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传染病.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716075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行性传染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流行性传染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流行性传染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流行性传染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流行性传染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流行性传染病.docx

《流行性传染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行性传染病.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流行性传染病.docx

流行性传染病

流行性传染病

流行性传染病定义:

是指由各种致病性微生物或病原体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由于传染病具有传播的特性,因此,是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重要疾病。

分类与诊断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

“国务院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减少甲类传染病病种,并予公布;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减少乙类、丙类传染病病种,并予公布”。

到目前为止我国法定传染病共分三类38种,其具体分类如下:

甲类传染病:

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甲型、乙型、丙型、戊型、未分型)、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肺炭疽、皮肤炭疽、未分型)、痢疾(细菌性、阿米巴性)、肺结核(涂阳、仅培阳、菌阴、未痰检)、伤寒(伤寒、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Ⅰ期梅毒、Ⅱ期梅毒、Ⅲ期梅毒、胎传梅毒、隐性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间日疟、恶性疟、未分型)

丙类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手足口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一、春季常见传染病:

1、流感(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其发病率占传染病之首位。

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

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为1周。

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

2、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它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

流脑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流鼻涕、咳嗽、头痛、发热等。

病菌进入脑脊液后,头痛加剧,嗜睡、颈部强直、有喷射样呕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

传染源主要病人或带菌者,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潜伏期一般为2—3天,最长的为一周。

人群普遍易感,好发于小年龄段儿童。

3、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8

—12日,一般10天左右可治愈。

典型的临床症状可概括为“三、三、三”,即前驱期3天:

出疹前3天出现38度左右的中等度发热,伴有咳嗽、流涕、流泪、畏光,口腔颊粘膜出现灰白色小点(这是特点);出疹期3天:

病程第4-5天体温升高达40度左右,红色斑丘疹从头而始渐及躯干、上肢、下肢;恢复期3天:

出疹3-4天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皮疹开始消退,皮肤留有糖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

麻疹是通过呼吸道飞沫途径传播,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极少见。

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普遍具有易感性,尤其是6个月~5岁幼儿发病率最高(占90%)。

4、水痘水痘是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

水痘的典型临床表现是中低等发热,很快成批出现红色斑丘疹,迅速发展为清亮的卵园形的小水疱,24小时后水疱变浑浊,易破溃,然后从中心干缩,迅速结痂。

临床上往往丘疹、水疱疹、结痂同时存在,呈向心性分布,即先躯干,继头面、四肢,而手足较少,且瘙痒感重。

接受正规治疗后,如果没有并发感染,一般7-10天可治愈。

传染源主要是病人。

传播途径为呼吸道飞沫传染和接触了被水痘病毒污染的食具、玩具、被褥及毛巾等的接触传染。

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多见。

由于本病传染性强,患者必须早期隔离,直到全部皮疹干燥结痂为止

5、流行性腮腺炎,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的传染病,一般2周左右可治愈。

典型的临床症状是发热、耳下腮部、颌下漫肿疼痛,腮腺肿大的特点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方蔓延,可并发脑膜脑炎、急性胰腺炎等。

传染源是腮腺炎病人或隐性感染者,病毒经过飞沫使健康人群受感染。

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预后良好,病后有持久的免疫力。

6、风疹风疹是一种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春季是风疹的高发季节。

开始一般仅有低热及很轻的感冒症状。

多在发病后1到2天出现皮疹,疹的形状及分布与麻疹相似,出疹迅速由面部开始发展到全身只需要1天的时间,发热即出疹,热退疹也退,这些是风疹的特点。

枕后、耳后、颈部淋巴结肿大,也是本病常见的体征。

风疹患者、带有风疹病毒却没发病的人和先天性风疹患者是此病的传染源。

儿童及成人都可能得此病,发病前5天至7天和发病后3天至5天都有传染性,起病当天和前一天传染性最强。

感染后基本上能获得永久保护。

空气飞沫传播是风疹的主要传播途径,日常的密切接触也可传染。

风疹无需要特殊治疗,诊断明确后,在家观察,做好皮肤、口腔的清洁护理,给以易消化富有营养的流食或半流食,注意安静休息。

7、猩红热猩红热为主要由A组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早期咽部充血、扁桃体红肿,表现为发热、咽痛、

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一般发热24小时内出现皮疹,开始于耳后,颈部,上胸部,一日内蔓延至全身。

皮疹呈鲜红色,针头大小,有些象“鸡皮疙瘩”,若用手指按压时,可使红晕暂时消退,受压处皮肤苍白,经十余秒钟后,皮肤又恢复呈猩红色,面部充血潮红,但无皮疹,口唇周围及鼻尖则显得苍白,舌乳头红肿。

猩红热的传染源为病人和带菌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偶可经接触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少年多发。

该病有特效的治疗药物,治疗效果好,故治愈率高,危害已明显下降,但早诊断、正确治疗是关键。

8、手足口病

[诊断标准]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

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08年版)

一、临床诊断病例

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

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

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重症病例:

1.有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的患者,同时伴有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

2.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婴幼儿虽无手足口病典型表现,但有

发热伴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

二、实验室诊断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即为实验室诊断病例

1.病毒分离

自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或疱疹液、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中分离到肠道病毒。

2.血清学检验

病人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IgG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

3.核酸检验

自病人血清、脑脊液、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或疱疹液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等标本中检测到病原核酸。

三、留观或住院指征

(一)留观指征。

3岁以下婴幼儿,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需留观。

乡镇卫生院如发现符合留观指征患者,应立即将其转至县级以上医疗机构。

1.发热伴手、足、口腔、肛周皮疹,病程在4天以内;

2.疱疹性咽峡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

3.发热、精神差。

(二)住院指征。

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需住院,应立即将其转至指定医疗机构。

1.精神差/嗜睡、易惊、烦躁不安;

2.肢体抖动或无力、瘫痪;

3.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末梢循环不良;

4.呼吸浅促或胸片提示肺水肿、肺炎。

四、小儿危重患者的早期发现

具有以下特征的患者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更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开展必要的辅助检查,有针对性地做好救治工作。

(一)年龄小于3岁;

(二)持续高热不退;

(三)末梢循环不良;

(四)呼吸、心率明显增快;

(五)精神差、呕吐、抽搐、肢体抖动或无力;

(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七)高血糖;

(八)高血压或低血压。

[传播途径]

粪—口传播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疤疹而传播。

[消毒]

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

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

50℃立即灭活。

75%酒精、5%来苏儿不能将其灭活。

二、预防措施:

1、定时打开门窗自然通风.可有效降低室内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改善室内空气质量,调节居室微小气候,是最简单、行之有效的室内空气消毒方法。

学校也会有计划的实施紫外线灯照射及药物喷洒等空气消毒措施。

2、接种疫苗。

常见的传染病现在一般都有疫苗,进行计划性人工自动免疫是预防各类传染病发生的主要环节,预防性疫苗是阻击传染病发生的最佳积极手段。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春季传染病的关键。

要保持学习、生活场所的卫生,不要堆放垃圾。

饭前便后、以及外出归来一定要按规定程序洗手,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应用卫生纸掩盖,用过的卫生纸不要随地乱仍,勤换、勤洗、勤晒衣服、被褥,不随地吐痰,个人卫生用品切勿混用。

4、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

春天人体新陈代谢开始旺盛起来,正是运动锻炼的好时机,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到郊外、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每天锻炼使身体气血畅通,筋骨舒展,体质增强。

在锻炼的时候,必须注意气候变化,要避开晨雾风沙,要合理安排运动量,进行自我监护身体状况等,

以免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

5、生活有规律。

睡眠休息要好,生活有规律,保持充分的睡眠,对提高自身的抵抗力相当重要。

要合理安排好作息,做到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无论学习或其他活动使身体劳累过度,必然导致抵御疾病的能力下降,容易受到病毒感染。

6、衣、食细节要注意。

春季气候多变,乍暖还寒,若骤减衣服,极易降低人体呼吸道免疫力,使得病原体极易侵入.必须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切不可一下子减得太多。

合理安排好饮食,饮食上不宜太过辛辣,太过则助火气,也不宜过食油腻。

要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如不吸烟、不喝酒,要多饮水,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宜多食些富含优质蛋白、糖类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枣、蜂蜜和新鲜蔬菜、水果等。

7、切莫讳疾忌医。

由于春季传染病初期多有类似感冒的症状,易被忽视,因此身体有不适应及时就医,特别是有发热症状,应尽早明确诊断,及时进行治疗。

如有传染病的情况,应立刻采取隔离措施,以免范围扩大。

三、夏季常见传染病:

霍乱

[诊断标准]

一、疑似病例:

具有下列项目之一者:

1.凡有典型临床症状:

如剧烈腹泄,水样便(黄水样、清水样、米泔样或血水样),伴有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及肌肉痉挛(特别是腓肠肌)的首发病例,在病原学检查尚未肯定前;

2.霍乱流行期间有明确接触史(如同餐、同住或护理者等),并发生泻吐症状,而无其他原因可查者;

二、确诊病例:

1.凡有腹泻症状,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阳性;

2.霍乱流行期间的疫区内,凡有霍乱典型症状,(见疑似病例项目之一)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阴性,但无其他原因可查;

3.在流行期间的疫区内有腹泻症状,作双份血清抗体效价测定,如血清凝集试验呈4倍以上或杀弧菌抗体测定呈8倍以上增长者;

4.在疫源检查中,首次粪便培养阳性前后各5天内,有腹泻症状者可诊断为轻型患者。

临床诊断:

具备2

实验确诊:

具备1或3或4

[传播途径]

病人为主要传染源,病原体经水、食物、苍蝇及生活接触通过消化道传播。

[消毒]

对热、日光、酸及一般消毒剂(含氯制剂、碘制剂)均敏感。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非典型肺炎病例的临床诊断标准(试行)

1、流行病学史

1.1发病前2周曾密切接触过同类病人或者有明确的传染给他人的证据。

1.2生活在流行区或发病前2周到过非典型肺炎正在流行的地区

2、症状与体征

有发热(>38℃)和下列一项或一项以上:

咳嗽、呼吸加速、气促、呼吸窘迫综合征、肺部罗音、肺实变体征。

3、实验室检查

早期血WBC计数不升高,或降低。

4、肺部影像学检查

肺部不同程度的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呈网状样改变。

5、抗菌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

6、非典型肺炎的临床诊断

根据病例的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验、肺部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进行临床诊断,一旦病原确定,检测方法特异,即建立确诊病例的定义。

疑似病例:

1.1+2+3或1.2+2+3+4

临床诊断病例:

1.1+2+3+4或1.2+2+3+4+5

7、非典型肺炎重症病例诊断标准

非典型肺炎病例符合下列标准的其中1条可诊断为非典型肺炎的重症病例:

7.1多叶病变或X线胸片48小时内病灶进展>50%;

7.2呼吸困难,呼吸频率>30次/分;

7.3低氧血症,吸氧3~5升/分条件下,SaO2<93%,或氧合指数<300mmHg;

7.4出现休克、ARDS或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8、备注

8.1密切接触是指护理或探视非典型肺炎病例、与病例曾居住在一起(包括住院)或直接接触过病例的呼吸道分泌物和体液。

8.2非典型肺炎流行区是指有原发非典型肺炎病例,并造成传播的地区,不包括已明确为输入性病例,并由该输入性病例造成一定传播的地区。

8.3病人可伴有头痛、关节酸痛、全身酸痛、乏力、胸痛、腹泻。

8.4.排除疾病:

在诊断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排除原发细菌性或真菌性肺炎、肺结核、肺部肿瘤、非感染性肺间质性疾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肺血管炎等临床表现类似的肺部疾患。

[传播途径]

近距离呼吸道飞沫传播是SARS传播最主要途径,其次是气溶胶传播,手接触是另一种重要的传播途径,是因易感者的手直接或间接接触了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以及其他被污染的物品,经口、鼻、眼、粘膜侵入机体而实现的传播。

[消毒]

紫外线及一般化学消毒剂均敏感,如含氯消毒剂、酒精、过氧乙酸等。

病毒性肝炎

[诊断标准]

一、疑似病例:

1.最近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厌油、乏力、巩膜黄染、茶色尿、肝脏肿大、肝区痛、乏力等,不能排除其他疾病者;

2.血清ALT反复升高而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者。

(一)甲型肝炎(HA):

1.病人发病前1个月左右(2-6)周,曾接触过甲型肝炎病人,或到过甲型肝炎暴发点工作,旅行,并进食,或直接来自流行点;

2.血清ALT升高;

3.血清抗-HAVIgM阳性;

4.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抗-HAVIgG滴度呈四倍升

高;

5.免疫电镜在粪便中见到27nm甲肝病毒颗粒。

临床诊断:

疑似病例加

(1)、

(2)两项。

实验确诊:

疑似病例加(3)、(4)、(5)中任何1项。

[传播途径]

粪→口传播。

[消毒]

HAV对热和紫外线敏感,对消毒剂较敏感70%乙醇溶液3分钟、3%甲醛溶液5分钟、余氯10-15ppmm30分钟等均可灭活,100℃1分钟可灭活。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人禽流感诊疗方案(试行)

一、流行病学史

发病前1周内曾到过禽流感暴发的疫点,或与被感染的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等有密切接触者,或从事禽流感病毒实验室工作人员。

目前不排除与禽流感患者密切接触的人有患病的可能。

二、临床表现

1.潜伏期一般为1~3天,通常在7天以内。

2.临床症状急性起病,早期表现类似普通型流感。

主要为发热,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热程1~7天,一般为3~

4天,可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和全身不适。

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

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可出现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肾功能衰竭、败血症、休克及Reye综合征等多种并发症。

3.体征重症患者可有肺部实变体征等。

三、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象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或降低。

重症患者多有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下降。

2.病毒抗原及基因检测取患者呼吸道标本采用免疫荧光法(或酶联免疫法)检测甲型流感病毒核蛋白抗原(NP)及禽流感病毒H亚型抗原。

还可用RT-PCR法检测禽流感病毒亚型特异性H抗原基因。

3.病毒分离从患者呼吸道标本(如鼻咽分泌物、口腔含漱液、气管吸出物或呼吸道上皮细胞)中分离禽流感病毒。

4.血清学检查发病初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禽流感病毒抗体滴度有4倍或以上升高,有助于回顾性诊断。

四、胸部影像学检查

重症患者胸部X线检查可显示单侧或双侧肺炎,少数可伴有胸腔积液等。

五、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排除其他疾

病后,可以作出人禽流感的诊断。

1.医学观察病例有流行病学史,1周内出现临床表现者。

与人禽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触史,在1周内出现临床表现者。

2.疑似病例有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标本采用甲型流感病毒和H亚型单克隆抗体抗原检测阳性者。

3.确诊病例有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标本中分离出特定病毒或采用RT-PCR法检测到禽流感H亚型病毒基因,且发病初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禽流感病毒抗体滴度有4倍或以上升高者。

[传播途径]

1、经呼吸道传播。

2、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家禽分泌物和排泄物污染的水等途径。

[消毒]

常用消毒剂和紫外线均敏感。

100℃2分钟可灭活。

疟疾

[诊断标准]

一、疑似病例:

在疟疾流行季节疟区居住或旅游,近年有疟疾发作史或近期接受过输血,出现间歇发作寒战,高热和大汗,继以症状明

显缓解,可伴有脾肿大和贫血;或不明原因的高热、寒战、昏迷、抽搐等症状。

二、确诊病例:

1.用抗疟药治疗,3天内症状得到控制者;

2.血液检查发现疟原虫。

临床诊断:

疑似病例加1。

实验确诊:

疑似病例加2。

[传播途径]

经雌按蚊叮咬皮肤为主要传播途径,此外,输入带疟原虫的血液也可造成感染,患疟疾的孕妇,也可通过损伤的胎盘造成先天性感染。

[预防]

切断传播途径,灭蚊、驱蚊、防蚊。

可酌情用药物预防(如乙胺嘧啶、氯喹等)。

感染性腹泻病

确诊病例:

(一)临床诊断:

大便检查除外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病原感染引起的腹泻病人,每日3次或3次以上的稀便或水样便,食欲不振、呕吐或不呕吐,可伴有发热、腹痛及全身不适症。

(二)实验确诊:

从腹泻病人大便中分离到其他肠道致病菌或致病寄生虫或检出肠道致腹泻病毒、病毒抗原或特异性核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