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融资内部参考.pptx

上传人:j*** 文档编号:30792945 上传时间:2023-10-08 格式:PPTX 页数:11 大小:53.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投融资内部参考.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投融资内部参考.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投融资内部参考.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投融资内部参考.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投融资内部参考.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投融资内部参考.pptx

《投融资内部参考.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投融资内部参考.ppt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投融资内部参考.pptx

投资融资内参选编,第18期2010.6.17,本期要目,内部资料,*支持低碳发展在结构调整中防范信贷风险-1*结构调整与转型:

后危机下的经济发展路径-2*中国亟需构建碳金融战略-3*2010年:

实体经济尚可,虚拟经济膨胀-4*“大圣骗局”暴露民企融资问题-5*俄能源开发重点东移为我提供新机遇-6*大量信贷投放对银行业的影响-7*把发展方式转型作为未来改革主线-8*2010年宏观经济将呈现四大特点-9*后危机时代的改革:

“三个转变”-10,中国信息协会投融资信息专业委员会选编,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木樨地国宏大厦B座6层电话:

010-63908610邮箱:

wenhuaifichina.org,2010年第18期,1,支持低碳发展在结构调整中防范信贷风险,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结构由“高碳”到“低碳”的转型过程中,未来的产业和市场会出现很深刻的变革,银行业必须正确把握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在信贷资源配置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在抓住新市场的同时,有效规避结构调整中的风险。

随着国际碳交易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碳货币化程度日益提升,碳排放权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

我国银行业应进一步加强对国际碳金融发展的跟踪研究,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绿色信贷”及其他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提高产品定价能力,争取在全球碳金融体系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但,新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面,临风险。

由于欠缺有效的风险补偿,在支持产业由高碳向低碳转型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企业经济效益降低的情况,从而对银行产生风险。

事实上,当前不仅是钢铁、水泥、煤化工、平板玻璃等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仍在盲目扩张,像风电设备、多晶硅等与低碳经济相关的新兴产业也出现了一哄而上、重复引进、重复建设的现象。

与此同时,由于新能源产业还处于产业发展的初期,从全球范围看还存在行业标准和技术不成熟等问题。

因此,产业持续的巨大投入与其有效产出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

这使得信贷投放低碳经济行业时也易产生风险。

2010年第18期,2,结构调整与转型:

后危机下的经济发展路径,资源与外需:

经济发展的制约条件经济增长对资源和要素高强度投入过度依赖,是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两个基本特征,也是经济发展的两个约束条件。

宏观经济的问题在于“三过”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的问题有三个,一是投资增长过快;二是信贷投放过多;三是外贸顺差过大。

由于顺差过大,资产价格开始膨胀。

这是我国外汇结算制度导致的。

全球深度调整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以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为标志,全球经济会进入一轮深度的调整。

全球的深度调整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会产生多方面影响:

一是,出口依赖模式面临巨大调整压力;二是,所谓绿色能源革命,在我国IT革命任务还未完成时,又从外部形成,新的压力,使得我们在新技术领域不得不跟发达国家竞争;三是,发达国家所谓的再工业化,即回归实业,对我国的产品市场空间会形成新的挤压。

调控重点应向调整与转型转向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经济会进入一轮调整期,调整的任务主要是要化解过去积累的矛盾。

解决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具体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主要应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需求层面的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

第二,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性转变,改变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改变对低成本资源和要素投入的过度依赖。

第三,体制改革的战略性突破,为增长方式的转移,为经济结构的调整,创造了有力的制度条件。

如果我国这次调整、转型能够到位,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10年,就有妄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好的时期。

3,2010年第18期,中国亟需构建碳金融战略,随着全球“碳减排”需求和碳交易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碳排放权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碳金融逐渐成为抢占低碳经济制高点的关键。

中国争取主动权,刻不容缓。

全球碳交易发展势头势不可挡2008年全球碳交易总额达48亿吨1260亿美元,比2004年不到10亿美元的规模,增长100余倍。

全球谈金融框架体系已具雏形发达国家围绕碳减排权,已经形成碳金融交易平台、交易货币以及包括直接投资融资、银行贷款、指标交易、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工具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大大推动了全球交易市场的价值链分工:

一是搭建全球碳交易市场架构,二是打造碳金融市场创新主体,三是各国纷纷争取碳货币主导权。

中国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目前我国的碳减排量已占到全球市场的三分之一左右,居全球第二,已被看作是最具潜力的“碳减排”市场。

目前我国企业卖出的减排额主要由一些国际碳基金和公司,或通过世界银行等中间机构参与后才能进入国际市场,使国内碳价格远低于国际市场。

碳交易议价能力弱,仍处于全球谈金融交易链的低端位置。

中国是未来低碳产业链上最具有潜力的供给方,却仍不是定价方。

加快建设碳金融框架体系我国碳金融体系发展明显与碳市场潜力不匹配。

加紧制定我国的碳金融制度,大力发展碳金融市场体系,积极争取低碳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具有战略性和紧迫性。

积极制定碳金融发展战略规划。

完善多层次碳金融市场体系。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争取将人民币与碳排放权绑定,使人民币成为碳交易计划的主要结算货币。

通过国际协商和谈判增强碳金融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

4,2010年第18期,2010年:

实体经济尚可,虚拟经济膨胀,一、不会很快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没有根本消除,危机末期及危机后的世界经济仍会较为疲弱,对我国外需增长的约束任然很强。

同时,现阶段也不具备内需持续加速增长的条件。

宏观政策由“强刺激、提振信心”的第一阶段逐步转向“稳固增长、提升内力”的第二阶段。

其主要任务是“疗养”,而不是“急治”,为长期保增长特别是保持“十二五”期间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创造更加坚实的条件。

2010年物价明显反弹,但高度有限,既五通货紧缩之忧,也无通货膨胀之忧。

且出现一个新格局:

实体经济通缩、虚拟经济大膨胀。

二、保房地产来保增长思路需深刻反思保房地产会延缓整个经济的结构调整过程,错失结构调整的良机。

会进一步加剧内需之间的失衡。

依靠房地产来保增长,进一步加大居民收入差距,恶化未来的消费增长环境。

三、宏观政策选择为巩固“企稳向好、信心增强”的保增长成果,有必要继续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可以将2010年定为国际结构调整年。

一是加快城市化进程,扩大消费增长的基础。

建议制定农民工安居工程计划。

二是加快将劳动密集型行业从沿海转移到内地。

建议制定促进产业转移的中长期规划。

三是加快提高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加大金融、财政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保障创业板稳定运行;完善担保和再担保机制;考虑制定较大的对中小企业减税的计划,重点支持效益好、技术水平较高及就业带动强的中小企业。

四、加快资源价格改革和相关税制改革,是转变发展方式、协调行业和地区的利益关系、提高市场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步骤。

当前是加快资源价格改革的好时机。

5,2010年第18期,“大圣骗局”暴露民企融资问题,新华社兰州讯:

甘肃一家被寄予厚望的民营企业,最终演变成了一个人人喊打的“骗子公司”。

兰州上演“大圣”骗局警方初步分析发现,受骗群众都是在大圣公司所谓“高额回报”的诱惑下进入圈套的:

以股票即将在美国纳斯达市上市,上市后可获高额回报,购买股权还能获得每年7到17个百分点高额分红为诱饵;以大圣花园二期经济适用房建设为名,以8%、12%和14%不等的1到3年期集资利率为诱饵向社会不特定公众集资;以拟建新厂房为名向社会集资,并承诺一年期利息为13%融资难成为大圣公司非法集资重要因素大圣公司有农业部认证、属国内创新的产品,被科技部认定为“火炬”项目,甘肃科协重点项目;有“国家专利”的改变生态农业植被的方法;戴上了很多国家级、省级优秀民营企业光环,成为著名的“高科技公司”。

董事长齐进军拥有省政协委员、区人大代表、全国青联委员、甘肃十大杰出青年、享受政府津贴等等。

但遗憾的是,大圣公司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一直亏损。

其在创办初期就面临资金困难,甚至将大部分固定资产用来抵押贷款,在连年亏损找不到融资渠道的情况下,必将面临关门的命运。

资金的紧张使齐进军想到了向民间融资。

大圣公司非法集资涉及金额近亿元。

大圣骗局凸显民营企业融资难题大圣公司一案具有一定偶然性,其暴露的民营企业融资难和面临这一难题部分民营企业铤而走险的结局,令人警醒。

专家建议,国家应进一步督促和引导金融服务机构及资本市场向多元化、多层次方向发展。

特别是对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支持与发展应当加快。

目前,已出现了一些针对中小企业发展而设立的基金、信贷担保公司等非银金融机构,但规模小、身份问题仍有待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仍是困难,国家有关部门应当给予更多的关注。

6,2010年第18期,俄能源开发重点东移为我提供新机遇,新华社莫斯科讯:

俄油气资源开发正在向东转移,并希望找到稳定的购买市场,这为中俄能源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

分析人士认为,我宜抓住机会,认真总结以往以来开发俄能源市场的经验和教训,全方位推进中俄能源合作。

进军俄能源既有经验也有教训近些年,中国企业参与俄罗斯油气资源开发力度不断加大,成果显著,并积累了经验。

在政府方面,中俄两国启动了副总理级中俄能源对话机制,搭建了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能源合作分会这个平台。

中俄双方签署了关于石油领域的合作协议以及关于天然气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为中国企业在俄开发油气资源提供了法律保障。

目前,中俄重要的能源企业已经结为战略合作伙伴。

此外,中俄已建立合资企业,参加俄罗斯境内油气资源勘探、开采权的竞拍。

但中方企业在俄从事能源开发并非一帆风顺。

2002年中石油收购俄罗斯斯拉夫石油公司无功而返。

当时,中石油参与投标俄罗斯油田,引起俄罗斯政界的猜疑。

俄国家杜马为此专门通过了一份关于斯拉夫石油公司股权拍卖会的决议,建议俄罗斯政府以“违背俄罗斯私有化进程原则”为由拒绝中国国有企业参与竞购,该决议很快通过,中石油只得宣布“自愿退出”。

开发俄能源市场需掌握“潜规则”中社科院专家李福川认为:

与俄在能源上大交道需要“掌握潜规则”。

中国公司进入俄罗斯市场,收购企业并不是唯一途径,重要的是选择有政府背景或政府控股的公司作为合作伙伴,中石油、中石化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建立战略伙伴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俄罗斯在能源项目重大决定出台前,经常利用“试探性气球”的方式由中等职务的官员或舆论散布观点观察外界反应,以便“进可攻,退可守“。

对此,中方应充分认识,”跟俄罗斯人打交道需要有更多耐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秦宣仁认为,由于俄方对外国国有公司心存疑虑,中方应鼓励非国有企业,包括港澳的私有企业,加入对俄能源公司的合作。

对于有实力的非国有企业,我应在资金担保等方面给予支持,以帮助它们降低风险。

我开发俄能源市场面临新机遇我宜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中俄在东西伯利亚和远东的油气资源勘探合作。

二、适当照顾俄方诉求。

7,2010年第18期,大量信贷投放对银行业的影响,2008年11月至2009年12月,我国银行业已累计投放信贷10.84万亿,创下了信贷投放史上的天量神话。

其中绝代部分信贷都投入了具有中央政府背景的“铁工基”和地方背景的“房地美”,在当前国内某些行业产能已经过剩的情况下,需要我们必须更加关注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性。

另一方面,中央4万亿的投资和地方的跟进投资必然加大两级政府的财政赤字,在一定程度上潜伏着未来通货膨胀的可能性。

若真发生此轮投资热潮后的高通胀,则会缩减银行利差甚至会出现负利率,导致银行业的利率损失;最后,从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实力来看,虽然拥有“以地套现”的土地财政,但是,与中央政府配套地方投资必将会增加其财政压力-这从各地发行的地方债中不难看出,从而对地方政府投资项目的还款能力更需警惕。

过剩产能下的信贷投放最堪忧中国目前的严重产能过剩是与以前的大量投资项目分不开的,而这在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出口稅减且不断受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干扰的情况下已经更加严重,虽然目前的大量投资增长可以在短期内缓解需求不足的矛盾,然而,当大量项目完工投产后,对于过剩的产能而言则是火上浇油,这就会导致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极不牢固,因此就有可能出现目前正在热论的“二次探底”。

投资在经济中起到双重作用:

在短期内增加需求,投资越大则当期的通胀压力越大;在长期投资增加供给,如果当期投资的增长速度过快,很可能导致下一期生产能力的过剩。

另一个需要特别引起注意的是地方政府投资项目的信贷质量问题。

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地方政府的融资热情高涨。

地方政府的信用扩张的高杠杆化不但可以放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泡沫,而且主要以“以地套现”为财政收入来源的地方政府可能吹起更大的房地产泡沫并以各种手段来推高房价-这更加剧了房地产市场的扭曲。

由于土地价格与房地产价格的高度相关性,泡沫一旦破产,银行信贷的风险便会集中爆发。

8,2010年第18期,2009年12月,中改院就“十一五”改革评估,“十二五”改革研究组织了专家问卷调查。

回收中央及地方党政机关专家、高校及研究院专家和其他方面的专家354份有效问卷。

“十一五”:

行政体制改革明显滞后“十一五”解决民生问题的相关改革取得较大成绩。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相关改革相对滞后。

一是市场化改革进程低于预期。

二是优化产业结构的任务尚未完成。

行政体制改革进程明显滞后。

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目标深化市场化改革资源要素价格市场化和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时机逐步成熟。

推进垄断行业改革,扭转“国进民退”趋势。

把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置于“十二五”经济体制改革的突出位置。

建立新型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

新型城市化重在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按照发展方式转型的要求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以保障民生为主要目标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十二五”社会总体稳定,但局部矛盾将会比较突出。

注重公共服务、社会再分配、利益表达机制、就业体制等领域改革。

“十二五”行政体制改革的重点基本建成大部分体制的基本框架。

明确中央与地方职责分工。

加快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

进一步消减行政审批权。

提高财政公开透明度,全面强化财政预算监督体制。

严格控制行政开支。

尽快实施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

在中央层面建立高层次的改革协调机制,综合协调改革进程。

把发展方式转型作为未来改革主线-“十二五”改革问卷调查报告,9,2010年第18期,2010年宏观经济将呈现四大特点,“后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环境总体有利于中国,可以看出。

“以转型促崛起”正在替代“以增长促崛起”,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线。

“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变”不仅是2010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调,也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方向。

2010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第一,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第二,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根据新形势新情况适度微调。

第三,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第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扩大对外开放。

第五,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形式总体看,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形势好于2009年。

经济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在高位稳定。

第二,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将持续较快增长。

第三,外贸出口有望恢复正增长。

第四,居民消费价格将温和上涨。

10,2010年第18期,后危机时代的改革:

“三个转变”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后危机”时期的战略举措在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不仅是2010年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需要,也是今后10年、20年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

如果不能在需求结构、供给结构、要素结构三个方面做出大的调整,我们就很难把前30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保持下去。

二、实现第一个转变要求社会化体制的改革扩大居民消费要求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尽快形成橄榄形的收入及认购。

建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度。

其次,我国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比较大,主要是由于垄断导致的机会不均匀。

第三,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改革社会体制。

建议学术界和政策界能把研究和关注重点放在社会领域,对社会领域的多项改革提出一些可行的方案。

通过垄断行业的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城乡一体化发展制度的建立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第一个转变。

三、实现经济发展方向的第二个转变,要加快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和工商管理体制改革,以实现发展方式的第二个转变,重点是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到目前为止,我国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40%,吸纳就业人数的比例仅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33%。

第三产业的发展长期没有突破,原因还是体制的障碍。

所以必须在体制、制度上为第三产业发展创造好的条件。

四、实现第三个转变,需要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首先,虽然现在国企的利润大幅度增加,日子好过,但是如果技术创新上不去,没有自己的自主品牌,从而提高自己的国际竞争力,也可能十年、八年后,就会面临着第二次脱困的任务。

此外还要重视建立鼓励自主创新的风险投资体制。

另外,教育体制要改革。

这些年来,虽然我们大学的毛入学率提高了,但是就业问题却越来越突出。

就业难问题的实质是教育结构与人才需求结构脱节。

这是个体制问题。

如何建立适应社会需求结构适时调整教育结构的体制机制,急需通过改革来解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