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汶岛古邦阿达木巴区域地质图说明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74539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帝汶岛古邦阿达木巴区域地质图说明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帝汶岛古邦阿达木巴区域地质图说明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帝汶岛古邦阿达木巴区域地质图说明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帝汶岛古邦阿达木巴区域地质图说明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帝汶岛古邦阿达木巴区域地质图说明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帝汶岛古邦阿达木巴区域地质图说明书.docx

《帝汶岛古邦阿达木巴区域地质图说明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帝汶岛古邦阿达木巴区域地质图说明书.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帝汶岛古邦阿达木巴区域地质图说明书.docx

帝汶岛古邦阿达木巴区域地质图说明书

帝汶岛古邦-阿达木巴区域地质图说明书

帝汶岛古邦-阿达木巴区域地质图说明书

帝汶岛古邦—阿达木巴区域地质图说明书

导言

古邦——阿达木巴区域地形地质图(包括附近的一些小岛)是在印度尼西亚第二个五年计划发展期间,由印尼地质测量部门经地质填图和航空摄影地质解释完成的。

该地区的地图测绘范围位:

南纬8°45′——10°25′;东经120°15′——125°15′。

为完成这项任务,1974用了4个月,1975年用了2个月时间。

这个地区属于努沙登加拉省(NUSATWNGGARATIMUR),省会为古邦市。

全区面积约为17200km2。

该省由4个部落和1个行政区组成,它们是:

卡拜巴登北路,首府是阿达木巴;

卡拜巴登帝木登加五达拉,首府是革发县;

卡拜巴登帝木登加色纳登,首府是苏欸县;

卡拜巴登古邦,首俯是古邦县;

行政区为洛德岛,首府是巴阿县城。

地理环境,北为苏武海,南为帝汶海,帝汶帝莫省在东部,苏武海峡在西部。

当地多数居民信奉基督教,并且大多数人以喂牛、种植谷物为生。

日常交流采用的地方语言有TETUM、DAWAN或马来语(MERAI),而且绝大多数人流行印尼语。

在帝汶岛除了其南部的一些地方被密林覆盖之外,其余地区为树木稀疏的开阔地(属热带树稀的草原)。

省会古邦与雅加达的往来靠GIA和MNA公同的定时航班,最近古邦与洛德、苏武的航线开通事宜已列入计划,而旱季用四轮驱动交通工具,在帝汶岛内几乎所有相距甚远的地方都能到达。

地质填图所用的底图为HIND637出版的比例尺为1:

10万的地形图,在一般情况下,除有的图幅可信度稍差之外,多数地形图的质量精度是可靠的。

此外,在海峡地区(南纬5°-8°,9°30′-10°;东经124°-125°)已为地球探测卫星的航空影像测绘路线所覆盖。

以前,已有人在这个地区作过地质和古生物方面的一些调查,可是它只能概括少数分散地方的情况,而不能展现这个地区的整体特征。

有关西帝汶地质的一些重要报告有Molengraatt(1913,1914,1915),Roever(1940),Simons(1940),Tappenbeck(1940),West(1941),Mark(1957),Waard(1957)等版本。

自然地理

西帝汶有地形地貌可分为五种单元。

1、崎岖的山区

沿主岛北海岸出现,由火成岩类构成。

它形成了一系列高山,其中的主峰海拔高达1228m。

通常展现为崎岖的并伴有陡倾斜的而又狭窄的山谷,在Manamas村附近则表现为向南倾斜的单面山。

地表径流排水系统与侵蚀基准成平行,并且主要由间歇河流构成。

高原

围绕古邦、Biuduk和Wailuli的高原有三处。

在古邦附近,由凸出的珊瑚礁灰岩构成高于海平面200-500m左右;围绕Biuduk平原的海拔高度为600m左右;而在Wailuli的平原高度在海拔800m以上。

它们形成了曲折的坡面,向高处为平坦的缓坡,相反向低处则为陡峭的斜坡。

喀斯特地貌尽管不很发育,但仍可辨认。

波状地貌

在帝汶岛的多数地方都被这类地貌所占据,它们由舒缓到陡峭的山脊构成,并由松散的泥质物组成,由于这种特性,往上爬行,向下滑移是很寻常的情况。

在这种地貌单元,山谷呈陡倾斜,而且山脊线海拔一般在200-600m以上,突出的山顶往往高耸于群山之上,它们多为比其附近的泥岩更抗风化的基岩露头。

并且在山体之间的斜坡地带的岩石碎块随处可见。

当地把这些山头称为“Fatus”。

在这一带的排水模式呈树技状,主要由间歇性河流形成,同时两个较大水系NoilMena和MotuBenain河是向下溢流的。

Fatu(山岗)

Fatu是地方性术语,一般是指岩石或山头,对于这个术语还有别的叫法,诸如:

Foho、Lolo、Nuaf和Tubu。

根据地貌形态学,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它们与其周围相比形成了比较突出锥状正地形。

对于形成这种地貌,与它们对侵蚀作用的抵抗是个突出的因素。

在西帝汶中部这些Fatu构成了一个南西——北东的线形山脊,而在其它地方则是分散的。

在高度上它们有别于NuafMuTis(木迪士山),后者海拔高度达到2427m,是西帝汶的最高峰。

低矮的平原区

低矮的平原区出现在河口、部分沼泽一带,及大潮期间洪水淹没地带,所包括的地貌单元属于半固结碎屑物质构成的狭窄山间平原。

有的沉积物形成的河床阶地,局部地段高于现代冲积平原约45m。

地层学

出现于阿达木巴和古邦一带的岩石种类和形成时期都是不相同的,它们包括有沉积岩、侵入岩、火山岩和变质岩。

沉积岩类有:

灰岩、泥灰岩、砂岩、淤泥、页岩和泥岩:

侵入岩主要有:

超基性岩和闪长岩:

火山岩有:

角砾状集块岩、熔岩和凝灰岩:

变质岩具有由低——高级变质程度的板岩、千枚岩、片岩、角闪岩、麻粒岩。

以上所涉及的岩石有本地原生的和准原生的,因为它们有的是外来岩块(片)。

地层学对于上述每一层的描述,则是按从老到新的岩石生成顺序作如下列述。

PbBISANEFORMATION(比沙聂组)

下部为单调的黑灰色层状页岩与浅紫色粉砂岩、浅红色钙质砂岩与板岩互层,夹有硬绿石火山岩。

上部为少量的页岩和相对较多的砂岩夹有灰岩和砂质页岩,砂岩有浅灰色的石英砂岩、杂砂岩、云母砂岩和浅绿灰色中粒炭质砂岩。

单层砂岩厚度可达0.20m。

炭质砂岩岩层厚度可达10m。

作为夹层的灰岩,厚度小于或等于0.50m。

该套地层的化石很少,只在砂质页岩和粉砂岩夹层中有腕足、海百合、珊瑚等化石碎片。

在NoilBesai的灰岩夹层中有三叶虫碎片。

在Buimanuk河床见到微韧蛤化石。

据DeRoever(1940)报道,在Tunsif河谷的灰色灰岩夹层中产二叠纪头足类化石。

比沙聂组岩地层厚度约为1000m,时代属于二叠纪。

RaATITUTUFORMATION(艾杜杜组)

下部为杂色(红、褐、灰、和浅绿色)砂岩与泥灰岩、泥岩互层。

其中砂岩有石英砂岩、云母砂岩与硅质含水晶灰岩等为互层状。

上部包含互为层状的白到浅黄色含钙硅质细脉的泥岩、泥灰岩和灰色粉质页岩,且以泥灰岩为主。

这个组的岩性分布广阔,在西帝汶出露最全的地方在NuafKekneno。

由于其结构构造复杂,厚度难以确定,估计其厚度至少有1000m。

根据在褐红色粉砂岩中的食盐类化石(出露于MotaMerak和Kekneno山)。

这套地层属于上三叠世。

这套地层原本在战前被荷兰地质家Simons(1941)定名为Kekneno岩系。

然而艾杜杜组这个名字则是由Charles(1968)根据东帝汶地层的可比性提出来的。

JwWAILULIFORMATION(瓦艾路里组)

碎屑岩有粉砂质页岩、泥灰岩,一般夹有灰绿色的杂砂岩。

碎屑岩类带有白色-绿灰色斑点,一般为成层性较好的互层状。

一处较好的露头出现在Oitbolan河和Kolbano以西,出露的岩层厚度有450m左右。

它的上部出露有侏罗世的箭石,还有较难见到的菊石和腕足类化石。

这套地层的命名是由AudleyCharles(1968)根据东帝汶暴露的岩石情况确定的。

KnaNAKFUNUFORMATION(纳克胡努组)

深海沉积物,包括硅质放射虫粉砂岩和页岩,粉砂质粘土,灰质燧石,放射虫燧石和灰质泥岩。

放射虫岩石为薄层状。

然而其它岩层较厚为5-10cm。

完整的层状锰矿和铁锰矿层也有所出现。

硅质放射虫粉砂岩、页岩和粉砂质泥岩呈浅黄色调(淡黄色、浅灰色或浅褐色),而燧石却呈五颜六色(有暗红、浅绿、淡黄、浅褐色等)。

灰质泥岩和灰质燧石呈柔和灰度与粉红-浅红色纷呈。

岩石由于随着灰质逐渐有所增加硅化则有所减弱。

由于高度复杂化的褶皱、断裂构造发育,以及缺乏可确认的沉积结构构造,地层产状是不明显的。

出露尚好的露头在Nikniki和Kolbano之间的Nakfunu山一带可以观察得到,在Oinlasi东边和NoilTuke也应该观察到。

除?

化石之外,放射虫是常见的,而且它们指示的是早白垩世时期的物种。

这套地层的厚度估计有600m左右。

过去这套地层被认为是Ofn岩系的一部分,被当作侏罗纪时代的了。

这套地层可能与Audley-charles,(1968)东帝汶所建立的Waibua组相关。

TkoOFUFORNATION(俄富组)

深海沉积岩,包括有粉红、浅红、褐色灰质泥岩,粉质页岩,与靠下部的浅黄色放射虫燧石岩互层。

五颜六色的燧石岩层(红、褐、桔黄和浅绿黄色等),在泥灰岩中是常见的。

上部由粉红色斑点状白色泥灰和白色泥质灰岩构成。

OFU组经历了强烈的变形和叠瓦构造,岩层的内部结构,诸如断裂、裂隙和构造缝合线在泥灰岩中都很发育。

这套地层在OFU村附近的SiuOFU和Tuke河一带出露得非常完全。

由于它的复杂结构构造与未出露的隐伏部分,要确定总厚度是困难的,据估计其厚度在2500m以上。

在该层中出现的化石包括有平旋壳类的海百合化石和?

化石等。

产于晚白垩世-第三纪始新世。

类似的岩性单元在东帝汶被称之为Borolalo灰岩(AudleyClarles1968)这套地层与Noni组或Haulasi组的关系是一个公认的问题,是因为OFU组在Kolbano地区的特有出现,而与同时或近于同期的地层似乎没有联系。

TmnNOILTOKOFORNATION(诺依土古组)

砾岩组,由砾状灰岩、泥灰岩、钙质砂岩、灰泥、凝灰岩、钙质凝灰岩夹页岩构成。

砾岩碎屑为木迪士杂岩,还有片岩和角闪岩,老地层中的板岩和燧石,Maubisse组的火山岩类,以及可能为Haulasi组的海绵状灰岩。

灰质砾岩呈灰白色局部被钙质和泥灰质、细砂质交结。

泥灰岩为混浊的白色到浅黄色,钙质砂岩呈浅褐色,中粗粒状并跨层产出:

泥灰岩、凝灰质泥灰岩、凝灰岩和钙质凝灰岩的层理不明显,局部显示呈厚层块状。

较好的露头出现在Miomafo山脉的NoilTokoOFU村的NoilNoni河谷。

这套地层里的化石有球房虫属,龙须菜、沃希托图龟、有孔虫、喜饼虫、端盘吸虫等。

显示出中新统下部的生物特征,该组层厚约800m左右。

过去这套地层被认为是早第三纪沉积(VanWest1941)。

TmcCABLACFORMATION(卡布拉克组)

下部为灰色泥岩,鲕状灰岩。

上部为厚层块状灰岩,珊瑚灰岩,砾屑灰岩和钙质砾岩。

白云岩化和硅化在露头剖面上是可以辨认的。

在灰岩层中往往有燧石出现。

该组起伏在Aitutu、Metan组和木迪士组杂岩之上,呈不整合或断层构造接触。

由不整合面引导出了砾岩层下部地层的出现。

这是由看得见的位于Boei村附近的露头提供的。

这组岩性作为Bolonaro杂岩提供的外来岩块而倍受重视。

野外观察发现Cablac组与NoilToko组互为指状交错产状,这种情况在东帝汶为Audley-Charles(1968)所描述。

这套地层的构成以“Fatu”式杂岩而著名,Mark(1961)把它称之为“Fatu”灰岩组。

根据它的化石年龄,该组地层属早始新世(Audley-Charles1968)。

估计层厚约800m左右。

VIQUEQUEGROUP(维库库组)

由Noele组和Batuputih组以降序形式构成,这种情况有时是适用的,但在某些地方它们之间又互为不整合关系。

TmpbBATUPUTIHFORMATION(巴阿杜卜迪组)

在帝汶岛弧的地堑中心地带,有泥屑灰岩、凝灰岩、泥灰岩和下部层序的砂质灰岩,而上部层序由泥灰岩、碎屑岩、砂岩、泥灰岩和一些砾岩组成。

泥灰岩为白色致密,富含有孔虫,并偶见瓣鳃化石碎片。

凝灰岩为玻屑凝灰岩,其厚度在12m以上,局部地段显示包卷层理:

碎屑岩呈粗粒状灰色,显示有生物扰动,跨层和滑动构造:

砂岩为灰色粗粒砂岩:

砾岩层中含有泥质球粒(结核)。

在中央地堑区域Noele组和它上覆地层之间的不整合关系已被发现。

在Kolbano地区的岩性包括钙质泥岩、粘土质泥屑灰岩、海绿石泥灰岩、碎屑岩和具有层间灰泥和页岩的燧石灰岩。

泥灰岩是白色的,局部浅黄色致密状。

碎屑岩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