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学生问题行为究及对策结题论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074027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研究学生问题行为究及对策结题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研究学生问题行为究及对策结题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研究学生问题行为究及对策结题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研究学生问题行为究及对策结题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研究学生问题行为究及对策结题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研究学生问题行为究及对策结题论文.docx

《研究学生问题行为究及对策结题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学生问题行为究及对策结题论文.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研究学生问题行为究及对策结题论文.docx

研究学生问题行为究及对策结题论文

【关键字】研究

《中学生学生问题行为研究及对策》

结题报告

辉县市第二高级中学王素君

辉县市文昌中学张永祥苏继科

【关键词】 问题行为 成因  矫正

【主要内容】本课题以中学生中存在的较常见的问题行为为研究对象,以本校学生为范例,具体剖析问题行为的成因,研究品行问题行为与个性问题行为的矫正对策,构建了预防问题行为发生的预防系统,形成了一套具有校本特色的问题行为矫正理念。

一、课题的提出

当前,青少年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增多,这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但是目前在学生心理行为问题方面的研究,现状调查较多,而对成因的系统研究尤其是对干预研究、教育对策研究较少,在实际操作中未能将对学生的干预、矫正与对其环境(家长、教师、同伴)的干预、矫正有机地结合起来。

而我校的现状比较复杂,是一所集初中、高中学校,学生数多,初中生划片招生,生源参差不齐;高中是各高中学校招剩后的生源;生源特点决定了我校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尤为多,因此我们确定《学生问题行为研究及对策》为课题,这对我校的教育工作具有极强的现实性与指导性,并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学生普遍存在、对学生影响较大的行为问题上。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社会适应 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个体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早在公元前亚里士多德就指出:

“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那些生来就缺乏社会性的个体,要么是比人低级,要么是超人。

社会实际上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

不能在社会中生活的个体,或者因为自我满足而无需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兽类,就是天神。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是个体同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

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个方面。

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2.行为疗法 斯金纳认为,人的现行行为,大部分都是先前行为的后果,而这种后果对先前行为来说,恰恰起到激励作用,这就是强化的作用。

后果不同,强化的性质也不同。

行为治疗,在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后,精心分析、评估的对象不是行为背后的东西,而是可观察、可量化的“关键行为”,又叫作“靶行为”。

在治疗前,先要对“把行为”进行具体描述,然后,定出详细的治疗方案。

行为治疗的主要方法有系统脱敏法、模仿学习、自我管理技术、角色扮演、自信心训练、厌恶疗法、强化法、认知-行为疗法等等。

3.认知疗法 所谓“认知”,用日常语言来说,是指一个人对某一事件的认识和看法,包括对过去事件的评价,对当前事件的解释,以及对未来发生事件的预期。

按照认知理论模型,认知活动的整个流程,是由紧密衔接的若干阶段组成的,首先是刺激物经感受器官成为感觉材料,再经过以往经验和人格结构的折射,赋予感觉材料具体意义,至此,构成一个知觉过程。

通过这一知觉过程,个体可以对过去事件做出评价,对当前事件加以解释,或对未来事件做出预期;这些评价、解释和预期进一步激活了情绪系统和运动系统,产生各种情绪和行为动机。

按照认知心理学理论,这种被激活的情绪-行为系统,不是纯粹的孤立的情绪与行为,而是由认知因素决定的一种特定的情绪,如喜、怒、哀、乐等;至于目的、动机和行为,也是由认知过程来把握的、特定的目的、动机和行为。

从理论上说,如果改善认知因素的结构、调整认知的逻辑、理顺各认知阶段的联系,就有可能矫正心理问题,从而达到心理咨询和矫治的目的。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对目前中学生的问题行为状况调查。

2.对目前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归因分析。

3.提出有效的解决中学生问题行为的方法或策略并作验证性实践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解本课题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

调查法:

了解和掌握中学生的问题行为状况,发现心理障碍个例并归类分析。

行动研究法:

针对学生个体找出心理矫治方案并付诸实践。

个案研究法:

形成心理疏导与矫治的个案集,为系统分析并形成对策提供根底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

1、起始阶段(2011.9—2011.10)

搜集文献资料,组织教师培训;制定研究方案;继续开展根底性调查研究;邀请专家指导;组织开题论证;撰写开题报告。

2、运行阶段(2011.10—2012.5)

⑴开展调查研究;⑵搜集个案;⑶组织专题研讨活动;⑷组织课堂教学展示活动;⑸继续开展个例咨询;(6)开展子课题研究;(7)组织专题沙龙活动;(8)个案整理筛选及分析;(9)组织课题组阶段性成果的评比;(10)推荐论文发表

3、总结阶段(2012.5—2012.7)

  继续分析整理个案并形成个案集;归因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修改课题组成员论文;撰写研究报告;组织结题鉴定活动。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及结论

(一)、学生问题行为的界定

根据教育实践,对问题行为的界定我们认为,是指由于社会、家庭、学校及其自身特点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影响身心健康发展,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

这些行为的直接表现是破坏自己或他人学习活动、干扰教学秩序,有害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

把握学生的某种行为是不是问题行为,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应把问题行为与年龄特点行为区分开。

例如,不能把小学生好动、活泼、好问看成是“多动症”,也不能把学生不听话等可老师带来麻烦的行为看成是问题行为。

相反,学生不动、沉默寡言、孤僻离群,这倒是不符合小学生年龄阶段正常发展特点的问题行为。

第二,问题行为具有稳定性。

不能把学生偶然出现的一次胆小、说谎、挑食淘气认定为问题行为,只有那些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扰乱性较大、对智力发展产生较严重影响的需要较长时间教育矫正的行为,才是问题行为。

第三,问题行为与变态行为不同。

变态行为多半起源于心理失常所造成的行为异常。

比如精神病行为,是由精神病引起的行为异常,这在临床上由一定的病例症状。

而问题行为是由情绪障碍或性格异常等心理因素所以起得,如退缩、神经过敏、孤僻等。

当然,如果不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积极诱导,在一定条件和诱因下,问题行为也可能发展为变态行为。

(二)、问题行为的分类及其表现

学生的问题行为一般分为两类,即品行问题行为与人个性问题行为。

品行性问题行为就是品行上有缺点的越轨行为,这种行为与个人得到的认同、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的发展障碍有关,属外显型,具直接指向性、破坏性和叛逆性。

品行型问题行为有两种表现,一类表现为不守纪律、屡犯常规、起哄、恶作剧、欺负同学、顶撞老师、吵嘴骂人、考试作弊、无故旷课、粗鲁、狂暴、不合作;另一类表现为道德品质的不良,如偷盗、打架、抽烟、不正当的性行为等。

人个性问题行为,即心理性的问题行为。

是有心理失调或心理障碍引发的表现在情绪、性格上的问题行为,属内隐型,常常带神经质。

其形成的原因十分复杂,往往受个人性格与客观环境的双重影响。

如狂妄自大、骄傲自满、娇气、暴躁、孤僻、冷漠、自卑、不自信、怠惰、说谎、分心、易受暗示、过分的寻求他人注意、坐立不安,多退缩的行为。

人格方面的问题行为常常会造成行为者人际关系方面的障碍,损害教学活动及其效果,影响今后的个人发展。

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不仅要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化水平与道德品质,还应促进其个体的社会化与人格得到健康的发展,因此对品行方面与人格方面的问题行为都应加以控制。

一般来说,品性问题行为较为外显,容易引起教师的关注;而人个性问题较为内隐,常常不易觉察与确认。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品行性问题行为与人个性问题行为有时表现出来的某些症状相似或相同,仅仅根据个别现象很难断定行为的所属类型。

    (三)、学生问题行为成因的剖析

2005年起,我们对进校新生都进行关于习惯方面的调查,内容涉及三个层面的活动,学校、家庭和社会。

调查发现学生问题行为种类较多,某些类型频率较高。

2005年以前主要以打架、作弊、吸烟、进游戏机房为主。

2005年以后分别是盗窃、敲诈、严重缺课、离家出走、厌学厌世等。

造成这些问题行为的成因是什么呢?

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

如骄傲自大、性情暴躁的学生,大多是家长溺爱,给予过多的赞扬与夸奖,而学生又缺乏正确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能力,缺乏正确的对待表扬、对待荣誉的态度;有自卑、信心不足、情绪消极性格的学生,大多是由于经常处于被轻视的地位,不断受挫折、受斥责、受非难而造成的;粗暴行为往往是学生为了摆脱由于家庭纠纷、个人与外界的尖锐矛盾,摆脱因遭受打击和奚落而引起的内心冲突所采取的一种不正当的适应方式;冷淡孤僻的行为,多半是由于长期缺乏集体生活的温暖,受孤立或遭到意外打击,或缺乏合群观念造成的;说谎、不诚实行为的产生,除坏榜样的影响和本人缺乏城市观念、没有羞耻感外,还与家庭教育的不当或不一致,说真话挨打受罚,说假话、隐瞒则不被追究等有关;不守纪律、不文明的原因很复杂,就其内因来说,使学生缺乏明确的纪律观念与缺乏一定的自制力的结果。

一般来说,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可以归结为家庭、社会文化、学校和学生自身四个因素。

1、家庭的不良影响

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比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更贴近、更深入孩子的精神世界。

家庭成员中的信任度尤其是父母与独生子女之间的信任度远高于学校中和社会上的人际信任度,这就使家庭教育能比较方便地把握、深入和影响孩子的精神世界,而这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难以办到的。

实际上,在学校出现以前,孩子的社会化过程都是由家庭教育来进行的,学校的出现只是把家庭教育的一部分职能转移到学校中去罢了,其根底则仍在家庭教育之中。

可以说,家庭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根底,是学校教育的根底,是孩子成长的根本。

就像造楼房,地基打得宽深扎实,地基上的楼房就能造得又高又坚固。

从小从父母那里学到的东西越多,受到的有效教育越多,就越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调查表明,我校学生父母的生存状态是不令人满意的。

较多学生父母的社会地位、学历层次、经济状况、居住环境、社交范围等在社会中属中等偏下,父母对社会现实的理解、态度、行为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正是由于家庭教育的严重错误,或者就是由于家庭直接的不良影响,使那些学生变的更意志薄弱,从而更容易接收各种坏影响。

(1)父母、长辈行为不良,举止不雅。

言传身教差。

为子女起着错误的引导作用。

(2)父母、长辈教育方法不当,正确引导不够。

(3)家庭结构缺损。

这些因素导致学生觉得亲情淡漠,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他们往往会形成一种不合群的孤僻个性,或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形成不良的个性特征,并较易以问题行为体现在外。

例如,我们发现近几年来,学生攻击性行为出现上升趋势。

如,我校已毕业学生胡某,在实习课上无端破坏墙上的开关盒,一个个用榔头砸,以此获得心理满足。

2、社会文化的不良影响

社会环境的主流从整体上说是好的,应当肯定。

但也存在不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一些消极因素,导致问题行为的产生。

    

(1)市场经济对中学生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具有一些消极方面的影响。

在价值观上,诱发价值取向功利化。

由于市场经济遵循的是价值规律,其驱动力是逐利思想,商品进入市场进行交换就是为了盈利,所获利润的高低成为评价市场行为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因此很容易导致拜金主义的产生。

受此影响,学生就会缺乏理想,只讲实惠,不思进取奉献,甚至有的学生为贪图享受铤而走险。

在道德观念上,导致集体主义精神减弱,社会责任感淡漠。

在生活方面,引发贪图享乐、追求高消费。

 

(2)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生活环境、文化氛围等外界条件腐蚀、毒害着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虽然法制逐步健全,政策逐步配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威力逐步加强,外界条件有所好转,但资本主义反动势力的影响,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资产阶级腐朽文化的冲击,都严重地腐蚀着青少年。

社会上对学生毒害最大的一是散布色情、盗窃、抢劫、凶杀、恐怖的录像、书刊时有出现。

带有色情、赌博色彩的舞厅、卡拉OK厅、网吧、台球室等屡禁不止。

二是坏人教唆,不少青少年在坏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