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学(第二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课件第5章国家基本制度.pptx

上传人:zf 文档编号:30779920 上传时间:2023-08-30 格式:PPTX 页数:36 大小:356.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宪法学(第二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课件第5章国家基本制度.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宪法学(第二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课件第5章国家基本制度.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宪法学(第二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课件第5章国家基本制度.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宪法学(第二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课件第5章国家基本制度.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宪法学(第二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课件第5章国家基本制度.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宪法学(第二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课件第5章国家基本制度.pptx

《宪法学(第二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课件第5章国家基本制度.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宪法学(第二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课件第5章国家基本制度.ppt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宪法学(第二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课件第5章国家基本制度.pptx

宪法学(第二版),第五章国家基本制度,目录,第一节经济制度第二节政治制度,第三节文化制度,第四节社会制度第五节生态文明制度思考题,一、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二、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制度,第一节,一、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一节,我国宪法规定了两种公有制形式:

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这两种公有制形式是适应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要求而产生的。

(一)全民所有制全民所有制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它的生产资料所有权,不属于任何个别劳动者或部分劳动者,而属于全社会的劳动者整体,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特征。

宪法第7条的含义:

1、国家作为全民的代表对生产资料拥有最终所有权2、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3、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一、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一节,

(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是指由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

宪法第8条、第17条对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类型、经营体制、所有权范围等作了规定,主要内容包括:

1、两种基本形态:

农村集体所有制;城镇集体所有制2、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3、集体经济组织享有经营自主权,二、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第一节,

(一)所有制结构所有制结构,就是在一定的社会中各种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对于宪法规定的所有制结构,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1、公有制的主体地位2、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二、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第一节,

(二)分配制度分配制度是指与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分配方式,是劳动产品在社会主体中如何分割、配给的制度。

与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采取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对于宪法所规定的分配制度,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

1、按劳分配为主体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有利于调动广大社会成员的积极性,整合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现代化建设,实现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一节,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改革实践的一个伟大创举,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历史性贡献。

1993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第7条对宪法第15条作出修改,在我国宪法中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内容如下:

(1)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属性;

(2)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具有决定性作用;(3)完备的法制体系和健全的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宪法层面的完善1、2004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第22条明确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第23条明确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等。

2、2018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新发展理念”写入宪法。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政治制度,第二节,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二节,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概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按照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结合中国实际创立的新型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宪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根本性地位,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体现在:

1、人民与国家权力的关系2、人民与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3、国家权力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4、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二节,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发展1、革命根据地时期的政权组织形式2、新中国成立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一、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第二节,(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质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反映了我国的国家性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的确立是由我国国家性质直接决定的,反映了我国国家性质的本质及特征。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维护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具有促进作用。

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行使国家权力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

对广大人民来说,最根本、最重要的还是掌握国家政权,行使国家权力,这才是最大的民主。

人民只有掌握了国家权力,其权利才会得到保障。

第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决定国家的各种具体制度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根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建立了一系列政治制度,如立法制度、行政制度、司法制度、选举制度等,形成了有机统一的政治制度体系。

一、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第二节,(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国家一经切济权条力件属于政人治民条件的原则得到充分落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人民权力的统一性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形式适合我国国情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能保证中央的统一领导,又能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第二节,经济条件,政治条件,(五)选举制度1、选举制度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2、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普遍性原则平等性原则,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并用原则无记名投票原则3、选举的组织和程序,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第二节,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合作共事的产物。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根据中国阶级状况发生的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据形势需要和任务的变化,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逐步明确了民主党派在我国国家政权中的参政党地位。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第二节,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显著特征在政党关系上,坚持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在政权运作方式上,坚持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在协调利益关系上,坚持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照顾同盟者的具体利益在民主形式上,坚持充分协商、广泛参与,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第二节,(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作用服从服务大局、广泛凝聚力量,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充分发扬民主、扩大有序参与,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积极协调关系、努力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两面旗帜,加强团结联谊,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第二节,(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地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设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我国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同期召开大会、各级政协委员被邀请列席人大全体会议的惯例,也就是通称的“两会”。

在我国的政治实践中,人民政协主要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个方面的政治职能。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第二节,(五)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相结合的人民民主,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是被实践证明的中国民主形式的必然选择。

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的有机结合,是在中国人民民主的长期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的形成历程中国特色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不是非此即彼、相互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生活中,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既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又相互支持、互相促进,对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共同发挥着重要作用。

选举民主建立在充分的协商民主基础上,重大人事安排前先进行协商,充分考虑方方面面的意见,然后进行投票选举协商民主不能代替选举民主,协商民主的成果最后必须通过选举票决来实现,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二节,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概述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民族自治地方,设立民族自治机关,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自治权的制度。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历史依据现实情况政治基础理论依据,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二节,

(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建立原则和类型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原则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尊重历史传统各民族共同协商民族自治地方的类型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划分三级行政地位的依据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人口的多少和区域面积的大小,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二节,(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保障各少数民族当家作主促进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第二节,

(一)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概念和特点1、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概念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指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特点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以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为组织形式,具有群众性的特点,不同于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既不是国家机关的下级组织,又不从属于居民(村民)居住地范围内的其他任何社会组织,而是一个具有自治性质的基层群众组织,自治是其最主要的特色。

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没有上级组织,更没有全国性、地区性的统一组织,具有基层性的特点。

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第二节,

(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容1、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2.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与基层政权的关系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与基层人民代表大会的相互关系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与基层人民政府的相互关系,一、我国宪法关于文化制度的规定二、文化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文化制度,第三节,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1、理想教育2、道德教育3、文化教育4、纪律和法治教育(三)加强科学文化体育建设1、发展科学事业2、发展文化和体育事业3、保障公民进行文化活动的自由4、加强人才培养,一、我国宪法关于文化制度的规定,第三节,

(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制度建设

(二)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三)繁荣发展自然科学事业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四)繁荣发展文学艺术事业,二、文化制度的发展与完善,第三节,一、我国宪法关于社会制度的规定二、社会制度的发展与完善,社会制度,第四节,

(一)教育制度我国宪法第19条、第24条、第36条、第45条对教育制度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二)劳动就业制度宪法在序言、第14条、第42条、第43条对劳动就业制度作了规定(三)医疗卫生制度现行宪法确立了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医疗卫生制度。

例如第21条。

(四)社会保障制度2004年修改宪法时,在第14条中增加一款,即“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五)社会治理制度宪法的序言、第2条、第28条、第30条、第32条、第33条、第48条、第50条等条款为社会治理制度提供了根本法律依据,一、我国宪法关于社会制度的规定,第四节,

(一)加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三)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四)加强社会领域立法,二、社会制度的发展与完善,第四节,一、我国宪法规定的生态文明制度二、生态文明制度的发展与完善,生态文明制度,第五节,一、我国宪法规定的生态文明制度,第五节,

(一)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国家文明体系中的生态文明,是宪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指向具有生态意义的宪法理念、制度安排与行为模式的变革。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特定的中国宪法观的有机内容,是宪法上生态制度的重要理论基础。

(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宪法第9条“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的规定重在强调对自然资源的使用方式和使用程度应该合乎自然资源的特点和规律,既要发挥自然资源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又不过度使用。

会计职能安全职能,(三)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的保护与改善生活环境主要强调人的因素,生态环境主要强调自然的因素。

宪法上环境保护的两个层次:

维持较适宜的环境与追求更良好的环境宪法第9条和第26条中的“保护强调了环境保护的第一层次目标,即维持较适宜的环境。

宪法第26条“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意在强调在维持现有环境条件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环境质量,强调了环境保护的第二层次目标,即追求更良好的环境。

因此,2018年修改宪法时,明确了国务院“领导和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的职权。

(四)生态文明建设中公民的应然行为模式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

公民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念,规范自己的环境行为,最终的受益者是公民自身。

一、我国宪法规定的生态文明制度,第五节,

(一)生态教育

(二)生态治理(三)生态监管(四)生态参与,二、生态文明制度的发展与完善,第五节,经济条件,政治条件,1.如何理解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以及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有哪些?

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我国选举制度有哪些基本原则?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显著特点是什么?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特点与区别是什么?

如何深入理解文化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如何深入理解社会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如何深入理解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思考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