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期末资料整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698303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47.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文学期末资料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外国文学期末资料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外国文学期末资料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外国文学期末资料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外国文学期末资料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文学期末资料整理.docx

《外国文学期末资料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文学期末资料整理.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国文学期末资料整理.docx

外国文学期末资料整理

现实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西欧的法国、英国等地出现的文学思潮,以后波及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也是近代欧美文学的高峰。

由于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高尔基将其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现实主义的兴起

现实主义文学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

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从此,法国资产阶级取得了统治地位;1832年英国实行了议会改革,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这两大政治事件,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使整个社会价值观念发生深刻变化。

继启蒙主义的理性王国破产后,浪漫主义的幻想也被冷酷无情的现实所压碎。

讲究务实,追求客观冷静地分析与解剖现实的社会心理和风气随之形成。

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细胞学说、能量转化学说、进化论)加强了使人们的唯物思想和整体观念。

19世纪出现的实证主义(Positivism)强调客观性、真实性和准确性,对现实主义文学产生影响。

实证主义在美学和文艺理论方面的代表是泰纳。

在《艺术哲学》(1865)中,他提出种族、环境和时代三要素决定文学发展的理论,成为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理论基础。

现实主义与文学传统

作为一种创作手法,现实主义古已有之。

古希腊的史诗《伊利亚特》已经运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客观精细地刻划人物性格,描写场面和风景。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继承了古希腊、文艺复兴和启蒙主义的现实主义传统。

同时它又吸取了浪漫主义的艺术经验,把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推向高峰。

19世纪现实主义的发展

现实主义realism一词来源于拉丁文realtes,意为在形象中充分表现现实生活的特点,也可译作“写实主义”。

作为一个流派运动,现实主义是自发的逐渐变为自觉的,不像浪漫主义那样经历过轰轰烈烈的运动。

19世纪现实主义名称的确定:

30年代为奠基时期,出现司汤达的《红与黑》等重要作家和作品。

50年代围绕法国库尔贝的画展进行了一场关于”现实主义”的争论.1857年,法国小说家尚.弗洛里首次用”现实主义realism”一词来标明当时文学中出现的新倾向。

他的朋友杜朗蒂办了同名刊物。

20世纪初俄国的高尔基将西欧现实主义称为“批判的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

1、艺术表现的客观性

现实主义作家论现实主义

福楼拜提出“取消私人性格主义”认为:

“艺术家不应该在作品中露面,就像上帝在世界上一样,到处存在又到处不见。

乔治桑对巴尔扎克说:

“你描绘人类如你所眼见,我按照我希望人类的来描绘。

2、题材选取的现实性

浪漫主义作家喜欢写中世纪或异国情调题材。

现实主义作家主张写当代、写现实。

用现实的平凡的题材来广阔地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揭露社会矛盾。

现实主义扩大了文学题材的范围,使小说成为反映整个时代的各阶层的生活的“风俗史”。

3、人物和环境的典型性

现实主义作家在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影响下,认为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

主张从人物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刻画人物性格,真实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内在联系与本质特征及发展趋势,通过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形成过程的描写,全面真实地展示现实生活及其本质特征,反映整个时代的风貌。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塑造的最突出的典型是个人反抗社会,个人奋斗的典型。

4、细节描写的精确性

在实证主义哲学影响下,为了真实地描写生活,现实主义作家十分注重细节的真实。

巴尔扎克说:

“只有细节才形成小说的优点。

为了达到细节的真实,现实主义作家常常不惜作实地考察,收集大量准确无误的事实材料。

真实、精确的细节描写使现实主义的作品具有充分的历史价值。

5、文学形式的叙事性

在科学主义思想影响下,19世纪的作家都企图通过文学创作去研究与分析社会,社会也要求文学真实地反映生活,回答时代和生活提出的一系列复杂问题。

在这种精神文化条件下,叙事性的小说就比抒情性的诗歌具有显著的生存与发展优势。

现实主义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走向了成熟与繁荣。

使小说成为“市民社会的史诗”(卢卡契)。

19世纪欧美各国现实主义文学

法国现实主义文学

法国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策源地,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法国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在二十年代复辟时代酝酿,三十年代七月一朝时期产生,到了四、五十年代达到高潮的。

1823年,斯丹达尔发表了《拉辛与莎士比亚》,提出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被认为是现实主义的宣言书。

1830年,他的《红与黑》出版,这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

此后,出现了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以描写现实,批判现实为特色的作家群,形成了法国文学史上辉煌的时代。

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特点

没有完全和浪漫主义划清界线,许多作家曾参加过轰轰烈烈的“欧那尼大战”,后来才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创作。

没有完全和自然主义划清界线,因为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有一个共同的哲学和美学基础,即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伯纳德在此基础上创立的有关实验医学和遗传学的方法,以及丹纳提出的“种族、环境、时代”决定文学发展的思想。

法国现实主义奠基人

司汤达善于从政治角度出发来刻划现实,注重人物的心理分析。

巴尔扎克从经济角度出发,风格广阔宏伟。

他的《人间喜剧》使现实主义从理论到创作都臻于完善,代表了西欧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

巴尔扎克曾对斯丹达尔说:

“我画壁画,你塑意大利雕像”,十分形象地道出了俩人创作上的差异性。

梅里美(1803-1870)

带有较多的浪漫主义气质。

他的创作别具一格。

喜欢写异国题材,常常喜欢把没有受到资本主义文明影响的纯朴、真诚、性格骠悍的人物,以及粗犷有力的社会风俗和现代法国社会进行比较。

他的代表作《卡门》(1847),刻划了一个性格鲜明、敢作敢为,敢爱敢恨的吉普赛女子形象。

她真诚坦率又放荡不羁,蔑视任何法律和道德的规范,表现出对个性自由的绝对追求。

小说以女主人公的“绝对自由”否定了资本主义文明,但“绝对自由”也毁灭了卡门自己。

福楼拜(1821-80)

从50年代起,法国现实主义强调科学精神,表现出客观冷峻的风格,早期现实主义的社会批判精神有所削弱。

19世纪后期法国现实主义的重要代表是福楼拜,他的代表作《包法利夫人》(1856)的发表标志着现实主义的胜利,从此现实主义作为自觉的流派,福楼拜被推崇为领袖。

小说用外科手术般的客观、精确,刻画了一个外省女人爱玛的灵魂。

英国现实主义文学

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于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

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特点

在工业革命、宪章派运动和宪章派文学的推动下,英国现实主义文学开始产生。

其主要成就体现在长篇小说上。

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主要反映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批判锋芒首先指向大资产阶级的封建残余贵族,对当时英国社会各阶层作了真实生动的描绘。

同情小人物。

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大多是孤儿、小职员、小商贩、小店员、破落的贵族子弟、贫苦的家庭教师、破产的小农等等。

通过描写这些被社会压迫的小人物的遭遇,揭露了英国现代工业社会的弊病。

充满仁爱精神。

具有浓厚的基督教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色彩。

“现代英国小说家中辉煌的一派”

马克思在《英国中产阶级》一文中对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作了十分中肯的评论。

认为他们是“现代英国小说家中辉煌的一派。

他们的暴露性的雄辩的篇页给世界宣示了比所有职业的政治家、政论家、道德家合在一起还要多的真理。

萨克雷(1811-63)

代表作长篇小说《名利场》(VanityFair,1847,1848)副标题为《没有正面主人公的小说》(anovelwithoutheros,也可理解为《没有男主人公的小说》)。

小说书名来自17世纪英国清教作家班扬的寓言小说《天路历程》。

小说主角是是穷画师的女儿蓓基.夏泼,一个心狠手辣,工于心计的个人野心家。

盖斯凯尔夫人(1810-65)

她的世界观属于基督教社会主义,把对社会正义的号召与对基督教道德原则的宣传凑合在一起。

代表作长篇小说《玛丽.巴顿》(MaryBarton,1848)。

小说描写了19世纪40年代曼彻斯特无产阶级的生活和斗争,反映了宪章运动。

夏洛蒂.勃朗特(1816-55)

出自贫苦,靠个人奋斗成为作家。

代表作长篇小说《简.爱》刻划了一个孤女个人奋斗的经历,带有自己的影子。

主角简.爱出身贫寒,相貌平平,但性格倔强,意志坚定,勇于追求人格平等与个人幸福。

小说心理描写细腻,带有神秘的哥特体小说风格。

爱米利.勃朗特(1818-48)

爱米利.勃朗特是夏洛特.勃朗特的妹妹,代表作长篇小说《呼啸山庄》是一部具有浓重的哥特体色彩的小说。

描写了孤儿希斯克利夫爱恨交织的复仇经历以及他与凯瑟琳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

托马斯.哈代(1840-1928)

“威塞克斯小说”(wessextales)代表哈代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

这些小说大多以哈代家乡-英国西南部多塞特郡(古称威塞克斯)为背景,描写资本主义的侵入对传统农村生活和道德风尚的破坏,体现出一种深刻的命运观和悲剧意识。

代表队作为《德伯家的苔丝》。

《德伯家的苔丝》

小说通过对美丽、纯洁、勤劳、善良的农村姑娘苔丝的悲惨命运的描写,揭露批判了资产阶级伦理道德的虚伪,资产阶级法律的残酷,同时也反映了作家的深刻的命运观。

俄国现实主义文学

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特点

19世纪俄国文学始终与俄国社会的历史变革,与俄国的解放运动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文学题材――俄国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

主题――从“谁之罪”到“怎么办”,即从揭露农奴制的罪恶,发展到探索废除农奴制后的俄国社会的出路问题。

两大主题分别由赫尔岑和车尔尼雪夫斯基创作的同名小说命名)。

与主题相适应出现四大系列形象:

小人物形象

多余人形象

新人形象

探索者形象

19世纪俄国文学分期

19世纪俄国文学的分期基本与俄国解放运动发展同步。

按照俄国社会变革的历史要求、俄国革命主体力量的变化以及相应的文学主题、文学形象进行划分。

贵族时期(1825-61)

平民知识分子时期(1861-95)

无产阶级时期(1895-1917)

贵族时期(1825-61)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期。

两件历史大事:

1812年俄法战争中俄国战胜入侵的拿破仑,激发了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1925年“十二月党人起义”,开创了俄国解放运动的第一个时期。

进步的青年贵族作为俄国革命的主体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这时期的文学主题是“谁之罪”。

与此相应出现了“小人物形象”和“多余人形象”。

这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家大多为贵族出身,开创者为普希金、莱蒙托夫。

继承者是果戈里,理论家为别林斯基等。

至40年代形成“自然派”

十二月党人起义

1825年12月14日,一批年轻的俄国贵族军官(又称十二月党人)带领士兵在枢密院广场举行起义,要求推翻帝制政权,取消农奴制,但起义最终被镇压。

为纪念俄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有计划、有纲领的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武装起义,枢密院广场更名为十二月党人广场。

“自然派”

自然派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别称。

自然派以果戈理为领袖。

别林斯基多次在理论上加以肯定,并驳斥了反动文人对该派作家的贬抑。

自然派极力忠实于”自然”即现实,抨击反动腐朽的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同情”小人物”的命运,呼吁妇女解放。

在推进俄国解放运动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小人物形象

小人物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塑造的一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被欺侮者被凌辱者的典型

普希金在其短篇小说《驿站长》中开了描写”小人物”的先河.后经果戈里、陀斯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的发展形成了俄国文学同情下层劳动人民、弱势群体的传统。

多余人形象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塑造的贵族知识青年的典型形象。

他们出身贵族,接受了欧洲启蒙思想,对庸俗的上流社会生活感到厌倦和不满;富有才华,渴望有所作为,但又无法摆脱贵族生活方式和偏见,成为既不能与贵族官僚同流合污,又未能和人民站在一起的“多余人”,徒然将自己的生命消耗在无所事事之中,成为一个纵有才华而百无一用的”受苦的利己主义者”,一个聪明的废物。

普希金在《叶甫盖尼.奥涅金》中首次塑造了多余人形象。

此后,在俄国文学“多余人”画廊中先后出现了毕巧林、罗亭、拉夫列茨基、奥勃洛摩夫等形象。

俄国作家赫尔岑第一次使用了”多余人”这一文学批评概念来论述当时俄国文学的民族性。

 

平民知识分子时期(1861-95)

农奴制改革(1861)后,作家们开始探索改革后的“俄国往哪里去”的问题。

贵族阶级此时丧失了革命性,平民知识分子登上历史舞台成为推动俄国革命的主体力量。

在农奴制改革问题出现了改革派与自由派之间的争论。

文学主题从“谁之罪”转向“怎么办”。

小人物形象向纵深发展,新人形象开始出现。

主要代表作家有涅克拉索夫、杜勃罗留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屠格涅夫、阿.奥斯特洛夫斯基、冈察洛夫、陀斯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等。

新人形象

屠格涅夫在《前夜》和《父与子》中首先塑造了英沙罗夫、巴扎罗夫等新人形象。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其长篇小说《怎么办》中又加以发展,塑造了拉赫美托夫、罗普霍夫、薇拉等新人形象。

表达了“合理的利己主义”的爱情与人生观。

回答了时代和社会提出的问题。

契诃夫(1869-1904)

19世纪后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家。

创作以戏剧和短篇小说最为著名。

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善于在日常生活领域发现带有深刻社会性的主题。

艺术表现上追求朴素自然,淡中出奇。

无产阶级时期(1895-1917)

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无产阶级文学开始出现。

司汤达1783-1842

生平与创作

1814年开始从事写作活动.在发表<罗马,那不勒斯,佛罗伦斯>时首次开始用”骑兵军官司汤达”的笔名.

1823-25发表文艺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成为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纲领.

1830年写作并发表<红与黑>.另有小说<吕西安.娄万><巴马修道院>等.爱情和政治是其创作的两大主题.

红与黑

小说源于一件普通的刑事案,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上升为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政治内容的现实主义巨著.

1827年<司法公报>菲尔特谋杀案;

1827年司汤达构思小说<于连>;

1830年小说发表,更名为<红与黑>.并加上副标题------1830年记事”;扉页上”引用”了丹东的话----”真实,严酷的真实”.

书名的象征意义

红:

军队的服装、革命、热血、热情

黑:

教士的黑袍、复辟、丧服、阴谋

于连形象分析

1:

于连性格的形成

低下的社会地位促使他对现实不满

压抑的家庭环境形成他倔强的个性

拿破仑的精神鼓舞他走个人奋斗的道路

复辟时代的现实决定他个人奋斗的方式

于连在开始个人奋斗以前,性格中反抗性与妥协性的矛盾已经形成.生命本体冲动与社会习俗压力之间的张力已经产生.也正是这种矛盾和张力形成成他的面具意识.并表现为两种服装的交替.

2于连性格的发展

于连性格是在个人奋斗过程中,随着环境的变迁和地位的变化而发展的.

小说集中描写了于连从19岁到23岁短短的五年中的生活经历:

环境三度变迁

身份地位三度变化

两次不同的恋爱经历

个人奋斗开始阶段

环境:

维立叶尔-市长家

身份:

家庭教师

性格矛盾:

平民意识与出人头地的虚荣心的冲突

崇拜拿破仑与崇拜权力财富的矛盾

爱情:

与德瑞那夫人

为报复的爱

出于自尊的爱

真正的爱-”心坎里的爱情”

个人奋斗发展阶段

环境:

贝藏松-修道院

身份:

修道士

性格:

虚伪与真诚,平庸安稳的生活与英雄主义理想的冲突

个人奋斗高潮阶段

环境:

巴黎-侯爵府

身份:

私人秘书

性格:

反抗性逐渐蜕化,妥协性一面占上风,甘愿为贵族利益冒生命危险.

爱情:

与玛特儿小姐

动机目的和手段的改变:

”心坎里的爱情”-”头脑里的爱情”

参见第二卷第15,16两章

个人奋斗结局

枪击德瑞那夫人,被判死刑走上断头台.

于连向上爬的过程,也就是他逐渐抛弃对拿破仑及其所代表的英雄主义和民主自由的信仰,在政治上逐渐堕落的过程,也就是由红转黑,由反抗转向妥协,最后同流合污的过程.

于连在法庭上的慷慨陈词,表明他最后又回到了本阶级的立场.

3于连形象总结

于连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个人奋斗者的形象,在他身上,既体现了大革命后英雄主义尚存的法国社会的时代精神,特别是表现了受压抑的一代年轻人对人生与社会的理想,同时也投射出司汤达自身的人生体验和心理欲望。

自我观念始终是于连思想性格的底蕴.在不同的生存环境里,他时而反抗,时而妥协,时而雄心勃勃,时而投机伪善,却又不失为正直善良。

于连一生的个人奋斗,既激荡着追求自由平等的政治理想和激情,也充满追求个人幸福的利己主义欲望。

于连身上表现的反压迫、求自由,坚定地追寻自我生命价值的精神,既符合了当时受压迫的平民阶级的愿望的要求,也具有激发人生不断进取的普遍意义;而他的那种利己主义的思想和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做法,则是我们应该加以批判和摒弃的。

小说的政治主题

前苏联作家爱伦堡说:

“司汤达描写热情、野心和犯罪的时候,从来不曾忘掉过政治。

《红与黑》对政治内容的表现不是抽象化和表面化的,而是有血有肉,富有艺术的感染力,这部小说不是单纯的爱情小说,而是一部在爱情故事中渗透政治内容的小说。

于连生不逢时,在王政复辟时期已经无法追随拿破仑去实现自我主义的理想,但自由平等的意识和英雄主义精神已深入骨髓,复辟王朝的黑暗统治激起了他强烈的反抗意识,他的个人野心中渗透着政治意识。

他念念不忘的“责任”观念正说明了这一点。

于连征服市长夫人和玛特儿小姐的最初动机既是为了向贵族阶级宣战,又是为了维护自我人格,是出于“责任”观念。

于连在“责任”观念支配下的疯狂的恋爱以及一连串的个人反抗行为的深处,都蕴含了政治激情。

小说的艺术特征

<红与黑>是法国文学由浪漫主义转到现实主义的标志,是法国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小说首次把题材转向现实.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小说将主人公放在拿破仑帝国时代和王政复辟时代交替的这个大环境中,又让他的性格在具体的小环境(小城,省城和首都)中发展成长.令人信服地揭示了主人公性格发展变化的内在逻辑.

小说在欧洲文学史上首次塑造出一个个人奋斗的典型,从而引出一连串与社会自然对立的个性.高尔基说:

”资产阶级社会砍掉了于连索黑尔的头,但这个名利心切的年轻人却用另一些名字在欧洲和俄国的一些最伟大的作家的许多作品里复活了.”

小说出色地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解剖了一个灵魂内在的挣扎和痛苦.开了后世西方心理小说的先河.泰纳在他的《小说论》中所说:

“当作家们为了获得生活的第一手材料而转向人的心理现实时,他(司汤达)就进入了法国伟大作家的行列。

” 

巴尔扎克

青少年时期(1799-1820)

1799.5.20,巴尔扎克诞生于卢瓦河畔图尔市意大利军街25号。

八岁入教会学校。

14岁入图尔市中学。

后随父母亲到巴黎。

进法科学校学习。

1819年通过法学士考试。

与此同时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探索时期(1820-1829)

为了谋生开始和人合作写流行小说。

同时做出版商,办印刷厂,负债累累。

1829年小说《最后一个朱安党人》出版获得成功,从此走上专业作家道路。

成熟时期(1829-1850)

30年代中期,巴尔扎克的小说出现了明显的分类倾向。

创作过程:

渐渐深入系统。

1830完成《私人生活场景》;1831完成《哲理小说》、《巴黎生活场景》、《外省生活场景》。

1834完成《十九世纪风俗研究》;1835完成《哲学研究》。

1841年巴尔扎克在中世纪诗人但丁的《神曲》(意大利原文意为《神圣的喜剧》)影响下,决定把他的所有已写的和将写的小说用一个统一的构思将之串联起来。

名为《人间喜剧》。

为了完成这一宏大计划,他投入了巨大的热情,不惜“透支”自己的生命,终因积劳成疾而英年早逝。

《人间喜剧》

构思起因

主要是受到两个启发:

饶夫华和圣-伊莱尔的生物学著作《统一图案》把整个生命世界看作一个统一体,认为地球上的生命之所以有多恣多采的形态,是长期适应自然界变异而形成的。

巴尔扎克从中得到启发,认为人类也是如此。

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职业、性格和癖好的人们。

19世纪苏格兰小说家司各特以历史小说的方式把中世纪诺曼底贵族入侵英格兰的那段历史栩栩如生地再现出来了。

巴尔扎克认为,他要学司各特,把自己的所有小说编写成一篇完整的历史。

“其中每一章都是一部小说,每一部小说都描写一个时代。

命名来由和含义

主要是受了意大利诗人但丁的启发。

但丁处在神的时代,写了一部《神的喜剧》、(中译本名为《神曲》)。

巴尔扎克认为,世俗时代应该有一部《人间喜剧》

起名为喜剧也表示作者的谦逊,因为西方传统上一般认为,悲剧是高雅的,喜剧是粗俗的,一般是大团圆的结局,符合小市民的愿望。

但巴尔扎克的这部《人间喜剧》没有大团圆的结局,倒是充满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明争暗斗,尔虞我诈,所以名为喜剧,实为悲剧,惨剧,起名为“喜剧”,具有一种强烈的讽刺意味。

巴尔扎克的野心

法国社会将要做历史学家,我只能当它的书记,编制罪行和恶习的清单,搜集情欲的主要事实,揉合不同的性格,形成典型人物,我也许写出一部被许多历史学家忘记写的历史,那就是当代史。

联系方法

一是分类整理法。

将全部作品分为三大类六场景,将所有已出版的和未出版的,正在写作中的小说纳入这个框架中,类似科学家把生物分为纲、目、类:

A.道德研究:

包括

私人生活场景

外省生活场景

巴黎生活场景

乡村生活场景

政治生活场景

军事生活场景

B.哲学研究

C.分析研究

二是人物再现法。

让同一人物在不同小说中再现。

不同的小说展现同一人物不同的生活阶段和性格发展,通过这种方法,将全部小说串联在一起。

巨大的社会历史内容

三部历史一个主题:

封建贵族衰亡史、资产阶级发家史、法国青年个性毁灭,道德堕落史。

推动这三部历史的动力是金钱。

金钱是巴尔扎克小说中没有姓名没有性别的真正主角。

三个资产者的典型:

从高利贷者高布塞克-投机商人和吝啬鬼葛朗台-银行家纽沁根,反映了法国资本主义的运动过程,由原始积累到金融寡头统治的发展过程。

三个野心家的典型:

从瓦伦丹-拉斯蒂涅-吕西安揭露了金钱势力如何使青年人走上毁灭之路的全过程。

三个资产者的形象反映了

法国资本主义运动的全过程

《高老头》

《高老头》是《人间喜剧》的序幕又是它的高潮,是巴尔扎克以前作品的总结,又是其以后作品的开端。

《高老头》是巴尔扎克有了作品的总体构思以后写的第一部作品。

正是从这部小说开始,作家对他笔下的人物作了精心安排,过去作品中出现过的人物又再现了,未来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开始登场了。

通过这种方式,《高老头》就起到了将《人间喜剧》中的所有作品联结起来的重要作用。

小说的场景

小说将时代背景设置在1819-1820年初的巴黎。

这是波旁王朝复辟时代。

旧贵族卷土重来,企图恢复被大革命打乱的封建等级秩序,但由于缺乏经济实力而显得力不从心;金融资本主义正在蓬勃生长着,诱惑着年青人往上爬。

在此典型的社会大环境下,作家设置了两个小环境:

伏盖公寓和贵族客厅。

前者粗俗,后者高雅;前者暗淡,后者辉煌。

小说主人公就处在这两个环境的夹击下,经受情欲的折磨和煎熬,性格渐渐趋于成熟。

2.小说的主要情节

两条主线:

面粉商人高老头被女儿榨干血汗客死公寓;

外省青年拉斯蒂涅遍阅风情终于堕落。

两条副线:

贵妇鲍赛昴夫人被遗弃退出情场;

逃犯伏脱冷遭暗算就擒公寓。

小说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高老头

既是庸俗卑陋的暴发户,又是善良慈爱的父性基督。

巴尔扎克刻画”父性基督”的意图

1、以高老头的父爱反衬两个女儿的无情,从而揭示金钱关系对宗法的、纯朴的家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