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745708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63.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改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改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改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改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改复习资料.docx

《改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复习资料.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改复习资料.docx

改复习资料

第8章人体的营养

一、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是:

有机物和无机物,其中有机物包括:

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等,无机物包括:

水和无机盐。

六大营养物质:

糖类、蛋白质、脂肪、水、无机盐、维生素。

其中糖类、脂肪、蛋白质能提供能量,它们被称为“三大产热营养素”,提供能量最多的是脂肪;贮能的是脂肪;主要的能源物质是糖类。

构成细胞的主要物质是水、基本物质是蛋白质。

无机盐是调节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新陈代谢的重要物质,蛋白质是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和修复的重要原料。

(结合课本具体掌握各营养的来源和作用)

检测蛋白质用双缩尿试剂呈现紫色反应;检测维生素C用吲哚酚试剂或高锰酸钾溶液,呈现褪色反应。

人体一旦缺乏维生素,会影响生长发育,甚至患病。

无机盐的种类

缺乏时的症状

维生素

缺乏时的症状

食物来源

含钙

佝偻病、骨质疏松症

维生素A

夜盲症

肝脏、鱼肝油、胡萝卜、玉米

含磷

厌食、贫血、肌无力

维生素B1

神经炎、脚气病

糙米、花生、牛肉、谷类种皮、

含铁

缺铁性贫血

维生素C

坏血病

水果、蔬菜等

含碘

地方性甲状腺肿

维生素D

佝偻病、骨质疏松症

肝脏、鸡蛋、牛奶等

含锌

生长发育不良

二、消化和吸收

1、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道:

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消化系统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等,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消化腺:

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

分泌消化液,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分泌胆汁,参与脂肪消化。

唾液腺:

分泌唾液(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将淀粉初步分解为麦芽糖。

胃腺:

分泌胃液(含有胃蛋白酶),初步消化蛋白质  位于消化道内

胰腺:

分泌胰液(含有多种酶)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肠腺:

分泌肠液(含有多种酶)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肝脏:

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将脂肪乳化为脂肪微粒  位于消化道外。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

3、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特点:

(1)最长,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适于消化和吸收;

(2)内表面具有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

(3)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绒毛壁和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的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种结构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

(4)小肠内有各种消化液(肠液、胰液、胆汁),可消化糖类、蛋白质、脂肪。

唾液淀粉酶酶(肠液、胰液)

淀粉的消化(口腔、小肠):

淀粉麦芽糖葡萄糖

酶(胃液、胰液、肠液)

蛋白质的消化(胃、小肠):

蛋白质氨基酸

胆汁(肝脏)酶(肠液、胰液)

脂肪的消化(小肠):

脂肪脂肪微粒甘油+脂肪酸

5)营养物质的吸收:

指食物中的水、无机盐、维生素,以及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通过消化管的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的过程。

需要经消化才能吸收的物质有淀粉、蛋白质、脂肪,各自的起始消化部位在口腔、胃、小肠。

经消化后能被吸收的物质有葡萄糖、甘油、脂肪酸、氨基酸。

淀粉遇碘会变蓝。

不用消化可直接吸收的物质有:

水、无机盐、维生素。

淀粉在口腔内初步分解为麦芽糖,在小肠内最终分解为葡萄糖。

蛋白质在胃内初步分解,在小肠内最终分解为氨基酸。

脂肪在小肠内先通过胆汁的乳化作用,最终在小肠内被消化为甘油和脂肪酸。

消化管的各部分的吸收功能

口腔、咽、食管:

无吸收养分的功能。

胃:

可以吸收少量的水、酒精

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场所,:

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大部分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等。

大肠:

只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一部分维生素。

11、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都属于营养失调,造成营养失调的主要原因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不合理的饮食结构。

青少年应多吃含蛋白质和钙丰富的食物。

第9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一、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

血液中加了抗凝剂(柠檬酸钠)会出现分层的现象。

血液可分为血浆和血细胞。

血浆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水(90%),血浆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送营养物质和废物。

血细胞可分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血浆:

成分:

水、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等

血液功能:

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血细胞: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种类

形态特点

数量

功能

相关病症

红细胞

两面凹的圆饼状,

成熟的红细胞中

无细胞核

男:

5.0ⅹ1012个/L

(血红蛋白120-160g/L)

女:

4.2ⅹ1012个/L

(血红蛋白110-150g/L)

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

过少:

贫血病

白细胞

比红细胞大,

有细胞核

(4—10)ⅹ109个/L

吞噬病菌,防御、保护作用

过多:

炎症

血小板

个体较小,

形态不规则,

无细胞核

(1—3)个ⅹ1011个/L

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过少:

流血不止

血红蛋白:

红细胞中含有的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呈红色,决定了血液的颜色。

特性:

在含氧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含氧低的地方与氧分离

贫血是指红细胞的数量少或血红蛋白的含量少,前者的原因是营养不良,后者的原因是缺铁,应多吃含铁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动脉血:

含氧量丰富,颜色鲜红。

动脉:

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

静脉血:

含氧量较少,颜色暗红。

静脉:

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送回心脏的血管。

血液的功能:

1)运输氧和二氧化碳、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的作用2)防御保护作用3)体温调节

ABO型系统包括A型、B型、AB型、O型四种血型。

输血的原则是:

输同型血

正确分析血液化验单(如课本27页、34页)

2、血流的管道——血管

1)血管的种类、结构与功能

管壁

弹性

血流速度

功能

分布

出血状态

止血方法

动脉

较厚

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

分布较深

喷射状

(鲜红色)

近心端止血

静脉

较薄

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

有的分布较浅,有的与动脉伴行

平静缓流(暗红色)

远心端止血

毛细血管

最薄

最小

最慢

连通最小动脉和最小静脉之间的血管,进行物质交换

分布最广,全身都有

慢慢渗出

(红色)

消毒后包扎

毛细血管的五最:

1)管壁最薄2)血流最慢3)分布最广4)数量最多5)管腔最小

毛细血管最薄,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红细胞单行通过。

3、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1)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见书38页图

左心室——主动脉右心室——肺动脉左心房——肺静脉右心房——上、下腔静脉

心脏:

左心室的壁最厚。

四腔:

上面是心房,下面是心室。

动脉与心室连接,动脉与心室之间有动脉瓣,使血液只能从心室流向动脉;静脉与心房连接。

同侧的心房和心室相通,心房与心室之间有房室瓣,使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

四腔的关系是:

同侧心房心室相通,异侧心房心室不相通。

心脏由心肌构成,当心肌收缩时,血液送到全身,当心肌舒张时,血液回心脏,此时心脏处于休息状态。

12、比较房室瓣、动脉瓣、静脉瓣的位置、开放方向、保证血流的方向?

位置

开放方向

保证血流的方向

房室瓣

心房与心室之间

向心室开

心房→心室

动脉瓣

心室与动脉之间

向动脉开

心室→动脉

静脉瓣

在四肢静脉内

向心脏方向开

静脉→心房

心室收缩时,房室瓣关闭,动脉瓣开放;心室舒张时,动脉瓣关闭,房室瓣开放。

动脉中没有任何瓣膜。

瓣膜:

房室瓣(位于心房和心室之间,只朝向心室开)

动脉瓣(位于心室与动脉之间,只朝向动脉开)保证血液按一定的方向流动

静脉瓣

13、每分输出量=每搏输出量χ心率

每分输出量也叫心输出量,它是衡量心脏工作能量的一项指标。

运动员主要通过提高每搏输出量来提高心输出量。

15、心脏的功能:

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血液循环途径:

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组织细胞

二氧化碳等废物氧气、营养物质

体循环:

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处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动脉血毛细血管静脉血

动脉血静脉血

肺循环:

左心房肺静脉肺部的毛细血管肺动脉右心室

二氧化碳氧气

肺泡

1)各循环都是从心室开始的,终止于心房

2)体循环流出的是动脉血,流回的是静脉血;肺循环流出的是静脉血,流回的是动脉血

3)两个循环同时进行,最后在心脏汇合,形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

4)在全身组织细胞毛细血管处:

血液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在肺部毛细血管处:

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5)心脏左侧流动脉血,右侧流静脉血

4输血与血量

血型的发现:

1900年,奥地利医生卡尔·兰德斯坦纳发现了ABO血型(A型、B型、AB型、O型)。

血量:

占体重的7~8%。

输血:

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16、血压:

(结合课本掌握)我们通常所说的血压是体循环的动脉血压。

它的表示方式:

收缩压/舒张压。

其数值通常用千帕(千帕斯卡)来表示。

心脏收缩时,动脉血压所达到的最高数值,叫收缩压。

心脏舒张时,动脉血压所达到的最低数值,叫舒张压。

健康成年人收缩压正常值是:

12~17.3千帕(KPa),舒张压为8~12千帕(KPa)。

区分高血压和低血压的血压值(见课本44页)

血压过高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并可能使血管破裂;血压过低,会使血流缓慢,血液运输效率降低,从而影响器官组织的正常活动。

17、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

手上的“青筋”指的是静脉。

18、成年人的血量约为体重的7%-8%,失血达1200ML以上会有生命危险。

一次失血不超过400ML不会影响健康。

提倡无偿献血。

一次献血200---300ML。

19、脉搏是指动脉(桡动脉)的搏动,次数与心率相同,它测量的部位在桡动脉。

第十章人体的能量供应

食物的热价是指每克食物在体外充分燃烧时释放的能量,单位是KJ/g。

富含油脂的食品储存能量最多,淀粉和蛋白质类食品储存能量最少。

人体呼出气体与吸入的气体(空气)比较:

氧气含量减少了,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

呼吸作用:

生物体细胞内葡萄糖等有机物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意义:

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

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肺两部分。

其中呼吸道又可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等器官。

呼吸道的作用是:

1)气体进出肺的通道2)能温暖、湿润、清洁吸入的气体。

呼吸道:

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

呼吸系统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能清洁、湿润、温暖吸入的气体

肺:

气体交换的场所

肺的作用是:

气体交换的场所。

痰的形成部位是在气管和支气管。

2)、肺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

由无数个肺泡构成,肺泡外包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和毛细血管的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适于气体交换。

7、呼吸运动是胸廓的扩大和缩小的运动。

胸廓是由脊柱、肋骨、胸骨及肋间肌组成,底部由膈封闭

8、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1)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动作。

2)人在平静呼吸时,肋间外肌、膈肌、肋骨、胸骨、胸廓和肺的变化:

肋间外肌收缩→肋骨上提并外展,胸骨上移→胸廓的横径加大胸廓容积扩大→肺容积扩张→新

膈肌收缩隔顶下降胸廓的纵径加长鲜空气由呼吸道进入肺,即吸气

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胸廓容积缩小→肺容积缩小→肺泡内部分气体排出体外,即呼气

因此,是胸廓的变化才引起吸气和呼气。

通过呼吸运动实现了肺的通气。

9、人体的气体交换过程主要包括肺通气、肺的换气和组织气体交换。

它们的区别如下:

概念

实现方式

表示方式

结果

肺的通气

外界与肺泡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呼吸运动

呼气与吸气

肺的换气

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气体扩散

氧气

肺泡血液

二氧化碳

静脉血变动脉血

组织气体交换

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气体扩散

氧气

血液组织细胞

二氧化碳

动脉血变静脉血

10、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人体血液中的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以氧合血红蛋白形式在血液中运输,大部分的二氧化碳在血浆中运输。

第十一章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

排泄是人体将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排出体外的过程

人体的代谢废物包括:

尿素、二氧化碳、水、无机盐。

粪便不是代谢废物

人体排泄的途径:

1)排汗(皮肤):

以汗液的形式排出一部分的水和少量的无机盐、尿素

2)呼气(呼吸系统):

以气体的形式排出二氧化碳、水二氧化碳、少量的水

3)排尿(泌尿系统):

以尿液的形式排出绝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尿素(最主要的排泄途径)

4、排泄的意义:

1)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2)调节体内水与无机盐的含量平衡3)维持细胞生活环境的稳定。

排粪便是排食物残渣,不算是排泄。

5、泌尿系统的组成:

①肾脏、②输尿管、③膀胱、④尿道、

功能:

①肾脏:

形成尿液②输尿管:

输送尿液③膀胱:

暂时储存尿液④尿道:

排出尿液

其中,最主要的器官是肾脏,构成肾脏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组成。

每个肾脏由100多万个肾单位构成。

肾脏可分为:

皮质、髓质和肾盂。

皮质颜色较深,是肾小球和肾小囊集中分布的位置。

髓质颜色较浅,集中分布着肾小管。

即皮质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髓质由肾小管组成。

肾盂有收集尿液的功能。

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

见课本61、62页图

*描述尿液的形成和排除过程

1、肾小球的过滤作用:

除血浆中的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以外,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滤过到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

人体每天大约形成150升原尿。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原尿经肾小管时,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重吸收到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中。

余下的水、无机盐和尿素形成尿液。

每天排除的尿液大约为1.5升。

学会区别:

血液、血浆、原尿(即肾小囊中的液体)和尿液(即从肾小管排除的液体)

提示:

血液中有血浆和血细胞,血浆中有大分子蛋白质;原尿中没有大分子物质但有葡萄糖;尿液中没有葡萄糖。

11、尿液排出的途径:

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

12、尿液的形成是连续的,排出是间歇的。

13、尿液异常与其相对应可能发生病变的肾的结构:

尿液中出现红细胞、蛋白质→肾小球尿液中出现葡萄糖→肾小管

正确分析尿液化验单(见课本62页)

14、皮肤包括表皮和真皮。

表皮由上皮组织构成,无血管,有角质层和生发层。

角质层有保护作用,生发层能分裂产生新细胞;真皮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有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使皮肤具有弹性和韧性),丰富的毛细血管(运输、调节体温),神经末梢(感受外界刺激)。

附属结构:

毛发、汗腺、皮脂腺、指(趾)甲等

15、一位同学在削铅笔时不小心划破了手指,流出了血,那至少伤到了皮肤的真皮。

16、排汗不仅起到排泄作用,还可以调节体温。

汗腺包括分泌部和导管两部分。

当环境温度较高时,汗腺周围的毛细血管扩展,血流量增多,汗腺分泌部细胞从血管中吸收的水。

无机盐和尿素等物质形成了汗液,汗液通过导管到达体表被排除体外,同时也带走体内的一部分热量,对人体的体温具有调节作用。

第十二章人体的自我调节

1、人的自我调节方式主要有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两大类型。

其中神经调节具有主导作用。

2、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12对)、脊神经(31对)。

大脑:

表面是大脑皮层,具有感觉、运动、语言等多种生命活动的功能区——神经中枢。

小脑:

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平衡。

3、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胞体和突起组成。

胞体是代谢活动的中心。

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

树突:

短,是树状分支,可能有许多;轴突:

长,分支少,只有一个。

神经元的功能:

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冲动、传导冲动的功能。

4、反射是通过神经系统对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过程的结构是反射弧。

反射弧的结构:

包括①感应器、②传入神经元、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元、⑤效应器。

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上传导的方向:

感应器→传入神经元→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元→效应器

非条件反射(简单的反射)是生来就已经建立的先天性反射。

如:

缩手反应,眨眼反应,排尿反应,膝跳反射。

反射的类型

条件反射(复杂的反射)是在出生以后个体通过长期生活积累形成的后天性反射。

如:

望梅止渴、听见上课铃声进教室,谈梅生津、谈虎色变

(条件反射比非条件反射高级,它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的)能够对语言和文字的刺激建立的条件反射是人类条件反射的最突出特征。

两者的比较如下表

比较项目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形成过程

生来就有的

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神经中枢

大脑皮层以下

大脑皮层

刺激

非条件刺激

条件刺激,可由任何可以感受的无关刺激转化而来

神经联系

固定不变的

暂时的、可变的

适应范围

小,只适应不变的环境

大,可适应多变的环境

8、大脑皮层是人体最高级的中枢,有躯体感觉中枢、躯体运动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其中语言中枢是人类特有的,躯体运动和躯体感觉中枢是对侧控制的。

切除大脑皮层后已建立的条件反射全都会消失,并且再也不能建立条件反射。

9、)眼球的结构与功能书81页图

外膜角膜:

外膜的前部,无色透明,可透光

巩膜:

白色,不透明,坚固的巩膜对眼球就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虹膜:

有颜色,中央是瞳孔,光线亮时瞳孔缩小,光线暗时瞳孔扩大。

眼球壁中膜睫状体:

虹膜稍后部,内有平滑肌,能收缩舒张,调节晶状体的曲度

脉络膜:

有血管和黑色素,对眼球有营养作用。

(遮光并使眼球内部形成“暗室”)

内膜:

视网膜(光感受器),内有大量感光细胞

房水:

透明

内容物晶状体:

透明,有弹性,凸透镜状,依靠韧带与睫状体相连

玻璃体:

透明胶状物质。

附属结构:

眼肌、眼睑、睫毛、结膜、泪器(泪腺、泪点、鼻泪管)

视觉的形成:

物体反射的光线→角膜→房水→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成像→视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经折光系统沿着视神经传导

外界光线在视网膜上成像产生神经冲动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统称为折光系统,起主要折光作用的是晶状体。

(3)近视是因为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使得物体在视网膜前方成像造成的,可用凹透镜矫正。

远视是因为眼球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曲度过小,使得物体在视网膜后方成像造成的,可用凸透镜矫正。

2)耳的结构和功能:

外耳耳廓:

收集声波

外耳道:

传送声波

鼓膜:

接受刺激,产生振动

(1)中耳鼓室:

有咽鼓管与咽部相通,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

听小骨:

由锤骨,钻骨和镫骨组成听骨链,将鼓膜的振动传导至内耳

半规管

内耳前庭感受头部位置的变动的情况,与维持身体平衡相关(如晕车)

耳蜗:

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12、听觉的形成:

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鼓膜产生振动)→听小骨(锤、钻、镫)→耳蜗(耳蜗内感受器受到振动的刺激,产生冲动)→位听视经→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13、视觉感受器:

视网膜听觉感受器:

耳蜗头部位置感受器:

前庭和半规管

嗅觉感受器:

嗅黏膜味觉感受器:

味蕾

14、四种味觉及其最敏感的部位——酸:

舌的外侧甜:

舌尖咸:

舌尖苦:

舌根

15、人体触觉最敏感的部位:

唇、舌尖、鼻尖。

另外,肢体的腹侧面比相对应的背侧面触觉要敏感。

16、冷感受器——感受冷刺激的感受器。

温感受器——感受温刺激的感受器。

如果感受器持续受到某种刺激,其产生冲动的能力会随刺激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减弱,这叫感受器的适应。

17、外分泌腺与内分泌腺的区别

腺体类别

导管

分泌物去向

举例

外分泌腺

有导管

进入体内管腔或排出体外

唾液腺、肝脏、肠腺、胃腺、皮脂腺等

内分泌腺

无导管

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

垂体、甲状腺、肾上腺、胰岛、性腺等

2)、激素:

在人体内,由内分泌腺所分泌的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物质。

3)、垂体:

分泌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可以调节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

20、侏儒症与呆小症异同:

相同点:

患者都是从幼年患病且身材都矮小

不同点:

“侏儒症”是由于患者在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生长缓慢,患者身材矮小但智力一般正常。

“呆小症”是由于甲状腺功能不足,甲状激素分泌过少,造成生长发育迟缓,患者不仅身材矮,生殖器官不发育且智力低下。

21、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的措施:

1)食盐加碘2)常吃含碘丰富的海带等海产品

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关系:

人体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到激素的调节。

3区分生长激素、性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

激素名称

产生部位

主要功能

异常症

生长激素

垂体

促进生长

幼年:

不足→侏儒症;过多→巨人症;

成年:

过多→肢端肥大症

性激素

性腺

促进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

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

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

幼年:

不足→呆小症(智力低下)

成年:

不足→甲状腺功能低下

分泌过多→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

缺碘导致合成过少:

地方性甲状腺肿(大脖子病)

胰岛素

胰岛

降低血糖浓度

分泌过少——糖尿病;过多——低血糖

我们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的原因:

睫状体舒缩,调节晶状体的曲度,从而使远近不同的物象都能清晰地成像在视网膜上,所以我们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看近处物体时晶状体曲度变大,看远处物体时晶状体曲度变小。

6、区分下列概念

神经节:

在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集中出现的部位。

神经:

在周围神经系统内,由一些神经元突起集合成束,外被结缔组织膜组成的。

灰质: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集中出现的部位色泽较灰暗。

白质: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大量神经元突起成束聚集之处色泽较白亮。

神经中枢:

位于灰质内,由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汇聚形成,调节人的某一项相应的生理活动

中枢神经系统:

包括脑和脊髓。

第13章传染病及人体免疫

1、病原体——能引起人或动物患病的生物,如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2、传染病——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间或人与动物间传播的疾病

3、特点——传染性和流传性

4、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1)、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可是患者也可是携带者

2)、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可为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3)、易感人群:

对某种传染病缺少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5、四、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如果控制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中,缺少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不能流行了,所以预防措施如下:

1)控制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5、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来看,流行性感冒流行时,流感患者是传染源,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是传播途径,,周围对该病缺乏抵抗力的人则是易感人群。

7、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组成:

皮肤、黏膜(纤毛)

功能:

阻挡、杀死病菌,清扫异物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组成:

杀菌物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