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42.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0826776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5.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4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4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4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4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4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42.docx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4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42.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42.docx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42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卷第四十二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沙門玄奘奉詔譯

                       韓清淨科記

本地分中菩薩地初持瑜伽處戒品第十之三

玄二、別辨七戒7 黃一、難行戒3 宇一、徵

云何菩薩難行戒?

宇二、標

當知此戒略有三種。

宇三、釋3 宙一、棄捨增上

謂諸菩薩,現在具足大財、大族自在增上,棄捨如是大財、大族自在增上,受持菩薩淨戒律儀。

是名菩薩第一難行戒。

宙二、於難無虧

又諸菩薩受淨戒已,若遭急難乃至失命,於所受戒尚無少闕,何況全犯。

是名菩薩第二難行戒。

宙三、恆無失念

又諸菩薩,如是如是遍於一切行住作意,恆住正念,常無放逸,乃至命終於所受戒無有誤失,尚不犯輕,何況犯重。

是名菩薩第三難行戒。

  如是如是遍於一切行住作意等者:

如前所說五支所攝不放逸行,今唯依二而作是說。

謂先時所作不放逸行、俱時隨行不放逸行。

謂我定當如如所應行,如如所應住,如是如是行,如是如是住,令無所犯;乃至廣說如如所應行,如如所應住,如是如是行,如是如是住,不起毀犯。

由是此說如是如是遍於一切行住作意,義應準知。

黃二、一切門戒3 宇一、徵起

云何菩薩一切門戒?

宇二、標列

當知此戒略有四種。

一者、正受戒,二者、本性戒,三者、串習戒,四者、方便相應戒。

宇三、隨釋4 宙一、正受戒

正受戒者,謂諸菩薩受先所受三種菩薩淨戒律儀。

即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宙二、本性戒

本性戒者,謂諸菩薩住種性位,本性仁賢,於相續中,身語二業恆清淨轉。

  本性戒等者:

謂諸菩薩六處殊勝有如是相,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是名本性住種性。

於此位中,雖未串習三種淨戒,然性仁慈,於諸有情不極損惱;又性賢善,於同法者易可共住;是名本性仁賢。

約所依身,名為相續,從無始來流轉不息故。

此說菩薩戒波羅蜜多種性相,如其所說,當知身語二業恆清淨轉。

宙三、串習戒

串習戒者,謂諸菩薩昔餘生中,曾串修習如先所說三種淨戒。

由宿因力所任持故,於現在世一切惡法不樂現行,於諸惡法深心厭離;樂修善行,於善行中深心欣慕。

宙四、方便相應戒

方便相應戒者,謂諸菩薩依四攝事,於諸有情身語意業恆相續轉。

  方便相應戒等者:

約四攝事,說名方便。

此復有四,一、隨攝方便,二、能攝方便,三、令入方便,四、隨轉方便。

方便所攝身語意業,於諸有情能正攝受、調伏、成熟,由是故名方便相應戒。

如力種性品說。

(陵本三十八卷二十二頁3175)

黃三、善士戒3 宇一、徵

云何菩薩善士戒?

宇二、標

當知此戒略有五種。

宇三、列

謂諸菩薩自具尸羅,勸他受戒,讚戒功德,見同法者深心歡喜,設有毀犯如法悔除。

  自具尸羅等者:

謂自離殺生乃至離邪見,是名自具尸羅。

若以此事勸進他人,是名勸他受戒。

若即於彼以無量門稱揚讚述,是名讚戒功德。

若見離殺生者乃至離邪見者,深心慶悅,生大歡喜,是名見同法者深心歡喜。

如決擇分說。

(陵本五十三卷四頁4218)此由善行所攝而受律儀,是故得名善士戒。

於五種中,已說前四,餘後一種,如文易知。

黃四、一切種戒3 宇一、徵

云何菩薩一切種戒?

宇二、標

當知此戒以要言之,六種、七種,總十三種。

  六種七種總十三種者:

此菩薩戒,從其自性乃至清淨,總有九相;然於一切相中分數漸增,乃至最後增為十種,如文可知。

今於此中一切種相,依次第數,增六、增七皆此所攝,是故說言六種、七種,總十三種。

由是次第乃至增十,總成九相。

宇三、釋2 宙一、六種

言六種者,一、迴向戒,迴向大菩提故。

二、廣博戒,廣攝一切所學處故。

三、無罪歡喜處戒,遠離耽著欲樂、自苦二邊行故。

  三無罪歡喜處戒等者:

遠離耽著歡樂行邊,由是得名無罪處戒;遠離受用自苦行邊,由是得名歡喜處戒。

四、恆常戒,雖盡壽命亦不棄捨所學處故。

五、堅固戒,一切利養恭敬、他論、本隨煩惱不能伏故、不能奪故。

  五堅固戒等者:

謂此淨戒不為一切之所摧伏,不為一切之所引奪,名堅固戒。

言一切者,略有三種。

謂一切利養恭敬、一切外道異論、一切本隨煩惱。

由堅力持,說不能伏;由具勝解,說不能奪。

六、尸羅莊嚴具相應戒,具足一切戒莊嚴故。

尸羅莊嚴如聲聞地應知其相。

  六尸羅莊嚴具相應戒等者:

聲聞地中作如是言:

問:

何緣世尊宣說尸羅名莊嚴具?

答:

諸餘世間耳環、指環、腕釧、臂釧及以寶印、金銀、鬘華妙莊嚴具。

若有成就幼稚、黑髮、少年、盛壯、姝妙形色而服飾之,少增妙好。

乃至廣說戒莊嚴具,於一切類、於一切時,若有服者皆為妙好。

是故尸羅名莊嚴具。

(陵本二十二卷十三頁1929)

宙二、七種

言七種者,一、止息戒,遠離一切殺生等故。

二、轉作戒,攝一切善故,饒益有情故。

三、防護戒,隨護止息轉作戒故。

四、大士相異熟戒。

  四大士相異熟戒者:

即大士相名為異熟。

此略有八,一者、壽量具足,二者、形色具足,三者、族姓具足,四者、自在具足,五者、信言具足,六者、大勢具足,七者、人性具足,八者、大力具足。

如自他利品釋。

(陵本三十六卷一頁2901)由戒是此異熟之因,是故得名大士相異熟戒。

五、增上心異熟戒。

  五增上心異熟戒者:

由於尸羅善清淨故,便無憂悔;無憂悔故,歡喜安樂;由有樂故,心得安定。

由是得名增上心異熟戒。

六、可愛趣異熟戒。

  六可愛趣異熟戒者:

謂由此戒增上力故,唯於可愛趣中受增上生。

若在凡地,即於人中生剎帝利大富貴家,若婆羅門大富貴家,若諸長者大富貴家,若生所餘豪貴大富多諸財榖庫藏等家,乃至能生天趣所當生處。

若已入地,始從第一極歡喜住,乃至第十最上成滿諸菩薩住,如其所應差別受生。

如住品中廣釋。

(陵本四十七卷十三頁3771)由是得名可愛趣異熟戒。

七、利有情異熟戒。

  七利有情異熟戒者:

謂諸菩薩由戒為先,修十一種利有情業,於諸有情有哀憐心、有悲愍心、有親愛心。

即由如是串習增上力故,於今現在安住自性能利有情,由是得名利有情異熟戒。

黃五、遂求戒4 宇一、徵

云何菩薩遂求戒?

宇二、標

當知此戒略有八種。

宇三、釋2 宙一、由審思惟2 洪一、舉於自所

謂諸菩薩自諦思惟:

如我希求勿彼於我現行斷命,不與而取,穢欲邪行,虛妄,離間,麤惡,綺語,手塊杖等諸非愛觸加害於我。

我求是已,他若相違而現行者,我求不遂、我意不悅。

洪二、例於他所

如我希求,他亦如是。

勿我於彼現行斷命,廣說乃至惡觸加害;彼求是已,我若相違而現行者,彼求不遂、彼意不悅。

我之所作,若有令他所求不遂、意不悅者,何現行為。

宙二、令不現行

菩薩如是審思惟已,命難因緣亦不於他現行八種所求不遂、不悅意事。

宇四、結

如是八種,說名菩薩遂求戒。

  勿彼於我現行斷命等者:

謂於身語惡不善業有所造作,是名現行。

此中前七不善業道,如文易知。

諸非愛觸,略有八種。

謂手觸觸、塊觸觸、杖觸觸、刀觸觸、冷觸觸、煖觸觸、饑觸觸、渴觸觸。

如意地說。

(陵本三卷十四頁250)今舉前三,等取所餘,故置等言。

黃六、二世樂戒4 宇一、徵

云何菩薩此世他世樂戒?

宇二、標

當知此戒略有九種。

宇三、釋2 宙一、別列二類2 洪一、四種

謂諸菩薩為諸有情於應遮處而正遮止,於應開處而正開許,是諸有情應攝受者正攝受之,應調伏者正調伏之,菩薩於中身語二業常清淨轉,是則名為四種淨戒。

  為諸有情於應遮處而正遮止等者:

謂諸有情,若有所作能往惡趣,或障善趣,或障如法所得利養,或障壽命,或障沙門,如是等類,如來遮制不令現行,名應遮處。

與此相違,名應開處。

菩薩見已,應正遮止、或正開許。

若諸菩薩於諸有情增上攝受,或攝取攝受,彼諸有情如其所應,說名應攝受者。

攝受品中廣釋其相。

(陵本四十八卷二十六頁3898)又於所犯若有過失違犯,或應訶責、或應治罰、或應驅擯,是名應調伏者。

菩薩於此諸有情類,隨攝受儀、隨菩薩儀正攝受之,以調伏法正調伏之;不行欺誑,所言誠諦,遠離一切殺縛、捶打、治罰、逼迫、斷截等事;於他毀犯雖有訶責、擯罰,然懷親愛無損惱心;由是說言身語二業常清淨轉。

洪二、五種

復有所餘施、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俱行淨戒,則為五種。

宙二、總明九種

總說名為九種淨戒。

宇四、結

如是菩薩所有淨戒,能令自他現法後法皆得安樂,是故說名菩薩此世他世樂戒。

黃七、清淨戒4 宇一、徵

云何菩薩清淨戒?

宇二、標

當知此戒略有十種。

宇三、釋10 宙一、初善受戒

一者、初善受戒。

唯為沙門三菩提故,非為命故。

  初善受戒等者:

此說菩薩意樂增上,為法出家,不為活命;求大菩提,非為不求;為求沙門、為求涅槃,非為不求。

由是得名初善受戒,從其最初意樂善故。

言三菩提,猶云正覺,如前所說為求大菩提故。

宙二、不沈舉戒

二者、不太沈戒。

於違犯時,遠離微薄生悔愧故;及不太舉戒,遠離非處生悔愧故。

  不太沈戒不太舉戒等者:

沈謂惛沈,舉謂掉舉。

由惛沈故,順生煩惱、壞斷加行。

由掉舉故,起惡尋思,心生躁擾。

由戒加行,善修治心,遠離惛掉,是故得名不太沈戒、不太舉戒。

謂有毀犯,速能還淨,發起猛利惡作及慚愧故,於犯不犯能正了知,不於非處生惡作及慚愧故。

宙三、離懈怠戒

三者、離懈怠戒。

於睡眠樂、倚樂、臥樂不耽著故,晝夜勤修諸善品故。

宙四、離放逸戒

四者、離諸放逸所攝受戒。

修習如前所說五支不放逸故。

宙五、正願戒

五者、正願戒。

遠離利養恭敬貪故,不願生天,而自要期修梵行故。

  正願戒等者:

謂於現在不為貪求利養恭敬,又於未來不願往生天魔王宮受諸妙欲,唯為要期正修梵行,由是得名正願戒。

言梵行者,謂八聖支道,及與遠離非正梵行習婬欲法。

如攝異門分說。

(陵本八十三卷三頁6283)

宙六、具軌則戒

六者、軌則具足所攝受戒。

於諸威儀所作眾事善品加行妙善圓滿,如法身語正現行故。

  軌則具足所攝受戒等者:

此中軌則略有三種,謂於威儀路,或於所作事,或於善品加行處所,是即律儀戒中軌則圓滿。

如聲聞地說。

(陵本二十二卷三頁1895)由是軌則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隨順毗奈耶,不越毗奈耶。

若能如所說相悉皆具足,是名如法現行身語,由是得名軌則具足所攝受戒。

宙七、具淨命戒

七者、淨命具足所攝受戒。

離矯詐等一切邪命過失法故。

宙八、離二邊戒

八者、離二邊戒。

遠離受用欲樂、自苦二邊法故。

宙九、永出離戒

九者、永出離戒。

遠離一切外道見故。

  永出離戒等者:

諸外道類皆執實我,名外道見。

依世間道雖能離欲,乃至上生非想非非想處,然非真實究竟能解脫故。

遠離彼見,依淨尸羅,得定、修慧,能永出離,由是得名永出離戒。

宙十、無損失戒

十者、於先所受無損失戒。

於先所受菩薩淨戒無闕減故,無破壞故。

  於先所受無損失戒等者:

戒無虧損,名無闕減。

戒不棄捨,名無破壞。

宇四、結

如是十種,是名菩薩清淨戒。

  如是十種名菩薩清淨戒者:

聲聞地說:

尸羅律儀,由十因緣,當知虧損;即此相違十因緣故,當知圓滿。

云何十種虧損因緣?

一者、最初惡受尸羅律儀,二者、太極沈下,三者、太極浮散,四者、放逸懈怠,五者、發起邪願,六者、軌則虧損所攝,七者、淨命虧損所攝,八者、墮在二邊,九者、不能出離,十者、所受失壞。

(陵本二十二卷八頁1911)今此十種文義正同,唯二、三、四開合有異,如文易了。

當知此與聲聞共學,是故亦名菩薩清淨戒。

天二、總明藏攝2 地一、攝受當果

如是菩薩大尸羅藏,能起當來大菩提果。

謂依此故,菩薩淨戒波羅蜜多得圓滿已,現證無上正等菩提。

地二、常獲五利2 玄一、標

乃至未證無上菩提,依此無量菩薩戒藏正勤修習,常能獲得五種勝利。

玄二、列

一者、常為十方諸佛護念。

二者、將捨命時,住大歡喜。

  將捨命時住大歡喜者:

謂自了知戒增上力,當生善趣,不往惡趣。

無惡趣畏,故住歡喜。

三者、身壞已後,在在所生,常與淨戒若等若增諸菩薩眾為其同分、為同法侶、為善知識。

  常與淨戒若等若增菩薩眾等者:

等謂平等,無勝劣故。

增謂增上,即勝異名。

同勤修學菩提資糧,說名同分。

同修六種波羅蜜多,名同法侶。

於所化生能為善友,名善知識。

四者、成就無量大功德藏,能滿淨戒波羅蜜多。

五者、現法後法常得成就自性淨戒,戒成其性。

  常得成就自性淨戒戒成其性者:

謂諸菩薩,在在生處不捨菩薩淨戒律儀,防護淨戒令能無犯,是名成就自性淨戒。

若入第二增上戒住,於此住中性戒具足,極少邪惡業道所攝諸惡犯戒尚不現行,況中上品,是名戒成其性。

亥二、攝屬所作4 天一、略標列

如是如上所說一切自性戒等九種尸羅,當知三種淨戒所攝。

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天二、舉要義

如是三種菩薩淨戒,以要言之,能為菩薩三所作事。

謂律儀戒能安住其心,攝善法戒能成熟自佛法,饒益有情戒能成熟有情。

天三、攝一切

如是總攝一切菩薩所應作事。

所謂欲令現法樂住安住其心,身心無倦,成熟佛法、成熟有情。

天四、結共學2 地一、顯唯爾所

如是菩薩唯有爾所菩薩淨戒,唯有爾所淨戒勝利,唯有爾所淨戒所作。

除此無有若過若增。

地二、明一切共

過去菩薩求大菩提,已於中學;未來菩薩求大菩提,當於中學;普於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現在菩薩求大菩提,今於中學。

本地分中菩薩地初持瑜伽處忍品第十一

酉三、忍度(即忍品)4 戌一、徵

云何菩薩忍波羅蜜多?

戌二、列2 亥一、嗢柁南

嗢柁南曰:

 自性一切難 一切門善士 一切種遂求 二世樂清淨

 如是九種相 是名略說忍

亥二、長行

謂九種相忍,名為菩薩忍波羅蜜多。

一、自性忍,二、一切忍,三、難行忍,四、一切門忍,五、善士忍,六、一切種忍,七、遂求忍,八、此世他世樂忍,九、清淨忍。

戌三、釋3 亥一、自性忍3 天一、徵

云何菩薩自性忍?

天二、釋

謂諸菩薩或思擇力為所依止,或由自性堪忍怨害,遍於一切皆悉堪忍、普於一切皆能堪忍。

由無染心,純悲愍故,能有堪忍。

天三、結

當知此則略說菩薩忍之自性。

  云何菩薩自性忍等者:

下說菩薩一切忍是忍種類,今說自性是其體相,隨應攝彼,其義當知。

言思擇力為所依止者,謂於一切忍。

言自性堪忍怨害者,謂於耐他怨害忍。

如前忍波羅蜜多種性相說。

(陵本三十五卷五頁2838)遍於一切皆悉堪忍者,當知此由思擇力。

謂一切法、一切苦、一切怨害,名為一切。

普於一切皆能堪忍者,當知此由自性、或思擇力。

謂一切苦、一切怨害,名為一切。

言由無染心者,謂依思擇力。

言純悲愍者,謂由性堪忍。

總攝為一,名自性忍。

亥二、一切忍2 天一、徵

云何菩薩一切忍?

天二、釋2 地一、標列種類2 玄一、二種

當知此忍略有二種。

一、依在家品忍,二、依出家品忍。

玄二、三種

當知依此二種品忍各有三種。

一、耐他怨害忍,二、安受眾苦忍,三、法思勝解忍。

地二、隨釋三種3 玄一、耐他怨害忍3 黃一、徵

云何菩薩耐他怨害忍?

黃二、釋2 宇一、辨相2 宙一、正審思擇3 洪一、於自所

謂諸菩薩猛利無間種種長時從他怨害所生眾苦現在前時,應如是學:

如此是我自業過耳,由我先世自造種種不淨業故,今受如是種種苦果。

  謂諸菩薩猛利無間種種長時等者:

此顯菩薩不捨生死,流轉相續,即於其中遭怨害苦,故作是說。

我今於此無義利苦若不忍者,復為當來大苦因處。

  無義利苦者:

於生死中無義無利,是名無義利苦。

如說一切有情無始生死,空無義利故。

我若於此大苦因法隨順轉者,便為於己自作非愛,便為於己自生結縛,便為於己自興怨害,非是於他。

  於此大苦因法隨順轉者:

謂由不忍為因,有生死苦,是名大苦因法。

當知不忍,瞋為自體。

即於彼法若生若長安住愛樂,名隨順轉。

洪二、於自他所

又自他身所有諸行,一切皆用性苦為體。

彼無知故,於我身中性苦體上更增其苦;我既有知,何宜於彼性苦體上重加其苦。

洪三、於聲聞所

又諸聲聞多分唯修自義利行,尚不應起能生自他眾苦不忍,何況我今正為勤修他義利行而生不忍。

宙二、勤修五想4 洪一、標

菩薩如是正思擇已,勤修五想,於怨親中、劣等勝品、有樂有苦、具德具失諸有情所,能忍一切怨害之苦。

洪二、徵

云何五想?

洪三、列

一、宿生親善想,二、隨順唯法想,三、無常想,四、苦想,五、攝受想。

洪四、釋5 荒一、宿生親善想2 日一、徵

云何菩薩於有怨害諸有情所,修習宿生親善之想?

日二、釋2 月一、修親善想

謂諸菩薩應如是學:

非易可得少分有情,經歷長世昔餘生中,未曾為我若父、若母、兄弟、姊妹、親教、軌範、尊似尊等。

  非易可得少分有情等者:

如世尊言:

我不觀見如是種類有情可得。

無始世來經歷生死,長時流轉,不互相為或父、或母、兄弟、姊妹,若軌範師,若親教師,若餘尊重,似尊重者。

由是因緣,一切怨品,無不皆是我之親品。

如聲聞地說。

(陵本三十卷十九頁2544)與此義同。

月二、依想堪忍

如是如理正思惟故,於有怨害諸有情所捨怨憎想,住親善想。

依親善想,於諸怨害悉能堪忍。

荒二、隨順唯法想2 日一、徵

云何菩薩於有怨害諸有情所,修習隨順唯法之想?

日二、釋2 月一、修唯法想

謂諸菩薩應如是學:

依託眾緣,唯行唯法,此中都無我及有情、命者、生者,是其能罵、能瞋、能打、能弄、能訶,或是所罵、所瞋、所打、所弄、所訶。

  依託眾緣唯行唯法等者:

如說緣性緣起所緣,謂於三世唯行、唯法、唯事、唯因、唯果,墮正道理。

唯有諸法能引諸法,無有作者及以受者。

是故我及有情、命者、生者,能罵、所罵、能瞋、所瞋、能打、所打、能弄、所弄、能訶、所訶,唯有音聲、唯有名字,即依此義,故說都無。

月二、依想堪忍

如是如理正思惟故,於有怨害諸有情所捨有情想,住唯法想。

依唯法想,於諸怨害悉能堪忍。

荒三、無常想2 日一、徵

云何菩薩於有怨害諸有情所,修無常想?

日二、釋2 月一、修無常想

謂諸菩薩應如是學:

諸有有情若生若長,一切無常,皆是死法。

極報怨者,謂斷彼命。

是諸有情命念念斷,智者何緣復欲更斷。

如是生死性無常法諸有情上,其有智者尚不應起有染濁心,況當以手、塊杖加害,何況一切永斷其命。

  尚不應起有染濁心者:

謂不應起惡意分別,欲為損害故。

月二、依想堪忍

如是如理正思惟故,捨常堅想,安住無常不堅固想。

依無常想,於諸怨害悉能堪忍。

荒四、苦想2 日一、徵

云何菩薩於有怨害諸有情所,修習苦想?

日二、釋2 月一、修習苦想2 盈一、於諸有情

謂諸菩薩應如是觀:

若諸有情大興盛者,尚為三苦常所隨逐,所謂行苦、壞苦、苦苦,況諸有情住衰損者。

盈二、於苦有情

如是觀已,應如是學:

我今於此苦常隨逐諸有情所,應勤方便令離眾苦,不應於彼重加其苦。

  況諸有情住衰損者者:

有情自體有多衰損差別可得,謂無病衰損、壽命衰損、眷屬衰損。

由是因緣,於現法中住諸苦惱,是名住衰損者。

月二、依想堪忍

如是如理正思惟故,斷滅樂想,生起苦想。

依此苦想,於諸怨害悉能堪忍。

  斷滅樂想生起苦想者:

謂於有漏有情,如實觀察勝義唯苦,尚不見其常住安樂,何況於彼有苦有情。

由是因緣,故於一切斷滅樂想,生起苦想。

荒五、攝受想2 日一、徵

云何菩薩於有怨害諸有情所,修攝受想?

日二、釋2 月一、修攝受想

謂諸菩薩應如是學:

我為一切有情之類發菩提心,攝受一切有情之類皆為親眷,我應為彼作諸義利。

我今不應本於有情欲作義利,而當於彼不忍怨害,作非義利。

月二、依想堪忍

如是如理正思惟故,於有怨害諸有情所滅除他想,住攝受想。

依攝受想,於諸怨害悉能堪忍。

  滅除他想住攝受想者:

由諸菩薩攝諸有情以為自體,是故於彼滅除他想,住攝受想。

宇二、釋名2 宙一、徵

云何名忍?

宙二、釋

自無憤勃,不報他怨,亦不隨眠流注恆續,故名為忍。

黃三、結

是名菩薩耐他怨害忍。

  云何名忍等者:

謂諸菩薩性於他所遭不饒益,無恚害心,亦不反報,是名自無憤勃,不報他怨。

若他諫謝,速能納受,終不結恨、不久懷怨,是名亦不隨眠流注恆續。

當知此約菩薩性能堪忍,說此忍名。

玄二、安受眾苦忍3 黃一、徵

云何菩薩安受眾苦忍?

黃二、釋3 宇一、如理思惟2 宙一、於過去世

謂諸菩薩應如是學:

我從昔來依欲行轉,常求諸欲,故意思擇為諸苦因,追求種種苦性諸欲。

於追求時,忍受無量猛利大苦。

所謂種種徇利、務農、勤王等事。

如是追求無義苦時,令我具受種種大苦,皆由無智思擇過失。

宙二、於現在世

我今為求能引安樂最勝善品,尚應思擇忍受百千俱胝大苦,況少小苦而不忍受。

  依欲行轉等者:

謂依欲界諸行,心、意、識生,是名依欲行轉。

受用欲塵為境界故,於五妙欲恆起追求,是名常求諸欲。

起不如理作意,思惟其相及與隨好,是名故意思擇。

由是因緣,令心流漏,發生種種惡不善法,是故說彼為諸苦因。

宇二、能忍眾苦4 宙一、標

如是如理正思惟故,為求菩提,悉能忍受一切事苦。

宙二、徵

云何名為一切事苦?

宙三、列

當知此苦略有八種。

一、依止處苦,二、世法處苦,三、威儀處苦,四、攝法處苦,五、乞行處苦,六、勤劬處苦,七、利他處苦,八、所作處苦。

宙四、釋8 洪一、依止處苦2 荒一、顯處

依止處苦者,依謂四依。

由依此故,於善說法毗奈耶中出家受具,成苾芻分。

所謂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

荒二、明忍

菩薩於此若得麤弊、尠少、稽留、輕懱不敬,不生憂悒,不由此緣精進懈廢。

如是名為菩薩忍受依止處苦。

  依謂四依等者:

一者、衣服,二者、飲食,三者、臥具,四者、病緣醫藥供身什物,是為四依。

於此四依得非上妙,名得麤弊。

得非眾多,名得尠少。

他或於此不速疾施,是名稽留。

不恭敬施,是名輕懱不敬。

聲聞地說:

又應如是自持其心往施主家。

豈有出家往詣他所,要望他施非不惠施,要望他敬非不恭敬,要多非少,要妙非麤,要當速疾而非遲緩。

(陵本二十三卷十一頁1978)由是道理,菩薩於此不生憂悒。

洪二、世法處苦2 荒一、顯處2 日一、標列

世法處苦者,當知世法略有九種。

一、衰,二、毀,三、譏,四、苦,五、壞法壞,六、盡法盡,七、老法老,八、病法病,九、死法死。

日二、名苦

如是世法若總若別會遇現前,能生眾苦,此即名為世法處苦。

荒二、明忍

菩薩觸對如是眾苦,思擇忍受,不由此緣精進懈廢,如是名為菩薩忍受世法處苦。

  當知世法略有九種等者:

供養親近無量品說:

依世八法,有八種苦。

一、壞法壞時苦,二、盡法盡時苦,三、老法老時苦,四、病法病時苦,五、死法死時苦,六、無利苦,七、無譽苦,八、有譏苦。

(陵本四十四卷十三頁3583)此說有九,增苦可知。

初之四種,八世法攝。

今說彼苦,故唯取四。

次之二種,外無常攝。

後之三種,內無常攝。

洪三、威儀處苦2 荒一、顯處

威儀處苦者,當知即是行住坐臥四種威儀。

菩薩於中若行、若坐,晝夜恆時從諸障法淨修其心,終不非時脅著床座、草敷、葉敷。

荒二、明忍

菩薩於此疲所生苦悉能忍受,不由此緣精進懈廢,如是名為菩薩忍受威儀處苦。

  終不非時脅著床座草敷葉敷者:

謂於大床、或小繩床、或草葉座端身而坐,推度時日,終不以背或以其脅,依倚大床、或小繩床、或壁、或樹、草葉座等。

如聲聞地說。

(陵本二十五卷二十頁2152)此應準知。

洪四、攝法處苦2 荒一、顯處2 日一、標

攝法處苦者,當知攝法略有七種。

日二、列

一、供事三寶;二、供事尊長;三、諮受正法;四、既諮受已,廣為他說;五、以大音聲吟詠、讚誦;六、獨處空閑,無倒思惟、稱量、觀察;七、修習瑜伽作意所攝若止、若觀。

荒二、明忍

菩薩於此七種攝法,勇猛劬勞所生眾苦悉能忍受,不由此緣精進懈廢,如是名為菩薩忍受攝法處苦。

洪五、乞行處苦2 荒一、顯處2 日一、總標

乞行處苦者,當知此苦略有七種。

日二、列釋

一者、自誓毀形,剃鬚髮等,棄捨世俗諸相好故。

二者、自誓毀色,受持改變壞色衣故。

三者、進止云為皆不縱任,遊涉世間,一切行住自兢攝故。

四者、依他活命,捨商農等世間事業,從他所得而存濟故。

五者、盡壽從他求衣服等,於所獲得非法珍財、久所貯積不受用故。

六者、盡壽遮止人間諸欲,離非梵行婬欲法故。

七者、盡壽遮止人間嬉戲,捨離觀聽、歌舞、笑戲、倡妓等故,及離與己親友同齡笑戲、歡娛、攜從等故。

荒二、明忍

如是等類,因乞求行所有艱辛所生眾苦,菩薩一切皆能忍受,不由此緣精進懈廢,如是名為菩薩忍受乞行處苦。

  當知此苦略有七種等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