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人生如舞台8雷雨选场》107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比赛优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660985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人生如舞台8雷雨选场》107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比赛优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人生如舞台8雷雨选场》107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比赛优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人生如舞台8雷雨选场》107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比赛优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人生如舞台8雷雨选场》107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比赛优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人生如舞台8雷雨选场》107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比赛优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人生如舞台8雷雨选场》107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比赛优讲.docx

《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人生如舞台8雷雨选场》107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比赛优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人生如舞台8雷雨选场》107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比赛优讲.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人生如舞台8雷雨选场》107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比赛优讲.docx

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人生如舞台8雷雨选场》107课件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名师公开课比赛优讲

《雷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认知目标:

了解曹禺及有关《雷雨》故事情节。

(二)能力发展目标:

.通过语言的品味让学生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分析周朴园、鲁侍萍的个性特点。

引导学生在欣赏中品、说、进而尝试演,全方位开拓思维空间,在欣赏中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启发学生通过分析文本品读人物形象,把握主旨,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对话剧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和谐地发展。

(三)情感培养目标:

通过对中国优秀文学样式—话剧的欣赏,了解我国话剧的杰出成就,培养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从而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增进民族文化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懂得继承祖国悠久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雷雨》是人教版新教材中“小说与戏剧”部分的必修篇目。

它是我国杰出的剧作家曹禺在大学时候创作的一部震惊文坛的处女作,同时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话剧,是一部深刻揭露反动资产阶级的罪恶本质,反映20世纪30年代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现实的悲剧。

作为中国话剧的总结出代表作,学生通过对《雷雨》的鉴赏学习,能初步了解话剧的有关常识,能初步区分戏剧冲突和生活矛盾的联系和区别。

在对人物一言一行中,剖析人物性格特点,抓住人物矛盾的焦点,关注冲突的的发展变化过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初步了解戏剧的有关常识。

(2)熟悉《雷雨》剧情及主题思想,矛盾冲突,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提高学习话剧的兴趣,培养协作能力与群体意识。

2、难点:

(1)学习起伏跌宕的戏剧情节,紧凑的戏剧冲突和周朴园、鲁侍萍的性格刻画。

(2)通过话剧欣赏进行文学艺术的创作,唤起学生潜在的创造想象力。

三、教学对象分析:

1、高中学生已掌握初步的话剧常识和一定的思维分析能力,经过学习能够通过剧本提供的多方面信息剖析重要人物的内心世界,能够随着剧情的发展变化分析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进而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

他们对话剧的学习热情很高,充满自信,但对话剧尤其是中国优秀话剧还缺乏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综合分析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加强与提高。

2、通过直观教育方法,能够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印象,从而更好地发挥其想象力,进而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创作。

3、在动中学、在乐中学符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规律。

通过参与教学活动的愉快学习,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更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发挥创造精神。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一)声像呈示行为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听觉与视觉相结合,取其容量大,手段新,刺激感官强度大等优点,灵活再现教学内容,从而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增大课堂信息量,加强视觉享受,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能更高效地学习、掌握音乐知识,并将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引导到理性的分析,拓展学生的视野,发挥学生创造能力,体现现代教育的效能观。

(二)启发诱导式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教师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运用启发诱导式教学法,创设意境、展开联想,引导学生以主题因素的发展为主要线索,通过对各人物的分析与描述,层层深入剧本的意境,整体把握作品的脉络。

在此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剧本的联想空间里得到熏陶与教育。

(三)交互合作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师生双方互为主体、互相依存、互相配合,教师与学生都处于一种平等、**、和谐、自主、自觉的角色环境中,通过一系列程序,教师与学生在一种自由空间里相互发展,相互创造,相互提高。

课堂教学既是师生双边心理互动的过程,又是学生与周边环境(教材、教具、同学等)互动的过程,也是学生内部的多种心理因素(认知、情感、意志)相互作用的过程。

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不再只是面对面的交流,更多的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发挥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在与学生进行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的双向互动。

(四)激励创新教学策略:

整堂课由“情境导入——熟悉主题——人物分析——合作演绎——创作升华”五环节构成,在教学中采用艺术融合为主要形式,将音乐、电影等直接诉诸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尝试将欣赏和创作活动结合起来,创造条件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引导他们在欣赏中看、赏、思、议、记,全方位开拓思维空间,突出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通过课件的展示、教师言语的引导和激发,诱发学生的创作动机和创造灵感,促进学生的多向思维,鼓励和启发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文学素质,对学生富有创意的创作过程和作品,予以肯定和褒扬,培养学生的成功感,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五)交互合作创新策略:

课前一周印发讲义,引导学生品读《雷雨》全剧,提倡广泛涉猎,发表独立见解。

组织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繁漪四个小组,自愿结合,鼓励自由讨论。

推举发言人,分工负责。

有搜集材料的,有整理提纲的,有制作课件的。

通过分工合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同时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文本。

五、教学媒体设计:

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平台进行课件演示,在教学过程中运用CAI课件进行辅助教学,集文字、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动静结合、声像合一,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记忆,勃发表现、创作的欲望。

通过交互式的练习设计,创设文学体验与实践的空间,突现学习的主体性。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导入一)(播放电影《雷雨》结局片断。

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渲染情感,创设氛围。

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七十年前的今天,年仅23岁的曹禺先生以他在清华大学时创作的四幕剧《雷雨》,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悲剧结局、一声叹息。

在幻想、憧憬、挣扎、嚎叫之后。

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火热人生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

《雷雨》,除了生命毁灭的沉默和黑暗之外。

究竟还有多少个难解的迷,究竟还能告诉今天的我们多少些人与人性的启示。

接着,我与学生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平等的走近被称为“中国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走进《雷雨》。

(导入二)在中国的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被喻为刻画人心灵的戏剧大师,像莎士比亚那样,用深邃的思想和澎湃的热情去关怀人的命运,关注人类的命运,史这位作家,在它还是个学生时代,便创作出了它的第一个艺术生命,二恰恰史这个艺术生命,却成为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轰动在当时,并一直延续到现在,从而终成经典。

这位作家就是著名剧作家曹禺,它的第一个艺术生命就是四幕话剧《雷雨》。

今天,我们将来频度一下这位年轻作家在他23岁时所创作的经典名作。

(导入三)文学史上,有许多作品在当时社会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雷雨》就曾引起轰动,因为它是上个世纪30年代时作家曹禺为我们勾勒出的一幅图卷,即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空气里一场即将到来的社会大变动的雷雨。

【二、总述】

课前引导学生收集、整理、筛选有关戏剧常识及曹禺的相关情况,课上教师让一些学生讲解、展示自己的成果,教师作适当重点点拨。

之后,教师作简要小结

并补充《雷雨》人物关系图,使学生更清晰的把握《雷雨》的复杂人物关系。

为下面教学做好准备。

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分工和合作,使每位学生都有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享受学习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展示的要点包括:

(一)戏剧常识:

1、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

在西方,戏剧,即指话剧。

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

2、戏剧的分类

按不同的标准,戏剧分类如下:

a、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歌剧、舞剧;

b、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多幕剧;

c、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

d、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喜剧、正剧。

(教师补充介绍悲剧、喜剧、正剧的特点,并简介中国古代的四大喜剧:

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关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

《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二)曹禺其人:

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原籍湖北潜江。

他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出现的有很大成就和广泛影响的剧作家。

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我国杰出的剧作家和”当代语言艺术大师”。

1929年进南开大学,后转入清华大学外语系。

1933年大学四年级的时候,完成处女作《雷雨》,震动当时戏剧界。

1935年发表《日出》,继而又发表了《原野》(1937)

他的三部曲,犹如一道道的丰碑,矗立在中国的剧坛上,从而决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发展上,特别是话剧文学上的奠基地位。

1949年后,创作了<明朗的天><胆剑篇>

<王昭君>等剧本.

(教师补充:

曹禺父亲曾任总统黎元洪的秘书,后赋闲在家,抑郁不得志。

曹禺幼年丧母,在压抑的氛围中长大,个性苦闷而内向。

三岁即随继母看戏,是一个小戏迷。

1922年,入读南开中学,并参加了南开新剧团。

导师张彭春对他格外器重,他则以扮演娜拉等角色而闻名,绽露表演才华。

少年时,喜写新诗,常吐露着感伤和凄婉的调子。

引导学生分析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并举例,如贝多芬、莫扎特等)

(三)《雷雨》简介

《雷雨》是一部动人心魄的悲剧。

剧本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本家周朴园家庭内部的种种纠葛和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艺术地反映了反动资产阶级的腐朽、糜烂的生活,揭露了资产阶级自私、虚伪的道德性,猛烈抨击了旧中国黑暗腐朽的社会制度,展示出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

教师小结:

(多媒体展示剧作家曹禺先生谈论《雷雨》创作动机片段)补充介绍人物关系图并引导学生剖析人物间复杂的社会关系、亲情关系、伦理关系。

(图片展示人物关系图)

【三、人物分析】

(一)分析周朴园

黄恩昵主持。

首先介绍周朴园其人生平、简要事迹,概述其性格特点:

自私、虚伪、冷酷、残忍和奸诈,周朴园是一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两种不同的性格集于一身。

吴珊琳介绍30年前周朴园和鲁侍萍的一段爱恨纠葛。

分析当时周朴园对鲁侍萍的忘情之恋,侍萍的投河,周朴园的两次不如意婚姻,评价世俗观念、门第观念、阶级地位等因素对二人悲剧性结局的影响。

洪美莲介绍周朴园逼迫繁漪喝药细节,分析繁漪与周朴园之间的微妙关系,繁漪的“病”,周朴园的封建大家长的霸道、蛮横,自以为是。

(多媒体展示话剧《雷雨》中周朴园逼迫繁漪喝药)

蔡丽敏介绍30年后周朴园与鲁侍萍在客厅意外相逢的情景,分析周对“死去”和活着的鲁侍萍截然不同的态度变化,分析其微妙的心理变化,剖析周朴园性格中自私、冷漠、卑污的一面。

(多媒体展示话剧《雷雨》中客厅相逢的片段)

吴华忠介绍周朴园与鲁大海的一场戏,分析二者的关系,阐明血肉亲情在利益面前没有任何价值,仅仅剩下赤裸裸的金钱关系,阶级冲突十分尖锐。

揭露周朴园资本家罪恶、贪婪、无情的一面。

郭伟博分析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真有感情。

强调不能将人的表现绝对化。

(多媒体展示资料:

a、多次向人打听,特地派人到无锡打听侍萍的下落

 

打听坟墓所在,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一直保留着侍萍喜欢的家俱

一直保留着总是关着窗户的习惯

一直记着侍萍的生日

一直保留着侍萍绣了花的衬衣

b、知道侍萍还活着十分惊愕。

严厉地责问侍萍:

你来干什么。

好,痛痛快快地!

你现在要多少钱?

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结论,教师做适当补充:

周朴园是会怀念侍萍的。

侍萍年轻时聪慧美丽,性格温驯、善良,也很能干,他确曾“爱”过她;况且他自和侍萍分别后,结过两次婚,第一次是个阔家小姐,抑郁而死。

第二次就是繁漪。

两次婚姻都不如意。

他也花天酒地放荡过,但是从来也没有尝到过什么是幸福。

因而难免怀念起过去和侍萍度过的快乐时光。

在这种情况下,他对侍萍的怀念便成为他经常咀嚼的一种情感了。

但话又说回来,他毕竟还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剥削阶级分子。

因此,当活着的侍萍一旦站在他面前时,他首先考虑的是将会破坏他现在家庭的“圆满”和“平静”,将使自己的名誉、地位受到威胁。

他对侍萍的无情态度,正是作者成功的现实主义的表现。

因为他怀念的毕竟不是眼前的“鲁妈”,而是他年轻时的恋人,是那个年轻貌美、知书达理、贤淑体贴的“梅小姐”,是已经投河自尽而不会对他构成威胁的“梅小姐”。

从这个角度讲,他的怀念又是虚伪的。

所以当他与侍萍再次相逢时,就更多地表现了他的自私与虚伪。

但即使是在这个时候,他对侍萍也并不是毫无情义的。

他先是准备给侍萍一笔钱养老;这一行动被侍萍义正辞严地否定后,他又主动地签好“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给侍萍;当支票也被侍萍“固执地”撕掉以后,他还是预备背地里给侍萍邮寄“两万块钱”。

他的这些行动虽然也“暴露了他金钱万能”、妄图以金钱“息事宁人”的卑鄙灵魂,但其间又何尝没有“弥补”一下他过去的“罪过”的因素在内呢?

最后,当侍萍又一次出现在周家时,周朴园果断地要萍儿承认她是生母,他也无法考虑这将给自己声誉地位带来如何的影响了。

这些,都显示出了这一形象的丰富性和真实性。

(教师多媒体展示曹禺本人谈《雷雨》部分资料。

资料附:

周朴园这个人可以说是坏到家了,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程度。

他自己,在当时社会上当然是“名流”、“贤达”。

他认为他的家庭也是个“最圆满,最有秩序”的“理想家庭”。

他教育的儿子周萍,也是个好儿子,“健全的子弟”,其实已经腐烂透顶了。

三十年前……

那时的确常常闹罢工。

我听到过一件真实的事情,一个资本家在哈尔滨修一座江桥,他故意让江桥出险,使几千个工人丧生。

他是承包商,从每个工人身上扣二百块钱。

我所写的周朴园就是这样发了一笔昧心财、血腥财,从此他才阔起来。

这样一个人,你说他没道德,他可觉得自己高尚得很哩,觉得自己最崇高、最了不起了,他是那么“多情”,那个被他糟蹋过的丫头,被他升格为“前妻”了,甚至连他和这个丫头胡捣、后来生了孩子的那间房子,房子里的摆设,他都一直保持原样,不准别人动一动,他自以为是好丈夫、好父亲、正人君子,其实是一个在外杀人如麻、在家专制横暴的魔王。

他这个人永远觉得自己是正确的,当三十年后侍萍又来到他家见到周萍时,他让周萍跪下,说:

“不要以为她出身低下,却是你生身之母,不要忘了……”多么冠冕堂皇!

他竟没有惭愧自疚。

教师小结:

可以说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

“是真实的,绝对真实的”(曹禺语)

周朴园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

关于周朴园不愿与鲁侍萍相认的原因,传统的看法是,因为他怕有损自己作为一个资本家,一个有身份没有地位的人的脸面.其实,我们不妨从他从一个父亲的角度去理解他.如果他的大儿子周萍知道了他的事情,知道了他那被父亲说已经死去的母亲还屈辱的活着,他的父亲在他的心中的美好形象将荡然无存.周朴园根本无法面对自己的大儿子周萍.这不仅是作为一个资本家,作为一个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更是作为一个父亲,他都无法去面对真相大白后的一切.所以,周朴园选择了不与鲁侍萍相认.我们应该真正从人性的角度去解读人物。

我们既不能因他见到侍萍后的惶恐暴怒,而否定他对侍萍怀念的某种真实性和特殊的赎罪心理,当然也不能因他以往对侍萍的怀念而否定他与侍萍见面时的自私、冷酷。

他的思想行动的变化,正是他“这一个”人物的思想性格在彼时彼地和在此时此地的特殊表现。

(二)分析鲁侍萍

黄炳悦主持。

简要介绍鲁侍萍的人生遭遇。

描述鲁外貌、肖像变化及心理变化。

素描展示30年前年轻貌美的鲁侍萍与眼前“老得连你也认不得”的鲁妈形象做对比,突出周朴园的玩弄给鲁侍萍带来的苦难。

吴为锟介绍鲁侍萍与周朴园意外重逢时,鲁侍萍的表现,分析鲁侍萍为什么不立刻表白自己的身分并当面斥责周朴园对她的迫害和30多年来的悲惨遭遇,而是以叙述别人故事的口吻诉说自己的遭遇的原因。

邱永辉分析鲁侍萍几次拒收周朴园钱财的原因。

周先是准备给侍萍一笔钱养老;这一行动被侍萍义正辞严地否定;第二次周主动地签好“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给侍萍;支票也被侍萍“固执地”撕掉。

她以撕毁五千元支票的举动展现了她对残酷现实的清醒认识,表现了她对周朴园的蔑视和对不公平社会的抗议,表现了她的骨气和尊严。

她的唯一的要求就是“见见我的萍儿。

”表现出她那纯洁、崇高的母爱。

她终于由一个无知幼稚的侍女成为一个有骨气、有尊严的女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