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科补充资料香港教育城.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826348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7.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历史科补充资料香港教育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中国历史科补充资料香港教育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中国历史科补充资料香港教育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中国历史科补充资料香港教育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中国历史科补充资料香港教育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历史科补充资料香港教育城.docx

《中国历史科补充资料香港教育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历史科补充资料香港教育城.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历史科补充资料香港教育城.docx

中国历史科补充资料香港教育城

中國歷史科補充資料

唐代

唐之盛世

(1)試從任用賢能、整飭吏治、推廣文教、發展經濟、平抑門第、平定四夷及確立制度七方面,說明「貞觀之治」的情況。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十分鼎盛的朝代,治績計有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及唐玄宗的「開元之治」。

其中,太宗貞觀年間的治績,實在開創了唐代的盛世。

現把「貞觀之治」的情況分述如下:

1.任用賢能:

唐太宗任人唯才,不問出身,不計較私人恩怨,對隋代遺臣,乃至兄長李建成的舊部均信任不疑。

於是,貞觀年間人才鼎盛,如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等皆一時俊彥。

太宗與賢能之士共商國事,令貞觀一朝達致盛世。

2.整飭吏治:

太宗留心吏治,派李靖等為黜陟大使,巡察全國,考察地方官吏施政之得失;又將地方州刺史之姓名、政績及行誼等寫於寢室屏風上,作為升降官吏之參考。

他又命五品以上京官輪流值宿中書省,以備垂詢民間疾苦,使吏治清明。

3.推廣文教:

唐太宗注重文教,獎勵學術,設立弘文館,整理書籍。

他又興太學,羅致名儒學者,使太學生人數多至萬名。

此外,他建立國子監,又重建州縣學校。

太宗又編修書籍,命孔穎達編修《五經正義》。

於是,一時文教興盛,四夷子弟如新羅、高麗等多至京師求學。

4.發展經濟:

太宗確立均田制,授田百畝,為民制產;又推行租庸調制,輕徭薄賦,減輕人民負擔。

於是,百姓富足,社會安定。

5.平抑門第:

太宗命高士廉修《氏族志》,以功臣代替貴族世胄,打擊世族的社會地位。

太宗又確立科舉制度,取代門第取士的方法,提拔平民中有才智者為官,致力選賢任能。

由是,門第風氣漸失,有助社會團結融洽。

6.平定四夷:

唐太宗武功顯赫,戰績昭著。

他為綏靖邊患,保衛國土,多次對外用兵,先後平定東西突厥、薛延陀、高昌等,使四夷賓服,共尊唐太宗為「天可汗」。

7.確立制度:

唐太宗確立了唐代的政治、經濟、軍事及選士制度。

政治方面,太宗沿隋制而立中書、門下、尚書三省輔政的制度。

經濟方面,太宗推行均田制及租庸調制制,為民制產,輕徭薄賦。

軍事方面,太宗推行兵農合一的府兵制。

最後,選士方面,太宗創立了科舉制度,以考試取士代替門第取士,削弱了世族的政治特權。

綜合以上各項措施,可見唐太宗施政時顧及了國家政治、經濟、經濟及軍事各方面的需要,堪稱一代賢君。

(2)試述貞觀之治的影響。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十分鼎盛的朝代,治績計有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及唐玄宗的「開元之治」。

其中,太宗貞觀年間的治績,實在開創了唐代的盛世。

現把「貞觀之治」的影響概述如下:

1.制度完備:

唐朝推行的制度,堪稱完備,廣為歷代效法。

唐制如三省制、均田制、租庸調制、府兵制等,雖承隋朝,然由唐代發揚光大。

太宗創立的科舉制,宋、元、明、清各代無不沿用並加以損益。

此外,唐律於貞觀朝臻於完備,影響後世深遠。

2.國威遠播:

貞觀年間,國力強盛,戰績彪炳,大敗突厥,令唐朝國威遠揚,四夷賓服。

四夷君長由是共尊唐太宗為「天可汗」,並築「參天可汗道」,方便朝唐。

3.文化發達:

太宗提倡文教,獎勵學術,使唐代文化燦爛大盛,文風極盛。

貞觀文教鼎盛,四夷來華通商,實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

同時,四夷君長多派遣子弟來華留學,使唐朝文化遠被日本、高麗等國,傳揚異域,影響深遠。

4.國基穩固:

貞觀之世,太宗積極發展經濟,鼓勵農業生產,輕徭薄賦,使人民生活安定。

而且,物價低廉,斗米不過三、四錢,令民間豐足,鞏固唐朝國基。

綜上可見,貞觀之治不單締造了唐代的盛世,更啟迪了各項優良的政制,成為日後各朝倣效的對象。

(3)試分析開元之世致治的原因。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十分鼎盛的朝代,治績計有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及唐玄宗的「開元之治」。

「開元之治」的治績實可媲美「貞觀之治」。

現把開元之世致治的原因分析如下:

1.內安外定:

唐玄宗時,國基穩固,內安外定,故此較易達致治世。

太宗、高宗、武后先後奠定了穩固的根基,使國家國力充沛。

而且,歷多朝君主經營,邊區外族先後綏服,局勢穩定,使國家得以步入大治之世。

2.君主賢明:

國家興亡,君主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關鍵。

玄宗是一個賢明的君主,知人善任,留心吏治,獎勵文教,改良制度,令政局穩步發展,締造了「開元之治」。

3.賢臣輔助:

開元年間賢臣輩出,唐玄宗以姚崇、宋璟為相,皆勤慎儉樸,守法持正,敢於直諫之士,樹立良好政風。

其他名臣如張九齡、張說等,亦能直言諫諍、正直不阿、多謀善斷。

賢臣輔賢君,雙得益彰,有助開元盛世之出現。

4.吏治清明:

玄宗為矯「重京官、輕外任」之風,特遷有才識的京官到地方擔任刺史及都督,而都督、刺史等有政績者則調任京官,使內外政情互通,消除中央與地方的隔閡。

玄宗又分全國為十五道,各置採訪使巡察各地,由是吏治清明,政局穩定,使國家邁向治世。

由此可見,玄宗憑穩固的國基、一己之賢能,輔以賢臣相助和優良的政風,開創了「開元之治」。

(4)試從任用賢能、整飭吏治、推廣文教、發展經濟及改革兵制五方面,說明「開元之治」的情況。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十分鼎盛的朝代,治績計有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及唐玄宗的「開元之治」。

「開元之治」的治績實可媲美「貞觀之治」。

現把「開元之治」的概況分析如下:

1.任用賢能:

開元年間賢臣輩出,唐玄宗以姚崇、宋璟為相,皆勤慎儉樸,守法持正,敢於直諫之士,樹立良好政風。

其他名臣如張九齡、張說等,亦能直言諫諍、正直不阿、多謀善斷。

賢臣輔賢君,雙得益彰,有助開元盛世之出現。

2.整飭吏治:

玄宗為矯「重京官、輕外任」之風,特遷有才識的京官到地方擔任刺史及都督,而都督、刺史等有政績者則調任京官,使內外政情互通,消除中央與地方的隔膜。

玄宗又分全國為十五道,各置採訪使巡察各地,由是吏治清明,政局穩定,使國家邁向治世。

3.推廣文教:

唐玄宗提倡文教,禮待儒士,弘揚儒學,又置集賢院,並下令搜求天下遺書,使文教大盛。

玄宗又命人修訂《開元禮》,使文教昌盛。

4.發展經濟:

唐玄宗躬行節儉,即位後即遣散宮女,又罷兩京織錦,並規定后妃以下不得佩戴金玉飾物,從而節省國家開支。

玄宗又整頓經濟,派宇文融清查户籍,查出不少隱漏的戶口。

玄宗亦興修水利,鼓勵農業生產。

此外,玄宗下命抑制佛教,裁汰僧尼,收回寺院土地,以增加國家收入。

5.改革兵制:

唐高宗以後,府兵制日漸敗壞。

玄宗改行募兵制,募集壯兵十二萬,稱「彍騎」,專門守衛京師。

邊防方面,玄宗乃於邊疆要地設立十大兵鎮,以節度使統領兵鎮的軍隊長期戍邊,以鞏固國防。

綜上可見,唐玄宗沿襲了貞觀一朝任用賢能及整頓吏治之治國良策,再因應時勢而進行各項改革,達致了「開元之治」的盛世。

可惜,天寶年間,玄宗的治績不單不能維持,更爆發了令唐代國勢走下坡的「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與唐之衰亡

(1)試分析安史之亂的起因及其對唐代政治、社會、經濟及外族入侵四方面的影響。

唐代國勢於天寶年間開始走下坡。

天寶十年,安史之亂發生,史家多認為此亂事為唐代由盛而衰的轉捩點。

何以開元盛世後會產生安史之亂?

原因有以下數點:

1.軍政失措:

唐高宗以後,府兵制日漸敗壞。

開元年間,玄宗為鞏固邊防,乃於邊疆要地設立十大兵鎮,以節度使統領兵鎮的軍隊,長期戍邊,遂令節度使有政治、軍事及財政的實權。

中央方面,玄宗改行募兵,設「騎」,使之專門守衛京師。

時至天寶年間,兵鎮軍力接近五十萬,而中央兵力只有十二萬,形成外重內輕的局面。

同時,中央軍養尊訖優,戰鬥力不及長期戍守邊地的衙兵。

2.政治腐敗:

開元中期,玄宗日見驕奢,疏於政事。

開元晚期至天寶年間,他更耽於逸樂,寵愛楊貴妃,不理政事。

他又用人不當,重用口密腹劍的李林甫及楊貴妃族兄楊國忠,導致政治日壞,國事日非。

李林甫為鞏固自己的相位,杜絕邊將入相之路,乃向玄宗進言以胡人為節度使,使胡人勢力坐大,亦使安祿山有機會擔任節度使之職。

楊國忠因楊貴妃的關係而位居宰相,並無治國良策,只求逢承玄宗。

3.祿山權重:

安祿山討好玄宗及楊貴妃,甚得玄宗信任,故獲委任為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掌兵十五萬。

他見唐室政治日壞,野心遂起。

楊國忠與安祿山互爭玄宗之寵任,謀取政治權位,是以將相不和。

楊國忠屢次向玄宗說安祿山會舉兵作反,故安祿山終以討伐楊國忠為名而舉兵反唐。

由此可見,玄宗荒怠政事,使政治日壞,正是安史之亂之主因。

不過,就軍政失措一點看,安史之亂又源於開元之治之中的兵制改革。

如此,我們也許需重新評價開元之治。

安史之亂對唐代的禍害是十分鉅大的。

現先從政治方面說明。

1.藩鎮割據:

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中,唐室加封地方刺史為節度使,使內地也有節度使。

平亂後,唐室又封平亂有功的將領為節度使,又採取姑息的政策,封安史降將為節度使,掌管安史叛軍之河北故地。

節度使擁有轄區內的政治、軍事及財政大權,後更自相世襲,割據一方。

於是,全國內外兵鎮林立,國土四分五裂,令唐中樞不振,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促使唐代的覆亡。

2.宦官之禍:

安史之亂時,李輔國擁立肅宗。

肅宗以李輔國擁立有功,乃命他出掌禁軍,開宦官控制禁軍之先河。

宦官掌握軍權,遂得以左右朝政。

其後,宦官權力不斷擴大,演成宦官之禍。

宦官專擅朝政,排斥異己,勾結朋黨,甚至廢立君主、殺害皇帝,使政治日益腐敗。

安史之亂對唐室的經濟、社會及外族入侵方面也有不少影響。

現列述如下:

1.經濟方面:

戰亂時期,人口流亡,戶籍散失,使租庸調制受到破壞,朝廷稅收由是大減。

另外,藩鎮割據,不聽命中央,地方賦稅更不上中央,使中央收入不足。

再者,唐室借助回紇兵來平亂,令回紇恃功苛索,令唐室國用枯竭,加速唐代的滅亡。

2.社會方面:

安史之亂歷時八年,戰場主要在北方黃河流域。

黃河一帶域受到戰火的摧殘,人口逃亡,土地荒蕪,生產停頓。

南方長江流域未受戰禍波及,局勢相對穩定,促使唐代經濟重心進一步南移。

同時,人民死於戰禍及流亡他鄉的多不勝數,故令戶籍散流,人口銳減。

3.外族入侵:

安史之亂時,唐室借回紇精兵平亂。

事後回紇恃功掠奪,使唐國威盡喪,暴露了唐室國力衰微的弱點,形成邊防空虛。

自此,南詔、吐蕃、契丹等外族擾邊不絕,邊患日重,促使唐代覆亡。

由此可見,唐代吏治清明、人民富饒、社會安定、邊疆大平的盛世已一去不返了。

安史之亂的確是唐代由盛而衰的轉捩點。

(2)試分析唐代牛李黨爭的影響。

唐代末年,唐室衰微,內有宦官之禍、朋黨之爭,外有藩鎮割據、民變迭起。

這些內憂外患,對唐室均有極大的影響。

現將牛李黨爭對唐室之影響分析如下:

1.朝政敗壞:

牛、李兩黨,最初因政見不同起爭端,但後來演變成為一場意氣之爭。

兩黨以排除異己、結黨營私為要務,忽略了當前國家面對的政治、社會、國防等問題,以致國事凋零,朝政日壞。

2.壯大宦官:

唐代自代宗以後,宦官己擅權專政,藉禁軍操縱朝政,縱容爪牙到處擾亂民生。

可是,牛、李兩黨對於宦官專權不單不加以抨擊,反而各自勾結宦官來壯大自己的聲勢。

於是,宦官氣焰更熾,態度更驕橫。

牛李黨爭,確實是宦官之禍更趨嚴重的原因。

3.人才凋零:

牛李黨爭歷時四十多年,兩黨互相排斥,爭權奪位,壓抑異己。

礙於黨派之爭,有識之士未能衷誠合作為朝廷服務,使國家人才凋零,元氣大傷,加速了唐代的衰亡。

個人認為,牛、李兩黨妄顧國家面對的困境,實在是眼光狹隘,禍國殃民之輩。

可憐的是,中國歷史上只顧私利者實在有不少呢!

(3)試分析唐代宦官得勢(宦官之禍)的由來。

唐代末年,唐室衰微,內有宦官之禍、朋黨之爭,外有藩鎮割據、民變迭起。

這些內憂外患,使唐室走向敗亡之途。

現將宦官得勢的由來簡述如下:

1.參預帝位紛爭:

唐初沒有宦官預政之事。

玄宗時,宦官高力士因參預誅太平公主有功,獲玄宗寵信。

玄宗更委以高力士省覽奏章之權力,開宦官預政之先例。

2.掌握軍事力量:

玄宗時,曾派宦官出任監軍,使宦官初掌軍權。

安史之亂時,宦官李輔國保護及擁立肅宗有功,獲得肅宗信任。

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一方,為保王室安全,肅宗及日後諸帝均以宦官出掌禁軍。

唐代宗以宦官程元振、魚朝恩主管禁軍,至德宗則以宦官專掌禁軍,令中央軍權盡入宦官手中。

同時,代宗始以宦官充任樞密使,掌管機密要務,權力更大。

3.參與皇帝廢立:

安史之亂時,宦官李輔國擁立肅宗,開宦官參與皇帝廢立之惡例。

唐代宗至唐亡的十二位君主中,憲宗、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及昭宗八帝皆由宦官擁立。

憲宗及敬宗更被宦官殺害。

君主既由宦官廢立,宦官遂得以左右朝政,操縱國事。

由此可見,唐代君主最初以宦官為統治工具,借他們來爭奪鞏固權位,但是最後君主竟「受制家奴」。

宋代

中央集權政策

(1)宋代立國後,即推行中央集權政策。

試分析其原因。

宋代結束了唐末藩鎮割據及五代十國分裂的局面,推行了一系列集權中央的政策。

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1.防範篡位:

五代十國是一個武人主政和跋扈的時代,是唐末藩鎮割據的延續,大大威脅到穩固的皇權。

五代十國的君主多以簒奪的方式得位,而趙匡胤本身為後周的禁軍將領,以「陳橋兵變」而得位,所以他深切了解到軍人跋扈對皇權的威脅。

為防軍將擁兵專擅和篡弒奪位,進一步提高君權,趙匡胤乃推行中央集權政策。

2.消除割據:

唐末藩鎮割據,節度使勢力坐大,下開五代十國分裂的局面。

唐末藩鎮擁兵自重,賦稅不上中央,擅立留後,形成割據之勢。

宋代一統天下,便實行中央集權政策,以提高中央制衡地方的能力,防範地方勢力的再現,去除尾大不掉之弊。

3.維護國祚:

唐代藩鎮割據,中央大權旁落,最後唐室亡於節度使之手。

五代國祚短促,戰亂頻仍;十國享祚雖較長,但呈分裂之局。

於是,宋代推行中央集權政策,既打擊武人地位,又防範地方力量滋長,從以維持國家統一,並締造長治久安的盛勢。

總括而言,鑑於唐末藩鎮割據及五代十國分裂的歷史教訓,為了穩定政權和防範國家分裂,宋代才施行中央集權政策。

(2)試述宋代「重文輕武」、「強榦弱枝」中央集權政策的內容。

為糾正唐末五代以來的弊端,宋代的治國政策有以下兩方面:

其一,重文輕武;其二,強榦弱枝。

現就各項措施分述如下:

1.重文輕武

1.廣開科舉:

科舉及第者參加殿試後立即授官,大大增加科舉及第的名額;屢試不第者恩賜科舉及第出身,以籠絡文人。

2.以文人掌軍事:

以文人出任樞密使、統軍及出替離任之節度使,使武將不能專權。

2.強榦弱枝

政治方面

1.分割相權:

設中書省、樞密院、三司使分掌行政、軍事及財政歸,宰相無權過問國家的軍事及財政。

三者直接向皇帝負責。

2.加強監察:

分設獨立的御史台和諫院來監察彈劾文武百官,直接向皇帝負責,並有「不殺言官」之諭。

3.控制地方:

(1)在州、縣之上設十五路,有帥、漕、憲及倉四監司,分掌地方政務,全由中央委派。

(2)知州管一州之民政,另設通判監視牽制知州。

地方政令須由通判副署,方能生效,通判又可直接向中央舉報州內各事。

此外,州之軍事由權知軍州事管轄,財政由轉運使管轄,知州無權過問。

軍事方面

1.杯酒釋兵權:

宋太祖即位後,聽從趟普之策,解除石守信、高懷德、及王審琦等禁軍將領之兵權,之後由交太祖之弟趙匡義掌理禁軍,以防止「陳橋兵變」歷史重演。

2.削弱節度使的權力:

宋代規定凡節度使來朝即遷他處,調離原地,使其失去原有的憑籍。

另外,舊有節度使如有死亡出缺,悉以文人取代,進一步削弱軍人的權力。

3.整頓軍隊:

挑選身強力壯、武藝不凡者充任禁軍,守衞中央;質素較差之士兵,則編為廂兵,留守地方,以削弱地方軍力。

4.行更戍法:

由於地方兵力薄弱,宋室乃令禁軍戍守重要的邊鎮,每三年換防一次,但換兵不換將,使「兵不專將,將不知兵」,防止將領擁兵作亂。

5.以文人掌軍事:

以文人出任樞密使使、統軍及出替離任之節度使,使武將不能專權,壓抑軍人地位。

財政方面

1.收回財權:

為削弱地方力量,下令各州所收賦稅,除必需支出外,其餘一律解送京師,使財權收歸中央。

2.設轉運使:

十五路上之轉運使,負責督促及解送各州所收之賦稅,扭轉了唐末五代節度使掌握地方財政的局面。

從上文種種措施可見,宋代皇權大大提高,皇帝掌握了全國行政、軍事及財政大權,削弱了地方勢力,又大大減低軍人的地位。

(3)試分析宋代中央集權政制之利弊(或影響)。

宋代懲唐末五代之失,推行了一連串中央集權的政策。

那些政策中,有一些帶來了良好的影響,但也有一些引致很大的後患。

先述利處方面。

1.鞏固政權,維持統一:

太祖集權中央,透過四監司、知州、通判及權知軍州事等官職,中央控制了地方的民政、軍事及財政的權力,根除了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跋扈的弊處,使全國得以統一。

2.消弭篡位之風氣:

太祖解除了禁軍將領的兵權,消除了禁軍權重的積習,消弭了五代以來將士擁立君主的風氣,使宋室政權更加穩固。

3.文教興盛:

宋代重文輕武,禮待文人,造成濃厚讀書風氣,因此學者輩出,書院興起,學術發達。

再述弊處。

1.事權不專,政風腐敗:

宋代相權分割,政出多門,使相權低落,政治上難有作為。

而且,宋代諫官的權力大大提高,可隨意彈劾,令大臣受到諸多制肘,最後導致行政效率降低。

2.地方力量過份薄弱:

地方事事須聽令中央,施政困難,故無積極建樹。

另外,地方既無餘財,又乏軍力,一旦遇事,便無力應變。

3.軍力不足,外患嚴重:

宋代行更戍法,戍邊禁軍遷調頻仍,耗費巨大;換邊時調兵不調將,令兵將之間產生隔膜,軍隊難成勁旅。

加上,宋代重文輕武,由文人掌軍事,令軍隊質素更差。

軍事方面弊病叢生,故引致北宋外患嚴重。

總結來說,宋代中央集權政策對鞏固政權最為有利,受惠者只是君主,但大大犧牲了國家的行政效率、地方發展及邊區安全,令北宋長期積弱不振。

明代

君主集權

(1)試述明太祖的君主集權措施。

元末群雄中,明太祖朱元璋脫穎而出,推翻元朝暴政,再次建立了漢族政權。

他為了鞏固政權,乃推行君主集權措施。

現將其詳情列述如下:

1.廢除宰相:

明太祖以宰相胡惟庸謀反,廢中書省,罷去宰相,其規定以後的君主不可設立宰相。

自此,全國政務由六部總管,直接向皇帝負責。

其後,太祖以政事繁重,輔弼無人,乃置殿閣大學士,以備顧問。

2.設立三司:

明太祖於地方推行行省制,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擦使司及都指揮使司,分掌各省民政、刑法及軍事,使地方三權分立,各不相屬,直隸中央。

此舉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有助鞏固君權。

3.加強監察:

明太祖在中央設都察院彈劾百官,又設六科給事中監察六部。

地方上,他派遣十三道御史巡視地方官吏。

此外,更設立錦衣衛,負責偵察臣民,捕殺叛逆,對付異己,由太祖直轄,成為天子耳目。

4.分封諸王:

元亡,但蒙古人力量仍然存在,於是明太祖重行封建,先後分封兒孫二十五人於各地。

諸王各擁軍隊,一部分鎮守邊疆,鞏衛國防,其餘則駐守內地,以屏藩王室。

5.與文字獄:

明太祖出身寒微,且秉性猜忌多疑,往往以臣下奏章中的字句羅織成罪,掀起獄案,濫加殺戳。

太祖乃藉此壓制文士,提高君威。

6.誅殺功臣:

明太祖深恐功臣位高專橫,跋扈難制,是以每每借故誅殺功臣,元勳宿將極少倖免,功臣如李善長、徐達等均遭殺戮。

7.凌辱大臣:

明太祖規定,大臣覲見必須跪對。

若有忤旨、偶有過失或觸怒君主者,即施以廷杖、鞭笞之刑。

以上種種集權政策,的確有助鞏固君主地位和穩定政治局勢。

不過,此等政策也有弊端,令明代的政治更形黑暗。

(2)試分析明太祖推行君主集權政策產生的流弊。

元末群雄中,明太祖朱元璋脫穎而出,推翻元朝暴政,再次建立了漢族政權。

他為了鞏固政權,乃推行君主集權措施。

可是,明太祖的君主集權政策也引致了很多流弊。

現簡述如下:

1.宦官亂政:

太祖廢宰相,令軍國大權集於帝王一身。

在國事繁重和君主輔弼乏人的情況下,賢明之君主尚能應付;倘若繼位的君主昏庸無能,宦官便有機會干預政事,令明代朝政敗壞。

2.宗室之亂:

太祖恢復封建,給予諸侯王地方政治、軍事及財政大權,引致後來宗室諸王擁兵跋扈,導致明成祖「靖難之變」及多次骨肉相殘之禍亂。

王室變亂,自然影響國家穩定。

3.政風因循:

太祖厲行君主集權,恣意殺戳及羞辱大臣,大大摧殘士氣。

大臣地位地降,動輒得咎,故大多因循苟且,不思進取。

另外,錦衣衛之濫權捕殺,亦令朝中大臣士氣不振,人才凋零。

4.國無善政:

太祖種種君主集權政策,一方面壓抑臣民,另一方面提高君威,加強君權。

帝王權重,於是國家興亡全繫於君主一人之手。

明成祖以後,嗣位君主多無政治上的才能,難以治國,故明代內政漸趨衰落。

由此可見,明太祖的集權政策,雖然有助鞏固君主地位和穩定政治局勢,但是也令明代的政治更形黑暗。

清代

鴉片戰爭

(1)簡述清初限制對外貿易的重要措施。

中國地大物博,物資不假外求,故此認為對外貿易可有可無。

加上,中國自詡為「天朝大國」,每每視對外貿易為恩賜。

由是,在華貿易的外商受到了各種限制。

現將清廷對外商的各項限制介紹如下:

1.限制通商口岸:

清初實施海禁,斷絕對外貿易。

康熙收復台灣後,清廷始開放海禁,容許廣州、漳州、寧波和雲台山四口通商。

乾隆時,由於外商糾紛日多,管理不便,遂下令獨留廣州為通商口岸。

於是,外商在華貿易的發展受到極大的障礙。

2.設置外貿公行:

清廷設置「公行」,專責代政府統制對外貿易。

乾隆後期,清廷定行商名額十三家,只限設於廣州。

政府此舉,乃欲「以官制商,以商制夷」。

3.限制外商活動:

外商在華的活動受到極大的限制。

外商必須在特設之商館歇息,一切交涉事宜,均要由行商代達。

此外,外商不得自由出入廣州、不准坐轎遊河、不可聘用中國人為傭僕、禁止結交其他華人、不可攜帶婦女家眷等。

4.加重外貨稅收:

外國商船入口,手續繁複。

而且,除法定繳付之船鈔、貨稅之外,行商和官吏常常巧立名目,任意加徵,使外商不堪其擾。

以上種種限制外商的措施,令外商非常不滿。

其時,外商在華貿易的大部分,逐漸為英人所得,英商由是強烈要求英國政府以外交途徑來改善通商貿易。

這情況掀起了鴉片戰爭的戰幔。

(2)試述林則徐在廣州禁煙的概況。

鴉片戰爭,起源於中、英兩國間的貿易糾紛及林則徐之禁煙行動,是近代史上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一場重大戰役。

現將林則徐在廣州禁煙的概況簡述如下:

1.禁運鴉片:

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清廷已下令禁止輸入鴉片。

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外商到達廣州必須具結聲明沒有帶運鴉片。

不過,外商偷運鴉片入華的活動從未禁絕。

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湖廣總督林則徐獲委仕為欽差大臣,赴廣州查禁鴉片。

他勒令外商呈繳所有鴉片,並要求外商具結,聲明不再偷運鴉片,否則「人即正法,貨盡沒官」。

2.虎門銷煙:

那時,外商交出的鴉片共20283箱。

美、葡商人俱已具結,只有英國商務總監義律拒絕從命。

林則徐將繳得鴉片,於虎門悉數銷毀,並且下令斷絕英商一切供給,逼使英人全撤退至澳門。

英商向英廷報告此事,英國政府遂計劃以武力解決糾紛。

林則徐禁煙銷煙,令英國失去了賴以扭轉對華貿易入超的憑藉,使中、英兩國關係破裂。

在雙方關係惡劣的情況下,鴉片戰爭一觸即發。

(3)試說明鴉片戰爭的背景及導火線。

鴉片戰爭,起源於中、英兩國間的貿易糾紛及林則徐之禁煙行動,是近代史上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一場重大戰役。

現將鴉片戰爭的背景簡述如下:

1.貿易衝突:

中國地大物博,物資不假外求,故此認為對外貿易可有可無。

加上,中國自詡為「天朝大國」,每每視對外貿易為恩賜。

由是,清廷對在華貿易的外商加上各種限制。

其時,外商在華貿易的大部分,逐漸為英人所得,英商由是強烈要求英國政府以外交途徑來改善通商貿易。

英國屢次派使者謁見清帝,要求改善貿易關係,但均不得要領,甚至與清廷發生衝突,令中英之間產生矛盾。

2.鴉片荼毒:

英商大量輸入鴉片,令中國社會產生了吸食鴉片的歪風。

當時,吸食鴉片者有平民、官員及官兵等,以致國人的健康及社會風氣大受影響,軍隊的作戰能力也大大削弱了。

道光皇帝派林則徐到廣州查禁鴉片,中英雙方便因外商具結問題而引起衝突,英方終以武力解決糾紛。

3.白銀外流:

英國向中國大量傾銷鴉片,使中英貿易不平衡,導致中國白銀外流。

當時,對外貿易及稅收均以白銀計算,白銀外流遂引致通貨膨脹和貨幣貶值,最終令國家經濟受損,人民生活困苦。

中、英兩國之矛盾因以上各項因素而日益加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