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经济常识Word下载.docx
《公务员考试经济常识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务员考试经济常识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公共交通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农业和能源等基础产业、煤炭开采及洗选业累计投资年均增长30%左右。
我国粮食产量年均增长2.5%,实现连续七年增产,连续四年稳定在5亿吨以上。
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由2005年的7.5万公里增加至去年的9.1万公里。
旅客周转量由2005年的17467亿人公里增加到2010年的27779亿人公里,年均增长9.7%。
去年,全国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15339万户,比2005年增长55.1%;
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85900万户,比2005年增长1.18倍;
互联网上网人数4.57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4.3%。
区域经济政策解析(经济)
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相关内容
“要统筹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
加快制定法律法规、配套政策、考核体系,确保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落到实处。
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合理确定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开发边界,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一体化、网络化发展的城镇化新格局”。
二、其他重要知识点
1、经济特区:
1980-深圳、珠海、厦门、汕头;
1988-海南岛;
2010-喀什
2、中原经济区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2010年12月21日,国务院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中原经济区纳入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这是国家第一次将中原经济区写入国家文件,也是国家第一次将中原经济区写入国家重点开发区域,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3、2011年3月1日,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获国务院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4、2011年3月2日,《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获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力争到2015年,使成渝经济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
5、2011年5月6日,我国首个县级国家综合改革试点——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启动。
6、2011年7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
这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重庆两江新区后,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的又一个国家级新区,也是国务院批准的中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战略层面新区。
在功能上,舟山群岛新区被定位为: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先导区、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7、2011年8月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珠海横琴实行比经济特区更加特殊的优惠政策,加快横琴开发,构建粤港澳紧密合作新载体,重塑珠海发展新优势,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和维护港澳地区长期繁荣稳定。
预测题
2011年5月6日,我国首个县级国家综合改革试点——浙江省( )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启动。
A、杭州市 B、温州市 C、义乌市 D、海宁市
解析:
2011年5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在义乌市举办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动员大会,拉开义乌作为全国首个由国务院批准的县级市综合改革试点的序幕,希望将义乌建设成“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示范区、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基地和世界领先的国际小商品贸易中心和宜商宜游宜居的国际商贸名城”。
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收入分配问题解读(经济)
一、“十二五规划”相关内容
(一)收入分配——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
规范分配秩序,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二)财税改革——开征环保税缓解环境压力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
在合理界定事权基础上,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
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
完善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制度,提高预算完整性和透明度。
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
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相应调减营业税等税收,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完善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逐步建立健全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继续推进费改税,全面改革资源税,开征环境保护税,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
逐步健全地方税体系,赋予省级政府适当税政管理权限。
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相关内容
“要研究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努力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要积极推进财税、金融、投资体制和资源环境等领域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逐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研究推进在一些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改革试点,进一步推进资源税改革。
三、新个人所得税法知识解读
1、此次修改税法将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确定为3500元/月。
2、在全国适用统一的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
∵①我国是法制统一的国家,税收法制是国家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实行全国统一的税收政策;
②个人所得税法设定的减除费用标准,是参照全社会平均消费支出情况确定的,总体上反映了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居民收入水平;
③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口流动性非常大,户籍地和工作地很可能不在一个地方,如果不实行统一的标准,可能会出现税源不正常转移,将加大征收管理难度。
同时也不利于人才流动;
④从国际经验看,一般都采用全国统一的基本减除费用标准,而不实行差别政策。
3、此次修改税法后,涉外人员总的减除费用标准保持现行4800元/月不变:
此次修改,在涉外人员的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由2000元/月提高到3500元/月的同时,将其附加减除费用标准由2800元/月调整为1300元/月,这样,涉外人员总的减除费用标准保持现行4800元/月不变。
4、为公平税负,还对两类纳税人的必要减除费用进行相应调整:
①对个人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的必要减除费用、②对个体工商户业主、个人独资和合伙企业的个人投资者的必要减除费用→→明确其由每人每月2000元调整到3500元。
5、修改工资、薪金所得税率表的主要原则:
①减少纳税级次,逐步简化税制——工资、薪金所得项目税率表由9级简并为7级,取消15%和40%两档税率;
②适当降低最低档税率,最低一档税率由5%降为3%,拉大低档次税率级距,避免中低收入者税负累进过快;
③维持最高档税率45%不变,适当加大对高收入者的调节力度。
6、此次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综合考虑个体工商户与工薪所得纳税人、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税负水平的平衡问题,在维持现行5级税率级次不变的前提下,将生产经营所得税率表第一级级距由年应纳税所得额5000元以内调整为15000元以内,第五级级距由年应纳税所得额50000元以上调整为100000元以上。
需要说明,从名义税率上看,个体工商户的税负似乎略高于工薪收入者或小企业,但个体工商户与另外两者相比,在征税方式上具有不同之处:
一是工薪所得是按月代扣代缴,个体工商户是按年征税,自行申报;
二是个体工商户只征一道个人所得税,小企业除征企业所得税外,其股息红利分配给个人时,还要再征一道个人所得税;
三是工薪所得是定额减除费用3500元/月,个体工商户业主除可享受3500元/月的减除费用外,其生产经营的成本费用是可据实扣除的;
四是从实际征管情况看,大多数个体工商户均采取核定征税的方式,其实际税负往往低于名义税率。
7、此次修改个人所得税法将扣缴义务人、纳税人申报缴纳税款的时限由现行的次月7日内延长至15日内,与现行的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等税种申报缴纳税款的时间一致。
8、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自2011年9月1日起开始实施:
纳税人2011年9月1日(含)以后实际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应适用税法修改后的减除费用标准和税率表,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四、预测题
1、2011年9月1日开始个税免征额调至( )元。
A、2000 B、3000 C、3500 D、5000
2、对在中国境内无住所而在中国境内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纳税义务人和在中国境内有住所而在中国境外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纳税义务人,其个税免征额为( )。
A、3500 B、4000 C、4800 D、5000
3、下列关于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的表述,错误的是( )
A、超额累进税率中的第1级税率由5%修改为3%
B、个税免征额调至3000元
C、工薪所得税率表由9级简并为7级,取消15%和40%两档税率
D、自2011年9月1日开始实施
[答案]1.C;
2.C;
3.B.
中国的和平发展对策观点(经济)
2011年9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了《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
在1.3万字的阐述中,白皮书对于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一个富强的现代化中国将向何处去、中国追求什么样的战略目标、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意味着什么等国内外关心、讨论,乃至质疑的问题给出了清晰的回答。
一、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开辟
和平发展道路,是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和平发展道路最鲜明的特征是:
科学发展、自主发展、开放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
二、中国和平发展的总体目标
中国和平发展的不懈追求是,对内求发展、求和谐,对外求合作、求和平。
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和平发展的总体目标。
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中国和平发展的中长期目标。
实现“十二五”规划是中国和平发展的近中期目标。
三、中国和平发展的对外方针政策
1、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2、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国人民坚持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不允许外部势力干涉中国内政。
中国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中国的核心利益包括:
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3、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
4、奉行睦邻友好的地区合作观
中国同周边各国积极开展睦邻友好合作,共同推动建设和谐亚洲。
四、中国和平发展的世界意义
中国和平发展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
中国的发展道路形成于、立足于本国国情。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要点解读(经济)
一、新词
1、发展方式――加速转向“内生增长、创新驱动”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要推动经济尽快走上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轨道。
2、稳定物价――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努力消除输入性、结构性通胀因素的不利影响,消化要素成本上涨压力,正确引导市场预期,坚决抑制价格上涨势头。
3、楼市调控――建立健全“考核问责制度”
坚定不移地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建立健全考核问责机制,切实稳定房地产市场价格。
主要措施包括今年要再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共1000万套,推进房产税改革试点,进一步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
4、收入分配――“尽快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今年重点采取三方面措施:
一是着力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众的基本收入。
二是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三是大力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5、社会保障――加快“覆盖城乡居民”
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40%的县。
建立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
积极推进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6、食品安全――“全面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健全法制,严格标准,完善监测评估、检验检测体系,强化地方政府监管责任,加强监管执法,全面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7、反腐倡廉――建设“廉洁的政府”
要加快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加大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工作力度。
落实领导干部收入、房产、投资以及配偶子女从业、移居国(境)外等情况定期报告制度。
规范公务用车配备管理并积极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8、教育医疗就业――“老三难”探求“新解法”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为人们提供更加多样、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
今年是“医改”三年实施方案的攻坚年,要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9、社会管理创新――关键是“通民意、解难题”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以城乡社区为载体,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加快建立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和纠错机制,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10、统筹城乡发展――要充分尊重农民“自主选择权”
要充分尊重农民在进城和留乡问题上的自主选择权,切实保护农民承包地、宅基地等合法权益。
城镇化要同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这是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
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经济)
2010年12月10日-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总结2010年及“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全面分析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明确提出2011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主要任务。
温家宝在讲话中全面总结2010年经济工作,阐述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宏观经济政策,对2011年经济工作作出具体部署。
一、2011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切实抓好节能减排,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解读:
贯彻这个总体要求,关键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
二、2011年中国经济最大课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课题。
明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要开好局必须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摆在突出位置。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须着力解决我国经济存在的失衡问题
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
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失衡问题,重新协调好国民经济的主要比例关系,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现阶段,我国经济失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储蓄与消费失衡,储蓄率太高,消费率太低:
不良表现——过高的储蓄率,过低的消费率,主要是居民消费率过低,即居民消费需求严重不足。
导致后果——我国内外需失衡,出口依存度过高;
而且居民消费不足,使我国经济越来越走上为生产而生产的怪圈,带来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解决方案——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
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报告内容——“要调整优化需求结构,增强消费拉动力,重点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条件、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2)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经济增长过于依靠第二产业:
不良表现——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靠第二产业特别是“两高一资”行业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
导致后果——制约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制约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制约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解决方案——需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努力使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快于GDP增长,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报告内容——“加快壮大服务业规模,全面提高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3)投入结构不合理,物质资源消耗太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
不良表现——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粗放扩张;
我国科技进步不够快,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低。
导致后果——物质资源消耗大而效率不高,而且对资源的消耗是不可持续的;
技术对外依存度很高。
解决方案——着力从“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向“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集约型增长转变,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报告内容——“以优化投资结构为重点,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
严控投资产能过剩行业,防止新的低水平重复建设。
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培育一批适应市场需要、拥有核心技术、重视创新、机制灵活的优势企业和产业,提高产业集中度;
切实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扎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4)人与自然关系不够和谐:
不良表现——各地盲目发展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产业,造成环境和生态恶化。
导致后果——我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人与自然的关系趋于紧张,资源和生态环境已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真正的硬约束。
解决方案——不能继续走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老路,而要下决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报告内容——“要强化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完善政府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发挥市场作用,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企业和全社会节能减排内生动力;
加强重点节能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应用;
加强重点流域、区域、行业污染治理,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积极开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2、转方式、调结构需要适当降低经济增长速度
“各地区一定要从本地实际出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合理确定发展目标,更加注重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切不可盲目追求高速度”。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这样才能解决各种经济社会问题。
但过犹不及,连年追求超高速经济增长也成为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重要原因:
各地为了追求短期超高速经济增长,不断加大投资,而且大上工业特别是重化工项目,挤压消费。
投资增速过高,粗放扩张,必然要付出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
为保经济增速,财政支出多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而用于支持欠发达地区和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的财力不足,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滞后。
为了缓解经济结构失衡问题,当前需适当放缓经济增速。
由于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紧张、环境恶化、通货膨胀、贫富悬殊等社会问题,因此,当前经济增速一定程度的回调是宏观调控的要求,有利于转方式、调结构。
如果不能容忍一定程度的增速回调,还想“高速增长”,那么,转方式、调结构就会落空,甚至会使结构失衡更加严重,最终走向“硬着陆”。
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发展理念,从追求高速增长即两位数的增长转变为追求常态的中高速增长即8%左右的增长,才能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比较好的环境和条件。
三、2011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1、“一松一稳”的调控组合——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发挥财政政策在稳定增长、改善结构、调节分配、促进和谐等方面的作用;
保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下决心压缩一般性支出,厉行节约;
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坚决防止借“十二五”时期开局盲目铺摊子、上项目。
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按照总体稳健、调节有度、结构优化的要求,把好流动性这个总闸门,把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和中小企业,更好服务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2011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
这是继1998年我国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转向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之后,再现“一松一稳”的调控组合。
财政和货币政策的组合,体现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如今我国面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抑制通货膨胀压力的双重挑战,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就必须有相应的扩张手段,防控通胀压力要求不能再搞宽松的货币政策,因此要对这一组合拳进行调整,以应对复杂的形势。
∵现在货币的流动性是过剩的——过去发放的货币信贷为率先战胜危机冲击发挥过关键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变化,货币政策应当进行调整。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防控通胀压力要求不能再搞宽松的货币政策∵在货币政策回归稳健的前提下,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