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卷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823637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卷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卷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卷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卷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卷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卷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

《高三语文卷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卷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卷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

高三语文卷MicrosoftWord文档

高考语文模拟卷

出题人:

李家慧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Ⅰ卷和Ⅱ卷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号、班级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冷眼看热词

“热词’’是指来源于突发事件或社会现象,经过形象、鲜明和恰当的隐喻性总结,让人们更深刻地记住关键信息的公共焦点词语。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热词”已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新潮网络语言。

“打酱油”“俯卧撑”乃至“被XX”之类的热词从词语本身找不到任何流行的理由,而且这些词语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瞬间爆发。

显然这类热词不像以往的许多网络语言那样因词语本身的娱乐性得以流行,大多是因突发的社会事件传播而得以派生,而且这类词几乎无一例外具有较多的政治讽刺意味,反映的是社会“杯具”何其多,人们认为这是中国政治走向更加民主的一种方式,是中国网络政治化的一种体现。

中国的改革开放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进入深水区,政治改革尤其步履维艰。

在这种现状下,网络的政治化可以说是公众表达的常规通道堰塞而造成的政治话语溢出现象。

而网络的确为当代中国民众提供了一种新的政治表达可能,有人因此乐观地预言网络将成为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建设进程的重要力量。

可实际上,人们上网发表意见可能是自由的,但信息如何传播却完全由不得自己,各类网络运营者操控着网络信息的传播。

热词的出现使得网络传播形势有了一些改观。

一个本来难以扩大影响的社会信息,由于被人从中提炼出具有讽刺性乃至黑色幽默意味的隐喻词语而产生了“陌生化”的情景效果,随即因为网上读者的关注和分享而成为口头禅并被强力传播,进而迅速走红成为热词。

显然,热词热起来的社会学原因在于网民自发形成的积极介入态度。

在网络日益被运营者操控的形势下,这种对传播的主动介入可以说是普通网民对“被传播”现实的一种反抗。

热词之所以会“热”,也和它的接受环境分不开。

在媒体自身权威性不够却又面对公众质疑时,许多“专家”和“权威机构”常常会冒出来强化信息的权威性。

弱势的普通民众当然无法与“专家”“权威机构”对抗,但一些陌生词语“被XX”——“被就业”“被代表”“被平均”等,却凭着机智的反调破坏了媒体操控者的意图。

普通民众对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的不信任是热词走红的社会环境,但热词并非只是消极的拒绝。

许多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重视的案例显示,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社会关怀的激情。

这种激情来自每个网民个人的直觉和判断,来自一个人内在的同情心和正义感。

当然,信息的不对称使网民个人的判断无法完全避免错误和偏见,但这并不影响这种社会关怀的舆论价值。

这种激情的存在证明,社会上尽管充斥着欲望和不公正,但人们的心灵深处仍然有良知。

无论如何,热词的大量出现已成为中国式网络的特色景观,热词将作为有影响力的社会表情符号构成我们这个时代的记忆。

1.下列关于“热词”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热词”是一种新潮网络语言,它的出现被认为与中国政治走向更加民主有关。

B.“热词”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从本身找不到任何理由就瞬间爆发。

C.“打酱油”、“被XX”之类“热词”的流行,与词语本身是否有娱乐性无关。

D.一个社会信息被人有意加工而产生“陌生化”的情景效果后,才会成为“热词”。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能在网上自由地发表意见,但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受各类网络运营者的操控,这些意见的传播是不自由的。

B.具有讽刺意味的“被传播”,表现出了主动介入传播的普通网民对网络运营者操控网络信息传播的一种反抗。

C.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能使某些案例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的重视,还可使人感受到网民社会关怀的激情。

D.传播热词的网民所展现出的社会关怀的舆论价值,不会由于其个人判断出现错误和偏见而受到影响。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热词的出现和流行表明,政治改革进入深水区和网络为中国民众提供一种政治表达可能之间存在着联系。

B.从热词的接受环境看,某些媒体操纵者强化信息权威性的意图,常常会被随后出现的热词凭着机智的反讽破坏。

C.当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得到普通民众的信任后,热词就会逐渐变“凉”并最终淡出人们的视野。

D.热词在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现象有着中国特色,热词本身所体现的时代特点也会留在人们的记亿中。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也。

少为亲人赵伯符所知。

谦年十七,伯符为豫州刺史,引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

父忧去职,客居历阳,躬耕以养弟妹,乡里称其敦睦。

宋江夏王义恭闻之,引为行参军,历仕大司马、太宰二府。

出为句容令,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

泰始初,事建安王休仁,休仁以为司徒参军,言之明帝,擢为明威将军、巴东、建平二郡太守。

郡居三峡,恒以威力镇之。

谦将述职,敕募千人自随。

谦曰:

“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

何烦兵役,以为国费。

”固辞不受。

至郡,布恩惠之化,蛮獠怀之,竞饷金宝,谦慰喻而遣,一无所纳。

及掠得生口,皆放还家。

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

郡境翕然,威信大著。

视事三年,征还为抚军中兵参军。

元徽初,迁梁州刺史,辞不赴职,迁越骑校尉、征北司马府主簿。

建平王将称兵,患谦强直,托事遣使京师,然后作乱。

及建平诛,迁左军将军。

齐初,为宁朔将军、钱唐令,治烦以简,狱无系囚。

及去官,百姓以谦在职不受饷遗,追载缣帛以送之,谦却不受。

每去官,辄无私宅,常借官空车厩居焉。

永明初,为冠军长史、江夏太守,坐被代辄去郡,系尚方。

顷之,免为中散大夫。

明帝将废立,欲引谦为心膂,使兼卫尉,给甲仗百人,谦不愿处际会,辄散甲士,帝虽不罪,而弗复任焉。

出为南中郎司马。

东昏永元元年,迁囗囗大夫。

天监六年,出为辅国将军、零陵太守,已衰老,犹强力为政,吏民安之。

先是,郡多虎暴,谦至绝迹。

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

谦为郡县,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收入常多于邻境。

九年,以年老,征为光禄大夫。

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

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

高祖笑曰:

“朕使卿智,不使卿力。

”十四年,诏曰:

“光禄大夫孙谦,清慎有闻,白首不怠,高年旧齿,宜加优秩。

可给亲信二十人,并给扶。

”谦自少及老,历二县五郡,所在廉洁。

居身俭素,床施蘧除屏风,冬则布被莞席,夏日无帱帐,而夜卧未尝有蚊蚋,人多异焉。

年逾九十,强壮如五十者,每朝会,辄先众到公门。

力于仁义,行己过人甚远。

从兄灵庆常病寄于谦,谦出行还问起居。

灵庆曰:

“向饮冷热不调,即时犹渴。

”谦退遣其妻。

有彭城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舆送谦舍,谦开厅事以待之。

及融死,以礼殡葬之。

众咸服其行义。

十五年,卒官,时年九十二。

(节选自《梁书·孙谦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丸引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干:

才能

B且躬耕以养弟妹躬:

亲自

C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宾:

归顺

D至郡,布恩惠之化布:

宣告

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孙谦为政清廉的一组是()(3分)

①谦慰喻而遣,一无所纳②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

③治烦以简,狱无系囚④每去官,辄无私宅

⑤已衰老,犹强力为政⑥居身俭素,夏日无帱帐

A.①②④B.①④⑤C.②③⑥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谦十七岁开始任职,离任后客居历阳,从事耕作来供养弟妹,乡里称赞他淳厚友爱。

后升任二郡太守,他对待蛮夷采用安抚政策,境内安定,威信卓著。

B.孙谦任钱唐令时操守廉洁,不受馈赠。

由于没有私人住宅,离任时只能借住在官府空车库里。

明帝想将他引为亲信,因为他不愿意而被迫放弃这一想法。

C.孙谦任零陵太守时,虽然年纪已老,仍勤于职守,受到官员民众欢迎。

在担任郡守县令期间,常鼓励督责蚕桑养殖,努力发展农业生产,收人多于邻境。

D.孙谦一生,历任二县五郡长官,处处廉洁奉公,以身作则。

九十岁后,每次朝见聚会,他总是先于别人到达;遵奉仁义之道,身体力行也远远超过别人。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

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

译文:

(2)有彭城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輿送廉舍,谦开厅事以待之。

译文: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陇头吟

王维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馀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

[注]①陇头吟:

乐府旧题,题目一作《边情》。

②太白:

金星,古人认为它主兵象,可预知战事。

③典属国:

汉代掌管藩属国家事务的官,品位不高‘

(1)这首诗层次鲜明,情感富于变化,请你结合前八句诗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5分)

(2)结尾两句用了苏武的典故,在表述中有一处细节极为感人,请指出并加以分析。

(5分)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或取诸怀抱,;或因寄所托,。

(王羲之《兰亭集序》)

(2)引壶觞以自酌,。

倚南窗以寄傲,。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

(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个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作另一大题内,不得选作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老海棠树

史铁生

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桠,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

……

  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

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

“就不说下来帮帮我?

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

”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

奶奶又说:

“我求过你吗?

这回活儿紧!

”我说:

“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艺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

”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这当儿就呆呆地张望——从粉白的花间,一直到无限的天空。

  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

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

“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

没见我忙不过来吗?

”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

奶奶生气了:

“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糊弄?

”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莱一边说:

“我就一辈子给你们做饭?

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

”这回是我不再吭声。

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眼,又会有一阵子愣愣的张望。

  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

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刷啦——刷啦——,院子里的人都还在梦中。

那时我大些了,正在插队,从陕北回来看她。

那时奶奶一个人在北京,爸和妈都去了干校。

那时奶奶已经腰弯背驼。

刷啦刷啦的声音把我惊醒,我赶紧跑出去:

“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

”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

“咳,你呀!

你还不懂吗?

我得劳动。

”我说:

“可谁能看得见?

”奶奶说:

“不能那样,人家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

”她扫完了院子又去扫街。

“我跟您一块儿扫行不?

”“不行。

  这样我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要补花,不让自己闲着。

有爸和妈养活她,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

她的成分随了爷爷算地主。

虽然我那个地主爷爷三十几岁就一命归天,是奶奶自己带着三个儿子苦熬过几十年,但人家说什么?

人家说:

“可你还是吃了那么多年的剥削饭!

”这话让她无地自容。

她要用行动证明。

证明什么呢?

她想着她未必不能有一天自食其力。

奶奶的心思我有点懂了:

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名正言顺的工作呢?

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就是那老海棠树下屡屡的迷茫与空荒。

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

得跟上时代。

  所以冬天,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

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磨擦着窗棂。

奶奶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

在《奶奶的星星》里我写过:

她学《国歌》一课时,把“吼声”念成了“孔声”。

我写过我最不能原谅自己的一件事:

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

“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

”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

“您学那玩艺儿有用吗?

您以为把那些东西看懂,您就真能摘掉什么帽子?

”奶奶立刻不语,唯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

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

“奶奶!

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但在我的印象里,奶奶的目光慢慢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甚至一切有形,飘进黑夜,飘过星光,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和空荒……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

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

“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奶奶,和一棵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是因为海棠树见证了奶奶疼我、爱我的许多往事,让我难以忘记。

B.“我永生的痛悔”中之所以“痛悔”,是我以前一直没有理解奶奶,现在理解了,却再也没有机会弥补了,因而后悔莫及。

C.爷爷三十多岁就死了,奶奶自己带着三个孩子苦熬过几十年,但仍被人说成是剥削分子,这让奶奶无地自容,是因为奶奶的确吃了几十年剥削饭。

D.文中对海棠树的描绘,给文章增添了美感,同时“海棠树”也是文章的线索。

E.“我就一辈子给你们做饭?

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

”奶奶常做家务,太辛苦了,已经不耐烦了

(2)、文章写了奶奶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6分)

(3)、文章反复写奶奶在海棠树下张望,她张望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

(4)、人们的经历和情感总是和时代紧密相连的,怎么评价奶奶以及奶奶的遗憾与时代的关系,请尝试谈谈自己的看法。

(8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一个人守在四大文明交汇点

 18年里,维吾尔族青年热合曼只有一个“伙伴”,可如今,这个唯一的“伙伴”也消失了。

 

    “伙伴”是块石头。

    一次巡查时,热合曼发现了这座山峰,“那分明是一个人啊!

细长的鼻子,厚厚的嘴唇……”更令他惊喜的是,石头的脑袋正对石窟,像一个守护神。

    “我有伴了!

”热合曼如同发现新大陆,此后的每一天,这个寂寞的男人都要和它打个照面。

    可这种惺惺相惜的感觉只维持了几个年头。

如同许多易风化的砂岩一样,“伙伴”太脆弱了,一场风沙之后,头部轰然倒塌,只留下三角形的庞大身躯孤独地矗立着。

    方圆几公里内,又剩下热合曼一人。

    没人能想象他的生活。

18年间,热合曼独自守护着新疆库车县的克孜尔尕哈石窟。

这座建于公元6世纪的石窟,距离县城12公里,周围一片灰白的风蚀雅丹地貌,鲜有植被,远离人烟,至今未通水、电。

    库车,古称“龟兹”,季羡林曾说,世界四大文明(古印度、希腊罗马、波斯、汉唐)在世界上唯一的交汇之处,就在龟兹。

为保护文物,石窟至今未正式对外开放,参观者需经新疆龟兹研究院批准,由工作人员带领进入。

    石窟共有编号洞窟54个,窟内有精美的壁画。

每天清晨,热合曼都要沿着山坡,逐一检查每把门锁是否锁好,清扫门前沙土,再沿着石窟外围陡峭的崖壁巡查一圈,查看是否有陌生的脚印,远眺是否有人、车的踪影。

    里外一圈走下来,需要3个小时,接下来,就是漫长的等待,等待参观团的游人,等待黑夜。

有一年冬天,连续89天,他没有等到一个参观团。

    最难熬的是黑夜。

晚上,当夜幕降临,热合曼点燃煤油灯,打开半导体收音机,直到听到这个屋里唯一的“电器”发出没有节目的“吱吱”声,才渐渐入睡。

    一个人的生活太寂寞,从不爱跳舞的热合曼开始伴着收音机播放的乐曲在黑夜独自舞动。

    每两个月一次,研究院工作人员会抱来一大口袋旧报纸。

在那之后的十天内,伴着煤油灯,热合曼每晚会把每张报纸的新闻从头看到尾,虽然最远他只去过乌鲁木齐,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对广东深圳、上海浦东的兴趣。

    “我喜欢看大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生活变化,我觉得会慢慢影响这里,石窟周围的环境肯定也会越来越好的!

”热合曼说。

    在那个连续89天没有参观团和送报员到来的冬天,热合曼开始了痛苦的失眠,常常到早晨五六点才有倦意,闭眼睡上3小时。

    时间长了,他渐渐摸索出一个方法,在太阳落山前沿着石窟外围快速走一圈,一个半小时后,身体会感到疲惫,如果还睡不着,就再继续走上两三个小时,“身体累了就能快些入睡”。

    “一个人时那种渴望见到人的焦急无法用言语表达。

”热合曼用生硬的普通话说,他每天都会站在石窟最高处向周围眺望,看是否有旅游车的踪影。

    当第90天到来时,终于迎来了参观团的游客。

然而,热合曼预想不到,因为长时间不与人交流,他已经害怕说话了。

    为保护这些1500岁的佛教壁画,每个编号洞窟都安了两把锁,热合曼拿一把钥匙,参观团导游带一把,只有两人同时在场,才能打开洞窟大门。

    导游带团来时,热合曼除了告知注意事项禁止拍照外,不再多说一个字。

他总是拿着钥匙默默地开门,默默地跟在后面,或者蹲在墙根等待。

很少有人注意到他,与他攀谈。

    每天,他总是默默地照顾老一代守护者种植的两棵榆树,这是方圆几公里内唯一的绿色。

弟弟热西提每周一次用毛驴车驶过坑洼的戈壁滩,从6公里外的村子拉来一油桶自来水,热合曼仅给自己留够日常用水,剩余的全部用于浇灌榆树。

    热合曼说,自己“形成了和一望无际的戈壁一样的性格,孤独且自闭”。

    “很少有人能够耐住寂寞!

”在新疆龟兹研究院工作了19年的副院长赵莉说,“但每次来石窟时,热合曼都在那儿默默地守着。

    为管辖的十余个石窟寻找守护者,曾让新疆龟兹研究院伤透脑筋,热合曼的一个前任,苦熬3个月后,就不见了踪迹。

    1993年9月,研究院找到了村民眼中“老实可靠”的热合曼。

那时,热合曼只有21岁,高中刚毕业,浓眉大眼,爱说爱笑,世代务农的父亲为儿子感到高兴,“那可是为国家工作啊!

”虽然每月工资只有200元钱,且要24小时守着。

    那时的热合曼可是另一副模样,是个有干劲的热情小伙儿。

    热合曼喜爱绿色,他想改变这片只零星地生长耐旱针状植物的亘古荒漠。

    “这里应该能变成一片花园的!

”面对常给自己送饭送水的父亲和弟弟,热合曼认真地提议。

    他已经考察过附近几公里外的一个工厂,品尝过果实,“那里种的桃树结出的桃很甜,这里肯定也能行!

    种树,需要大量的水。

热合曼决定挖一口直径1.5米的井,当年冬天12月,在小屋前的空地上,父子三人开始实施计划。

    虽然是零下20多摄氏度的天气,热合曼用铁锨和十字镐挖土时却只穿一件棉衫,还直喊热。

第一天就挖了近80厘米,第二天,50厘米,第三天,40厘米,越往下挖,夹杂着岩石的砂土越发坚硬,没几天,开掘岩石的十字镐就被震弯了……

    井越挖越深,需要把三个长木梯绑在一起才能到底,到了来年5月,热合曼看到30米深的土层依然没有任何湿润的痕迹后,只好宣布放弃。

    挖井计划唯一的好处是,他们用铲出的砂土修了一条石子路,参观团的车辆经过时搅起的漫天黄沙似乎能变得小些。

    但热合曼仍然不愿放弃“花园”。

    家人从村里挖了上百棵胳膊粗细的桑梓树、桃树和榆树苗,还有葡萄,热合曼开始挖坑种树,并规划出浇水的沟渠,农忙间隙,父亲和弟弟用毛驴车往返于郁郁葱葱的村庄和枯黄干渴的荒漠,一车车地运水。

    这些鲜嫩的枝叶竟在一天清晨引来了一群黄羊,它们啃食着葡萄藤的枝叶。

热合曼开心极了,大呼“稀客”!

因为,除了猫头鹰和蛇,石窟很难见到别的动物。

    然而,石窟群的地面已经饥渴了上千年,它贪婪地吮吸着这来之不易的清水。

入夏,石窟像一个大蒸笼,地表温度达42摄氏度以上,不仅烤死了所有的树苗,还让热合曼喂养的30只小鸡陆续断气。

怕哥哥一个人太寂寞,弟弟从村里牵了一条狗,谁知连狗都害怕这荒凉之地,挣开链子逃跑了。

    从此之后,热合曼不再登高远眺工厂的那片桃树林,“看了太生气了!

    荒漠里,又剩下了热合曼和两棵榆树。

    种种努力无望后,热合曼曾经多次有过想走的念头。

村里人常常嘲弄他:

“一片戈壁滩,没水没电,守在那儿真是傻子!

”“给我每月五千块钱我都不干!

    其实,到了1995年,热合曼的月工资才涨到四百元。

连老父亲也开始劝他:

“跟表哥去工厂干吧,赚钱多,也不用这么孤单。

    荒漠中,他一次次温习给领导的告别语。

    没想到,猜出心事的新疆龟兹研究院的领导却抢在了前面,“热合曼,我们知道你有想法,现在院里条件差有困难,再坚持一下,以后国家对文物保护的投入会越来越多的!

”他被感动了。

    刚来时,望着几个光秃秃的大土包,热合曼也没想过会“一直待下去”。

可时间久了,跟在导游和专家后面听多了。

“土包”在热合曼心中越发宝贵。

他跟专家学会了起甲、空鼓、酥碱等一些专业术语,还能通过敲击洞窟墙壁发出声音的不同来判断壁画是否受损。

    他爱上了这里,走不掉了。

他对石窟熟悉得就像恋人。

春天刮沙尘暴,声音大得就像很多只狗在嚎叫,漫天黄沙,1米内的道路都看不清,但这丝毫难不倒他,他对54个洞窟再熟悉不过,脑中想着方位、数着台阶走。

只是,这种天气,摸完50多把锁后,常常是4小时以后了。

    他几乎成了“土人”,眉毛、头发、胡须上灰蒙蒙一片。

今年春天,他就遭遇了5场沙尘暴。

    夏天,是他最喜爱的季节,虽然石窟上方少雨,但雨水降落,把僵硬结块的沙土打湿,这是最干净的季节。

    由于地处盐水沟的河坝,还要提防洪水的侵袭。

2009年,库车连降三天三夜大雨, 洪水5天未退,食物和水都吃光了,守护在山坡的热合曼只好拿出一个月前剩下的、已经硬成木板状的两个馕,用榔头敲碎,泡着洪水充饥。

    常有世界各地来的游人夸奖他“在茫茫戈壁中守着国家文物,你非常了不起”。

一名已来35次的日本教师说:

“你的工作很光荣,死后可以升天堂!

” 

    可在亲人眼里,热合曼却显得有些不近人情。

18年来,身为长子的热合曼从没帮家里做过农活,没为父母买过任何物品,甚至连返回6公里外的家都是一种奢侈。

1998年,热合曼结婚了,两年后,妻子向他咆哮:

“没水没电,连衣服都洗不了!

”离他而去。

    “我必须24小时在岗,我保护着国家的宝贝呢!

”热合曼说。

    2006年,热合曼从临时工转为一名正式的文物保护工作者。

有一次,他听到专家说,1500年前至少有400个和尚在克孜尔尕哈石窟生活,他就开始遐想:

“那么多和尚在这里生活,石窟前一定流淌着小河,且水草丰美,要不他们吃什么啊?

    “只要有水有电,赶我都不走!

”热合曼说。

这个简单的愿望预计明年可以实现。

明年,石窟将引进监控设备,陪伴热合曼18年的煤油灯和蜡烛将遭淘汰。

“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也许会是最后一份!

”常年的风沙让39岁的热合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