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市发展无公害蔬菜存在问题与对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673875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顶山市发展无公害蔬菜存在问题与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平顶山市发展无公害蔬菜存在问题与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平顶山市发展无公害蔬菜存在问题与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平顶山市发展无公害蔬菜存在问题与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平顶山市发展无公害蔬菜存在问题与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平顶山市发展无公害蔬菜存在问题与对策.docx

《平顶山市发展无公害蔬菜存在问题与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顶山市发展无公害蔬菜存在问题与对策.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平顶山市发展无公害蔬菜存在问题与对策.docx

平顶山市发展无公害蔬菜存在问题与对策

平顶山市发展无公害蔬菜存在问题与对策

一、我市无公害蔬菜生产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舆论宣传不到位,广大干群无公害意识淡薄

我国的无公害蔬菜生产最早始于20世纪60年代。

那时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农药污染问题,开始从国外引进生物农药青虫菌,用以取代部分蔬菜生产中使用的高毒、高残留化学农药。

当然,那时的“无公害”,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公害”,只是采取了降低农药残留,实施“无公害”生产技术的单项措施而已。

至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正式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且首先在河北、上海等地取得了成功。

目前,在北京、广州、深圳、郑州、洛阳等许多城市也都出现了无公害蔬菜专营区或专卖店。

而我市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发展缓慢,原因之一就是宣传不到位。

有关单位没有将“无公害”作为宣传工作的重点,城乡村寨,千家万户对“无公害”蔬菜基本知识与技术了解甚少。

宣传不到位,人们就对“无公害”缺乏认识;就不知道生产无公害蔬菜的重要意义,更不知道怎样生产无公害蔬菜;消费者也就不知道什么是无公害蔬菜。

据我市植保部门问卷调查,66.7%的菜农不知道什么是无公害蔬菜,55.6%的菜农不知道什么叫农药安全间隔期,81.3%的市民认为没有害处的蔬菜就是无公害蔬菜,18.7%的市民压根就没有听说过“无公害蔬菜”;60%的市民愿意购买无公害蔬菜,但不知道哪里有卖的,19.5%的市民不愿意购买无公害蔬菜,因为不相信它的质量,还有21.5%的市民说无所谓,他们认为两种蔬菜没有什么差别。

因此,宣传不到位,是制约我市无公害蔬菜发展的因素之一。

(二)地方政策不配套,不利于无公蔬菜的发展

为了应对入世的挑战,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农业部自2001年以来先后启动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制定发布了《无公害农产品行业标准》和《无公害食品管理办法》。

2001年11月中旬,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省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为此,我省先后制定出台了《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和《河南省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认定管理办法》。

郑州市洛阳市三门峡市等地市人民政府也相继出台了《无公害蔬菜管理办法》。

而我市尚未出台任何标准和相应的管理办法,菜农生产、销售蔬菜随意性很大,产品安全质量无法得到保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我市无公害蔬菜的发展。

(三)基地生产条件差,全市无公害蔬菜生产规模小

无公害蔬菜对生产基地的要求非常严格,基地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和灌溉水质都要符合国际及国家有关标准。

而我市现有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仅仅是在交通、水利和产量方面比普通菜区较为优越一些,在环境、水质等方面大多不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生产上得不到技术人员的系统指导,没有严格按照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技术规程去进行管理,施肥、浇水、防病治虫均与普通蔬菜管理大同小异,生产出的蔬菜只有“无公害”之名,没有“无公害”之实,在保质量创品牌方面差距很大。

另外,各县(市)、区无公害蔬菜生产是各自为政,小打小闹,没有实行集中连片、规模经营。

据调查,全市现有的无公害蔬菜基地总面积不到2000亩,仅占全市蔬菜种植面积32.1万亩的0.6%。

基地少、规模小,效益低示范带头作用不明显。

(四)菜农科技素质低,滥用农药现象较普遍

发展无公害蔬菜,农民无疑是生产的主力军。

而目前我市菜农的科技素质普遍较低,防病治虫依赖农药的习惯意识根深蒂固。

据调查,在被查的581户菜农中,具有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6.9%,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分别占54.4%、24.8%。

文盲占3.9%。

菜农中极少有人受过专门的农业科技培训,对常见病虫识别能力差,缺乏防病治虫基本常识和安全用药知识、技术。

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农技推广工作的加强,菜农科技水平虽有所提高,但仍然没有根本转变落后的状况和扭转传统的习惯。

由于忽略了对健康的影响而偏面追求品质表面现象和经济效益,他们在防治蔬菜病虫时,仍然喜欢使用高毒、剧毒的化学农药,而且操作极不规范,凭感觉盲目加大用药量和喷施资数,导致蔬菜中农药残留超标和环境污染严重2001年,我们在各县(市)蔬菜主产区及市直各大蔬菜批发市场随机抽取267个蔬菜样品,送省农药检定所进行常规分析,结果残留超标率达32.8%,其中小白菜中氧化乐果含量高达20PPm,韭菜中3911含量高达18ppm,西红柿中1605含量高达12ppm。

按照无公害蔬菜标准这些农药成份是不得检出的。

菜农偏低的科技素质和依赖农药的习惯对发展无公害蔬菜非常不利。

(五)检测仪器设备差,蔬菜农药残留检测水平低

目前,我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刚刚成立,缺乏必需的检测仪器设备,原有的一些设备大多没有测定农药残留的功能,而且非旧即损。

专业人员少,技术力量薄弱,监测手段落后,管理体系不健全,无法满足无公害蔬菜质量监测的需要。

菜农生产出的蔬菜不能及时得到检测化验,残留是否超标,消费者不得而知。

即使是无公害蔬菜,也不能得到社会认可,优质不能优价,无公害蔬菜生产得不到快速发展。

二、我市发展无公害蔬菜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菜农科技素质,增强人们无公害意识

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被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国家农业部和我省先后启动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并制定颁布了《无公害蔬菜标准》、《无公害食品管理办法》、《无公害食品认证办法》等。

各有关部门特别是农业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并采取制作宣传版面、悬挂传横幅、张贴标语、出动宣传车、举办培训班、印发宣传资料和召开现场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生产无公害蔬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优越性,增强广大干群无公害意识,调动菜农生产无公害蔬菜的积极性,引导消费者积极购买无公害蔬菜,自觉抵制购买有害、劣质农药残留超标的蔬菜,营造有利于无公害蔬菜生产的良好社会氛围。

同时,大力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提高菜农科技素质和生产水平,促进全市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快速发展。

(二)尽快出台政策,实行资金扶持,正确引导全市无公害蔬菜生产

目前,北京、上海、山东、浙江、江西长治、河南郑州、洛阳、三门峡等省、市都先后出台了有关无公害蔬菜管理的政策和办法,促进了无公害蔬菜的稳步发展。

我市也应该尽快出台《无公害蔬菜管理办法》或《绿色食品、无公害蔬菜市场准入制度管理办法》等等之类的政策、办法或相关文件,以规范引导我市无公害蔬菜生产,对无公害蔬菜实行“从土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安全监控,让广大消费者吃上安全、营养、优质的蔬菜,提高我市蔬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农民增收、社会增效。

同时,还应该看到我市的无公害蔬菜生产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公民的生态、环保和无公害意识还不高的前提下,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扶持力度,如发放特种农贷、减免工商税收、实行价格补贴等,以调动菜农生产积极性,推动全市无公害蔬菜发展。

(三)扩大生产规模,树立品牌意识,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目前,我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少、规模小,但在这些基地及其周围蔬菜产区,有较好的生产条件、生产技术、管理制度和销售渠道,有较强的经济和技术实力,容易接受和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

各县(市)、区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以现有无公害蔬菜基地为核心,辐射带动周围蔬菜产区,大力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循序渐进,逐步发展,不断扩大生产规模。

同时要树立品牌意识,注重培植和建立自己的品牌,加强宣传和推广自己的品牌,努力使广大消费者认识、接受和喜欢自己的品牌。

抓技术,保质量;树典型,促发展;创品牌,求效益,使我市的无公害蔬菜生产从无到有,由弱变强,逐步发展成为农业新兴支柱产业,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按照国家标准,严格生产规程,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

1、建立稳定的高标准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露地或保护地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必须以环境监测及当地卫生部门对产品定期检验为保证。

在选择基地时,要远离工厂、发电厂和垃圾处理厂等可能会影响无公害蔬菜质量的环境,定期请当地卫生、环保等部门到田间对环境和蔬菜进行样品检测,特别是对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含量、土壤、水质情况及蔬菜中重金属等含量进行测定和综合评价。

并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逐渐形成一整套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以保证生产无公害蔬菜所需的环境和上市质量。

为此,对于大气环境应符合GB3095-82标准;农田灌溉用水要符合GB5084-85标准;特别是汞、镉、砷、铅、铬、氯化物、氟化物、化合物的含量,应低于国家标准;土壤质量标准应按基地土壤类型,表土层重金属的污染物,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对于有毒有害物质必须控制在限量以下。

2、选择优良的抗病品种

选用抗性强、丰产优质的新品种,是高效生产优质无公害蔬菜的关键,也是减少农药使用,降低农药残留污染的有效途径。

为此,要注意根据当地生产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蔬菜良种。

对于叶菜类蔬菜还应选择亚硝酸盐富集量低的品种。

3、搞好种子处理和培育壮苗

根据不同蔬菜种子的生理特性及当地生产的实际情况,播种前要采用合理的种子处理方法。

一般的种子先放入冷水中浸泡,待种子发胀后捞出,然后放入50-55℃的热水中烫种消毒即可,对于个别种子则要进行低毒农药消毒处理、干热处理或微量元素浸种等。

苗床床土的配制,通常以有机肥、大田土或草炭土为主配制。

在消毒的基础上,可加入一些生物性肥料,如每平方米可加入微生物复合肥500g,即可满足蔬菜育苗的需要,苗期一般不再追肥。

根据季节和当地生产的茬口,合理安排播期,使苗期地温一般保持在15-20℃,做到适时播种,在苗期管理中还要注意科学控制温湿度,综合防治苗期病虫害等。

这些措施对于苗全、苗壮具有重要作用。

4、加强耕作和田间管理

蔬菜的生理特性不同,土质不同,其耕作深度也不一样。

翻地耙地应在施足有机肥的基础上进行,做到耕平、耙细、耙匀。

在管理中要注意肥、水、温度、湿度、光照、病虫草害的综合管理。

对于保护地栽培的蔬菜应注意掌握安全定植期,防止低温冷害和高温热害。

配合生态防治技术,夏天高温季节应结合换茬,土壤灌水、铺膜等进行日光消毒,积极预防病虫害。

5、轮作倒茬,合理间作套种

为防止病害的传播与蔓延,可有计划地进行轮作、间作、套种、互利组合,立体种植。

如瓜类和茄果类蔬菜之间的轮作;日光温室内香椿套种水萝卜、黄瓜三作栽培等。

这些模式均不利于病虫害的发生,有利于无公害蔬菜的发展。

6、科学施肥,合理浇水,增强光照

(1)科学施肥。

施肥是影响蔬菜中硝酸盐含量的主要因素。

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施肥原则是:

以有机肥为主,其他肥料为辅;以多元复合肥为主,单元素肥料为辅;以施基肥为主,追肥为辅。

尽量限制化肥的施用,如确实需要施用化肥,应有限度、有选择地施用,施用化肥时必须掌握以下原则:

禁止使用硝态氮肥;用量控制在每亩不超过25千克;化肥必须与有机肥配合施用,有机氮比例为2:

1;少用叶面喷肥;最后一次追施化肥应在收获前30天进行。

(2)合理浇水。

生产无公害蔬菜应加强配套措施建设,尽量采用地下水灌溉,有条件的地方可利用喷灌和滴灌等技术,以节约用水,降低土壤和空气湿度,减轻病虫害。

对于日光温室蔬菜生产,高温高湿或低温高湿都易引起病害的发生与蔓延,所以日光温室的灌溉须考虑综合条件,即需要生产者对不同蔬菜的生育规律有所了解,并根据蔬菜各生育阶段对水分的需求、土壤含水量、天气情况、植株表现等条件,决定浇水时期与数量。

目前,普遍采用地膜覆盖、膜下暗沟浇水、膜上灌溉等技术,并结合科学管理来调节温室内的空气湿度,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增强光照。

光照不足,易造成温室内增温困难,除不能满足作物生长外,还易发生冷害或冻害。

为此,除选择适宜的建造场地和建设日光温室时进行科学的采光设计外,还要选用透光率高的无滴膜、聚脂镀铝膜反光幕等增强光照的材料,并保持其清洁。

在管理的过程中,还要根据季节等条件延长日光温室的见光时间,并可采用扩大行距、缩小株距(果菜类蔬菜)、改插架为吊绳或网架(黄瓜)、吊蔓栽培(西葫芦、西瓜、甜瓜)等技术措施,也可相对增加作物的受光强度。

7、综合防治病虫害

(1)建立防治体系。

无论是露地还是保护地生产的蔬菜,在生产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发生病虫害。

为此,生产无公害蔬菜,应优先采用生物农药和生物防治措施,科学使用化学农药,协调农业、生态、物理、生物等各项防治技术,发挥综合效益,把病虫害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并保证蔬菜中的农药残留量低于国家允许的标准,以形成一整套无公害蔬菜综合生产体系。

如:

生态防治可用日光温室采用薄膜保护和高温抑制的方法。

生物防治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技术,是无公害蔬菜生产中的重要防治手段。

如利用苏云金杆菌Bt乳剂每亩100g,可防治菜青虫、小菜蛾等害虫。

此外,在温室内释放赤眼蜂防治菜青虫,利用各种农用菌素防治蔬菜病害等。

这些技术在生产上要因地制宜的合理使用,防止生搬硬套。

(2)科学用药,防止污染。

无公害蔬菜生产应努力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以提高植物本身素质和抗病能力为基础,优先采用农业、生物防治和物理及生态防治方法,尽可能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在具体使用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①结合蔬菜种类掌握病虫害发生规律,适时用药,适度用药。

②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选择合适的农药和剂型,以便于收到省工、省药、提高防治效果的作用。

③改进防治技术。

改进技术可提高防治效果。

④严格选用限定的农药品种。

进行无公害蔬菜生产时,必须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

对蔬菜禁止使用的农药有:

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磷胺、甲拌磷、甲基异柳磷、特丁硫磷、甲基硫环磷、治螟磷、内吸磷、克百威、涕灭威、灭线磷、硫环磷、蝇毒磷、地虫硫磷、氯唑磷、苯线磷、杀虫磷、马拉硫磷、氧化乐果等,此外,六六六、滴滴涕等难分解、易残留的药物也在禁用之列。

⑤生产无公害蔬菜可多利用一些生物性农药、天敌、病毒等对病虫害进行防治,这是无公害蔬菜生产中的重要防治手段。

⑥严格按农业部制定的《部分农药安全使用标准》的要求,合理混配,交替使用,控制用药次数、用药量,遵守安全间隔期,以延缓病虫产生抗药性,控制农药的残留量。

除以上防治措施外,无公害蔬菜生产防治病虫害还可使用一些土农药或植物性农药,这些农药对蔬菜病虫害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且无毒、无残留、无污染。

如烟草、石灰水混合可防治多种蔬菜害虫;在葱、蒜或韭菜地中每亩沟施草木灰20-30kg,既防蛆又增产等等。

8、不断采用高新技术

不断采用高新技术是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关键。

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大型现代化玻璃温室进行无土栽培蔬菜,利用计算机控制温室内的环境因子,可发展基质培、营养液膜技术(NFT)或深水培技术(DFT),以避免土壤连作障碍、盐渍化和线虫病害。

这样,既可对芽菜和生菜进行生产,也可对番茄、茄子、黄瓜、甜瓜等大宗蔬菜进行生产,做到少施或不施农药。

脱毒种苗的繁育技术是克服病毒病最有效的办法。

应用越来越广泛。

嫁接枝术的广泛应用也有效地减轻了许多蔬菜病害。

化学农药降解菌、黑色纸膜(生物降解膜)、黑色地膜、有孔地膜等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对于生产无公害蔬菜也提供了有利条件。

随着基因工程的发展,目前已培育出许多高抗病毒、细菌、真菌与害虫的转基因番茄、黄瓜、辣椒、白菜等,减少了农药释放和对环境的污染。

而防虫网覆盖技术的推广也有效减轻了蚜虫、菜青虫、小菜蛾等多种害虫的为害,有力地推动了无公害蔬菜的发展。

(五)购置检测仪器,搞好专业培训,提高蔬菜农药残留检测水平

菜农生产出的无公害蔬菜是否合格,必须由权威部门借助仪器设备进行测定和认可。

目前,我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已经成立,这对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非常有利。

当务之急是要争取各级政府和财政支持,抓紧配备先进的检测仪器设备,同时对化验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对无公害蔬菜质量检测能力和检测水平,以满足无公害蔬菜生产的需要。

(六)加强市场管理,设置速测基点,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要保证我市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健康发展,加大市场监测力度非常重要。

郑州市人民政府为实施“放心菜”工程,每年要拿出200多万元专项经费,在全市55个主要农贸市场对上市的蔬菜进行农药残留快速检测,对检测中发现的超标蔬菜给予没收销毁。

洛阳、三门峡、周口等地也采取了相应措施。

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们也要在全市辖区各大蔬菜批发市场设立快速监测点,采取室内与室外相结合,定期与速测相结合,宣传与教育相结合,支持与取缔相结合,杜绝农药残留超标蔬菜的流通和误食误用。

另外,也要注意研究开发经济实用的市民速测技术,发动广大蔬菜消费者参与市场监测,扩大监测范围,加大监测力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七)完善管理体制,搞好无公害认证,严格发放无公害蔬菜标志

建议各级政府尽快完善无公害蔬菜管理体制,规范管理行为。

制定统一透明的管理办法,各有关部门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管好无公害蔬菜生产。

对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严格把关,认真审查,对符合国家标准的,方可允许生产。

对无公害蔬菜产品质量加强检测,科学认定,对符合国标者发给无公害蔬菜标志,其生产、销售行为依法得到有关政策保护,确保无公害蔬菜优质优价,生产者收益明显,消费者真正放心。

(八)开拓销售市场,打开营销渠道,促进我市无公害蔬菜的全面发展

菜农生产出的无公害蔬菜最终是要推向市场,赢得消费者的青睐,目前,绿色食品、无公害蔬菜的消费群主要在大中城市,它的直销窗口就是各绿色食品专柜、专卖店和专营区。

市、县有关部门要选择地理位置优越、管理水平较高、经济实力较强和效益较好的商场、门店、市场设立无公害蔬菜专卖柜、专卖店和专营区,探索集中配送、连锁经营模式,为生产者提供优惠便利的销售场所。

同时,生产者也要主动搜集无公害产品销售信息,开拓省外、国外销售市场,打通多条销售渠道,树名牌,创效益,促进我市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全面发展。

【作者:

重庆市万州区农业局,,来源:

重庆市农业局时间:

2008-3-11】

重庆市万州区现有社会蔬菜播种面积50余万亩,其中商品蔬菜生产面积22万亩,市级无公害蔬菜基地2.2万亩。

但是,万州区现有城区人口约60万,以南方城市人均常年菜地0.03亩的最低标准计算,需要常年菜地1.8万亩,每年需要蔬菜12万吨以上。

根据城市发展规划,至2010年,万州城区人口将达到70万,需常年菜地2.1万亩;至2020年人口达到100万则需要常年菜地3万亩。

而万州区现有常年蔬菜基地仅3500亩,本地产蔬菜供应量不足需求量的40%。

除常年蔬菜面积少外,目前万州区蔬菜生产面临着“四大”问题:

基地淹占面积大,不能得到及时补建,致使现在万州区常年性蔬菜基地已不足万亩;新菜地建设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现有蔬菜基地布局分散,缺乏整体规划,特别是外销商品菜基地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难以与蔬菜大市场、大流通接轨,难以形成强大、稳定的产业;万州区用于发展蔬菜的投入十分微薄,已经严重不适应城市发展和农业重点产业发展的需要。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适应万州城市建设的需要,满足城市人口的消费需求,万州区农业局以“服务城市,富裕农村”为宗旨,按照“一稳定、二增加、三优化”的原则,计划到2010年达到以下目标:

常年蔬菜基地面积达到2.5万亩,季节性秋淡蔬菜基地面积达5万亩,外销淡季蔬菜10万吨;榨菜原料基地面积达到20万亩,年产青菜头40万吨,年产成品榨菜15万吨,辣椒、魔芋、洋姜等其它加工蔬菜面积达到10万亩,年加工量达到10万吨;建立5个规模成片食用菌生产基地,年产量达到1万吨,做大做强蔬菜产业。

一、当前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市发展速度快,蔬菜基地发展停滞不前。

万州是一个移民中心城市,现城镇居民人口总量已达到近60万。

至2010年将达到70万。

但是,至三峡工程开工以来,万州区的老蔬菜基地已基本被淹没和城市发展占用,新基地的发展又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发展速度很慢,已严重不适应当前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

2、现有蔬菜基地基础条件差,规模化生产程度低,有效供给率不高。

近年万州区蔬菜基地虽也有发展,但新发展的基地交通条件十分落后,基础设施、设备等功能严重不配套,菜农的种菜积极性不高,常年性蔬菜基地变成了季节性蔬菜基地,种植较零星、分散,有效供给率低,供求失衡。

3、自然气候复杂,抗御灾害能力低。

由于万州区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近年来自然气候变化无常,已基本无规律可循,蔬菜生产季节不是干旱就是洪、涝,现有基地的排、灌设施建设不配套,对蔬菜生产的影响极大。

一旦出现自然灾害,菜农束手无策,导致市场菜量减少,价格大幅度上涨,菜农减收有怨气,市民价高有恨气,民众与政府不和气,这对构建和谐社会十分不利。

4、社会蔬菜发展较快,商品率低,市场缺口大。

据统计,万州区常年蔬菜播种面积为50万亩,产量在58万吨左右。

鲜食蔬菜播种面积达25万亩,产量在22万吨以上,但是进入市场销售的蔬菜却只有6.5万吨左右,蔬菜商品率不到30%,大大低于蔬菜生产发达地区的水平。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万州城区日均销售鲜食蔬菜达450—500吨,而本地提供的鲜食蔬菜150吨左右,大约只占总需求量的40%,全年有10—12万吨的蔬菜主要靠外地和彼邻地区调入,市场缺口巨大。

现有城郊或近郊蔬菜的品种结构也极不合理,普遍重视茄果类、豆果类蔬菜生产,而绿叶蔬菜生产量严重不足,季节性蔬菜短缺现象也十分突出。

二、对策

1、科学制定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2007年11月30日万州区召开了常年蔬菜基地发展规划评审会。

2008年1月16日,在万州区政府第23次常务会议上,审议并原则通过了《重庆市万州区常年蔬菜基地发展规划》。

根据规划,到2010年,全区要新增1万亩蔬菜基地,实现区内城市居民蔬菜供应自给率达到70%左右;到2020年,全区要再新增2万亩蔬菜基地,建成约3万亩常年蔬菜基地,可满足发展后的100万城市人口的用菜需求。

2、提高认识分步实施

蔬菜是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必需品,其数量的多少、价格的高低、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因此,一定要站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高度,切实加大蔬菜基地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认真落实对新发展的种菜大户的直补政策,保障一定额度的产业发展基金用于蔬菜基地水、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区级有关部门也将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支持蔬菜基地建设。

还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

加强技术人员队伍的培训,构建起科技信息指导服务体系。

3、狠抓科技示范,全面推广先进实用新技术

4、大力培育蔬菜种植大户。

2008年计划在蔬菜主产区培育200户5亩以上的种植大户,并在技术、资金、生产物资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扶持。

5、继续加强蔬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

认真落实《蔬菜农药残留检测点工作制度》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行蔬菜检测五定工作制度:

即定人员、定时间、定基地、定样品、定目标,坚持定期、保质、保量的蔬菜质量安全检测,重点对无公害蔬菜基地进行产地质量检测,对发现不合格的产品必须及时进行通报,并限期整改。

配合相关单位,开展执法检查,确保蔬菜产品质量安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菜篮子工程的实施,蔬菜生产在新品种选育、育种技术、设施栽培技术、无公害生产新技术、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对蔬菜品种改良及其产业化方面都得到迅猛发展,并取得了长足进步。

截止l999年底,我国蔬菜人均占有量已达到31lkg。

另一方面,蔬菜生产面临的生态问题,如三废污染化肥污染、农药污染和有机肥污染等而导致蔬菜质量下降,安全性受到威胁等,给绿色蔬菜的生产带来良好的市场空间。

绿色蔬菜,是绿色食品中的一种,是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蔬菜的统称。

2001年4月,一项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为核心的“无公害食品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以“菜篮子”为突破口,对农产品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控制。

自此,绿色蔬菜革命已在我国悄然兴起,正在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将会造福于整个社会。

一、我国绿色蔬菜生产现状

蔬菜是绿色食品产品中发展速度较快,整体水平较高的一类产品。

从1990~1998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