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血色湘西》的民俗特征.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679188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6.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血色湘西》的民俗特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试论《血色湘西》的民俗特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试论《血色湘西》的民俗特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试论《血色湘西》的民俗特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试论《血色湘西》的民俗特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试论《血色湘西》的民俗特征.docx

《试论《血色湘西》的民俗特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血色湘西》的民俗特征.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试论《血色湘西》的民俗特征.docx

试论《血色湘西》的民俗特征

第一章引言

我国历史悠久,拥有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民俗文化宝藏,民俗也因其历史厚重感和不可再生性成为文学和影视剧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中国有关民俗内容的书籍,历代皆有。

《汉书》载:

“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之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

”[1]p362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对民俗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因而对民俗的研究也需要向着更深层次发展。

影视剧的兴起为展示民俗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创作者如若结合民俗将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一方面可以通过影视的多元化手段传播各民族的民俗文化,另一方面又能通过这些行将遗忘的民俗事象唤醒民众的文化记忆,这对传承我国民俗文化是多有益处的。

2007年底湖南卫视上映的电视剧《血色湘西》对民俗的运用是成功且不露痕迹的。

编剧依托湘西迷人的自然风光,把原生态民俗场景贯穿全剧,比如情歌对唱、民族特色服装展示、不加修饰的方言口语、本土生活情景等等,充分再现了湘西少数民族五彩斑斓的民俗活动,让人更加直观地了解湘西人民的生活场景。

不过仅仅靠单纯移植原生态民俗并不是这部剧成功的关键,而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则是紧紧抓住观众猎奇心理,将民俗文化融入到故事情节的发展与人物形象的塑造中。

如此一来,民俗场景的再现均与人物生活、命运相关,在故事情节有序发展的同时,突出了人物性格。

有句俗语说得好——一方山水养一方人。

剧中湘西少数民族纯朴善良、直率勇为、刚直不阿的个性也更加让我们对这片神秘的土地产生向往。

易中天曾说:

“对没到过湘西的人来说,湘西是神秘;对到过湘西的人来说,湘西是一首诗。

湘西像潺潺的生命源泉,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2]本文试从《血色湘西》中的民俗探索其中蕴含的民俗意义和人性美。

 

第二章《血色湘西》及其民俗特征概述

2007年年底,龚若飞执导的影视剧《血色湘西》,在湖南卫视一上映就好评如潮,掀起了一股“湘西热”。

本剧荣获2008年度全国同时段收视冠军、2008年度最佳战争题材电视剧、新浪电视剧排行季度网络人气电视剧、第24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长篇电视剧奖。

该剧编剧黄晖并非湘西人,剧中的湘西是他心中艺术化的湘西,雄奇的山、清绿的水、血性的汉子、率真的妹伢,所有的一切豪壮而真诚。

不得不说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湘西给了他很大的创作灵感,包括剧中的田穗穗、石三怒都可以从沈老的小说人物身上找到影子。

电视剧以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湖南主战场为背景,讲述了1939-1945年间,湘西麻溪铺一带抗日军民誓死捍卫家园,全民皆兵的故事。

剧中最大的亮点就是从民俗文化景观中汲取营养,尽可能真实全面地表现湘西少数民族的生活,地域特色明显。

这样的尝试无疑积极有效。

全球化时代,在快餐文化的冲击下,文学和影视剧创作对热门题材大肆重复利用,创意少了,雷同的情节却多了。

一个题材一有市场,多方人马就一拥而上,复制再复制,呈现出不健康的文化生态。

相比之下,对民俗文化的挖掘与汲取却不多见,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开发,民歌、婚俗等传统文化的利用等。

当我们用心去审视这些资源,就会发现,原来这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宝库。

《血色湘西》就是这样一部出色的富有创新意识的艺术作品,是一部题材新颖、内涵深刻的电视剧。

其间对“原生态”民俗的表现不遗余力——火辣辣的情歌对唱、热闹非凡的端午龙舟竞渡、多姿多彩的婚礼习俗,这一切给观众以非凡的视觉享受。

尤其是剧中田大有和麻大拐子的生死契约——天坑赌命,更是让人心惊肉跳,憋出一身冷汗。

编剧对民俗风情的青睐在于民俗文化自身的历史厚重感和不可再生性,一方面能够开拓观众对异域民俗的想象空间,另一方面可以唤起湘西人对故乡的依恋和热爱。

但剧中并不是单纯展示这些民俗图像,而是将民俗文化作为整部剧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不仅能够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更重要的是剧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得以在剧情的艺术表现中得到突出。

陈勤建在《文艺民俗学》第七章第四节“民俗纠葛构建的情节冲突”中写道:

“当不同民俗观念的人们观察、衡量、处理同一件事物时,常常为出现因习俗差异而产生的碰撞的火花。

所以,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冲突的激化,形态该是多样的,民俗纠葛的激化,同样可以贯穿情节发展的全过程。

”[3]p318剧中竿子营和排帮的矛盾就是在一次次民俗活动中激化,这对剧情发展起推动作用。

 

第三章《血色湘西》的民俗呈现

我国历史悠久,拥有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民俗文化宝藏,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心的一种文化。

“民俗通常可以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再细分又可以分为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和民俗信仰……”[4]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范。

相比自然景观,民俗更具有深层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契合度。

它们共同构成了富于地域特色的乡土风貌。

《血色湘西》把民俗和至情至性的人性美融合在一起,人物生活命运与民俗场景息息相关,使这部电视剧成为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艺术品。

3.1天然热烈的对歌习俗

小说和电视剧中都没有明确麻溪铺的族群归属,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苗族和土家族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

电视剧《血色湘西》中片头曲就是根据湖南张家界桑植县民歌改编的:

“郎上坡哟,姐上坡哟喂,叫声哟哥哥哟,情郎哥哥哟,咿哟,你等等我哟喂。

我走三步来退两步哟,不是哟等你哟,情郎哥哥哟。

咿哟,你等哪个哟喂。

”原名叫做《棒棒儿锤到岩板儿上》,歌词浅显直白没有过于华丽的辞藻,因而富有浑然天成的山歌韵味和原生态风情。

歌如其人,湘西人民的性格就像这首歌一样质朴简单、豪爽奔放。

片尾曲《高山有好水》:

“山重重,山青青,万峰腾龙气雄浑。

水弯弯,水灵灵,千转百回流清纯。

火辣辣,辣辣火,吊脚楼上歌伴酒。

甜悠悠,悠悠甜,小背篓中梦醉人。

”湘西钟灵毓秀,山水润泽,歌词展现了湘西人民惬意的生活和雄奇的自然风光。

有片头片尾曲的浸染,也有原汁原味的山歌对唱。

比如小说中的歌词就写的很有特色,“哎——姣妹你今年十五六,看见郎哥脸红红。

有心过河亲一口,青岩河水咧——漫过头!

哎——远看姣妹过岭口,两个奶子翘起抖。

有心下岭摸一手,岭上天坑挡哥路。

”[5]p19结合电视剧中石三怒在青岩河第一次遇见穗穗的场景让人印象深刻。

他在桥下野蛮地横篙拦路,大唱赤裸裸的情歌子,穗穗害羞得只想找个地洞钻进去。

如此直接的求爱方式让石三怒的形象跃然纸上。

一见钟情之后,石三怒用实际行动表达对穗穗的爱意。

他以歌传情追求穗穗。

“娇妹门前一重坡,别人走少我走多,铁打草鞋穿烂哒,岩头站起咧——灯盏窝……郎上坡,妹上坡,姣妹叫郎你等等我。

我走三步来推两步,不是等你是等哪个……”[5]p102一连串野野的情歌子让穗穗脸红心跳,寝食难安。

他还在溪边搭了个岩窝子和穗穗做邻居,天天对着山林密丛唱情歌子“头顶无瓦天作房,身上无被地作床,只等姣妹门前过,不见姣妹我不收场。

”[5]p104田大有(小说中为田伏秋)为阻止穗穗再去见石三怒,把她锁在房间里,石三怒就唱:

“郎在姣妹门前过,姣妹你屋门莫上锁,锁得门来锁不得人咧,锁得身来锁不得心喽。

”[5]p105石三怒去找穗穗恰逢在田家门外碰见龙耀武,两情敌狭路相逢谁都不服输,一个比一个吼的响亮。

龙耀武唱到:

“姣妹生得一枝花,面如白米粉糍粑。

郎哥有心尝一口,又怕糍粑烫嘴巴……”[5]p122情敌见面分外眼红,两人喊打喊杀。

面对龙耀武黑洞洞的枪口,石三怒毫无畏惧用更加粗狠更加凶野的声音撞过来“刀子架起颈根根上哟,脑壳落地也由他。

”[5]p123这些山歌是湘西人民生活智慧的结晶,具有浓郁的湘西风情。

3.2隆重热闹的端午习俗

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关于端午节的来源和传说很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吴越民族图腾说等等。

目前占据主流地位的还是纪念屈原说。

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深入人心,人们感念他,故惜而哀之,争相颂之。

据南朝梁吴均的《绪齐谐记》里说的,屈原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楚国人纷纷哀悼他。

每到这一天,人们就用竹筒装米,扔进水里来祭奠屈原。

东汉建武年间,长沙人区曲,大白天看见一个士人,自称三闾大夫。

他对区曲说:

“你要来此祭奠,是件很好的事情。

但这些年大家所送来的东西,全被蛟龙偷去吃了。

今天你如果有什么东西要送的话,可以塞些楝树叶,用五彩线缠上,这两样东西是蛟龙最害怕的!

”今天,老百姓们在五月初五包粽子时,要包上楝树叶、缠上五彩线,这便是汨罗河的遗风。

湘西人民过端午则:

“悬艾于门,饮雄黄酒,以角黍相馈饷。

妇女缠五色丝,兴做雄黄囊,小儿系长命缕于臂,以雄黄末涂耳鼻面颊。

河内龙舟竞渡,钲鼓喧嘈。

”[6]因此,在《血色湘西》中表现的端午节习俗就是纪念屈原。

端午节那天,九弓十七寨的男女老少身穿民族服装齐聚麻溪铺观看赛龙舟。

大家齐聚高大的屈子像前,虔诚地完成一系列神圣庄重的仪式:

炸龙-借红-请屈子-诵祭文-拜屈子-祭龙头-点睛。

仪式结束后才开始龙船竞渡。

“梯玛师郎手摇响铃,背插长幡,且歌且舞,踏水而行。

”[5]p47岸上的人们凝神眺望,听梯玛唱起那干直凄厉的长歌之声——“三江的鱼龙哦——莫食我大夫之体——九河的虾蟹哦——莫食我大夫之肉——大夫大夫——楚之魂兮——大夫大夫——魂归来兮。

”[5]p47唱完,船上、岸边的人们把米粽纷纷抛入潭中,青岩潭水四处溅起一片片银亮的水花,溅起一片片传承千年的怀念。

接着就是龙舟竞渡,十几条龙船水中行驶的场面十分壮观。

孔武有力的湘西汉子喊着号子奋勇向前,溅起潭中的浪花飞逝,这不禁让人想起沈从文先生在《边城》中描写茶峒过端午的情景,茶峒妇女、小孩子端午这天,穿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王字。

任何人在这天都可以吃鱼吃肉,全家到河边看划龙船。

当两船竞赛白热化时,鼓声如雷鸣,两岸人呐喊助威,气势如虹。

剧中龙舟竞渡也是热闹非凡,竿子营的汉子争先恐后都想得第一。

不过谁也没想到竞渡头筹被“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排帮石三怒夺走,这让信心满满从未输过的龙耀武颜面尽失,这场戏让向来井水不犯河水的竿子营和排帮结下梁子,为后来的矛盾冲突埋下隐患。

3.3独具特色的说媒与哭嫁婚俗

湘西的后生和妹伢到了十五六岁,便要开始考虑自己的终身大事,通常是以歌为媒,男女双方互吐情思,互赠信物。

俗话说:

“高山点荞不用灰,有心相交不用媒,多个媒人多张嘴,媒人嘴里出是非”。

但是从情人过渡到夫妻还是需要媒妁之言。

俗语云:

“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婚”。

湘西青年男女决定在一起之后,便要派媒人正儿八百地说媒。

“湘西土家族媒人在说亲时必须要带着一把红色伞。

此伞称为“团圆伞”,即使是晴天也要带去。

首次进女家门,须将伞撑开倒立于门外。

若女家同意说亲,便去将伞顺立于门外。

媒人第二次登门,媒人照头次那样放伞。

若女家将伞拿进堂屋门旁顺立,表示媒人所说亲事已获得女家所有人的赞同。

媒人第三次登门,媒人仍照头次一样放伞,若女家将伞拿进了姑娘的闺房,则表示完全同意了这门亲事。

但是即使如此,女方家在口头上仍要表示不答应,媒人要多次求说方能答应,意为‘好女多求’”。

[7]p195剧中龙十四太爷想让瞿月月做孙媳妇便委托田大有做媒。

于是田大有带把红伞,见到瞿先生便说:

“贵府小姐瞿月月人才美貌,贤良淑德,今有本镇龙家为大公子相中,专差不才田某登门高攀,代作其伐。

”[5]p152瞿父则回话:

“柴门陋户,粗笨小女,不敢当此青眼。

”[5]p152这一情节与湘西民间的说媒习俗大同小异,依然可以看做是湘西民俗风情的“原生态”再现。

说媒过后便是订婚、出嫁、娶亲、闹新房。

土家族女儿出嫁时,一定要哭嫁。

哭嫁有“哭嫁歌”,哭得动听,感人的姑娘,人称聪明伶俐的好姑娘。

因此,在土家人眼里,“哭嫁”是一门传统技艺。

土家女儿要从十二三岁起开始学哭嫁。

[8]p76湘西土家族哭嫁习俗(亦称“哭出嫁”“哭嫁囡”“哭轿”)的出现与古代婚姻制度有密切关系。

过去土家族姑娘命运悲惨,她们用哭嫁的歌声表达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控诉罪恶的婚姻制度。

其形式有一人哭、二人对哭、多人一起哭等。

婚礼刚开始前是隔一夜或几夜哭一次,距婚期越近哭的越多,甚至每晚都哭。

这段时间,全村寨同龄的姑娘姊妹、年长的伯婶姨娘都要前来陪出嫁姑娘哭。

其曲调婉转、音韵低沉,抒情伤感,如泣如诉。

土家族流传下来这样的说法,将要出嫁的姑娘哭得好就会得到一生一世的幸福,若没哭或者哭不好则被人瞧不起。

哭嫁的主要内容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叔伯”、“哭陪客”、“哭媒人”等等。

《血色湘西》中穗穗唱的哭嫁歌:

“我的阿爹同阿娘咧,女是香炉脚下的钱纸灰哟,风吹四周周飞呀。

我家阿爹同阿娘咧,女是落窝子离娘的嫩雀雀呢,无得枝歇无窝呀……女不是爹娘身上跌脱的肉咧,爹娘你不痛痒呀……女不是爹娘怀怀里头抱暖的咧……爹娘你不可怜咯喽……”[5]p209歌词写的朴实自然,演唱多用当地口语,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穗穗哭嫁的时候真情流露,感情细腻,让听者无不为之动容。

相比之下,瞿月月要哭嫁的时候,她唱两句便笑的不可抑制,怎么也哭不好。

果不其然她婚后应验了书中穗穗的一句话“表姐,莫怪我没提醒你,老辈人可都讲了,出嫁的时候不哭,以后的日子会哭个没完的。

”[5]157谁想原本无心的玩笑竟会演变成现实,月月婚后受尽龙耀武的折磨,婚姻不幸。

这与《红楼梦》中众多“一语成谶”的情节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所述,探春正要剪自己的凤凰风筝,见天上也有一个凤凰风筝,众人笑说,看那只风筝要来绕的样子,那就先不要剪自己的风筝。

果然两只风筝绕在一起。

接着天空又出现一个门扇大的玲珑喜字带响鞭的风筝,三只风筝也缠绕在一起,三下齐收乱顿风筝线都断了,结果都飘飘摇摇飞走了。

这一出正是预示探春远嫁的命运。

看似漫不经心的细节处理其实暗藏“玄机”,这正是创作者的高明之处。

电视剧中以民俗做谶,结婚时不哭,以后哭个没完为接下来月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命运的深渊、龙耀文又是如何被龙家赶出去埋下伏笔,制造悬念。

3.4 惊心动魄的天坑赌命

决定全剧成败的重头戏也是最惊险最吸引人的一场戏无非就是别开生面的“天坑赌命”:

麻溪铺头号英雄刀客田大有为了帮助慈善总会抗战物资顺利通过天坑岭,不惜性命与排帮首领头麻大拐子立下天坑赌命之约。

天坑赌命凶险异常,上天坑就意味着命就不是自己的了。

天坑赌命分三场:

第一场——椎牛。

谁先赤手空拳将肚子灌满烈烧酒的疯牯牛摔下天坑便获胜;第二场——上刀山。

一架刀梯三丈六,左右各十八把锋利的钢刀,赤脚先登到梯顶为胜;最要命的第三场——双枪六响过天坑。

赌命的人张开手臂,顶香六根,踩独木桥过天坑。

能过天坑并且香被打灭的少算赢。

第一场田大有获胜,第二场排帮使诈,竿子营输掉比赛。

到了决定胜负的第三场,穗穗代父上场,石三怒也替瘸腿的养父麻大拐子上场。

恋人之间争锋相对百感交集,关键时刻三怒不忍心对自己挚爱的穗穗开枪,以致排帮输掉比赛。

赛后傩公手持象征和平的荷叶杆交付田大有,高唱古旧的《讲和歌》:

“荷花并蒂一根秆,和和气气两无争。

输家捧得敬赢家,两家誓约永结成。

”[5]p145叩谢山神后当场折箭立誓定约,田大有讲:

“竿子营所护之商队,所运尽为救济难民之物,绝无作奸犯科自谋私利之举。

”麻大拐子言:

“排帮放开大路,任由通行,绝不为难。

”[5]p145至此,慈善总会的抗战物资畅通无阻。

这场天坑赌命把双方矛盾冲突集中激化、爆发,所营造的氛围惊险刺激,并且紧密结合人物命运与动人的爱情,作为故事发展的转折点。

为接下来的剧情埋下伏笔。

天坑赌命的比试以湘西地区的神判习俗为依托。

在湘西少数民族中有难以解决的纠纷时,通常寄托神灵,在神灵面前歃血、发毒誓,以摸油锅、踩占卜等方式来解决矛盾,不管结果如何双方都得谨遵神判。

剧中的椎牛、上刀梯、过天坑等方式是编剧黄晖汲取湘西民俗精彩之处,巧妙地移植拼接出来的,椎牛习俗原本是许多村寨在节日期间杀牛祭祖,向神灵还愿的庄严盛大的仪式活动,上刀梯的习俗从石启贵的《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来看:

“是苗族乡间的一大盛会,多在正月元宵节前的寅戌日举行。

巫师在开阔的平地上用一根粗木杆,插上36把刀刃向上的钢刀,上刀梯之前巫师开坛请神保佑自己刀枪不入,边念咒语边赤脚上刀梯,上至顶端后表演倒挂金钩、大鹏展翅、金鸡独立等高难度动作,赢得场下数千民众喝彩。

”[9]p158编剧把不同时间空间的民俗元素加以重构利用,为电视剧增色不少,当然影视剧中呈现的民俗都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比如张艺谋早期电影就有他个人独特的民俗情节,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妻妾挂灯、点灯、封灯、灭灯习俗;《红高粱》里锣鼓喧天热闹非凡的“颠轿”习俗,这些重构的民俗往往被称为“伪民俗”,但是过分刻意探究到底是真民俗还是伪民俗没有多大意义,影视剧本身就是生活和艺术的结合,属于消费型的大众文化产品,不以呈现民俗的本真性为最终目的。

不过适时撷取民俗元素一来可以为完善作品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和制造矛盾冲突润色不少,也让作品充满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厚重感,凸显了这类作品的现实风格。

二来合理地改造现实生活中的民俗元素,在艺术作品中拼接、重构、创造出新的民俗意象,可以提升作品艺术效果和思想意义。

并且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恰如其分展现我国少数民族特有的民俗景观不仅能让其在众多作品中鹤立鸡群别具一格,而且对提升民族自豪感,文化认同感有重要作用,这对我国民俗文化保护也是大有裨益的。

 

图1:

《血色湘西》端午节赛舟现场图2:

《血色湘西》穗穗出嫁剧照

 

图3:

《血色湘西》中的风景

第四章 《血色湘西》的民俗文化命意

4.1重构民俗——发掘湘西特有的民俗意蕴

4.1.1展现了湘西少数民族尊崇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伦理观

自人类诞生以来,神灵传说和巫术就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寄托,这与当时人类生产力水平和思维能力有关。

众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比如电闪雷鸣、日升月落、四季变更等,人们就认为冥冥之中有种神秘的力量在操控一切,这是万物有灵观念的来源。

《血色湘西》中到处充斥着神的力量。

俗语云:

“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可欺,天不可欺”。

跪拜天地信奉神灵是民间“俗信”的表现,寄托人们祛邪灾、保平安的心愿。

编剧也故意渲染这种“俗信”,剧中多处展现了湘西少数民族信奉神灵的场景。

比如剧中适龄女子算姻缘前景要拜访傩公、端午节要请示山神、天坑赌命要祭祀祖先、过江运货要祭祀河神、红杏出墙要投天坑告慰先人等等。

这和湘西地域的封闭性、保守性、传统性有关,再加上少数民族地区多元的民俗文化、迥异的宗教活动等诸多元素,把湘西少数民族尊崇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伦理观表露无遗。

而“成人礼”、“端午祭”、“天坑赌命”等几场戏,让人印象深刻。

编剧刻意回避了湘西现实的愚昧、婚姻制度下女性命运的悲惨遭遇等,着重对湘西民俗进行艺术审美化处理,只抓住湘西精神的传承。

4.1.2突出了湘西少数民族纯朴善良、刚直不阿的民族个性

《血色湘西》之所以能在2008年荣获第24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长篇电视剧奖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几乎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有血有肉,个性鲜明,让观众看过之后过目不忘,可以如数家珍般地说出每一个人物个性。

穗穗在影片中形象鲜明,她是如诗如画的雪峰山风景中跃动的最鲜艳的色彩。

她天真无邪,善良洒脱,明亮清澈的大眼睛似一湾清泉;她柔情婉约,重情重义,对待感情坚贞执着。

以穗穗为代表的湘西少女形象汲取了自然山水、古老民俗、人情世故中的灵气。

后来在民族大义,国恨家仇前,她从一个不谙世事、纯朴善良的妹伢成长为一个有勇有谋,不屈不挠的抗日女英雄。

如此一来,她的命运和爱情注定要在不平凡中跌宕起伏。

田大有,穗穗的阿爹,剧中侠骨柔情、义薄云天的湘西汉子。

他是湘西男儿重情重义,敢作敢当的化身。

外表憨厚老实,不善言辞,追求平静不被打扰的生活。

但是面对他人的求救,他总是一次次挺身而出,智斗麻大拐子、舍身天坑赌命、护商激战,尽显男儿本色。

在面对穗穗和童莲的时候,又充分展现了他体贴入微的个性。

最后为了保护雷公寨寨民,他一人扛起所有责任,以自尽的方式结束排帮扑寨计划,死前战鼓声声连绵不绝,悲壮的场面,让人不觉潸然泪下,凸显了他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石三怒,新生力量,孔武有力的热血男儿。

集豪气、匪气、血性于一身。

他追求爱情真诚大胆,为了见穗穗,逃走绝食;为了娶穗穗,甘愿出帮受刑。

然而排帮和竿子营的世代恩怨注定他和穗穗的爱情不会一帆风顺,杀父之仇,养父之恩,排帮责任都像大山一样压的他喘不过气来,最后他还是没能和穗穗相守到老。

国难当头危急时刻,他带领排帮兄弟奋勇杀敌,保卫雷达站、保护穗穗,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4.1.3抒写了湘西少数民族珍贵的由浅入深的家国情感

《血色湘西》是一部以宏大的抗日叙事为背景,讲述了雪峰山下男女老少全民皆兵的抗日传奇故事,表现出了湘西人民保卫家园的英勇、彪悍,讴歌了湘西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剧中共产党员童莲受上级指示开辟一条抗战物资运送通道,陆路上空飞机轰炸,难民扎堆不适合运送物资,只能走水路,沅水排帮和慈善总会结下了梁子就是一辈子的仇人,在这样的情况下,童莲只能寻求竿民帮助——护商借路。

纯朴的竿民并不知道什么日本人,也不知道省会长沙是如何战火熏天,老百姓是如何在战争中夹缝生存,更加不知道外面有多少人死在硝烟中。

童莲为了让寨首们答应,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拿出战火中的长沙、日本人大开杀戒的照片给大家看,所有人都震撼了,拳头捏的紧紧的,血浓于水的民族认同感,同仇敌忾的家国情感喷薄而出,寨首大会所有的寨首都同意由竿民护送物资过境。

剧中有一幕场景是说遇到难以解决的事情时寨首用投豆子的方式决定,少数服从多数。

后来随着剧情的发展,抗日战争进行到白热化阶段,中美空军决定在麻溪铺祖坟山建立雷达站,消息一出在这个重视先辈重视祖宗的村寨掀起轩然大波,起初大家都不答应,这是对祖宗的大不敬。

面对穗穗和童莲的奔走呼号,竿民最终还是决定无论男女老少放下伦理道德的约束,放下个人恩怨纷纷迁出祖坟为建雷达站。

新86师残部奉命前往麻溪铺,保卫雷达站。

由于芷江机场,日军丧失了制空权,处处被动挨打;为了摧毁芷江机场,1945年4月,日军向湘西发动了大规模进攻,雪峰山大会战就此打响。

当日军占领了麻溪铺,瞿先生在敌人枪口下大义凛然、坦荡就义;龙贵因阻拦商人汪兆丰乱讲话被残忍割下舌头依然无所畏惧;胡思混子一贯地痞流氓习性面对敌人也丝毫没有谄媚投降,手刃敌人英勇献身;龙十四太爷将日军引入歧途后抱着可爱的重孙虎崽跳进天坑。

在民族大义面前,个人恩怨烟消云散,排帮和竿子营组成联军,在深山老林中,以最原始的武器和打猎手段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

在那丛林密布处,每一处草丛,每一棵树后,到处都有弓箭、苗刀、鸟铳和陷阱等着日军送死。

战场上男人们举起鸟铳,毫不畏惧,女人们填装弹药,老人和孩子也拿起苗刀杀敌。

鲜血染红了战场,一批批竿民倒下,更多的竿民咆哮着冲上来。

进犯的日军被全部歼灭,整个祖坟山上尸骨累累,硝烟弥漫处,活下来的人们背起自家亲人的遗体,在竿子营那粗犷的山野情歌中,踏过硝烟,向山下的家园走去。

这就是《血色湘西》中所表现的惊天地、泣鬼神的雪峰山之战。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力挺中国人的卫国血性。

高度礼赞湘西人民反抗侵略者同仇敌忾、团结一心、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为了民族大义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雪峰山下保家卫国的悲壮史诗,优秀湘西儿女在抗战中慨然赴死,为国尽忠,鲜明的主题、强烈的爱国主义导向,弘扬了时代主旋律,高度礼赞了群体形象所散发出的湘西少数民族的大仁大爱、永不屈服的刚烈血色性格和由浅入深的家国情怀。

4.2重拾民俗——传承湘西独到的文化精神

湘西原生态的奇山异水、丛林密布的广袤地域,历来就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素来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在长期对抗自然恶劣和统治残暴之下,湘西人民骨子里流露出一种不向自然屈服,不畏强暴的精神。

他们上山为“匪”对抗政府,下山为民,安分过日子。

带给外界的印象就是湘西是个土匪窝子,是中国的蛮夷之地。

毕竟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湘西早已没有匪患连年,但是烙印在人们骨子里的勤劳、蛮悍的气质还在。

所以湘西民俗文化里也体现出了湘西儿女务实进取、敢做敢当的价值观。

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纯朴的湘西人民也没能在时代的洪流中保全自身,也同样在一种唯利主义人生价值观的指引下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

所谓湘西精神是指:

“湘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