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论著.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826119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0.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论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论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论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论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论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论著.docx

《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论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论著.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论著.docx

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论著

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論著

一、台灣方面(1979-2002)

通論(史)

王鳳喈(34/56):

中國教育史。

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田培林(民42):

教育史。

臺北市,正中。

余書麟(民49):

中國教育史。

臺北市,臺灣師大出版組。

余書麟(民68):

中國教學法史緒論,國教世紀,15卷3-5期。

余書麟(民76):

中國教學法史。

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伍振鷟(民71):

中國大學教育發展史。

臺北市,三民。

伍振鷟(民85):

中國教育史論叢。

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文蔚(民75):

我國歷代教育及其發展,民主憲政,57卷10-11期,頁21-4。

李弘祺(民89):

中國傳統教育與二十一世紀:

文字傳統與宗教性的倫理。

當代,153期,114-123頁。

周愚文(民90):

中國教育史綱。

台北,正中。

胡美琦(民71):

中國教育史。

臺北市,三民。

徐宗林、周愚文合著(民86):

教育史。

臺北市,五南。

陳道生(民67):

我國教育史選介上,教育資料集刊,3期,頁261-8。

陳道生(民68):

我國教育史選介續,教育資料集刊,4期,頁273-282。

高明士(民88):

中國教育制度史論。

台北,聯經。

國立編譯館(民71):

師專教育史,台北,中華。

國立編譯館(民71):

教育史,台北,正中。

趙汝福(民74):

試編中國教大事年表及其釋義,台中師專學報,14期,頁1-58。

斷代史

李弘祺(民69):

宋代教育散論,台北:

東昇。

弘祺(民82):

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台北:

聯經。

陳槃(民72):

春秋時代的教育上下,大陸雜誌,67卷4-5期。

高明士(民60):

五代的教育,大陸雜誌,43卷6期。

明士(民69):

唐代的釋奠及其在教育上的意義,大陸雜誌,61卷5期。

袁冀(民69):

十三世紀蒙人的教育,大陸雜誌,22卷12期,頁32-5。

陳粵人(民66):

西周教育管窺,收於楊亮功等:

中國教育史研究,台北,漢苑。

黃文樹(民89):

論明末教育,人文與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0卷5期,頁109-123。

黃明喜(民90):

漢代文教政策形成的思想軌跡,孔孟月刊,40卷1期,頁18-25。

賈馥茗(民74),東周以前的教育狀況,台師大教研所集刊,27輯。

賈馥茗(民79),東周的教育及學術思想

(一),台師大教研所集刊,31輯。

賈馥茗(民80),東周的教育及學術思想

(二),台師大教研所集刊,32輯。

賈馥茗(民81),東周的教育及學術思想(三),台師大教研所集刊,33輯。

賈馥茗(民82),東周的教育及學術思想(四),台師大教研所集刊,34輯。

賈馥茗(民83),東周的教育及學術思想(五),台師大教研所集刊,35輯。

教育制度

方豪(民64):

明末傳入的西洋教育,東方雜誌,復刊8卷11,頁32-9。

李震(民70):

春秋時代文武合一的教育,中華文化復興月刊,頁38-44。

宋錫正(民67):

唐堯的政教,台灣教育,332期,頁64。

金洪仲(民88):

唐代學制與經學關係之研究。

文化中文所碩士論文。

林孟宗(民70):

清代教育制度之研究,新竹師專學報,7期,頁53-94。

林孟輝(民87):

清代台灣學校教育與儒學教化研究,成大中文碩士論文。

邱錦昌(民71):

明代教育制度之研究,政大學報,45期,pp151-81。

高明士(民66):

唐代學制之淵源及其演變,台大歷史學報,4期。

高明士(民73):

唐代東亞教育圈的形成,台北:

國立編譯館。

高明士(民88):

中國教育制度史論。

台北,聯經。

張明貴(民79):

明代學校體制與生徒入仕的途徑與意義,東方雜誌,復刊第23卷8期,頁36-41。

程運(民66):

兩宋學校制度研究,收於楊亮功等:

中國教育史研究,台北,漢苑。

楊吉仁(民59):

三國兩晉學校教育與選士制度,台北:

正中。

楊吉仁(民62):

北魏漢化教育制度之研究,台北:

正中。

楊承彬(民66):

漢代教育研究,收於楊亮功等:

中國教育史研究,台北:

漢苑。

楊承彬(民66):

魏晉代教育研究,收於楊亮功等:

中國教育史研究,台北:

漢苑。

楊承彬(民67):

秦漢魏晉南北朝教育制度,台北:

台灣商務。

劉亮(民75):

漢代教育制度概述上下,東方雜誌,19卷12期,20卷1期。

賈馥茗(民90)先秦教育史:

中國文化與教育的源流。

台北,五南。

太學(國子監)

丁榕萍(民65):

明代國子監研究,花蓮師專學報,8期,頁1-19。

王建秋(民51):

宋代太學的應試資格,大陸雜誌,24卷12期,pp20-9。

王建秋(民54):

宋代太學與太學生,台北:

中華學術著作獎助金委員會。

王建柱(民68):

從辟雍的形制與意象論教育環境的精神品質,師大校友月刊,184期,pp9-10。

伍振鷟(民47):

漢代之太學,台師大教研所集刊1輯,pp145-8。

伍振鷟(民49):

唐代國子監隸六學考,台師大教研所集刊3輯,pp271-80。

伍振鷟(民51):

宋代太學三舍法,台師大教研所集刊5輯,pp79-86。

伍振鷟(民72):

中國大學教育發展史,台北:

三民。

朱重聖(民60):

宋代太學學風與國運的關係,文化史研所碩士論文。

朱重聖(民65):

宋代太學發展的五個重要階段,宋史研究集,第8輯。

林麗月(民64):

明代的國子監生,台師大史研所碩士論文。

林慧瑜(民78):

淺論我國大學教育發展史,國民教育,29卷11、12期,pp54-68。

張梅燕(民68):

明太祖設置國子監及其作用,文化史研所碩士論文。

郭紀青(民88):

淺談宋代的大學教育,社會科教育研究,4期,頁49-98。

傅鴻森(民79):

明代之國子監—規制、教育設施與學風,台師大教研所碩士論文。

黃振球(民48):

中國固有大學之演進,台師大教研所碩士論文。

黃振球(民48):

中國固有大學之演進,台師大教研所集刊2輯。

蘇慕洵(民71):

漢代太學之探討,今日教育,41期,pp23-8。

葛紹歐(民88):

宋代國子祭酒初探,宋史研究集第29輯。

台北:

國立編譯館。

蕭啟慶(民83):

大蒙古國的國子學,蒙元史新研,台北:

允辰。

地方學校

丁淑萍(民91):

明代社學之研究。

台師大教育系碩士論文。

王惠琛(民91):

清代台灣府縣廳學的設立與發展,南台科技大學學報。

吳智和(民80):

明代的儒學教官,台北:

學生。

林子勛(民54):

宋代地方教育的發展,華岡學報2期。

林孟輝(民88):

清代台灣學校教育與儒學教化研究。

成大中文所碩士論文。

周愚文(民79):

宋代的州縣學—設置、經費與師資之探討,台師大教研所博士論文。

周愚文(民85):

宋代的州縣學,台北:

國立編譯館。

梁庚堯(民88):

宋代的義學,台大歷史學報。

趙鐵寒(民58):

宋代的州學,教育文摘,14卷7期,pp1-6。

葛紹歐(民73):

宋代地方學校職事考,史學評論,8期。

葛紹歐(民73):

宋代四川地區的州縣學,台師大歷史學報,12期。

葛紹歐(民76):

宋代湖州的文教,台師大歷史學報,15期。

葛紹歐(民77):

宋代徽州的文教,收於國際宋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文大。

劉子健(民58):

略論宋代地方官學與私學的消長,宋史研究集第四輯。

台北:

國立編譯館。

蔡嘉麟(民87):

明代的衛學教育。

文化歷史所碩士論文。

潘朝陽(2001):

明清台灣儒學論。

台北,學生書局。

蘇雲峰(民74):

宋代海南的教育,國際中國邊疆學術論文集。

簡蕙瑩(民88):

明代的儒學教育。

中正史研所文所碩士論文。

官學

李弘祺(民82):

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台北:

聯經。

別必亮(民88):

論清代傳統中央官學的變遷,孔孟月刊,38卷2期,頁31-7。

周瑞玉(民80):

唐代教育的特色,訓育研究,29卷4期,pp33-9。

周愚文(民74):

北宋的三次教育改革,台師大教研所碩士論文。

周愚文(民75):

北宋的三次教育改革,台師大教研所集刊,28輯,頁201-223。

張正藩(民66):

我國教育史上之官學私學與書院(上、下),反攻。

黃冬富(民88):

唐代中央官學的書法教育。

美育,105期,頁15-28。

劉德美(民64):

清代地方學官制度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選舉

方炳林(民49):

魏晉南北朝之九品中正制,台師大教研所集刊,3輯。

李昭毅(民90):

魏西晉選舉制度問題與對策之研究。

中正歷史所所碩士論文。

楊吉仁(民59):

三國兩晉學校教育與選士制度,台北:

正中。

科舉

王文娟(民82):

明代科舉考試之研究,高師大教研所碩士論文。

王惠琛(民78):

清代台灣科舉制度的研究,成大史語所碩士論文。

王道成(民79):

科舉史話,台北:

國文天地。

王德昭(1988):

清代科舉制度研究,香港:

中文大學。

沈淦(民88):

清代科場拾趣,孔孟月刊,37卷8期,頁38-41。

沈忱農(民52):

科舉制度與元清之興亡,政治評論,10卷11期,pp22-4。

沈兼士(民84):

中國考試制度史,台北:

台灣商務。

吉浩東(民81):

高麗朝科舉制度受唐宋科舉制度之影響,台師大教研所碩士論文。

朱沛蓮編著(民72):

清代鼎甲錄,台北:

台灣中華。

李正富(民52):

宋代科舉制度之研究,台北:

政大教研所。

李淑芬等(民74):

唐代的館學與貢舉,傳習,3期,頁99-115。

李則芬(民77):

唐代科舉與朋黨(上下),東方雜誌,21卷11、12期。

李弘祺(民64):

宋代教育及科舉散論,思與言,13卷1期,pp15-27。

李弘祺(民71):

科舉--隋唐至明清的考試制度,收於鄭欽仁主編:

立國的宏規—中國文化新論制度編,台北:

聯經。

李弘祺(民82):

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台北:

聯經。

李雄揮(民81):

清代參加科舉考試者的身份限制之研究,東師語文學刊。

金中樞(民53):

北宋科舉制度研究(上),新亞學報,6卷1期,pp205-81。

金中樞(民53):

北宋科舉制度研究(下),新亞學報,6卷2期,pp163-242。

金中樞(民67):

北宋科舉制度研究續(上),成大歷史學報,5期。

金中樞(民68):

北宋科舉制度研究(下),成大歷史學報,6期。

金中樞(民69):

北宋科舉制度研究再續(上),成大歷史學報,7期。

金中樞(民71):

北宋科舉制度研究再續(下),成大歷史學報,9期。

金中樞(民):

北宋科舉正賜第人員任用制之形成初考,成大歷史學報。

金中樞(民82):

北宋科舉正賜第人員任用制之形成續考,新亞學報。

金中樞(民82):

北宋科舉正賜第人員任用制之形成三考,成大歷史學報。

尚永亮(民89):

科舉之路與宦海浮沈。

台北:

文津。

周彥文(民86):

論歷代書目中的制舉類書籍,中國書目季刊。

林奇賢(民77):

科舉制度中的明清知識份子—資料庫之製作與分析,台師大教研所碩士論文。

林孟輝(民90):

澎湖文石書院學約析論。

澎湖縣文化局季刊,25卷。

林麗月(民81):

科場競爭與天下之公:

明代科舉區域配額問題的一些考察,師大歷史學報。

林瑞翰(民68):

宋太祖至仁宗朝鄉貢考,台大歷史學報,6期。

林瑞翰(民69):

宋太祖至仁宗朝鄉貢續考,台大歷史學報,7期。

卓遵宏(民62):

唐代進士與政治。

師大歷史所碩士。

柯敏菁(民83):

科舉在清代小說中的運用,台大中研所碩士論文。

高明士(民73):

隋代的教育與貢舉上下,大陸雜誌,69卷4、5期。

高明士(1999):

隋唐貢舉制度,台北:

文津出版社,1999。

洪德旋(民81):

中國考試制度史,台北:

考試院。

倪天蕙(民80):

科舉考試制度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光武學報。

徐志平(民88):

明末清初話本小說對科舉度之批判,嘉義技術學院學報。

唐瑞裕(民85):

清咸豐朝戊午科順天相試弊案始末,國立編譯館館刊。

施清廉(69):

清代之科舉制度及廢止始末,今日教育,38期,頁101-112。

張上翡(民82):

宋人筆記所見北宋科舉制度之研究,中正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

陳光榮(1981):

唐代科舉制度之研究,文大政治所碩士論文。

陳正茂(民81):

淺論太平天國的科舉制度,光武學報。

陳恩明(民82):

論科舉試詩與唐詩發展的關係,國文天地。

陳瑞忠(民75):

唐代選士制度研究,高師大教研所碩士論文。

陳雪妹(民68):

清代科舉制度,教育文粹,8期,pp115-21。

陳雪麗(民88):

唐代科舉考試面面觀,嘉市文教,53期,頁10-4。

侯紹文(民59):

論中國科舉制度的建立,教育與文化,389-390期,pp7-16。

論文。

陶晉生(民91):

從宋代詩詞看科舉,歷史月刊。

黃光亮(民65):

清代科舉制度之研究,台北:

嘉新水泥。

黃國樞(民82):

談中國的科舉制度,孔孟月刊。

楊紹旦(民80):

清代考選制度,台北:

考選部。

楊樹藩(民57):

元代科舉制度,政大學報,17期,pp99-120。

楊樹藩(民58):

宋代貢舉制度,宋史研究集,4輯。

蒲彥光(民91):

宋代科舉時文研究—經義文體初探,中國海專學報。

詹瑋(1996):

科舉制度中的作弊與防弊措施,東南學報,19期。

鄧嗣禹(民66):

中國考試制度史,台北:

學生。

甯慧如(民85):

北宋進士科考試內容之演變,北縣:

知書房。

甯慧如(民85):

側寫北宋進士科考試內容屢經更革的本質,建國學報。

葛紹歐(民82):

略論唐宋的科舉制度,中等教育。

蔡雪麗(民58):

唐代文官考選制度。

台大政治所碩士論文。

蔡淑娜(民83):

科舉時代癡情女子負心漢故事研究,逢甲中研所碩士論文。

賈志揚(民84):

宋代科舉,台北:

東大。

鄭世興(民47):

唐代科舉考試制度,台師大教研所集刊,1輯。

劉子健(民59):

宋代考場弊端--兼論士風問題,宋史研究集,5輯。

劉兆璸(民67):

清代科舉,台北:

東大。

劉聿新(民80):

太平天國考試制度,大陸雜誌,82卷6期,頁1-11。

劉祥光(民85):

時文稿:

科舉時代的考生必讀,近代中國研究通訊。

劉祥光(民89):

印刷與考試:

宋代考試用參考書初探,政大歷史學報。

劉澤民(民89):

道光己亥恩科舉人楊占鰲二三事,台灣史蹟。

葉虹汝(民91):

宋人小說中的科舉歷程。

政大中文教學碩士論文。

葉憲峻(民89):

唐代科舉制度之建立,台中師院學報,14期,頁213-227。

廖隆盛(民77):

古代的考試,國文天地,4卷7期,頁37-9。

謝浩(民84):

科舉論叢,台中:

台省文獻會。

董立夫(民79):

明代進士之研究,政大政治所碩士論文。

董挽華(民63):

從聊齋志異的人物看清代科舉制度和訟獄制度,台大中研所碩士論文。

羅至田(1995):

科舉制度的廢除與四民社會的解體—一個內地社會鄉紳眼中的近代社會變遷,清華學報,24卷4期。

羅龍治(民60):

進士科與唐代文學的與社會,台大中研所碩士論文。

關木石(民80):

科舉春秋,選才,2卷1-2期。

鄺健行(民83):

唐代律賦對科舉考試的黏附與偏離,新亞學術集刊。

鄺健行(民88):

科舉考試文體論稿:

律賦與八股文。

台北:

台灣書店。

蕭啟慶(民88):

元延祐二年與五年進士輯錄,台大歷史學報。

蕭啟慶(民89):

元朝史新論,元代科舉與菁英流動:

以元統元年進士為中心,台北:

允辰。

蕭啟慶(民89):

元至順元年進士輯錄,文史哲學報。

蕭啟慶(民89):

元代蒙古色目進士背景的分析,漢學研究。

蕭啟慶(2001):

〈元朝南人進士分布與近世區域人才昇沉〉,收於蕭啟慶主編:

《蒙元地歷史與文化:

蒙元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學生書局。

戴麗霜(民86):

北宋科舉與文學之研究,嶺東學報。

顏進雄(民83):

「十二街前樓閣上,卷簾誰不看神仙」--神仙在唐代科舉文化中地特殊運用,中國文化大學學報。

蘇伯強(民75):

唐代進士與黨爭,文大史研所碩士論文。

書院

王啟宗(民76):

台灣的書院,台北:

台灣省新聞處。

王啟宗(民78):

台灣的書院,台北:

文建會。

王崇峻(民82):

明代書院講學的研究,台師大史研所碩士論文。

王鎮華(民75):

書院教育與建築,台北:

故鄉。

朱漢民(1993):

中國的書院,台北:

台灣商務。

朱琴輝(民91):

中國古代書院及其藏書,古今藝文,28卷3期。

李正治(民84):

中國書院教育哲學之研究,淡江中研所碩士論文。

李貴榮(民84):

從清代漳南書院看顏元的教育改革,台灣教育,539期,pp43-5。

呂仁偉(民69):

浙江書院研究,台師大史研所碩士論文。

吳眉靜(民89):

近五十年來台灣地區關於宋代書願研究的回顧,史耘,6期,頁1-16。

吳萬居(民80):

宋代書院與宋代學術之關係,台北:

文史哲。

(民74,政大中文所碩士論文)

俞惠滿(民84):

元代福建書院之研究,成大史研所碩士論文。

邱兆偉(民56):

宋代書院教育之成因,台灣教育輔導月刊,17卷2期,pp12-6。

邱兆偉(民56):

宋代書院教育之規制考,今日教育,11期,pp21-3。

邱兆偉(民56):

宋代書院教育之沿革,今日教育,12期,pp11-6。

金洪仲(1991):

唐代學制與經學之關係研究,文大中文所碩士論文。

周杏芬(民84):

朱熹與書院研究,政大中文所碩士論文。

林孟輝(民88):

從書院學規看清代台灣書院的儒學教育宗旨,孔孟月刊,37卷6期,頁10-9。

林智偉(民91):

武夷書院文化以朱熹教育思想為中心的考察,花師民間文學所碩士。

俞惠滿(民84):

元代福建書院之研究,成大歷史系碩士論文。

洪志遠(1995):

形狀文法的意義描述系統初探--以台灣傳統書院建築為例,東海建築所碩士論文。

洪煥椿(民69):

明清間之浙江三大書院,東方雜誌,復刊13卷9期,頁54-7。

郭紀青(民85):

宋代書院特色及其對教育的影響,台中師院學報,10期,211-242。

張正藩(民62):

清代書院略述,國立編譯館館刊,2卷3期,pp223-34。

張正藩(民65):

我國書院之起源與發展,反攻,404期,pp4-11。

張正藩(民66):

我國教育史上之官學私學與書院(上、下),反攻,

張正藩(民68):

我國書院史料,反攻。

422期,pp4-10。

張正藩(民68):

中國書院之興起與發展,海外學人,80期,pp43-6。

張正藩(民68):

書院講學對學術的影響,反攻,425卷,pp4-7。

張正藩(民70):

中國書院制度考略,台北:

台灣中華。

張婓怡(民86):

元代江南書院的發展,清大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淑雅(民69):

清末廣東四大書院的研究,台師大史研所碩士論文。

陳旻志(民84):

中國書院教育哲學之研究,淡大中文系碩士論文。

陳道生(民47):

中國書院教育新論,台師大教研所集刊1輯,pp113-38。

陳記新(民60):

從教育觀點析論宋代書院制度,學記,3期,pp75-124。

陳雯怡(民85):

由官學到書院從制度與理念的互動看宋代教育的演變,台大史研所碩士論文。

孫彥民(民52):

宋代書院研究,政大教研所碩士論文。

章柳泉(民74):

中國書院史話,台北:

學海。

郭紀青(民88):

淺談南宋書院名師的教育觀,台中師院學報,13期,頁283-321。

盛朗西(民66):

中國書院制度研究,台北:

華世。

賀廣如(1993):

江右王學及其相關書院之研究,台大中研所碩士論文。

許世穎(民85):

清代台灣書院之研究,市立師院初教所碩士論文。

黃秋月(民89):

從程端禮分年讀書日程探究傳統書院學習計畫,台師大教育系碩士論文。

黃晴文(民74):

中國古代書院制度及其刻書探研,東吳中文所碩士論文。

鄧洪波(民89):

明代書院藏書目錄提要,書目季刊,33卷3期,頁95-100。

胥端輔(民49):

王湘綺與尊經書院,台灣教育輔導月刊,10卷1期,pp27。

辜瑞蘭(民65):

中國書院刊刻圖書考,中央圖書館館刊,pp27-44。

費海璣(民54):

宋代書院新考,現代學苑,1卷10期,pp21-4。

葉鴻麗(民62):

宋代書院教育之產生及其影響,國立編譯館館刊,2卷3期,pp195-222。

葉鴻麗(民66):

宋代書院教育之特色及其組織,淡江學報,15期pp57-79。

趙汝福(民61):

中國書院制度,台中師專學報,2期,pp37-56。

趙映林(民89):

古代書院發展略述,中國文化月刊,246期,頁1-13。

諸煥燦(1996):

姚江書院志略與姚江書院,大陸雜誌,93卷2期。

劉伯驥(民67):

廣東書院制度,台北:

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委會。

蔡淑閔(民90):

王陽明與書院,孔孟月刊,40卷二期,頁22-30。

謝雪屏等(民74):

宋代的官學與書院,傳習,3期,頁76-98。

蘇啟明(1997):

台灣古書院小史,歷史文物,7卷4期。

羅肇錦(民89):

清代台灣。

書院童蒙教本與教學理念,台灣源流,17期,頁115-128。

私學

李弘祺(民71):

絳帳遺風私人講學的傳統,收於林慶彰主編:

浩瀚學海--中國文化新論,台北:

聯經。

高明士(民60):

唐代私學的發展,台大文史哲學報,20期,pp219-289。

劉子健(民58):

略論宋代地方官學與私學的消長,宋史研究集第四輯。

台北:

國立編譯館。

蒙學/小學

丁淑萍(民91):

明代社學之研究。

台師大教育系碩士論文。

王建堯(民88):

唐代啟蒙教材之探討,中國文化月刊。

王建堯(民90):

宋代啟蒙教材之探討,中國文化月刊。

王華婷、洪惠如、莊崑謨(民89):

千家詩蠡探,語文教育通訊,19期,頁59-74。

王靜珠(民84):

淺談中國幼兒教育的發展史,幼兒教育年刊,8期,pp91-103。

江隆安、林秀英(民89):

幼學瓊林初探,語文教育通訊。

呂雅雯(民90):

世說新語所呈現之魏晉神童群象研究。

台大中文所碩士論文。

宋新民(民79):

敦煌寫本識字類蒙書研究,文大中文系博士論文。

宋健行(民90):

傳統啟蒙教材的鄉土教育意涵—以千金譜與台灣三字經為例,國教輔導。

周慶華(民88):

歷代啟蒙教材中兒童觀念的演變及其意義,孔孟月刊。

林文寶(民71):

歷代啟蒙教育地位之研究,台東師專學報,10期,pp227-53。

林文寶(民72):

歷代啟蒙教材初探,台東師專學報,11期,pp1-122。

林文寶(民79):

通古才足以變今傳統啟蒙教育鳥瞰,國文天地,6卷4期。

林文寶(民86):

歷代啟蒙教材初探,台北,萬卷樓。

林隆盛(民79):

敦煌所藏的童蒙讀物,國文天地,6卷4期。

林隆盛(民9):

敦煌童蒙讀物分類初探,東吳文史學報,8號。

宋新民(1991):

敦煌寫本識字類蒙書研究,文大中文所碩士論文。

宋健行(民90):

我國傳統啟蒙教材研究。

花師國教所碩士論文。

周愚文(民85):

宋代兒童的生活與教育,台北:

師大書苑。

周愚文(民84):

宋代的小學教育,台師大教研所集刊36輯,pp107-41。

張心愷(民88):

明清時代蒙學師教所啟導之文化典範與應世智能。

台灣大史研所碩士論文。

張錦婷(民90):

敦煌寫本思想類啟蒙教材研究。

台師大教育系碩士論文。

國立編譯館(民52):

過去簡易啟蒙讀物與現行國民學校教科書之比較研究,教育與文化,305期,pp24-33。

曾蕙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