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28.59KB ,
资源ID:30834858      下载积分:8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083485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最新文档古代官员任命word版本 14页.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最新文档古代官员任命word版本 14页.docx

1、最新文档古代官员任命word版本 14页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古代官员任命篇一: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任用常识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任用常识一、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有哪几种主要方式?中国古代的人才制度主要有两大类:世袭制和选拔制。秦以前主要是世袭制度。西周时,天子以及诸侯分封天下。管理国家由天子、诸侯、卿、士分级负责。而各阶层按伦常,依照血缘世袭。到了东周,稳定的制度开始崩溃,于是有“客卿”、“食客”等制度以外的人材为各国的国君服务。 选拔制主要有察举、征辟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察举制实

2、行于汉代;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存在的时间最长,从隋朝一直延续到清末。从明代起,科举制的考试方法又产生巨大变革,改用八股方式衡文取士。历代小说以及人们对科举制的诟病,大多不是针对科举制本身,而是针对明清以后的八股文取士。 二、荐举、征辟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荐举制,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选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这种制度始实行于汉代。当时,皇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分封制度逐渐被废,与分封制配套的世袭制度也无法再延续

3、下去。皇帝为管理国家,需要从民间选拔人材。汉高祖刘邦首下求贤诏,要求郡国推荐具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察举制”先河。惠帝、吕后诏举“孝悌力田”,察举开始有了科目。汉文帝曾下诏要求“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者,并且定下了“对策”(考试)和等第。“察举制”在武帝时达到完备,各种规定相继推出。汉武帝下令由丞相、列侯、刺史、藩国守相等从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材。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汉代察举制度,严格地说是从武帝时代才真正完备,各种科目不断充实,特别是有了统一的选才标准和考试办法。考试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被举者经考试后,由政府量才录用,这样既保证了选

4、才标准能贯彻实行,选出真正的人才,还能保证竞争的相对公平,令下层人士有进入国家管理层的可能。这些科目,划一由皇帝确定。按照举期分类,察举的科目可分为常科(岁科)与特科两大类。岁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行。其中以“德”为主的有孝廉、孝廉方正、至孝、敦厚等科;以“文法”为主的有明法科;以“才能”为主的有尤异、治剧、勇猛知兵法、明阴阳灾异、有道等科。但所有的科目,都以“德行”为先,在学问上则以“儒学”为主。特科是根据对专门人才的需要而设立,又分为常见特科和一般特科。在上述科目中,以岁科为先,其中又以“孝廉”一科为最重要。特科中则以“贤良方正”为最重要。 征辟,又称“辟除”,也是汉

5、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汉代高级官员选用属员的制度。中央行政长官如三公、地方官如州牧、郡守等官员,可自行征聘僚属,任以官职。汉代辟除官吏有两种,即中央的公府辟除和地方的州郡辟除。 公府辟除主要是指由三公以及太傅、大将军府所进行的任用属吏的情况,而其中以丞相之权为最大。公府辟除后,经过试用,对有才能者或举荐或察举,使之出补中央官职或外长州郡,所以公府的属吏虽位卑而权重,出仕升迁一般都比较迅速。此外九卿及其他中央官长虽然也可自行辟除,但与公府相比,则远非时人所重。 汉代的地方州郡长官亦具有辟

6、除之权。早在西汉初年,郡守即可以自除掾属,甚至连职位的设置都可以酌加变更;州的辟除出现于西汉后期;东汉以后,刺史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辟除之权则变得相当之大。他们自辟佐吏,并通过推荐或察举,使之进入中央任职,或为地方长官。 不论是公府辟除,还是州郡辟除,一般来说,对被辟除者的资历都不加限制,只看才学,为官为民者皆有,而且去留自便,是当时比较自由得仕宦途径。辟除之后,主官即当加以重用,否则,有气节之士可以辞去,对于不应召者也不能加以强迫,否则在舆论上要受到非议。 辟召制在东汉尤为盛行,公卿以能招致贤才为高,而俊才名士也以有所依凭为重。东汉时直接征聘名望之士担任中央高级官员。魏晋南北朝主要以九品中

7、正制取士,但征辟制并未废止,仍是士人特别是士族名士入仕的重要途径。 在汉代的选官制度中,征辟作为一种自上而下选任官吏的制度,地位仅次于察举。征辟是汉朝封建统治者为搜罗人才、以加强统治而采取的特别措施,征辟制的推行,有利于破格擢用人才。尽管由此入仕者的数量不多,但它通过皇帝征聘和高官辟除的方式给予应征者以特殊礼遇,可以使得一些本不愿为官的硕学名儒之士加入到封建统治阶层中来,而且统治者也可以籍此沽得求贤之名。所以征辟作为对察举制的补充,它和察举一起构成了汉代选官制度的总体。察举、征辟制的主要弊端是缺乏客观的评选准则,虽有连坐制度,但后期逐渐出现地方官员徇私,所荐者不实的现象。特别在东汉时,由于政治

8、腐败,官僚利用辟召以徇私;又因被辟召者对辟主的感戴,形成两者间的隶属关系,助长了官僚中私人权势的增长。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帝征聘制不属常制,但辟召制却有进一步发展之势。中央王朝的诸公、位从公及开府仪同三司,地方的都督、开府将军、州郡长官,均可辟召长吏掾属。被辟而应召者是辟召者的故吏,两者结成主从依附关系。在长期分裂动荡的形势下,辟召制对统治集团内各政治派系和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隋统一后,为了强化中央集权,规定凡九品以上官吏皆由吏部任免。隋唐皇帝和朝廷大臣仍可征召名士大儒为官,地方长官也可自行辟聘,但不多见。宋代各路安抚司、转运司、知州等,可自选官员,称奏辟或辟差、辟置,似为征辟制的

9、变种。明清皇帝直接选任官吏,称为特简,形式上似乎仍是征辟制的遗存,实际上只是封建专制制度下无法消灭的一种特权现象。 三、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于篡汉前夕的延康元年(220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它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其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 九品中正制又名九品官人法,将人才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中正”即有名望的推荐官,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其主要内容为:先在各

10、郡设置中正,稍后又在各州设置大中正。州郡中正只能由本地人充当,且多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任中正者本身一般是九品中的二品即上品。郡中正初由各郡长官推选,晋时改由州中正荐举,中正的任命权掌握在司徒府。州郡中正都设有属员,称为“访问”。一般人物可由属员评议,重要人物则由中正亲自评议。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道德才能。家世又称“簿阀”“簿世”,指被评者的族望和父祖官爵。中正对人物的道德才能只作概括性的评语,称为“状”。中正根据家世本人才德,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品共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但类别却只有二,即上品和下品。一品无人能得,形同虚设,故二品

11、实为最高品。三品西晋初尚可算高品(上品),以后降为卑品(下品)。中正评议结果上交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中正评定的品第又称“乡品”,和被评者的仕途密切相关。任官者其官品必须与其乡品相适应,乡品高者做官的起点(又称“起家官”)往往为“清官”,升迁也较快,受人尊重;乡品卑者做官的起点往往为“浊官”,升迁也慢,受人轻视。中正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但中正对所评议人物也可随时予以升品或降品。一个人的乡品升降后,官品及居官之清浊也往往随之变动。由于中正品第皆用黄纸写定并藏于司徒府,称“黄籍”,故降品或复品都须去司徒府改正黄纸。为了提高中正的权威,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

12、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到南朝时期,在中正的评议中,甚至父祖官爵的高低也无关重要,所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而辨别血统和姓族只须查谱牒,中正的品第反成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到了隋代,随著门阀

13、制度的衰落,此制终被废除。 四、科举制度有哪些内容和形式?封建时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大业年间,还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 隋朝以后,各朝科举考试科目都在不断变化。从其设置的科目和形式的变化可以看出统治阶层的用人取向,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人才需求。唐朝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到明朝只设进士一科,考试也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

14、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是中国中古时代到封建末期所实行的主要人才选拔制度。五、中国历代科举制的演进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在唐代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宋代则在考试制度。考试内容、考试层次等级以及应考对象范围都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使其更加严密、规范,录取人数也大幅度增加,显示了宋代作为中国文化鼎盛期的特征。元代蒙古人不着重开科取仕,灭宋后一度不举办科

15、举,至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才再次开办。科举制进入宋代高峰期后的中落期。明王朝建立,科举制又一次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但其乡试和会试头场考八股文,则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族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的优特,只考翻译一篇,称翻译科。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直至消亡。 下面将历代科举制度简介如下:1、隋代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

16、,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他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可以做官。开皇三年(583)正月,又下诏举“贤良”。开皇十八年(598)七月,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大业五年(609年)正月,又诏令诸郡以“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膂力骄壮,超绝等伦”

17、、“在官勤慎,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御”等4科举人。大业年间,隋炀帝还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 2、唐代的科举制度唐王朝建立后,承袭了隋朝的科举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唐代的科举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

18、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

19、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看有无名人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

20、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唐玄宗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3、宋代的科举制度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进

21、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篇二:古代官职任命词汇总1、举(举荐) 辟(招用)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范晔后汉书 张衡传)2、征(征召.特指君招臣)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范晔后汉书 张衡传)3、拜(授予官职)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4、除(任命,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文天祥指南录后序)5、擢(提升官职)超擢(破格提拔)奏对称旨,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梁启超谭嗣同)6、陟(提升,提拔)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7、升(提升)旋升宁夏道.(梁启超谭嗣同)8、谪(贬官,

22、降职并外放)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岳阳楼记)9、贬(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贬连州刺史.(旧唐书 刘禹锡传)10、黜(罢免官职)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高启书博鸡者事)11、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范晔后汉书 张衡传)12、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永和初,出为河间相.(范晔后汉书 张衡传)13、放(京官调任地方官)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梁启超谭嗣同)14、迁(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范晔后汉书 张衡传

23、)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琵琶行)15、调(调动、调迁)调为陇西都府.(班固汉书 袁盎传)16、徙(改任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范晔后汉书 张衡传)17、转(迁职调任,无所谓升降)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范晔后汉书 张衡传)18、夺(削去、罢免)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高启书博鸡者事)篇三:中国古代官员任免术语大全中国古代官员任免术语一、官吏选拔的术语1.世袭制2.荐举制,荐举的科目主要有贤良方正、孝廉、太学博士弟子及特举特科等。3.科举制:创于隋代,备于宋代,衰于清代,科目繁多,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童子等科。明代以后,考

24、试程序又分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殿试三年一考,由皇帝亲自裁定名次,定一甲前三名,依次称状元、榜眼、探花。 4.除此以外,还有纳赀、军功、郎选、恩荫等途径。二、授官的术语1.征:皇帝特征、聘召人才。例: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后汉书张衡列传)2.辟:公卿郡守聘任幕僚属官。例:乃辟援及同县原涉为掾。(后汉书马援列传)3.举:提拔,任用。例: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史记五帝本纪)4.授:授予官职,任命。例:若夫谲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荀子儒效)5.除:任命,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例: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文天祥指南录后序)6.拜:用一定 礼仪 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例:以相

25、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7.赠:用于追封已故者。例:可赠给事中振恤遗孤,以慰存亡。(颜延之阳给事诔)8.起复:官吏守孝未满或降职后重新起用。例:遭母忧去职,寻起复本任。(北齐书清河王岳传)三、升官的术语1.擢:由选拔而提升。例:时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明史海瑞传)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例: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3.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例:退去贪残之徒,进用贤良之吏。(汉书孔光传)4.升:官职得到提拔。例:名因文著,位以才升。(白居易祭卢虔文)5.超迁(擢):破格升官。例: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四、贬官的术语1.

26、谪:贬官,降职并外放。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范仲淹岳阳楼记)2.贬: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例:贬连州刺史。(旧唐书刘禹锡传)3.黜:罢免官职。例: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高启书博鸡者事)4.罢:罢免、停职。例: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高启书博鸡者事)5.免:免除官职。例:遂免丞相勃,遣就国。(汉书文帝纪)6.夺:罢官免职。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高启书博鸡者事)7.褫:撤职查办。例:张勃进陈汤而坐以褫爵。(谢庄上搜才表)8.左迁:降职。例: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琵琶行)9.窜(逐):放逐。窜三苗于三危(尚书)五、调动的术语1.徙:改任官职

27、,多指一般的调职。例: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后汉书张衡列传)2.迁:改任,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例: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后汉书张衡列传)3.转:迁职调任,无所谓升降。例: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后汉书张衡列传)4.调:调动、调迁。例:调为陇西都府。(汉书袁盎传)5.量移:被贬边远地区的官员,遇赦酌情移至近处任职。例:三年随例未量移。(白居易自题)6.出:指出京受任。例:永和初,出为河间相。(后汉书张衡列传)7.放:也指京官调任外地。例: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梁启超谭嗣同)六、兼职的术语1.领:以本官兼较低职。例:出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后汉书刘焉列传)2.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

28、职务。例:周公摄政,践祚而治。(礼记文王世子)3.权:临时代职。例:兼权殿中侍御史。(宋史李纲列传上)4.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例:安国行丞相事。(汉书韩安国传)5.署:暂任、代理官职。例:成祖继位,命署礼部事。(明史宋礼传)七、到任、离任的术语1.新(始)视事:刚刚到任。例:是时,茂陵守尹公新视事。汉书游侠传)2.下车:官吏初到任 例:自明府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后汉书刘宠列传)3.秩满:官吏任期届满。例:秩满,造行在所,顾不数见公卿。(陆游傅正议墓志铭)4.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例: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后汉书刘般列传)5.归田:辞官还乡。例:官中无人,不如归田。(晋书

29、李密列传)6.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例: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后汉书张衡列传)八、考核的术语1.铨:衡量官吏的资历和劳绩。例:府州久勤将吏,依劳铨序。(宋书武帝纪中)2.课试:考查、考核。例:境内之杰不事,而求封外之士,不以功伐课试,而好以名问举错。(韩非子亡徵)3.考绩:考核官吏的政绩。例:故考绩黜陟,以明褒贬。(后汉书马援列传)4.考功:考核业绩。例:今朝廷不考功校德。(后汉书申屠刚列传)篇四:古代官员任免升迁常用术语古代官员任免升迁常用术语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完备而复杂,要了解中国古代 政治 、经济、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生活,研究 历史 人物的仕宦经历、政治变迁、社会地位等等,

30、有必要掌握一些古代官制知识。 一、任职授官任(担当,担任)史记?蒙恬传:“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毅,蒙毅,人名)授(授官,任命)汉书?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赤韨縌,朱轮车,即军中拜授。”除(任命,授职)李密陈情表:“除臣洗马。”拜(授给官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拜亮为丞相。”用于布衣任官的多为“征、辟、荐、举、起、拔、点”等:征(征召,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古时写着“徵”,现简化成“征”)史记?吕太后本纪:“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辟(音b,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晋书?谢安传:“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当初受司徒府征

31、召,拜官为佐著作郎)荐(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古时写着“薦”,现简化成“荐”)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荀)彧荐嘉。”举(推荐,推举,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孟子?告子下:“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或重新启用,任以官职)战国策?秦策二:“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三人者,皆张仪之雠也。”提(提拔)北史?魏收传:“然(魏收)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浮华轻险之徒,虽有才能,弗重也。”(名行:名望和德行)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李白与韩荆州书:“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此外,还有: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孔丛子?答问:“(陈涉曰)六 国之后君,我不能封也。”史记?李斯列传:“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后一例“封”动作名用)赠(用于追封已故者以爵位)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步夫人卒,追赠皇后。”赐(赏赐有功之臣以爵位)汉书?苏武传:“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赏(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