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党群人事处).docx

上传人:j*** 文档编号:30799569 上传时间:2023-10-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党群人事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党群人事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党群人事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党群人事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党群人事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党群人事处).docx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党群人事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党群人事处).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党群人事处).docx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党群人事处)

榕职院人〔2008〕2号

关于开展向袁隆平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

机关党委,各党支部:

近日,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广大知识分子和无党派人士中广泛开展向袁隆平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统发[2007]19号),省委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和市委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及市委教育工委分别转发了通知,并就学习活动进行了安排。

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指示精神,现遵照通知要求,结合实际,就我院开展向袁隆平同志学习活动通知如下:

一、深刻认识开展向袁隆平同志学习活动的重要意义

袁隆平同志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杰出的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

袁隆平同志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科技工作者,立志解决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五十多年如一日,凭着顽强的毅力和决心,全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科学研究。

他带领科技攻关项目组,突破了“水稻没有杂种优势”的理论禁区,提出了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使中国水稻产量不断迈上新台阶。

从1978年杂交水稻开始推广至今,我国已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60多亿亩,每亩平均增产20%以上,增产6亿多吨,仅每年增产的稻谷就可养活7000多万人。

杂交水稻的推广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

袁隆平同志先后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和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家级重大奖励和荣誉,还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粮农组织等十多项国际奖励和荣誉。

今年7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作出重要指示,要在广大知识分子、无党派人士中开展向袁隆平同志学习的活动。

为此,中央和省委、市委组织、宣传、统战等部门决定,在广大知识分子和无党派人士中广泛开展向袁隆平同志学习活动。

开展这一活动,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自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为指导,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院正值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关键时期,因此,开展向袁隆平同志学习活动,对于坚定广大教职员工立足岗位完成工作目标任务的信念,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鼓舞干事创业斗志和干劲,促进学院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认真学习袁隆平同志的精神和品质

袁隆平同志是杰出的无党派代表人士。

他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他关注民生、贴近群众,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和改革发展大局积极参政议政、献计出力,为统一战线事业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袁隆平同志是我国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

他献身科学、顽强拼搏、勇于创新,不断以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巨大成就造福人类。

他品德高尚、淡泊名利、团结协作、甘为人梯,桃李满天下,赢得广泛的赞誉。

在他身上真实生动地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学习袁隆平同志,就是要学习他胸怀祖国、一心为民的坚定信念;学习他同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真诚合作的思想风范;学习他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学习他不畏艰辛、执着追求、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学习他严于律己、淡泊名利、团结协作的高尚情操。

广大教职员工要以袁隆平同志为榜样,自觉肩负国家和时代赋予的使命,肩负起建设学院、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在学院党政的领导下,为完成以“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构建和谐校园为中心的各项工作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开展向袁隆平同志学习活动的要求

各党支部要高度重视,把开展向袁隆平同志学习的活动作为教育广大教职员工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主题的教育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引导广大教职员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精神,继承和发扬老一代无党派人士的优良传统,增强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各党支部要紧密联系实际,把开展向袁隆平同志学习活动同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结合起来,认真组织、精心安排,通过多种形式迅速掀起向袁隆平同志学习的热潮,在全院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要在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上,要求每位教职员工按照岗位工作职责要求,认真排查不足,进行系统总结,写出学习心得和体会,使学习活动取得扎实效果,并将学习情况及时报送到党群人事处。

附件:

袁隆平同志先进事迹

二00八年一月七日

附件:

袁隆平同志先进事迹

【简历】

袁隆平(YuanLongping,1930.9—  )籍贯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生于北京。

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代神农”、“米神”等。

袁隆平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

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

1980-1981年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

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

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

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71年至今任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人物事迹】

   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绿色革命”的大潮中,涌现出一位攻下“杂交水稻”难题的科技新星,这就是被外国人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袁隆平祖居江西省德安县城南郊,世代务农,其父袁兴烈读书求学,任过小学校长,后又谋生在外,并投身抗日战争。

隆平的母亲高小毕业,任过教师,常以多读书、求进取、做好事的思想教育孩子。

   袁隆平1930年9月1日出生于北平(今北京),幼年正值“9•18”事变,日本侵华,并逐步侵占华北和中国内地。

隆平一家和全国千千万万同胞一样过着逃难生活,曾易地湖北、湖南、四川三省的几十个地方。

国破家亡的中国人民遭受日本侵略军空袭,尸横遍野。

这些悲惨景象,给袁隆平童年的心底,留下深深的民族创伤,也在他脑海里产生了一串串的问号:

为什么中国百姓如此被人欺侮,任人宰割?

为什么外国强盗在中国如此横行霸道?

面对国破家亡的严酷现实,使袁隆平从小就立志:

要做一个使中国富强、不受外国强盗欺侮的人。

   袁隆平在当时的大后方重庆上的高小和初中。

他学习不愿死记硬背,喜欢思考,善于提问,从思考中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

他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兴趣爱好广泛,学会多种姿势游泳,可以横渡长江。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随父亲迁回汉口上高中,曾获汉口赛区男子自由泳冠军。

1948年,隆平又随父迁到南京,并在南京中大附中读完了高中全部课程。

   高中毕业以后,考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成为隆平全家议论的焦点。

他父亲希望他通过上大学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

隆平自己却在中学阶段就对生气盎然的花草、果木和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对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慈善的母亲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经过家庭民主协商,最后让孩子自己做主,于是袁隆平义无反顾地报考重庆一所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

   1949年11月,重庆解放了。

袁隆平上的农学系,经合并、调整,成为农业部所属的全国重点高等农业大学。

1953年夏,结束了大学学习生活,他服从分配,到湖南省偏僻的安江农校任教,开始了他长达19个春秋的教学生涯。

   袁隆平教学十分认真,教一门,钻一门,爱一门。

他教外语,效果良好,还刻苦自学,不断提高听、写、阅读水平,可以不带字典阅读英、俄文资料。

    进校第二年,他又调到遗传育种教研组,教授生物学、作物栽培、遗传育种农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他深感以前学得不深,既已任教,就边教边学,边学边教,教学相长。

    1954年,他教普通植物学。

他下苦功夫,从构成植物体的最小单位——细胞的构造开始,到根、茎、叶、花、果的外部形态,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遗传特性等等,进行系统的学习研究。

为了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的微观构造,他刻苦磨练徒手切片技术。

几百次,上千次,一直到能在显微镜下得到满意的观察结果为止。

   在备课中,他经常提出各种问题自考自答。

他走出课堂,来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

他深有体会地说:

“即使浅显的问题,如果教师本身钻得不深不透,也不可能把课讲好!

   1959年,袁隆平进入“而立”之年,也是他走上教学岗位的第七个年头。

国庆前夕他以“我的十年”为题,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思想与业务两个方面进行了解放后10年来的回顾总结:

“党的10年教育,使我明确了人生真谛。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确是人生最大的光荣和义务。

”同时,他还向党和人民立下誓言:

“要做到政治挂帅,红专并进。

   在教学当中,袁隆平不满足于仅当一名合格的中专老师,还想在农业科研上搞出点名堂来。

1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一边教学,一边科研,教学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

    50年代,生物教学中主要向学生讲米丘林、李森科的遗传学说,他就按照其理论进行无性杂交、嫁接培养、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试验,把月光花嫁接在红薯上、西红柿嫁接在马铃薯上、西瓜嫁接在南瓜上,得到一些奇花异果,但并没有得到经济性状优良的无性杂交种。

这引起他的沉思,并决心扩大视野,另辟蹊径。

    到60年代,他从阅读外文杂志中获悉,欧美的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

他就开始大胆地向学生传授染色体、基因学说,讲杂种优势利用在作物育种中的广阔前景,自己也开始向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方面探索。

1960年受到天然杂交稻株启示后,在育种方法上他由采用系统选育法,转变到水稻雄性不育研究课题上来。

从1964年在大田中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到1966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第一篇重要论文,就是他坚持一边教学,一边从事科研的丰硕成果。

   “文化大革命”中袁隆平利用被批斗的空隙,仍专心研究水稻雄性不育,在不利条件中争得了从事科研活动的机会。

    在漫长的19年教学生涯中,袁隆平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

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使他创造了不平凡的农业科技成果。

【杂交水稻之父】

    1960年罕见的天灾人祸,带来了严重的粮食饥荒,一个个蜡黄脸色的水肿病患者倒下了……隆平的5尺之躯也直接经历了饥饿的痛苦。

    袁隆平目睹了严酷的现实,他辗转反侧不能安睡。

他想起旧社会,人民受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受战争的痛苦,缺衣少食,流离失所。

今天,人民当家作主,但仍未摆脱饥饿对人们的威胁。

他决心努力发挥自己的才智,用学过的专业知识,尽快培育出亩产过800斤、1000斤、2000斤的水稻新品种,让粮食大幅度增产,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

    袁隆平赞成这样一个公式:

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

    他依据对遗传学已有的较深的认识,对试验田里的退化植株仔细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不仅论证“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天然杂交稻”,而且从其第一代的良好长势,充分证明水稻也存在明显的杂交优势现象,试验结果使他确信,搞杂交水稻的研究,具有光明的前景!

    可是,杂交水稻是世界难题。

因为水稻是雌雄同花的作物,自花授粉,难以一朵一朵地去掉雄花搞杂交。

这样就需要培育出一个雄花不育的稻株,即雄性不育系,然后才能与其他品种杂交。

这是一个难解的世界难题。

袁隆平知难而进,他认为,雄性不育系的原始亲本,是一株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株,也能天然存在。

中国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子资源,是水稻的自由王国,“外国没有搞成功的,中国人不一定就不能成功”。

    袁隆平迈开了双腿,走进了水稻的莽莽绿海,去寻找这从未见过、而且中外资料没见过报道的水稻雄性不育株。

时间一天天过去,袁隆平头顶烈日,脚踩烂泥,驼背弯腰地、一穗一穗地观察寻找。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第14天发现了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

袁隆平欣喜若狂。

    1964年6月到1965年7月,他和妻子邓则,又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

成熟时,分别采收了自然授粉的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种子。

经过两个春秋的试验和科学数据的分析整理,撰写出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1966年《科学通报》第17卷第4期上。

文中还预言,通过进一步选育,可以从中获得雄性不育系、保持系(使后代保持雄性不育的性状)和恢复系(恢复雄性可育能力),实现三系配套,使利用杂交水稻第一代优势成为可能,将会给农业生产带来大面积、大幅度的增产。

这篇重要论文的发表,被一些同行们认为是“吹响了第二次绿色革命”的进军号角。

    又经过8年历经磨难的“过五关”(提高雄性不育率关、三系配套关、育性稳定关、杂交优势关、繁殖制种关),到1974年配制种子成功,并组织了优势鉴定。

1975年又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获大面积制种成功,为次年大面积推广作好了种子准备,使该项研究成果进入大面积推广阶段。

    1975年冬,国务院作出了迅速扩大试种和大量推广杂交水稻的决定,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一年三代地进行繁殖制种,以最快的速度推广。

1976年定点示范208万亩,在全国范围开始应用于生产,到1988年全国杂交稻面积1.94亿亩,占水稻面积的39.6%,而总产量占18.5%。

10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面积12.56亿亩,累计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以上,增加总产值280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群众交口称赞靠两“平”解决了吃饭问题,一靠党中央政策的高水平,二靠袁隆平的杂交稻,人们用朴实的语言,说出了亿万中国农民的心里话。

    随着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和在全国大面积推广,袁隆平名声大震。

在成绩和荣誉面前,袁隆平公开声称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是“三个有余、三个不足”,即“前劲有余、后劲不足;分蘖有余,成穗不足;穗大有余,结实不足”,并组织助手们,从育种与栽培两个方面,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20世纪80年代初期,面对世界性的饥荒,袁隆平心中再一次萌发了一个惊人的设想,大胆提出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课题,试图解决更大范围内的饥饿问题。

    1985年,袁隆平以强烈的责任感发表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探讨》一文,提出了选育强优势超高产组合的四个途径,其中花力气最大的是培育核质杂种。

可是多年的育种实践,却没有产生出符合生产要求的组合。

他便果断迅速地从核质杂种研究中跳了出来,向新的希望更大的研究领域去探索。

    袁隆平凭着丰富的想象、敏锐的直觉和大胆的创造精神,认真总结了百年农作物育种史和20年“三系杂交稻”育种经验,以及他所掌握的丰富的育种材料,于1987年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高瞻远瞩地设想了杂交水稻的二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三系法为主的器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

这是袁隆平杂交水稻理论发展的又一座新高峰。

    在袁隆平的战略思想指引下,继湖北石明松1973年在晚粳农垦58自然群体中发现一株不育的光敏核不育材料之后,1987年7月16日,李必湖的助手邓华风,在安江农校籼稻三系育种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

历经两年三代异地繁殖和观察,该材料农艺性状整齐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了100%,不育期在安江稳定50天以上,并且育性转换明显和同步。

这一新成果,为杂交水稻从“三系法”过渡到“两系法”开拓了新局面。

关于水稻“无融合生殖”研究的进展,也使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研究的前景,充满必胜信心。

    随着杂交水稻在世界各国试验试种,杂交稻已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

袁隆平近年来,先后应邀到菲律宾、美国、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埃及、澳大利亚8个国家讲学、传授技术、参加学术会议或进行技术合作研究等国际性学术活动19次。

自1981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成果在国内获得建国以来第一个特等发明奖之后,从1985~1988年的短短4年内,又连续荣获了3个国际性科学大奖。

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说:

“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袁隆平,从湖南省偏僻的安江农校里走来,从一个山村中等农校的青年教师,成长为举世瞩目的名人,登上了“杂交水稻之父”的宝座。

杂交水稻研究事业方兴未艾,正朝着袁隆平新的战略设想的方向迅猛发展!

【艰辛研究路】

    1960年袁隆平从一些学报上获悉杂交高粱、杂交玉米、无籽西瓜等,都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生产中。

这使袁隆平认识到:

遗传学家孟德尔、摩尔根及其追随者们提出的基因分离、自由组合和连锁互换等规律对作物育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于是,袁隆平跳出了无性杂交学说圈,开始进行水稻的有性杂交试验。

    1960年7月,他在早稻常规品种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与众不同的水稻植株。

第二年春天,他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上年发现的那个“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杂交稻”。

他想:

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着“天然杂交稻”,只要我们能探索其中的规律与奥秘,就一定可以按照我们的要求,培育出人工杂交稻来,从而利用其杂交优势,提高水稻的产量。

这样,袁隆平从实践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为自花传粉植物而无杂种优势的传统观念的束缚。

于是,袁隆平立即把精力转到培育人工杂交水稻这一崭新课题上来。

    在1964年到1965年两年的水稻开花季节里,他和助手们每天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低头弯腰,终于在稻田里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

经过两个春秋的观察试验,对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较丰富的认识,他根据所积累的科学数据,撰写成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科学通报》上。

这是国内第一次论述水稻雄性不育性的论文,不仅详尽叙述水稻雄性不育株的特点,并就当时发现的材料区分为无花粉、花粉败育和部分雄性不育三种类型。

从1964年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算起,袁隆平和助手们整整花了6年时间,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仍然没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100%的不育系来。

袁隆平总结了6年来的经验教训,并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不育现象,认识到必须跳出栽培稻的小圈子,重新选用亲本材料,提出利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的新设想。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袁隆平带领助手李必湖于1970年11月23日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一株雄花败育株,并用广场矮、京引66等品种测交,发现其对野败不育株有保持能力,这就为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随后的“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给杂交稻研究带来了新的转机。

   是将“野败”这一珍贵材料封闭起来,自己关起门来研究,还是发动更多的科技人员协作攻关呢?

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野败”奉献出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

   1972年,农业部把杂交稻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组成了全国范围的攻关协作网。

1973年,广大科技人员在突破“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基础上,选用1000多个品种进行测交筛选,找到了1000多个具有恢复能力的品种。

张先程、袁隆平等率先找到了一批以IR24为代表的优势强、花粉量大、恢复度在90%以上的“恢复系”。

    1973年10月,袁隆平发表了题为《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这是我国水稻育种的一个重大突破。

紧接着,他和同事们又相继攻克了杂种“优势关”和“制种关”,为水稻杂种优势利用铺平了道路。

    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学者布朗抛出“中国威胁论”,撰文说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到时谁来养活中国,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短缺和动荡危机?

这时,袁隆平向世界宣布:

“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其实,袁隆平早有此虑。

早在1986年,就在其论文《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中提出将杂交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发展阶段,即育种程序朝着由繁至简且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从杂种优势水平的利用上分为品种间、亚种间和远缘杂种优势的利用三个发展阶段,即优势利用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

根据这一设想,杂交水稻每进入一个新阶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将把水稻产量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

1995年8月,袁隆平郑重宣布:

我国历经9年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可以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

正如袁隆平在育种战略上所设想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确实表现出更好的增产效果,普遍比同期的三系杂交稻每公顷增产750-1500公斤,且米质有了较大的提高。

至今,在生产示范中,全国已累计种植两系杂交水稻1800余万亩。

目前,国家“863”计划已将培矮系列组合作为两系法杂交水稻先锋组合,加大力度在全国推广。

    1998年8月,袁隆平又向新的制高点发起冲击。

他向朱总理提出选育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课题。

朱总理闻讯后非常高兴,当即划拨1000万元予以支持。

袁隆平为此深受鼓舞。

在海南三亚农场基地,袁隆平率领着一支由全国十多个省、区成员单位参加的协作攻关大军,日夜奋战,攻克了两系法杂交水稻难关。

经过近一年的艰苦努力,超级杂交稻在小面积试种获得成功,,有关专家对48亩实验田的超级杂交水稻晚稻的实测结果表明:

水稻稻谷结实率达95%以上,稻谷千粒重达27%以上,每亩高产847公斤。

这表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又取得“四大突破”:

目前超级杂交水稻晚稻亩产量高;稻谷结实率高;稻谷千粒重高;筛选出适合华南地区种植的两个中国新型香米新品种。

在场的专家和科技人员对这位卓越科学家取得的新成功而欣喜不已。

这标志中国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再次超越自我,继续领跑世界。

目前,超级杂交稻正走向大面积试种推广中。

【野败】

   1970年秋季,袁隆平带领他的学生李必湖、尹华奇来到海南岛崖县南红农场进行研究试验,向该场技术员与工人调查野生稻分布情况。

11月23日上午,该场技术员冯克珊与李必湖在南红农场与三亚机场公路的铁路桥边的水坑沼泽地段,找到了一片约0.3亩面积的普通野生稻。

当时正值野生稻开花之际,因为李必湖对水稻雄性不育株有很深的感性知识,他像当年导师袁隆平寻找不育株一样,在野生稻群中一株一株地仔细观察。

奇迹终于出现了!

就在他们找到野生稻之后20分钟左右,李必湖和冯克珊发现3个雄花异常的野生稻穗。

他们惊喜交加走近野生稻雄花异常稻株,进一步观察发现这3个稻穗生长于同一个稻蔸上,由此初步推断为由一粒种子生长起来的不同分蘖。

除这3个稻穗以外,还有大量的匍匐于水面生长的后生分蘖。

  为了弄清这蔸野生稻不育株产生的原因及其研究利用价值,他们将它连根拔起,搬回试验基地进行研究,并命名“野败”。

1971年元月,又采用无性繁殖分蘖的办法,供试验用。

“野败”的发现,为水稻雄性不育系的选育、三系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打开了突破口。

【两大心愿】

    袁隆平有两个心愿:

一是把“超级杂交稻”合成;二是让杂交稻走向世界。

    这是袁隆平的心声,一种博大的爱。

为了实现这个心愿,他从成绩与荣誉两个“包袱”中解脱出来,超然于名利之外,对于众多的头衔和兼职,能辞去的坚决辞去,能不参加的会议一般不参加,梦魂萦绕的只有杂交稻。

他希望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不但能增强我们国家自己解决吃饭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解决人类仍然面临的饥饿问题做出更大的贡献。

因此,袁隆平把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杂交稻当作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事业。

他还受聘担任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首席顾问。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记者离开三亚基地的时候已是4月7日的黄昏,北国还是春寒料峭,这里已经袁隆平把记者送至路口,说:

“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