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优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大学毕设论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746305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DOCX 页数:84 大小:97.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势优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大学毕设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势优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大学毕设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势优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大学毕设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势优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大学毕设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势优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大学毕设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势优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大学毕设论文.docx

《势优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大学毕设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势优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大学毕设论文.docx(8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势优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大学毕设论文.docx

势优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大学毕设论文

 

重庆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2008~2015年)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上轮规划实施概况3

第一节主要成效4

第二节主要问题10

第二章本轮规划的环境条件14

第一节继续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重大意义14

第二节实施规划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18

第三章总体思路21

第一节指导思想21

第二节基本原则22

第三节总体目标24

第四章区域布局与发展重点27

第一节优势品种的确定27

第二节优势区域的确定29

第三节发展布局30

第四节复合产业带发展方向52

第五章环境影响评价55

第一节重庆农业环境现状55

第二节环境影响58

第三节环境控制61

第六章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63

第一节组织措施63

第二节投入机制64

第三节科技措施65

第四节政策措施66

附表:

重庆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一览表69

附图:

重庆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示意图83

前言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加强“三农”工作,以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和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契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十七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基本架构,对优化重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赋予了新的历史任务,需要在充分总结现有基础和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继续优化重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思路。

当前,重庆面临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急需加以克服和解决。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即将完工,确保库区生态环境优化成为重中之中;重庆被确定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党中央、国务院对重庆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胡锦涛总书记作出“314”总体部署,温家宝总理提出“重庆问题”,着力抓好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和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成为当务之急。

重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资源约束日益趋紧、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新形势,对保障农产品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提升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

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立足资源禀赋,进一步适应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发展规律,明确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的阶段性要求,调整、充实优势农产品品种,调整区域功能定位和主攻方向,优化农业区域布局,进一步发挥农业区域比较优势,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和提升,进一步发挥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导向作用,推进农业区域化、专业化发展,促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显得尤为迫切。

本规划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村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市委三届四次全委会通过的《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决定》等为依据,结合《重庆市现代农业建设总体规划(2008~2017年)》、《重庆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2008~2017年)》、《重庆市农业功能区划》而编制,主要阐述规划期内重庆市优势农产品发展的战略意图、区域布局、主攻方向和政策取向,是进一步推进重庆市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的规划期限为2008年到2015年,以2007年为规划基准年。

编制本规划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重视,得到市级相关部门,重庆市农业资源区划研究所、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市农技总站、畜牧总站、水产站、经作站、蚕桑站等单位及有关专家的大力支持,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编者

二〇〇九年一月

重庆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2008~2015年)

《重庆市优势农产品发展布局规划(2003~2007年)》(以下简称《上轮规划》)实施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农业部的大力支持下,重庆市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和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民持续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8]1号)关于继续搞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建设的要求,根据《农业部关于印发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通知》(农计发[2008]20号)精神,在总结上一轮规划实施情况的基础上,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上轮规划实施概况

深度总结重庆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上一轮规划实施经验和不足,深刻分析优势农产品生产现实基础和潜力,为新一轮规划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节主要成效

《上轮规划》经过五年实施,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成果应用开发和农业项目安排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导向作用,优化了重庆市优势农产品空间布局、品种结构、品质结构,强化了资源合理利用,明显提升了优势区域的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水平,到2007年,基本实现规划目标。

一、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初步形成

《上轮规划》实施以来,优势农产品生产日益向优势区域集聚,“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格局被打破,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体系雏形渐成。

农林牧渔业比重由直辖之初的63.9:

2.7:

30.9:

2.5调整为2007年的56.5:

3.7:

37.2:

2.6。

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更趋合理,主导产业加速向最适宜区域聚集,以荣昌为核心的生猪产业示范区建设强力推进,以忠县、万州等10个区县为重点的三峡库区柑桔产业带加快形成,库区柑橘面积发展到215万亩,占全市的85%,其中,相对集中连片、标准化果园基地81万亩,占全市的95%;万州柠檬种植面积、产量位居全国第二,白羊镇成为“中国柠檬第一镇”。

以潼南、铜梁、璧山、武隆等为主体的蔬菜生产基地发展壮大,在涪陵乌江榨菜、万州鱼泉榨菜等龙头企业带动下,库区建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榨菜生产基地,栽培面积达到100万亩,种植榨菜农民100万人以上,仅涪陵区达60万人以上,榨菜产业从业人员150万人。

合川、江津、永川、大足、铜梁、梁平、垫江、南川、忠县、开县等10个产粮大县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渔业规模养殖发展进一步加快,在保证库区水体质量安全的前提下,以万州、长寿、涪陵三大基地为重点,培育优良品种,水产品质量和档次明显提高,适度养殖非投饵类名特优新水产品,产量达到2.6万吨。

总体而言,重庆市优势农产品区域集中度稳步提高,为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优势农产品区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近年来,中央连续5年以“一号文件”部署“三农”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举措,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有力地推动了《上轮规划》的实施。

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中央部署,启动实施农业“三百工程”,坚持以《上轮规划》为主要依据,将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种养业良种工程、动植物保护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和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等重大财政专项实施,重点向优势区域倾斜,有力地推动了优势区域内农业生产全面发展,带动全市主要农产品自给能力稳步增强,2007年,粮食、肉类、蔬菜总产量分别为1088万吨(图1-1)、159.3万吨、855.3万吨,人均占有量增加到343、50.2、270公斤(图1-2),其他农(畜、水)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加大,Q优系列水稻良种推广到东南亚、非洲等地,渝糯系列杂交糯玉米新良种占据全国半壁江山。

2007年,农业科技贡献率达45%、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到60%。

大力发展名特优水产品,实施鱼苗工厂化育苗、商品鱼网箱集约化养殖,仅万州水产研究所胭脂鱼的养殖销售量就占据全国70%以上的市场份额。

优势区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为保障重庆市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图1-1上轮规划实施以来重庆粮食产量变化图

图1-2上轮规划实施以来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及其增长情况

三、优势农产品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

五年来,《上轮规划》有效地引导了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聚集,经营方式进一步转变,产业组织深刻变革,农业与二、三产业联结日趋紧密,“农—工—商”、“产—加—销”等一体化组织形式创新集成,市场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全市推进农业产业化建成优质商品基地1315万亩,其中柑橘基地达183万亩,建成生猪养殖小区221个。

一些龙头企业纷纷进入优势区域,带动了优质种子种苗供应、农机作业服务、标准化生产、贮藏加工、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经营进程。

三峡建设集团、万州汇源集团、重庆恒和果业等龙头企业纷纷入住三峡库区柑桔优势产区,加工处理能力达到50万吨,库区成为了全市柑橘的加工中心。

生猪产业催生了以华牧、今普两个年屠宰200万头,德佳、结义两个100万头的企业和一批中小企业为依托的企业集群。

榨菜产业形成了以涪陵榨菜集团、鱼泉榨菜集团两个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龙头。

江苏“一口鲜”入住云阳,建成全国最先进的牛羊屠宰生产线,年屠宰100万头以上。

农业产业化经营呈现出的蓬勃发展强劲势头,促进了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向纵深挺进。

四、优势农产品竞争力显著增强

五年来,优势农产品比较优势逐步显现。

一是优势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不断优化。

水稻、油菜、马铃薯三大粮食品种优质化率分别达到80%、85%、50%,分别比2002年提高了15个、20个、8个百分点;柑橘、茶叶优质化率分别由30%、50%提高到60%和80%;猪肉、羊肉优质化率分别达到40%、50%。

二是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

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稳步发展,2007年,全市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54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66个,绿色食品生产企业26家,绿色食品70个,有机食品生产企业3家,有机食品11个,重庆市名牌农产品160个,农产品优质率达到60%,比2002年提高15个百分点,认证“三品”565个、总产量达187.2万吨。

“乌江”榨菜、“鱼泉”榨菜、“诗仙太白”酒先后获得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辣妹子”酱腌菜获得中国名牌产品。

生猪“瘦肉精”污染检测合格率达100%,比2002年提高了5.6个百分点;水产品产地药残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

三是优势农产品应对国际竞争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2007年全市优势农产品出口贸易总额2.8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2倍,Q优系列水稻良种出口东南亚、非洲等地,重庆榨菜销量占全国60%的市场份额,奉节脐橙销往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优势区域布局的不断优化,提升了优势农产品竞争力,有效拓展了国内国际市场。

五、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上轮规划》实施以来,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优势农产品生产效益稳步提升,农民在优质化、科技化、产业化、品牌化和市场化等多个环节中获得的收益不断增多。

2007年,生猪、柑桔、山羊、榨菜、水产品、茶叶等优势农产品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比2002年提高了5~10个百分点。

优势农产品生产的发展,进一步挖掘了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对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日益显现。

2003~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9%,2007年达3509元(图1-3)。

三峡库区柑桔产业带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

图1-3上轮规划实施5年全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情况

实践证明,《上轮规划》的实施,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顺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潮流,优化了全市农业生产力布局,促进了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向纵深发展,提高了重庆市农业核心竞争力,为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重要贡献,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入推进。

第二节主要问题

虽然《上轮规划》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从宏观层面看,重庆市还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爬坡上坎”阶段,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原有的机制体制与新形势发展要求不适应,制约农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化解,促进优势农产品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在这种环境下,《上轮规划》的引导功能还没能充分展现,优势农产品区域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区域布局仍欠合理

主要表现为优势农产品发展品种少,布局范围小,部分优势品种区域主导地位不突出,上下游各产业之间相互衔接不够紧密等。

随着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立和重庆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的确立,《上轮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已不能适应新时期、新形势重庆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同时,随着优势品种日益向优势区域集中,同一区域内同一时期优势产品之间竞争资源的矛盾逐步显现,主要农产品结构平衡的压力加大。

二、农业社会化服务严重滞后

由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的弊端,使推广体系实质上并未完全改变“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工作经费短缺造成推广机构运转困难。

重庆市基层农技体系改革中,许多地方没有将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有些地方即使在改革文件上将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但由于多种原因也没有很好的执行,使许多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工作经费缺乏。

据调查,目前乡镇农技人员工作经费平均每人每年不到500元,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支撑体系基本处于“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状态,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待遇低下使其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

目前乡镇农技人员年收入与乡镇其他事业单位人员相比,普遍低30~50%,差距大的有一倍。

推广设施落后,阻碍职能职责的履行。

由于没有必需的检测、监测等设备,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验,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等职能根本不可能履行。

基层科技推广工作普遍面临经费不足、体制不顺、人才断层等诸多问题,致使国家科研体系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缺乏有效联系的纽带,呈现真空状态,困境中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无法解决技术信息通达农村“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科技要素难以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支撑、引领作用。

三、产业化水平不高

一是优势农产品基地布局零星分散,主导产业集中度不高。

从重庆市具有比较优势的柑橘、生猪产业来看,全市柑橘基地面积180万亩,分布于38个区县,341个乡镇,平均每个区县只有4.61万亩,每个乡镇只有0.51万亩;生猪产业虽建成了相对集中成片的养殖片区35个,但规模养殖农户只有3.74万户,占全市农户的5.2‰,规模养殖出栏量554万头,只占出栏总量的28%。

二是优势区域内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弱,与农民资本连接、服务支持、利益共享等一体化关系尚不完善,带动农户增收能力有限。

到2007年底,全市农业产业化区县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虽然达到983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213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4家,但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固定资产仅87亿元,销售收入仅210亿元。

而江苏省规模以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823亿元,四川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94.72亿元,河南省双汇集团年销售收入达到201亿元。

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为25%,低于全国35%的平均水平。

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数量少、规模小、不稳定的发展格局仍未根本改变,在政策传递、科技服务、信息沟通、产品流通等方面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全市39个农业区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到6000个,入社会员163万户,农户入社率不到23%,不及发达国家的1/4,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

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依然突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仍然较弱。

四、政策支撑乏力

一是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的政策性金融支持乏力。

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的服务网点呈收缩势头,农业银行支农功能萎缩,农村商业银行“独木”难承支农之任,合作金融、民间金融发展滞后,农村金融体系功能不健全、服务不到位。

2007年,全市支农贷款占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比例不到15%,且呈进一步下滑趋势。

金融助农信贷机制不健全,农业信贷担保起步较晚、担保能力较弱;农村小额信贷发展步伐缓慢。

近几年农林牧渔等农业贷款比例不足全市的5%,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县域网点收缩了54%,全市还有10个县的55个乡镇处于金融服务空白。

因此,现有投向优势区域的支农资金总量仍然不足,而且缺少支持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的专项投资,难以满足发展需要。

二是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还不完善。

保险品种较少,覆盖面窄,农业风险分担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三是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多方参与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2007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农村仅占6%。

第二章本轮规划的环境条件

充分认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战略意义,准确把握发展形势,着眼未来发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

第一节继续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重大意义

当前,重庆市已经进入全面落实“314”总体部署,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新时期。

继续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对于进一步发挥好农业区域比较优势,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提升优势区域的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水平,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和长远意义。

一、继续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

优势农产品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是资源配置市场化、生产区域化和经营规模化。

当前,重庆市还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初始阶段,农业主导产业地位不突出,同一区域、同一时期优势产业间竞争水土资源的矛盾逐步显现。

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突破人均资源紧缺、生产规模狭小、组织化程度不高的制约瓶颈。

上一轮规划实施的实践表明,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实行相对集中连片的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经营和市场化运作,能够强化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社会化服务,提升生产的组织化水平,促进产业链条延伸,有利于形成小农户大基地、小规模大区域的发展格局,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对接,促进农业发展方式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推动农业节能减排,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因此,针对现代农业发展起步阶段的特点和规律,立足重庆农业资源和产业发展现状,继续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不断提升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建设质量,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

二、继续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是提高区域比较优势和统筹区域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其竞争的核心是比较优势的竞争,而比较优势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在资源上。

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进一步提高区域比较优势和统筹区域发展,把区域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将推进重庆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重大变革和农民增收。

重庆自然资源丰富,但是分布不均衡,区域布局不合理,产业化程度低,产量和品质都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

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水等资源优势,继续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在优势区域率先建成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示范基地,实现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档次,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提高重庆市优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继续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是优化资源配置、保障农产品基本供给的重大举措

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是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食物供给日益丰富,供需基本平衡。

但我国人口众多,对粮食的需求量大,粮食安全的基础比较脆弱。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将呈刚性增长,而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

我国粮食的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同时,部分农产品产需缺口越来越大,供求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今后一个时期,确保农产品总量平衡的压力和结构平衡的难度将越来越大。

全市有10种农产品进入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中的长江流域优势区和西部优势区。

继续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在最适宜的地区生产最适宜的农产品,合理安排种养业制度,配套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有利于充分挖掘资源、品种、技术和现代物质装备的增产潜能,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主要农产品的基本供给能力。

同时,继续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对提升和强化优势区域的农业主导功能,实现全市农业主导功能区域化具有重要作用。

四、继续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手段

继续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势头,努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统筹城乡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

大宗农产品生产的优势区大多处于传统农业主产区,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打牢产业基础,扩大市场份额,提升产业发展的综合效益,依然是增加农业主产区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继续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在进一步提高主产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有利于带动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输、营销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延长优势农产品的产业链条,形成区域性的支柱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良性互动,不断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逐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五、继续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是进一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继续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加快农业规模化经营和标准生产,将大大减少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切实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重庆市减少农业污染,缓解生态环境压力开辟了新途径。

同时,通过合理布局优势农产品示范园区,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和科学管理手段,可以减少农产品生产成本,改善产品品质,提升产品竞争力,有利于区域经济增长,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二节实施规划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

重庆市继续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条件十分有利,既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更有政策和市场优势。

同时,新一轮规划实施也不可避免面临一些制约因素。

一、有利条件

(一)良好的资源条件。

重庆市位于西南丘陵山地,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冬暖春早、降水充沛、水热同季的特点。

地势呈现东南高而西北低的特征,立体农业特征明显。

重庆市适宜的气候条件、特殊的地形地貌以及丰富的草地资源和水资源,在发展柑橘、油菜、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蔬菜、生猪、肉牛、肉羊和出口水产品等农产品方面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

(二)深厚的产业基础。

《重庆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实施五年来,重庆市重点实施11个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走具有西南丘陵山地和重庆特色的农业产业开发道路,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本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奠定了坚实了产业基础。

目前,全市粮食总产稳定在1100万吨左右,其他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明显增强,农业规模经营明显提升。

优质柑橘带、蔬菜产业带、现代畜牧业示范区、生态渔业示范区等已初具规模,产量、质量及产业影响度和带动力居西部领先地位。

(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明显的竞争力。

优势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具有科学性、战略性和长期性,所选择的农产品需求量大且稳定。

本规划所包括的农产品都是满足人们基本食物消费的大宗产品,其中水稻、玉米、油菜、柑橘、生猪等10种纳入了《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中,短期内难以大规模地被其他产品替代。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逐步提高,主要农产品优质率提高到60%,“三品”稳步发展,认证“三品”565个,总产量达187.2万吨。

(四)崭新的战略机遇。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专题部署了现代农业发展工作,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又全面部署了新阶段新时期农村改革发展工作。

农业部与市政府签署了《共建统筹城乡现代农业示范区合作备忘录》,重庆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迎来新的重大时机。

市委三届四次全委会通过的《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决定》,为重庆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创造了宽松的政策环境。

社会各界对“三农”工作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各项强农惠农政策逐步完善,助农机制体制开始建立。

农民投身“三农”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充分调动,重庆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迎来了新的重大时机,也给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带来崭新的战略机遇。

二、制约因素

(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农业基础设施欠账较多,装备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