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档古代官员任命word版本 14页.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834858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文档古代官员任命word版本 14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最新文档古代官员任命word版本 14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最新文档古代官员任命word版本 14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最新文档古代官员任命word版本 14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最新文档古代官员任命word版本 14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文档古代官员任命word版本 14页.docx

《最新文档古代官员任命word版本 14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文档古代官员任命word版本 14页.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文档古代官员任命word版本 14页.docx

最新文档古代官员任命word版本1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古代官员任命

篇一:

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任用常识

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任用常识

一、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有哪几种主要方式?

中国古代的人才制度主要有两大类:

世袭制和选拔制。

秦以前主要是世袭制度。

西周时,天子以及诸侯分封天下。

管理国家由天子、诸侯、卿、士分级负责。

而各阶层按伦常,依照血缘世袭。

到了东周,稳定的制度开始崩溃,于是有“客卿”、“食客”等制度以外的人材为各国的国君服务。

选拔制主要有察举、征辟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

察举制实行于汉代;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存在的时间最长,从隋朝一直延续到清末。

从明代起,科举制的考试方法又产生巨大变革,改用八股方式衡文取士。

历代小说以及人们对科举制的诟病,大多不是针对科举制本身,而是针对明清以后的八股文取士。

二、荐举、征辟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荐举制,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选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这种制度始实行于汉代。

当时,皇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分封制度逐渐被废,与分封制配套的世袭制度也无法再延续下去。

皇帝为管理国家,需要从民间选拔人材。

汉高祖刘邦首下求贤诏,要求郡国推荐具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察举制”先河。

惠帝、吕后诏举“孝悌力田”,察举开始有了科目。

汉文帝曾下诏要求“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者,并且定下了“对策”(考试)和等第。

“察举制”在武帝时达到完备,各种规定相继推出。

汉武帝下令由丞相、列侯、刺史、藩国守相等从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材。

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

汉代察举制度,严格地说是从武帝时代才真正完备,各种科目不断充实,特别是有了统一的选才标准和考试办法。

考试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

被举者经考试后,由政府量才录用,这样既保证了选才标准能贯彻实行,选出真正的人才,还能保证竞争的相对公平,令下层人士有进入国家管理层的可能。

这些科目,划一由皇帝确定。

按照举期分类,察举的科目可分为常科(岁科)与特科两大类。

岁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行。

其中以“德”为主的有孝廉、孝廉方正、至孝、敦厚等科;以“文法”为主的有明法科;以“才能”为主的有尤异、治剧、勇猛知兵法、明阴阳灾异、有道等科。

但所有的科目,都以“德行”为先,在学问上则以“儒学”为主。

特科是根据对专门人才的需要而设立,又分为常见特科和一般特科。

在上述科目中,以岁科为先,其中又以“孝廉”一科为最重要。

特科中则以“贤良方正”为最重要。

征辟,又称“辟除”,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汉代高级官员选用属员的制度。

中央行政长官如三公、地方官如州牧、郡守等官员,可自行征聘僚属,任以官职。

汉代辟除官吏有两种,即中央的公府辟除和地方的州郡辟除。

公府辟除主要是指由三公以及太傅、大将军府所进行的任用属吏的情况,而其中以丞相之权为最大。

公府辟除后,经过试用,对有才能者或举荐或察举,使之出补中央官职或外长州郡,所以公府的属吏虽位卑而权重,出仕升迁一般都比较迅速。

此外九卿及其他中央官长虽然也可自行辟除,但与公府相比,则远非时人所重。

汉代的地方州郡长官亦具有辟除之权。

早在西汉初年,郡守即可以自除掾属,甚至连职位的设置都可以酌加变更;州的辟除出现于西汉后期;东汉以后,刺史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辟除之权则变得相当之大。

他们自辟佐吏,并通过推荐或察举,使之进入中央任职,或为地方长官。

不论是公府辟除,还是州郡辟除,一般来说,对被辟除者的资历都不加限制,只看才学,为官为民者皆有,而且去留自便,是当时比较自由得仕宦途径。

辟除之后,主官即当加以重用,否则,有气节之士可以辞去,对于不应召者也不能加以强迫,否则在舆论上要受到非议。

辟召制在东汉尤为盛行,公卿以能招致贤才为高,而俊才名士也以有所依凭为重。

东汉时直接征聘名望之士担任中央高级官员。

魏晋南北朝主要以九品中正制取士,但征辟制并未废止,仍是士人特别是士族名士入仕的重要途径。

在汉代的选官制度中,征辟作为一种自上而下选任官吏的制度,地位仅次于察举。

征辟是汉朝封建统治者为搜罗人才、以加强统治而采取的特别措施,征辟制的推行,有利于破格擢用人才。

尽管由此入仕者的数量不多,但它通过皇帝征聘和高官辟除的方式给予应征者以特殊礼遇,可以使得一些本不愿为官的硕学名儒之士加入到封建统治阶层中来,而且统治者也可以籍此沽得求贤之名。

所以征辟作为对察举制的补充,它和察举一起构成了汉代选官制度的总体。

察举、征辟制的主要弊端是缺乏客观的评选准则,虽有连坐制度,但后期逐渐出现地方官员徇私,所荐者不实的现象。

特别在东汉时,由于政治腐败,官僚利用辟召以徇私;又因被辟召者对辟主的感戴,形成两者间的隶属关系,助长了官僚中私人权势的增长。

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帝征聘制不属常制,但辟召制却有进一步发展之势。

中央王朝的诸公、位从公及开府仪同三司,地方的都督、开府将军、州郡长官,均可辟召长吏掾属。

被辟而应召者是辟召者的故吏,两者结成主从依附关系。

在长期分裂动荡的形势下,辟召制对统治集团内各政治派系和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

隋统一后,为了强化中央集权,规定凡九品以上官吏皆由吏部任免。

隋唐皇帝和朝廷大臣仍可征召名士大儒为官,地方长官也可自行辟聘,但不多见。

宋代各路安抚司、转运司、知州等,可自选官员,称奏辟或辟差、辟置,似为征辟制的变种。

明清皇帝直接选任官吏,称为特简,形式上似乎仍是征辟制的遗存,实际上只是封建专制制度下无法消灭的一种特权现象。

三、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于篡汉前夕的延康元年(220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

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

它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其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

九品中正制又名九品官人法,将人才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

“中正”即有名望的推荐官,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

其主要内容为:

先在各郡设置中正,稍后又在各州设置大中正。

州郡中正只能由本地人充当,且多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

任中正者本身一般是九品中的二品即上品。

郡中正初由各郡长官推选,晋时改由州中正荐举,中正的任命权掌握在司徒府。

州郡中正都设有属员,称为“访问”。

一般人物可由属员评议,重要人物则由中正亲自评议。

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

家世﹑道德﹑才能。

家世又称“簿阀”﹑“簿世”,指被评者的族望和父祖官爵。

中正对人物的道德﹑才能只作概括性的评语,称为“状”。

中正根据家世﹑本人才德,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

品共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但类别却只有二,即上品和下品。

一品无人能得,形同虚设,故二品实为最高品。

三品西晋初尚可算高品(上品),以后降为卑品(下品)。

中正评议结果上交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

中正评定的品第又称“乡品”,和被评者的仕途密切相关。

任官者其官品必须与其乡品相适应,乡品高者做官的起点(又称“起家官”)往往为“清官”,升迁也较快,受人尊重;乡品卑者做官的起点往往为“浊官”,升迁也慢,受人轻视。

中正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但中正对所评议人物也可随时予以升品或降品。

一个人的乡品升降后,官品及居官之清浊也往往随之变动。

由于中正品第皆用黄纸写定并藏于司徒府,称“黄籍”,故降品或复品都须去司徒府改正黄纸。

为了提高中正的权威,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

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

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

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南朝时期,在中正的评议中,甚至父祖官爵的高低也无关重要,所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而辨别血统和姓族只须查谱牒,中正的品第反成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

到了隋代,随著门阀制度的衰落,此制终被废除。

四、科举制度有哪些内容和形式?

封建时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大业年间,还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

隋朝以后,各朝科举考试科目都在不断变化。

从其设置的科目和形式的变化可以看出统治阶层的用人取向,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人才需求。

唐朝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

到明朝只设进士一科,考试也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

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是中国中古时代到封建末期所实行的主要人才选拔制度。

五、中国历代科举制的演进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在唐代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宋代则在考试制度。

考试内容、考试层次等级以及应考对象范围都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使其更加严密、规范,录取人数也大幅度增加,显示了宋代作为中国文化鼎盛期的特征。

元代蒙古人不着重开科取仕,灭宋后一度不举办科举,至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才再次开办。

科举制进入宋代高峰期后的中落期。

明王朝建立,科举制又一次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

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

但其乡试和会试头场考八股文,则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

满族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

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的优特,只考翻译一篇,称翻译科。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直至消亡。

下面将历代科举制度简介如下:

1、隋代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

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他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可以做官。

开皇三年(583)正月,又下诏举“贤良”。

开皇十八年(598)七月,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

大业五年(609年)正月,又诏令诸郡以“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膂力骄壮,超绝等伦”、“在官勤慎,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御”等4科举人。

大业年间,隋炀帝还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

2、唐代的科举制度

唐王朝建立后,承袭了隋朝的科举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唐代的科举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

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

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

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

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

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

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

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

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

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

后来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

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

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

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

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

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

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

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

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

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

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

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看有无名人推荐。

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

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唐玄宗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

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唐代还产生了武举。

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

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

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交等。

“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3、宋代的科举制度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

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

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

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篇二:

古代官职任命词汇总

1、举(举荐)辟(招用)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2、征(征召.特指君招臣)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3、拜(授予官职)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4、除(任命,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5、擢(提升官职)超擢(破格提拔)

奏对称旨,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梁启超《谭嗣同》)

6、陟(提升,提拔)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7、升(提升)

旋升宁夏道.(梁启超《谭嗣同》)

8、谪(贬官,降职并外放)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岳阳楼记》)

9、贬(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

贬连州刺史.(《旧唐书刘禹锡传》)

10、黜(罢免官职)

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高启《书博鸡者事》)

11、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12、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13、放(京官调任地方官)

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梁启超《谭嗣同》)

14、迁(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

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琵琶行》)

15、调(调动、调迁)

调为陇西都府.(班固《汉书袁盎传》)

16、徙(改任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17、转(迁职调任,无所谓升降)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18、夺(削去、罢免)

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高启《书博鸡者事》)

篇三:

中国古代官员任免术语大全

中国古代官员任免术语

一、官吏选拔的术语

1.世袭制

2.荐举制,荐举的科目主要有贤良方正、孝廉、太学博士弟子及特举特科等。

3.科举制:

创于隋代,备于宋代,衰于清代,科目繁多,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童子等科。

明代以后,考试程序又分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殿试三年一考,由皇帝亲自裁定名次,定一甲前三名,依次称状元、榜眼、探花。

4.除此以外,还有纳赀、军功、郎选、恩荫等途径。

二、授官的术语

1.征:

皇帝特征、聘召人才。

例: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后汉书〃张衡列传》)

2.辟:

公卿郡守聘任幕僚属官。

例:

乃辟援及同县原涉为掾。

(《后汉书〃马援列传》)

3.举:

提拔,任用。

例:

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

(《史记〃五帝本纪》)

4.授:

授予官职,任命。

例:

若夫谲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

(《荀子〃儒效》)

5.除:

任命,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例: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6.拜:

用一定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例: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7.赠:

用于追封已故者。

例:

可赠给事中振恤遗孤,以慰存亡。

(颜延之《阳给事诔》)

8.起复:

官吏守孝未满或降职后重新起用。

例:

遭母忧去职,寻起复本任。

(《北齐书〃清河王岳传》)

三、升官的术语

1.擢:

由选拔而提升。

例:

时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

(《明史〃海瑞传》)

2.陟:

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

例: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诸葛亮《出师表》)

3.进:

用于较高职务追加。

例:

退去贪残之徒,进用贤良之吏。

(《汉书〃孔光传》)

4.升:

官职得到提拔。

例:

名因文著,位以才升。

(白居易《祭卢虔文》)

5.超迁(擢):

破格升官。

例:

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四、贬官的术语

1.谪:

贬官,降职并外放。

例: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范仲淹《岳阳楼记》)

2.贬:

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

例:

贬连州刺史。

(《旧唐书〃刘禹锡传》)

3.黜:

罢免官职。

例:

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

(高启《书博鸡者事》)

4.罢:

罢免、停职。

例:

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

(高启《书博鸡者事》)

5.免:

免除官职。

例:

遂免丞相勃,遣就国。

(《汉书〃文帝纪》)

6.夺:

罢官免职。

例:

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高启《书博鸡者事》)

7.褫:

撤职查办。

例:

张勃进陈汤而坐以褫爵。

(谢庄《上搜才表》)

8.左迁:

降职。

例: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白居易《琵琶行》)

9.窜(逐):

放逐。

窜三苗于三危(尚书)

五、调动的术语

1.徙:

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

例:

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后汉书〃张衡列传》)

2.迁:

改任,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

例:

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后汉书〃张衡列传》)

3.转:

迁职调任,无所谓升降。

例: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后汉书〃张衡列传》)

4.调:

调动、调迁。

例:

调为陇西都府。

(《汉书〃袁盎传》)

5.量移:

被贬边远地区的官员,遇赦酌情移至近处任职。

例:

三年随例未量移。

(白居易《自题》)

6.出:

指出京受任。

例: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后汉书〃张衡列传》)

7.放:

也指京官调任外地。

例:

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

(梁启超《谭嗣同》)

六、兼职的术语

1.领:

以本官兼较低职。

例:

出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

(《后汉书〃刘焉列传》)

2.摄:

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

例:

周公摄政,践祚而治。

(《礼记〃文王世子》)

3.权:

临时代职。

例:

兼权殿中侍御史。

(《宋史〃李纲列传上》)

4.行:

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

例:

安国行丞相事。

(《汉书〃韩安国传》)

5.署:

暂任、代理官职。

例:

成祖继位,命署礼部事。

(《明史〃宋礼传》)

七、到任、离任的术语

1.新(始)视事:

刚刚到任。

例:

是时,茂陵守尹公新视事。

《汉书〃游侠传》)

2.下车:

官吏初到任例:

自明府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

(《后汉书〃刘宠列传》)

3.秩满:

官吏任期届满。

例:

秩满,造行在所,顾不数见

公卿。

(陆游《傅正议墓志铭》)

4.致仕:

交还官职,即退休。

例:

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

(《后汉书〃刘般列传》)

5.归田:

辞官还乡。

例:

官中无人,不如归田。

(《晋书〃李密列传》)

6.乞骸骨:

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例: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后汉书〃张衡列传》)

八、考核的术语

1.铨:

衡量官吏的资历和劳绩。

例:

府州久勤将吏,依劳铨序。

(《宋书〃武帝纪中》)

2.课试:

考查、考核。

例:

境内之杰不事,而求封外之士,不以功伐课试,而好以名问举错。

(《韩非子〃亡徵》)

3.考绩:

考核官吏的政绩。

例:

故考绩黜陟,以明褒贬。

(《后汉书〃马援列传》)

4.考功:

考核业绩。

例:

今朝廷不考功校德。

(《后汉书〃申屠刚列传》)

篇四:

古代官员任免升迁常用术语

古代官员任免升迁常用术语

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完备而复杂,要了解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生活,研究历史人物的仕宦经历、政治变迁、社会地位等等,有必要掌握一些古代官制知识。

一、任职授官

任(担当,担任)《史记?

蒙恬传》:

“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毅,蒙毅,人名)

授(授官,任命)《汉书?

翟方进传》:

“遣使者持黄金印、赤韨縌,朱轮车,即军中拜授。

”除(任命,授职)李密《陈情表》:

“除臣洗马。

拜(授给官职)《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

“拜亮为丞相。

用于布衣任官的多为“征、辟、荐、举、起、拔、点”等:

征(征召,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古时写着“徵”,现简化成“征”)《史记?

吕太后本纪》:

“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

辟(音bì,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晋书?

谢安传》:

“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

”(当初受司徒府征召,拜官为佐著作郎)

荐(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古时写着“薦”,现简化成“荐”)《三国志?

魏书?

郭嘉传》:

“(荀)彧荐嘉。

举(推荐,推举,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孟子?

告子下》: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或重新启用,任以官职)《战国策?

秦策二》:

“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

三人者,皆张仪之雠也。

提(提拔)《北史?

魏收传》:

“然(魏收)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浮华轻险之徒,虽有才能,弗重也。

”(名行:

名望和德行)

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

此外,还有:

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孔丛子?

答问》:

“(陈涉曰)六国之后君,我不能封也。

”《史记?

李斯列传》:

“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

”(后一例“封”动作名用)

赠(用于追封已故者以爵位)《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

“步夫人卒,追赠皇后。

赐(赏赐有功之臣以爵位)《汉书?

苏武传》:

“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

内侯。

赏(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