)文字学原则部首和检字法原则部首

自从许慎在《说文解字》里首创部首编排后,后代的工具书基本上都采用部首编排法,但同样是部首编排法,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工具书中所归属的部首可能不一样,尤其是文字学原则部首与一般检字法原则部首差别更大。

所谓文字学原则部首,是指根据文字学原则即“六书”而确定的部首,所谓检字法原则部首,是指根据书写习惯而确定的部首。

文字学原则部首的具体操作原则是:

象形字因为是独体字,整个字作为部首,而不管其笔画多少;形声字一定以意符为部首,而不管在什么部位;指事字或以整个字作部首,或以用作烘托的象形字作部首;会意字一般以会合成意的比较重要的部分作部首。

检字法原则部首是按照书写习惯,一般原操作原则是按照书写习惯取部首(上下结构,上可成部首则取上,上不成部首则取下;左右结构,左可成部首则取左,左不成部首则取右;内外结构,外可成部首则取外,外不成部首则取内。

由于取部首的依据不同,所以同一个字,两种部首既有一致的地方,也有不一致的地方,相对而言,一致的地方是主要的,如:

例字木禾日目女贝皿竹衣(象形)

文字学部首木禾日目女贝皿竹衣

检字学部首木禾日目女贝皿竹衣

例字一二寸曰十血叉(指事)

“文”一二寸曰十血叉

“检”一二寸曰十血叉

例字冠计宦突涉好囷析(会意)

冖言宀穴水女囗木

冖言宀穴氵女囗木

例字松茅恐简地空时宇奸(形声)

“文”木艸心竹土穴日宀女

“检”木艹心竹土穴日宀女

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不一致的如:

例字燕象眉须行盾易兔册(象形)

“文”燕象眉须行盾易兔册

“检”廿勹目彡彳厂日勹丿

例字朱刃丹

“文”木刃丹

“检”丿刀丿

例字库崇甜寇雀负看相牧(会意)

“文”车示甘攴隹贝目月攴

“检”广山舌宀小刀手木牛

例字锦问视徒冯和旗纂佞(形声)

“文”帛口见马口认系女

“检”钅门礻彳冫禾方竹亻

例字修腾刖翔欣砻贼膏赢(形声)

“文”彡马刀羽欠石戈肉贝

“检”亻月月羊斤龙贝高亡

本节我们讲汉字的构造,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作为至今为止几乎是唯一的表意文字的特点,学会分析其造字意图的结构,掌握其本义,并进而理清多义词的引申线索。

我们在这一节开始时曾举过“徒”、“行”、“章”三个字,学了这一节,我们完全可以懂得运用“六书”来分析其结构了:

“徒”是形声字,从辵,土声;行是象形字,本义是路;“章”是会意字,从音从十,《说文》:

“乐竟为一章”。

通论(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本节是讲古书中的用字情况。

汉语的用字情况比较复杂,尽管古汉语基本上一个字代表一个词,但是字与词之间在很多情况下是不一致的。

从现在的角度看古代书面语,既有几个字共表一词的情况,也有一个字表数词的情况。

几个字共表一词的主要有:

①通假字(本有其字的假借);②古今字;③异体字;④繁简字。

一个字表数词的主要有:

①假借字(本无其字的假借);②同形字。

关于假借字,我们在讲“六书”时已过,这里再举几个例子,如“之”既可表动词“往”(本义),义可表虚词(假借义),“夫”既可表名词男子(本义),又可表虚词(假借义)。

同形字即几个词共用一个字形,广义上的同形字包括上面的假借字,这里讲的是狭义上的同形字。

如炮炙的“炮”(páo)和火炮的“炮”(pao),日晒的“暴”(pù)和疾速的“暴”(bào)(二字在古文字中不同形),甲胄的“胄”和后裔的“胄”(二字在古文字中不同形)。

本节讲三个问题:

①古今字;②异体字;③繁简字。

一、古今字

应当首先指出,本教材所讲的古今字,与古人所说的古今字不是同一个概念。

古人所说的古今字,如段玉裁所言:

“凡言古今字者,主谓同音而古用彼今用此异字。

”(《说文》段注“余”字下)包括由通假造成的古今,如“亡无”“伯霸”;由形体造成的古今,如“鬴釜”“猫貓”;也有因意义分化造成的古今,如“反返”、“竟境”。

后一种古人称为区别字,本教材所讲的古今字只指后一种,即古人所说的区别字。

(一)古今字的定义

本教材没有给古今字下定义,这可能有它的难处,但根据其表述与例子,大约可以这么说:

一个字“兼职”过多,后来造出新字来分担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职务”,原有的字与新造的字便构成了古今字。

(参考:

郭锡良《古代汉语》定义: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

按:

这个定义与段玉裁的解释是一致的。

(二)古今字形成的原因

古今字形成的原因是“兼职”太多,即一个字有多种意义。

上面我们在词汇部分里讲过,一个多义词,除了本义外还有引申义,有些还被借作其他词而有假借义。

因此,所谓“兼职”太多,是指该词(字)除了本义,还有引申义或假借义(有时是既有引申义又有假借义)为了分担其过重的负担,后来就造一个新字分分担其中一些意义。

若从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本考察,则古字与今字在进行意义分工以后形成下面几种局面:

1、古字用于表示假借义,今字表示本义。

孰——孰其——箕莫——暮衰——蓑

2、古字表示引申义,今字表示本义。

责——债盖——溢原——源州——洲奉——捧

3、古字表示本义,今字表示引申义。

说——忆赴——讣敛——殓道——導昏——婚

4、古字表示本义,今字表示假借义。

辟——避舍——扌舍与——与欠胃——谓

(三)古今字形体之间的关系

古字和今字绝大部分都有形体结构上的相承关系,只有很少没有形体上的相承关系。

1、有形体相承关系的

(1)今字在古字的基础上加意符(大多数)

聿——筆它——蛇竟——境田——畋昏——婚

(2)今字在古字的基础上加声符(极少)

自——鼻礻——祗

(3)今字在古字基础上改换意符(较多)

说——悦赴——讣敛——敛错——措振——赈

(4)今字在古字基础上改换声符(很少)

研——砚

(5)今字在古字基础上略为改变(很少)

大——太陈——阵母——毋

2、没有形体相承关系的

吕——膂身——娠

(四)古今字之间的对应关系

大多数是一对一,即一个古字,一个今字,也有个别是一个古字衍出几个今字的,前者无须举例,后者如:

辟采田

避僻闢譬採彩畋佃

(五)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区别

古今字(区别字)与通假字是从不同角度来命名的,二间之间有区别,又有交叉。

中学教材中不使用“古今字”这个概念,所有古今字都说成通假字,它们的区别留待讲到通假字才讲。

二、异体字

(一)定义

异体字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异体字指读音完全相同,意义也完全相同而形体不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广义的异体则还包读音相同而意义只部分相同的几个字,如

“困睏”等。

一九五五年国家颁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所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