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瓯海区郭瞿溪用地发展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738195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45.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州市瓯海区郭瞿溪用地发展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温州市瓯海区郭瞿溪用地发展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温州市瓯海区郭瞿溪用地发展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温州市瓯海区郭瞿溪用地发展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温州市瓯海区郭瞿溪用地发展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温州市瓯海区郭瞿溪用地发展研究.docx

《温州市瓯海区郭瞿溪用地发展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州市瓯海区郭瞿溪用地发展研究.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温州市瓯海区郭瞿溪用地发展研究.docx

温州市瓯海区郭瞿溪用地发展研究

第一章研究重点

一、研究范围和目的

1.研究范围

本用地发展研究范围包括温州市瓯海区的郭溪、瞿溪和潘桥三个组团(以下合称为郭瞿潘),现状总人口为14.75万人,土地面积为140.8平方公里,其位于温州市区西南部,距温州市中心6~12公里。

2.研究目的

按照上层次规划要求,本着郭瞿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原则确定研究范围内的用地发展方向,并对城乡建设用地范围、规模和开发改造等提出指导性意见。

3.地域名称

根据研究范围的区域特点,明确相应的地域名称。

郭瞿潘指现三个镇的行政区划范围。

郭瞿潘各组团指郭溪、瞿溪、潘桥三个镇的镇域,郭溪组团指郭溪镇域。

组团城区,指城镇镇区。

温州市区,指温州市鹿城、瓯海、龙湾三区组成的区域。

二、指导思想

1.以国家现行法规规范和技术标准为基本依据,以节约用地、有效用地、合理用地等为准则,对郭瞿潘用地空间进行综合研究和利用。

2.在《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温州市瓯海区三溪片分区规划》的框架下,以《温州市区村镇规划策略研究》为基础,明确组团内可用土地潜力、用地开发方向和用地结构形态等,并以此为基准确定各组团的用地项目和相应的工程设施项目。

3.用地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相适应,同时注重环境效益。

按照郭瞿潘功能定位和职能构成,处理组团内部不同性质的用地的关系,使城乡整体有序,协调发展。

4.以整个温州市城市发展为大局,落实城市各项设施,为城市设施建设留有足够的余地。

三、上层次规划、研究评析

与本研究直接相关的上层次规划包括《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温州市瓯海区三溪片分区规划》和《温州市区村庄规划策略研究》等,对本研究范围内的交通设施、组团城区、工业区和村庄规划等内容作了规划和研究,本研究按相应的规划内容作简要的评析。

(一)交通设施

1.铁路站场

按照《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规》)和《温州市瓯海区三溪片分区规划》(以下简称《分规》),温州——福州铁路从郭瞿潘通过,相应的城市西客站、货运站场联络线以及编组站等将在本研究范围内落实。

2.城市内外主要道路系统

温州城市内外道路形成两条高速道和“双环+连接道”的快速道路系统。

(1)两条高速道分别为甬台温和金丽温组成的“y”型高速公路系统,郭瞿溪是该系统西出口的通道之一。

(2)“双环+连接道”快速道路也是温州都市区的道路主骨架,其外环中的西环线(高桐公路):

330国道——双屿——潘桥——桐岭——瑞安碧山公路将穿过本研究范围。

它是分流过境交通的主要截流干道,也是温州都市区内外铁路——公路联运的主要道路之一,沿线有物流中心、货运站、客运中心等。

3.轻轨交通

在温州都市区内,共形成4条轻轨线路,其中的1号线为连接机场、铁路西站和瓯海中心区等,将从郭瞿潘东部通过,其线路可考虑与西环线(高桐公路)结合布置,沿线路布置轻轨站点,车辆段等根据用地特点,在机场附近设置。

4.客货运站场

根据客货运站场规划和用地现状,本研究范围可能设置的有铁路西客站、公路客站及相配套的广场停车场等。

随着远期铁路系统的形成,温州的铁路枢纽功能加强,铁路西客站、编组站、铁路——公路和铁路——铁路联运的各类货运场、物流中心的建设,将必不可少。

评析:

《总规》和《分规》对城市重大交通设施布局方向较明确,但对具体的设施位置、相配套的站场及与本研究范围的衔接问题无具体落实。

(二)组团城区规划

《总规》和《分规》均将现状郭溪、瞿溪、潘桥城区和温州市中心城区融为一体,作为城市规划建成区,即为中远期的城市发展区。

评析:

对郭瞿潘各组团城区的功能、人口就业和用地构成等具体问题没有明确,尤其是用地统计范围和计算规模有出入。

(三)工业区规划

《总规》和《分规》落实了区、镇两级的工业区。

本研究范围包括三个部分,即郭溪、瞿溪和潘桥三个分组团的工业区,一方面落实瓯海区级的机电工业园区,另一方面将现状零星分散的工业小区、工业点迁移至统一开发的工业区内。

《温州市区村庄规划策略研究》(以下简称《策略研究》)提出迁村并点时,考虑以组团和区为单位(城边村和城外村见《策略研究》)设立工业区。

评析:

两个“规划”和《策略研究》在工业区问题基本一致。

两个“规划”的工业区基本上摒弃现状工业园区位置,按相对集中的原则,共为两个,置换的工业用地较多;《策略研究》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兼顾人口就业和出路的前提下,提出二产(工业)发展用地在区、镇两级工业区内安排。

(四)村庄规划

1.分区规划

《分规》将村庄改造分为四种类型:

近期搬迁、近期限制、集中建设和旧村改造。

(1)近期搬迁。

从其空间布局特点看,主要是与交通设施规划有冲突的村。

(2)近期限制。

从近期限制村庄的空间分布看,其主要是位于山脚附近的村庄或自然村。

(3)集中建设。

本研究范围内集中建设的村主要分布在郭溪组团凤凰山南侧的郭溪村和河头村,是1992年前乡政府所在地的村庄。

(4)旧村改造。

从空间分布看,其主要为位于规划城区(即组团城区)生活居住用地范围的村或自然村。

评析:

不区分各村村民的生产方式、就业特点和建筑质量,提出的改造类型则较机械,其相应的改造措施也难落实。

2.村庄规划策略研究

《策略研究》根据市区村庄的类型特点和村民的生活、就业特征等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分析,将市区内的村庄进行了归类,并提出了不同的规划策略。

就本研究范围而言主要分为两类(《策略研究》中分三类——城中村、城边村和城外村)。

(1)城边村

《策略研究》中明确本研究范围内城边村为位于温州市“城市现状建成区与规划建成区之间”和“卫星城镇城区(镇区)”两种。

即为规划的城市建成区中的所有村。

规划策略

·规划目标

通过政策、规划、管理手段的综合运用,引导城边村健康有序发展,向城市社区顺利过渡。

·规划和改造策略

根据《策略研究》的内容整理,现归纳如下:

·进行规划分区,即根据发展时序、建设区域类型(中心区、等级)和功能分区进行分区。

本研究范围包括城市重点建设片区和一般规划建设区。

·按照不同区划类型提出相应的策略。

其包括改造思路、时序和方式。

政策措施

·调整征地补偿政策,并且与社会保障政策相结合。

·实施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方式和改革政策,并为撤村建居创造条件。

·推行就业政策,改变宅基地分配政策。

·不同地区,由政府组织、村集体和开发商不同参与程度的开发实施模式。

(2)城外村

《策略研究》明确本研究范围的城边村为城市生态建设和山区移民需整体搬迁和控制的村庄以及除规划建成区和城镇镇区外的其它所有村庄。

规划策略

·规划目标

促进村庄有序建设,改善村民生活质量,提高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完善城乡管理体制、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协调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关系,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规划范围和策略

本研究范围被界定的城外村主要是山林中村庄。

现状除少部分山坡地村庄外,大部分村庄已外迁。

·按照分区管制,对中心村和基层村的规划和改造有明确策略。

·对二、三产补偿作了规定。

·对城郊设施规划作了说明。

政策措施

包括旧村改造实施模式、宅基地政策、拆迁安置政策、征地补偿政策、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等。

评析:

《策略研究》对温州市现行土地的相关政策分析较细,可作为本研究的参考;针对不同特点,为不同分区的村庄改造指明了方向,留下的余地较多。

但《策略研究》主要针对的仅为各类村庄而已,对郊区化环境下村庄改造、土地使用方式如何与城郊设施结合等问题有无明确说明;对研究范围内的村村庄划分和规划改造策略宜按人口和就业特点作详情的安排。

四、研究重点和思路

(一)研究重点

根据本研究的目的,研究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各组团城区用地

在《总规》和《分规》的框架下,按照本研究范围的区位环境和新的历史背景特点,重点研究各组团城区的功能特征、用地结构、布局和规模,为各组团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平台。

2.村庄用地

以《策略研究》为基础,按照各村人口和就业特征以及农村社区文化和环境条件,重点研究村庄的未来发展方向、土地综合利用条件,为村庄整治改造提供依据。

3.农业生产等非建设用地

综合研究郭溪、瞿溪、潘桥三个组团的《土地利用规划》、《温州市城市防洪规划(中心片、西片)》等相关规划的基础上,以温州城市生态维持、环境保护为出发点,重点研究非建设用地的范围及其开发控制措施,为农业生产、农田设施、区域性土地配套设施、旅游景区等开发提供依据。

(二)研究思路

1.在对现状调查研究基础上,以评价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为起点,分析本研究范围的发展动力,从而明确各组团的职能定位,为各组团的用地功能和用地空间整合提供依据。

2.根据本研究范围的发展动力,结合现状的城乡人口和就业特点,预测未来的产业人口结构和规模,对照本研究范围用地潜力和用地条件,核实未来的人口规模和空间布局,并以此为依据,确定城乡用地规模和空间布局。

3.根据人口和用地的空间布局规划,在综合分析现状村镇住宅建筑和空间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城乡尤其是乡村居民点的整治方式和土地综合利用条件,为未来乡村和郊区化人口居住区开发强度的确定提供依据。

4.根据城市生态环境要求和本研究范围环境特点,提出环境保护措施,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依据。

第二章发展条件评价

一、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自然环境条件

规划的郭瞿潘为山丘平原交接的山谷地带,其北、西和南均为山丘,东北为谷口平原。

三面环山的地势格局是郭瞿潘发展所需优越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的天赋平台,也为该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

而良好的气候为该区人居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生产提供了基础条件。

(二)地理区位条件

郭瞿潘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东南沿海城市温州市区西南,郭溪组团与温州市中心距离为6公里左右,瞿溪组团与温州市中心距离为10~12公里,依据《总规》,该区属于温州都市区核心圈层的发展概念区,这一概念区今后将承担大都市次中心、居住、工业、对外交通等城市职能。

(三)交通区位条件

城市快速路瓯海大道从郭瞿潘中部呈东西走向穿越,温瞿公路从北部通过,现高桐公路(至瑞安市)自北向南穿越本区域,对外联系络网已经基本形成。

按照《总规》,正在实施的金丽温高速公路和规划的高桐公路、温瑞铁路都将在郭瞿潘通过,相应的对外交通站场都将在其东部区域附近设置。

郭瞿潘的交通区位条件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将进一步优化。

具体详见交通区位条件分析图。

(四)产业发展条件

1、郭瞿潘经济发展的区域总体背景

根据行政区划调整前的资料表明,温州市瓯海区GDP增长量远远高于龙湾区,而在行政区划调整后,瓯海区则表现出相对的滞后态势。

2、郭瞿潘产业发展

1990年以来,随着个私企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企业发展对市场经济的适应和企业运作模式的形成,郭瞿潘逐步形成了制革、鞋业、家具、眼镜、食品、服装、化工、机械等轻加工产业群,在郭瞿潘形成多个小型工业区和工业点。

其第一、二产业无论从就业和产值看,均高于温州市区和瓯海区平均水平,三者中郭溪组团第二产业占明显高的优势,其绝对量和比重均最高;瞿溪组团第二产业比重较高,而潘桥组团则在绝对量和比重方面相对较低,但其第一产业相对发达。

数据分析表明,郭瞿潘是典型的温州市城郊型城镇组合体。

二、发展的不利条件

1、产业结构严重失调,农业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有待提高。

郭瞿潘GDP中一、二、三产产业比例分析表明,近年来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生产增加值比例一直占GDP较高比重(达70%以上),工农业产值极度不平衡。

2、产业空间布局极度分散,城市化水平低下。

根据郭瞿潘三个组团城区人口统计分析,2001年城市化水平仅为32.5%,远远低于按就业方式划分的非农化水平的71.3%。

工业以及村镇空间分布分散、混杂已成为土地资源浪费,破坏郭瞿潘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

3、重大基础设施和特殊用地的分布无序

郭瞿潘分布着市级特殊用地、市政用地和其它一些公共设施用地。

这些用地一方面承担着温州城市的特殊功能;另一方面,由于其特殊性,对郭瞿潘各组团空间结构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有些用地如220kV变电所等往往会影响用地整体性和破坏周边的人居环境。

4、郭瞿潘呈传统的产业特点,现代产业结构特征不明显。

郭瞿潘2001年按实际居住人口14.53万人计,人均GDP达到1.33万元,属于中等收入地区。

从产业GDP构成来看,郭瞿潘第三产业起步较晚,总量仍明显不足。

1990年、1995年、2001年三次产业结构顺序均为“二一三”,处于传统产业结构向现代产业结构转变的初期。

受传统经济模式影响,工业以传统的轻加工业,如皮革、鞋业、家具等为主,缺乏电子、机械、信息等高技术产业,现代产业结构的特征不明显。

第三章发展的动力分析

一、温州城市郊区化动力

由于温州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城市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建设用地日趋紧张,其城市郊区化日益凸现。

从类型上划分,未来将对郭瞿潘产生较大影响的城市郊区化动力主要有工业郊区化、居住生活(房地产)郊区化、商业郊区化。

(一)工业郊区化

工业郊区化是指在城市工业部分从城市中心向外搬迁,并在城市郊区重新选址的过程。

从郭瞿潘来看,按照《总规》和《分规》,瓯海区已明确在郭瞿潘中的郭溪组团和瞿溪组团之间规划机电工业园区,至今已确定一期工业用地约为3000亩(2.0平方千米)。

(二)居住生活郊区化

从近几年来看,温州市城市人口郊区化趋向已日益明显,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居住郊区化和生活郊区化。

1.居住郊区化

从郭瞿潘近几年来开发的房地产调查看,成规模的城郊房地产主要有瞿溪的“雄岙山庄”和潘桥的“敬老院”。

此外,零星由个人独自建成的城郊私人别墅也不少,城乡居民旧宅的私下交易也较为普遍。

随着城市交通网络和通讯系统的形成,以及城市中心居民对郊区优良生态环境的需求,郭瞿潘将成为温州城市房产郊区化的重要基地。

2.生活郊区化

为调节繁杂的城市生活和工作,城市居民在节假日期间的郊野休闲、度假和旅游逐渐流行。

郭瞿潘现状中为城市居民服务的相应休闲设施已有不少,如瞿溪组团的站山水库垂钓休闲胜地和潘桥组团的岷岗山风景区等已为城市生活郊区化创造了条件。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城郊旅游度假设施的建设和相应服务产业的崛起,必将会促进郭瞿潘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完善。

(三)商业郊区化

由于城市中心区地价昂贵,门面租金高,交通拥挤,而且停车场缺乏。

故城市中心区的百货商店分店、超级市场及购物中心等都有可能在城市近郊区涌现,故郭瞿潘必将随着工业和居住生活郊区化而成为商业郊区化的重要区域。

二、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因素

(一)市场动力因素分析

温州模式在形成过程中,市场动力机制发挥着广泛的作用。

随着原始资本的积聚和市场机制的完善,资本优势和信息优势也会在更长的时期内起作用。

(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动力

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动力将有效地提高郭瞿潘土地利用价值与能力,相应其防洪标准应将大幅度提高;而郭瞿潘土地利用价值的大幅度提升,也会形成片区各组团土地开发的直接动力。

温福铁路、高桐公路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使站场附近土地使用价值急剧上升,也会带动周边地块商贸业、仓储业的发展。

故对郭瞿潘来说,也为其工业的规模化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给发展带来了直接的强大外部动力。

(三)产业发展动力

工业化已经为城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相比之下郭瞿潘农业与第三产业发展明显不足,但从发展趋势和战略分析,可预测其发展的潜在动力是很大的。

第四章职能定位

一、总体职能特征

综合分析温州城市郊区化和郭瞿潘动力因素可以归纳得出,其未来比较突出的职能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工业经济职能

随着中心城市“退二进三”策略的实施,郭瞿潘必将接受中心城市部分外迁的工业企业,相应的郭瞿潘将承担部分城市工业经济功能,这部分职能的强弱取决于城市政府(包括区政府)对本研究范围工业发展的策略和相应的土地开发(控制)策略双重因素。

这一功能还可带动职工居住(职住)和工业服务配套功能。

2.休闲度假和居住职能

随中心城市居民居住生活郊区化引发的这一职能,其强弱主要取决于郭瞿潘各个组团山体水系和耕地、植被等自然生态条件保护和利用的程度及对城市居民的吸引力。

这一功能还可细分为休闲度假功能和居住功能两方面。

3.交通运输和仓储功能

交通枢纽设施在城市边缘区(郭瞿潘)的建设,必将带动本研究范围客运交通和物流储运业的发展,这一职能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交通枢纽功能和空间布局。

二、组团空间职能特征

1.郭溪组团

郭溪组团现有产业构成中,工业经济较为突出,其产值及其构成比重高于其它二组团。

此外郭溪组团用地条件较好,可用于建设的土地条件较好,较能适应城市工业经济职能和现状乡镇工业经济职能整合。

(1)工业经济职能,是郭溪组团的主导职能,相应的为工业区企业服务的职住(职工居住)用地功能和工贸服务用地功能也将成为主要。

(2)休闲、度假和居住职能。

由于城市生活居住的郊区化和郭溪组团固有的自然环境条件,其休闲、度假和居住(郊区化人口居住)职能也有一定的发挥余地,但其地位的重要性不及工业经济、职住和工贸服务职能。

2.瞿溪组团

在瞿溪组团产业构成中,其工业经济也较为突出,与郭溪相比,其产值也相差不多,但其近几年的发展速度有所放慢,主要原因是:

用地空间受到限制;毗邻组团的工业结构与其雷同形成竞争态势,使瞿溪组团失去了原有的优势。

故从长远看,瞿溪组团宜作如下调整。

(1)工业经济职能。

充分发挥已有工业经济职能的基础上,更宜注重职能转换,利用有限的空间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

(2)休闲、度假和居住职能。

瞿溪组团山体植被好其用地所占比重较大,具有接纳温州市生活居住郊区化的优势,在今后的时期内进一步重视郊野休闲、度假功能的发挥和城郊居住功能的挖掘。

同时合理调整用地性质,挖掘用地潜力,将一些用地不经济的非本组团内服务项目用地置换出去,如三溪中学等。

3.潘桥组团

(1)休闲度假和居住职能。

潘桥组团土地构成中,山体地、耕地与农业用地比重较高,同时由于工业用地的有效控制,相应的山体环境、河流水系保护,水质较好,非常适宜生活居住。

现状已有的敬老院(老年人居住区)的一期和二期工程在组团内已完工。

根据土地构成和今后的规划,潘桥组团应地、应时进行山坡地的开发和利用,发挥休闲、度假和城郊居住功能。

(2)交通枢纽和物流职能。

按照《总规》,未来铁路和公路的建设,会带动潘桥组团交通运输和物贸储运业的发展。

故根据城市规划开发时段,预留交通运输设施、物贸仓储用地,为今后发挥交通枢纽和物流功能创造条件。

(3)工业经济职能。

潘桥组团的工业经济功能也较为明显,但其产值与郭溪组团、瞿溪组团相比为最弱,并且其农保区、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建设用地,尤其是工业用地的开发。

因而从郭瞿潘整体协调发展来看,潘桥组团的工业经济职能应以整合为主。

 

第五章人口与就业

一、人口与就业构成

至2002年,郭瞿潘总人口为14.75万人,其中暂住人口为6.26万人。

若按地域划分的总人口构成情况,则郭溪组团为6.89万人,潘桥组团为4.04万人,瞿溪组团为3.82万人。

郭瞿潘实有劳动力共计8.38万人,劳动力系数为56.81%,三产业劳动人口构成为23.63%、58.47%和17.90%。

各组团的劳动力总数及构成见下表。

郭瞿潘就业情况(2002/2001)

劳动力

总数

(万人)

其中

乡镇企业个数

(个)

乡镇企业从业人员

(万人)

一产

(万人)

二产

(万人)

三产

(万人)

合计

8.38/8.37

1.98/2.33

4.90/4.63

1.50/1.34

其中

郭溪

4.33/4.27

0.75/1.01

2.92/2.69

0.66/0.57

2000

1.52

潘桥

2.54/2.55

0.99/1.13

1.04/0.98

0.51/0.43

瞿溪

1.51/1.55

0.24/0.25

0.94/0.96

0.33/0.33

二、郭瞿潘未来就业发展分析

(一)工业企业的发展促进就业规模的扩大

城市工业的郊区化,为郭溪、瞿溪和潘桥三组团提供了广大的就业空间,这将无疑会进一步促使外地人口向本地集聚。

各村工业点的相对集中组合,也会促进郭瞿潘内各村人口在空间上产生重组。

(二)交通运输业的崛起,为郭瞿潘提供新的就业岗位

城市新建的交通设施将逐渐向郊区扩散,这些设施的规划势必会带动相应交通仓储运输业的发展。

这同样会增加相应产业的就业人口。

(三)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生活方式变化、新兴产业的兴起,促进就业结构的变化

位于近郊的郭瞿潘,居住生活条件优越,是生活郊区化时代的首选空间之一。

未来休闲、旅游、度假设施的开发和相应产业的发展,也会促进郭瞿潘就业机会的增加。

与此同时,业余休闲的普遍重视和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家政服务行业等将逐渐兴起,未来相当多的农业和工业生产劳动力将转移出来,从事家政等社会服务行业。

三、就业预测

(一)第二产业从业人员

第二产业人口的预测主要以工业企业职工为主。

1.分项确定法——分别确定机电工业园区规模和其它工业用地规模

(1)机电轻工业工业园区就业人口。

已规划明确的工业企业用地为200万平方米,则工业职工为1.60万人。

(2)其它工业用地就业人口。

按有待于整合的劳动密集型工业用地213.08万平方米(现状分散于各村中)计,则这部分工业企业职工约为4.26万人。

将以上两者合并,确定工业企业职工约为5.86万人。

2.综合估算

根据“三溪片分区规划”确定的郭瞿潘工业用地范围计算,扣除内部道路后总面积4.37万平方米,则工业企业职工人数为5.24万人。

3.第二产业人口确定

根据以上两项结果,按工业劳动力占二产劳动力95%计,综合确定第二产业劳动力按6万人。

(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

现状非农业就业人口中,二、三产业人口之比为3:

1,~4.5:

1(平均3.3:

1),规划取3:

1~2.5:

1之间,或者按三产人口占非农总就业人口的30~35%计,则三产就业人口为2.0~2.5万。

1.交通运输业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规划就业人口按非农和农业就业总数的5~10%计。

2.商业、社会服务业

根据现状商业、社会服务业构成和未来的变化趋向,确定未来的构成占非农和农业人口就业比例为20%左右。

3.其它三产

三产的其它就业构成,本研究包括房地产业、金融保险、邮政、教育等,其比例按非农和农业就业人口5%计算。

(三)第一产业

第一产业从业人口仍将以城郊型绿色食品种植业为主,同时山地林木种植业也占少部分,以就业人员总数5~15%计。

其中种植业人员按可耕种面积4~8亩/劳力(规划为6亩,即0.4ha)进行校核,现状耕地面积为3561.32公顷,在不考虑耕地置换的情况下,种植业人员为0.9万人,估算一产从业人员1.0万人。

四、人口发展研究

(一)产业人口

规划的产业人口专指在郭瞿潘的就业劳动力人员及其家眷人口两部分组成。

1.劳动就业人员总量预测

(1)各产业分项汇总法

按照二、三产业劳动力构成,计算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后汇总三产劳动力总计则为9.6万人。

(2)二产为基数的比例法

根据一、二、三产业劳动力构成,以二产产业劳动力所占比例为基准数(55%),计算三次产业总劳动力数合计为10.9万人。

(3)一产为基数的比例法

以第一产业劳动力为基数,参照规划范围内经济条件好,耕地面积多,就业条件充足的村的一产劳动力比重,参照发达国家经验,取9%计,则三次产业劳动力总计为11.11万人。

(4)劳动力就业数

据上述三种方法预测结果,经综合的劳动力就业总数按11万计算。

2.产业人口规模

据现状57%左右的劳动力系数和人口年龄构成变化趋向推测,郭瞿潘产业人口总数为19.3万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