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639893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105.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猪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猪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猪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猪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猪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猪瘟.docx

《猪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猪瘟.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猪瘟.docx

猪瘟

我国有世界上最好的猪瘟疫苗,但为什么至今猪瘟问题没有解决。

带着这个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农业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检测室主任樊福好老师,以下是采访内容,现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记者:

非常感谢樊老师接受我们的采访。

猪瘟问题一直是困扰养猪业的大问题,从疫苗选择、接种程序和效果评价都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您能谈谈你个人对猪瘟问题的看法吗?

樊福好:

当然可以。

猪瘟是一个非常古老的疾病,引起该病的病毒过去曾被称为猪霍乱病毒(HogCholeraVirus,HCV),为了和人类的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Virus,HCV)相区分,后来将猪瘟病毒改称为典型猪瘟病毒,(Classicalswinefever,CSFV)。

最早描述猪瘟是在1810年美国的田那西州(Tennessee)。

猪瘟1833年首先在美国俄亥俄州被正式报道。

法国可能在1822年发生猪瘟,德国可能在1833年发生猪瘟。

猪瘟病毒是一种RNA病毒。

根据本人的经验,所有的RNA病毒灭活疫苗的效果都非常不理想,所以,期待猪瘟灭活苗有良好的效果是徒劳的。

记者:

猪瘟病毒就是一种类型吗?

是不是象蓝耳病病毒那样有美洲型和欧洲型呢,还是什么非洲型呢?

樊福好:

猪瘟病毒只有一种。

非洲猪瘟和我们今天谈的猪瘟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个病。

但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猪瘟病毒的分类引进了分子生物学的方法。

据此,猪瘟病毒分为3个基因群,每个群又可以分为3-4个亚群:

1.1,1.2,1.3;2.1,2.2,2.3;3.1,3.2,3.3,3.4。

第1群分离株主要存在于南美和俄罗斯;第2群分布于欧洲;第3群分布于亚洲。

记者:

那么,为什么有的猪瘟病毒毒性强?

有些猪瘟病毒毒性弱呢?

樊福好:

为了区分不同类型猪瘟病毒的特征,本人作如下假设

1、强毒:

细胞被强毒感染后留有较多的细胞表面标志物,标志物来自于病毒;

2、弱毒:

细胞被弱毒感染后留有较少的细胞表面标志物,标志物同样来自于病毒。

3、疫苗感染后,细胞表面也带有标志物,但数量较少。

当机体体内没有抗体等免疫因子时,病毒会立即进入细胞内繁殖,细胞表面将带有大量标志物,其它病毒不再进入该细胞;当病毒释放出来以后,会继续感染其他细胞,这些细胞的表面也将要带上大量标志物,其它病毒也不再进入该细胞;

当免疫系统的特异性免疫功能建立以后,这些带有免疫标志的细胞将被摧毁,出现严重的炎症反应,机体表现为发病状态。

记者:

哦,我明白了。

那么,您为什么反对零时免疫呢?

樊福好:

零时免疫,也称为超前免疫或乳前免疫。

当进行初乳前免疫时,疫苗活毒进入细胞内繁殖,细胞表面带有少量标志物;疫苗活毒繁殖后从细胞内出来,继续感染其它细胞,细胞表面带有少量标志物;若此时,母源抗体进入,也来不及再起作用;但疫苗活毒呈现出一种“持续感染”过程。

当后来进行实验室的强毒攻毒时,因为大多数细胞上都带有标志物,强毒很难进入这些细胞进行感染,只进入一小部分尚没有标志物的细胞,免疫系统也不能被充分激活,机体不再发病,表现为一种“被保护”的假象。

但此时的强毒也同时表现为持续感染状态,少量细胞被强毒感染,是非常危险的。

乳前免疫最大的危害就是这样的免疫耐受现象。

长此以往,猪群虽获得了短暂的安宁,却埋下了强毒隐性感染的祸根。

若周围存在易感猪群,后果是致命的。

记者:

那么哺乳以后免疫和乳前免疫有什么不同呢?

樊福好:

当进行初乳后免疫时,疫苗活毒被母源抗体结合后,经过抗原递呈细胞(APC)处理,大多数细胞不再被疫苗活毒感染,细胞表面也不再带有表面标志物。

但却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免疫记忆细胞。

当后来进行强毒攻毒时,因为大多数细胞上都没有带有标志物,强毒进入大多数细胞进行感染,多数细胞带有大量的免疫标志物,由于大量免疫记忆细胞的存在,免疫系统被充分激活,机体发病,表现为一种“不被保护”的假象。

但此时,却不存在强毒的持续感染状态,免疫耐受现象也不存在了。

当进行初乳后免疫时,免疫系统呈现激活状态,如果真正被感染时,病毒也不会有机会象实验室攻毒那样的蜂拥而至,不会出现发病的状态。

而且,初乳后免疫,越早越好。

千万不能等到母源抗体消失后进行,否则,免疫记忆细胞的生存数量会很少,真正感染时,免疫系统激活缓慢,会铸成大错。

记者:

哦,我们看到的表面现象后却隐藏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

樊福好:

另外一种情况也值得注意。

猪瘟病毒在胎盘内感染时,病毒进入细胞,细胞表面虽带有标志物,但此时免疫系统非常脆弱,免疫系统不能被充分激活,亦呈现持续感染过程。

当动物出生后,免疫系统一旦被激活,由于大量细胞带有病毒标志物,机体将呈现发病状态,部分动物会以死亡而告终。

所以,胎盘内感染猪瘟病毒的仔猪出生以后往往是短命的。

法国的皮埃尔普力斯科塔《胚胎期慢性猪瘟的发病学》中描述了法国农业部兽医局猪病研究站《妊娠期感染猪瘟母猪所产仔猪的先天性震颤》,实验用的病毒采用PIN3086株。

怀孕22天:

仔猪震颤、共济失调、腿部外翻、吮乳不能。

部分猪数日内死亡。

怀孕43天:

仔猪严重震颤、部分猪死亡,部分猪4周龄后震颤减轻。

怀孕72天:

没有看到震颤,大部分猪死亡。

空白对照:

全部体况良好。

母猪在注射病毒后13—27天血清中出现了抗体。

但所有仔猪的血清中没有抗体。

当体内存在有大量抗体等免疫因子时,病毒很难进入细胞内繁殖,病毒感染迅即被终止。

当体内存在有少量抗体等免疫因子时,一部分病毒结合抗体后被吞入细胞保存,一部分病毒在细胞外被消灭,病毒感染呈现持续状态。

由此可见,适量抗体的存在也是病毒持续感染的前提条件。

综上所述,对于症状明显,死亡率高这一类型的急性猪瘟造成的损失比较容易认识,也容易判断。

但慢性感染(非典型猪瘟)却极其容易迷惑广大的养猪人。

猪瘟病毒持续性感染是猪群中长期带毒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发病机理。

它主要是由病毒的胎盘传递和少数在出生后由接触传染而引起。

记者:

那么慢性型猪瘟有什么特点呢?

樊福好:

慢性猪瘟分为两种类型:

临床致死型:

出生后的仔猪反应迟钝、衰弱、食欲反常、咳嗽、腹泻及消瘦,病程30天以上。

中途会出现临床好转期(回光返照期),但最终以死亡告终。

繁殖失败型:

母猪正常或短暂发热。

产死胎、畸胎、木乃伊、流产、新生猪高死亡率。

先天性畸形包括小脑发育不全、畸形、小头、肺发育不全以及与小脑发育不全有关的先天性震颤。

慢性猪瘟产生的原因:

1、猪瘟弱毒株感染;2、残余毒力的疫苗与血清共同注射,或兔化毒增强;3、猪机体免疫力不足。

记者: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是否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 超前免疫(初乳前免疫)非常有害,容易造成免疫耐受现象;

2、 怀孕期对母猪免疫猪瘟弱毒疫苗也应该被禁止,否则容易造成仔猪出生后对疫苗接种的无反应性。

樊福好:

可以这么说吧。

记者:

那么正确的猪瘟疫苗接种策略到底如何呢?

樊福好:

要回答这个问题,一定要澄清如下一些事实。

首先,疫苗并不是万能的。

古巴1993年经历了20年没有猪瘟发生的再次爆发,原因是疫苗中含有的Margartita毒株(1.2群)引起。

1969年以来,我国21家生产猪瘟疫苗的药厂,已有12家出现过13次疫苗带毒事故,主要原因是使用乳猪肾细胞作为生产疫苗的原材料,猪源细胞带毒是非常能够危险的。

农业部甚至在1981年也曾经对广东省生物药厂猪瘟疫苗带毒事故进行过调查(1987年以后,由于“科技的进步”,此类事故未见报道)。

其次,滥用疫苗会造成机体免疫功能的紊乱状态,会造成强毒和疫苗毒的共感染状态。

这些强毒一旦感染其它易感猪群,猪瘟的爆发就不可避免了。

第三,长期使用抗生素,肠道正常菌群受抑制,从而使有益微生物对维生素k、维生素B族合成能力受阻,引起B淋巴细胞增殖受抑制,同时导致颗粒细胞减少症,由此导致机体贫血、肾脏损伤,生长发育不良,免疫功能受抑制。

“加药保健”也是导致猪瘟苗效果大不如从前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日本也发生了1980年在北海道到九洲宫奇县发生猪瘟后扩散至全国这样的事件。

以上这些事件都值得我们深思。

研究发现,低毒力毒株与弱毒疫苗毒株在抗体的产生能力上是不同的,前者不产生明显的血清中和抗体。

采用检测-清除法,可以保证不存在隐性感染猪的存在。

理想的猪瘟疫苗接种策略是:

“一生一次,足矣!

”。

记者:

什么是检测-清除法呢:

樊福好:

后备公、母猪:

100日龄左右接种一次,接种4周后检测抗体,阳性留做种用;若阴性再次接种,检测后若抗体再次表现为阴性则淘汰;必须保证免疫接种的成功,保证免疫记忆细胞的产生,保证继承免疫的顺利发生。

此方法全区域(一个国家或一个省)统一实施,依据实施情况,数年后则同步停止疫苗注射。

其它猪群:

为保证净化措施的实施,建议取消接种。

当然,对于生物安全工作做得扎实的大型猪场,完全可以停止猪瘟疫苗的接种程序。

记者:

这种方法有没有成功的先例呢?

樊福好:

美国联邦的猪瘟清除计划开始于1962年,最后一例爆发在1976年,时间长达15年的时间。

日本也有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他们只用了3年的时间。

相信,采用上述“一生一次,足矣!

”的疫苗接种策略,中国净化猪瘟的目标指日可待。

因为现在的技术比以前强多了,呵呵。

记者:

谢谢樊老师接受我们的采访,对于猪瘟问题,我们终于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

看来疫苗只是一个工具而已,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才是更重要的。

 

 

为了进一步加深广大养猪从业人员对猪群的健康管理思路的理解,本刊编辑部最近对农业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检测室主任樊福好老师进行了专访,请樊老师就大家关心的健康标准、猪瘟问题、病原生态学问题和高热病问题等进行了详细解读。

共分5个方面集结如下,供大家参考。

 

 ①樊福好谈猪健康性能的评价标准

最近,针对猪群健康状况的评价标准,本刊记者采访了农业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检测室主任樊福好老师,以下是采访的内容,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记者:

樊老师,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过去,人们买猪的时候,往往只注意看重猪的外貌,看上去顺眼的猪就以为是好猪。

就连农业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评选拍卖的猪也是靠眼睛进行外貌评分,由于各个专家的喜好不同,给出的外貌分数也相差悬殊。

您认为这种方法是否科学?

樊福好:

这种做法当然有它的局限性但由于条件的限制,这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

针对这种情况,该测试中心决定从28届种猪博览会开始,对选定参加拍卖的种猪给出外貌指标(身高、体长、胸围和管围)。

不管是猪的生长性能,还是外貌,都必须有一个量化的标准,减少人为的随意性评估。

记者:

以前人们判断一头猪是否健康,往往只是依靠温度计来测量。

体温升高往往就代表了猪的健康状况出了问题。

但是体温升高只出现在猪的发病期,也就是临床症状期;而潜伏期和康复期的猪往往成了漏网之鱼,因为这时候的猪要么体温还没有升高,要么体温开始恢复正常。

更何况由于退烧药物的影响,更难以用体温的变化来断定猪的健康状况。

樊老师,您能说说什么才是健康的猪呢?

樊福好:

什么样的猪是健康的猪,人们对此也争议较多,猪健康状况的评价标准也是五花八门,这就给种猪的选留、猪的购买、健康性能评定带来困难。

制定一个猪的健康性能评价的量化标准也就显得尤为必要。

本人经过长期的跟踪研究发现,猪的血液系统才是猪的健康状况的晴雨表。

猪的健康状况一有风吹草动,就立即在血液系统中有所体现,尤其是感染性疾病的表现更为灵敏。

记者:

那么具体有哪些血液指标可以作为猪健康状况的评价指标呢?

樊福好:

我们选择以下血液参数作为猪的健康状况的指标(以下指标均按照本人制定的方法测定,与所有现存参考资料上的数值无法直接比对,特此声明)。

WBC(白细胞总数):

猪体内的白细胞总数和种类相对比较稳定,但一旦猪群的健康状况发生变化,白细胞的总数和分类计数将迅速变化。

猪体内的白细胞总数为17.0-19.0x109/L。

RBC(红细胞总数):

猪体内的红细胞数量更稳定,受感染性疾病的影响较小,但受出血性疾病的影响较大。

猪体内的红细胞总数为5.0-7.0x1012/L。

HGB(血红蛋白浓度):

猪体内的血红蛋白浓度大约为100-120g/L。

HCT(血细胞比容值):

即总血容量中的红细胞比率。

猪体内的HCT值大约为0.31-0.39。

MCV(红细胞平均体积):

猪体内的红细胞平均体积大约为58-62fL。

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

猪体内的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为18.0pg。

MCHC(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猪体内的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为300-310g/L。

PLT(血小板总数):

猪体内的血小板数量为280-380x109/L。

记者:

这些指标有什么意义呢?

樊福好:

根据以上数值,我们可以综合计算一头猪的健康指数(healthindex)。

例如,当WBC=18.4x109/L,RBC=5.76x1012/L,HGB=106g/L,PLT=328x109/L,则healthindex=363,该猪表现非常健康;

当WBC=51.6x109/L,RBC=6.32x1012/L,HGB=110g/L,PLT=778x109/L,则healthindex=6.4,该猪发生严重疾病;

当WBC=10.4x109/L,RBC=6.50x1012/L,HGB=116g/L,PLT=318x109/L,则healthindex=48.1,该猪健康状况亦存在问题;

记者:

在测试这些指标的时候,对血液采集有什么具体要求吗?

樊福好:

当然有要求。

有一个问题必须注意,那就是血液的保存方法。

一般科研人员(包括人医)采用血液加抗凝剂的方法,虽然红细胞被抗凝了,但由于抗凝剂的使用,血液的理化性质发生了改变,直接影响了检测结果的稳定性能,即使同时间进行检测两次,结果也相差很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人采用特殊方法处理采集到的血液,此时的血液可以置4℃环境下较长期保存。

经过研究发现,采用该方法保存的血液,血液中的血细胞数量不但不减少,反而由于减少了血细胞之间的粘连,血细胞的数量反而略微升高。

但这样的升高无任何统计学意义,以下是分析结果。

WBC升高了3.5%,但统计分析显示无意义,无差异(单尾临界值,P=0.4325;双尾临界值,P=0.85)。

RBC升高了1.5%,统计分析显示无意义,无差异(单尾临界值,P=0.45;双尾临界值,P=0.90)。

HGB升高了0.8%,统计分析显示无意义,无差异(单尾临界值,P=0.45;双尾临界值,P=0.90)。

根据上述指标,HealthIndex虽然也升高了15.66,但统计分析显示无意义,无差异(单尾临界值,P=0.38;双尾临界值,P=0.76)。

记者:

我明白了,数值的表面变化不一定有统计学意义,这也是当前饲料饲养效果评价中的一个大问题。

那么,樊老师,健康猪和非健康猪在健康指数上有多大的区别呢?

樊福好:

我们对采食正常和采食不正常的猪进行HealthIndex的统计分析表明,统计分析显示有意义,差异极显著(单尾临界值,P=0.00049;双尾临界值,P=0.00098)。

因此,我们认为,HealthIndex是衡量猪只健康状况的最佳指标。

记者:

这些血液指标和健康指数可以马上应用到养猪生产中吗?

樊福好:

采用血液指标和HealthIndex作为猪只健康状况的衡量标准有以下意义。

1、 判断机体是否处于健康状态。

当HealthIndex大于100以上时,可以判断机体处于健康状态;当HealthIndex小于100,大于50以上时,可以判断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当HealthIndex小于50以下时,可以判断机体处于疾病状态。

2、 判断机体是否处于感染状态,指导饲养管理。

健康状态,无须添加任何药物;亚健康状态,通过调整饲料配方,适当添加药物,改善机体状态,如饲喂湿润饲料;当机体处于疾病状态时,则需要给予相应的治疗,饲喂流质食物。

3、 通过各项血液指标,还可以判断机体是否处于细菌感染?

病毒感染?

过敏状态?

贫血状态?

以此指导养猪生产、临床用药、临床脱敏、改善贫血状态,等等。

4、 通过健康状态的判断,可以指导养猪生产者购买种猪、猪苗。

不宜购买HealthIndex低于100的种猪和猪苗。

5、 通过健康状态的判断,可以指导养猪生产中疫苗接种的实施。

例如,当HealthIndex低于50时,绝对禁止接种任何疫苗;当HealthIndex低于100时,禁止接种弱毒疫苗或毒性较强的灭活疫苗(如高致病性蓝耳病灭活疫苗和口蹄疫灭活疫苗)。

6、 通过健康状况的分析,可以判断疾病预后。

记者:

谢谢樊老师,相信随着这些指标的采用,可以逐渐降低猪健康性能评价的盲目性更加科学、合理地指导今后的养猪生产。

现在的猪病越来越复杂,问题到底出在哪些环节,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指导当前猪群的健康管理,带着这个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农业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检测室主任樊福好老师,以下是采访内容,现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记者:

樊老师,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现在的猪病越来越复杂,到底问题出在哪些环节,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指导当前猪群的健康管理呢?

 

樊福好:

随着集约化、规模化和工厂化养猪模式的进一步发展,猪病问题越来越复杂,控制起来越来越棘手。

我觉得,我们必须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考察猪病的控制问题,搞清楚净化和驯化的关系问题。

我们不要一味地去追求猪病的“净化”,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有很多猪病只能驯化,不能净化。

所以说,掌握和学习生态学知识对于理解猪病的净化和驯化是至关重要的。

 

记者:

那么,什么是生态学呢?

具体研究哪些方面的内容?

 

樊福好: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有机体及其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重要学科。

“生态学”一词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1866年最早提出。

 

生态学研究的内容涉及到多个方面,生态学的分类方法也多种多样,可以按照研究的生物类别分(微生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人类生态学),按生物系统的结构层次分(个体生态学、群体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按照生物栖居的环境类别分(陆地生态学和水域生态学),按照生态学与非生命科学结合分(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地理生态学),按照生态学与生命科学其他分支相结合分(生理生态学、行为生态学、遗传生态学、进化生态学、古生态学),按照应用性分支学科分(农业生态学、医学生态学、环境生态学、信息生态学),等等。

 

记者:

研究生态学,要注意什么呢?

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它的研究思路又是什么呢?

 

研究生态学,必须遵循生态学的三个重要定律:

第一定律:

人类的任何行为都不是孤立的,对自然界的任何侵犯都具有无数的效应,其中许多效应是不可预料的(多效应原理)。

这个规律体现了生物种群的自然调节能力。

 

第二定律:

每一种事物无不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和相互交融(相互联系原理)。

该规律具体表现为食物链、竞争和共生三个方面。

 

第三定律:

人类所生产的任何物质均不应对生存环境中的生物化学循环有任何干扰(勿干扰原理)。

这个定律告诉人们“不能竭泽而渔”。

 

生态学具有明显的定量和动态的特点。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通常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和生态系统生态。

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是稳定的和可持续的,在时间上能够维持它的组织结构和自治,也能够维持对胁迫的恢复力。

 

从人类的角度来看,健康的生态系统能够在维持它们复杂性的同时满足人类的需求。

生态学基本原理的应用思路是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而建立起人类社会组织,以自然能流为主,尽量减少人工附加能源,寻求以尽量小的消耗产生最大的综合效益,解决目前人类面临的各种生存环境危机。

可持续发展观念协调社会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包括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最根本的是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造成当代世界面临的空前严重的生态危机的重要原因就是以往人类对自然的错误认识。

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凭借自认为先进的“高科技”试图主宰、征服自然,这种严重错误的观念和行为虽然带来了经济的飞跃,但造成的环境问题却是不可弥补的。

人类是生物界中的一分子,因此必须与自然界和谐共生,共同发展。

 

在计算和衡量经济生产中,不应认为自然资源是没有价值的或者认为是无限的,而是要用生态价值的观念,考虑到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利用科技的进步,将破坏降低到最大限度,同时倡导一种有利于物质良性循环的消费方式,即适可而止、持续、健康的消费观。

 

记者:

刚才您介绍了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思路,那么它和动物疫病控制有什么关系呢?

 

樊福好:

为了解决人类和动物疫病的困扰,我们也必须遵循这样的生态学研究思路。

任何生物的生存都不是孤立的,病原体也不例外。

 

记者:

什么是病原生态学呢?

 

樊福好:

病原生态学(Patho-ecology)是一门新型的学科,是研究病原与宿主相互关系的科学,主要从系统生态学的角度研究疾病在时空中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控制方法,病原生态学基本上属于医学生态学的范畴。

 

记者:

病原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是什么?

 

樊福好:

病原生态学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重要研究内容:

病原和宿主。

环境在其中也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有时甚至通过影响病原对疾病的发生起决定性作用。

 

记者:

根据我的理解,宿主就是病原赖以生存的动物机体,比如人和其它动物,是吗?

 

樊福好:

是的。

根据病原与宿主的关系,宿主可以被分为六种类型:

病原携带者、易感者、潜伏感染者、临床症状者、病死者和免疫者。

 

①病原携带者(Carrier):

指持续性携带病原,但尚未出现临床症状,将来也不会出现临床症状的宿主。

比如对于猪瘟来说,野猪就有可能是携带者;对于流感来说,老鼠就有可能是携带者。

鼠疫的携带者为黄鼠、旱獭等啮齿类动物;狂犬病的携带者为狐、狼、獾、浣熊、臭鼬、蝙蝠;鸟类为西尼罗病毒的携带者;红冠白脸猴和大斑鼻猴体内含有SIV,被黑猩猩捕食后形成新的SIV,后在人体内演化成为HIV1,而HIV2则来自于非洲黑白眉猴的SIV;埃博拉出血热病毒最初来源是非洲偏僻地区的灵长类或啮齿类;亨德拉脑炎病毒的携带者为几种野生的狐蝠(黑狐蝠、庄头狐蝠、小红狐蝠和眼圈狐蝠);尼帕脑炎的携带者为狐蝠;猴痘的携带者为野生的冈比亚土拔鼠、地松树等啮齿类动物;莱姆病的病原体为伯氏螺旋体,自然宿主为鼠、鹿、浣熊、狼、野兔、蜥蜴和鸟等野生动物。

 

②易感者(Susceptible):

指未感染病原,亦无免疫能力的宿主。

比如长期封闭的猪群,就有可能是TGE或PED的易感者;长期使用抗生素进行“药物保健”的猪群就很快成为猪副嗜血杆菌的易感者;长期消毒的猪群更容易成为许多病原的易感者。

 

③感染者(Infection):

指感染了病原,处于潜伏期,但尚未出现临床症状的机体。

感染和病原携带为两个不同的概念。

病原携带的宿主没有生理机能的障碍,而感染,生理机能已经被改变,可以通过检测的方法来确定。

 

④发病者(Diseased):

指感染了病原,已出现临床症状的机体。

比如,感染了蓝耳病病毒出现流产的母猪,感染猪副嗜血杆菌出现关节炎和浆膜炎的保育猪,感染链球菌出现神经症状的中大猪,感染巴氏杆菌出现鼻孔流出泡沫的生长猪,等等。

 

⑤病死者(Death):

感染后出现临床症状或根本未出现症状而死亡者,病死者的特殊性在于它会从群体中消失,导致群体数量的减少,是流行病学数学模型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⑥免疫者(Immune):

指未携带病原,但有免疫能力的宿主。

携带有病原,但有免疫力的个体不属于此类别。

比如接种过有效猪瘟疫苗的后备母猪群,通过继承免疫获得免疫力的仔猪等均属于免疫者。

而携带有伪狂犬病病毒,有免疫力的母猪却不属于免疫者,只属于携带者,这种情况必须给与足够重视。

 

从病原生态学的角度考虑,免疫丢失的情况亦必须考虑。

 

图示为该模型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