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册自然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626413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82 大小:77.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一册自然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第十一册自然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第十一册自然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第十一册自然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第十一册自然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一册自然教案.docx

《第十一册自然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一册自然教案.docx(8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一册自然教案.docx

第十一册自然教案

1.动物和环境

目的要求

1.使学生知道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2.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说明“动物生活需要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培养学生用差异法判明事物因果关系的能力。

3.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长方形扁纸盒2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若干、干土、湿土。

2.挂图——热带草原上的动物、热带森林中的动物、南极动物、其他自然环境中的动物。

学生准备:

捉蚯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提问:

我们在自然课里已经学习了很多关于动物的知识。

说一说,你认识了哪些动物?

(2)讲述: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关于动物的生活方面的知识。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动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1)看图:

课本第4页插图。

  

(2)提问:

  ①图中有什么动物?

  ②蝴蝶生活在什么地方?

(多在树林、草地、花丛)它多在白天活动还是夜里活动?

  ③蛾生活在什么地方?

(树林、草地、稻田)它多在什么时间活动?

④鱼生活在什么地方?

(水里)离开水鱼能生存吗?

⑤骆驼生活在什么地方?

(沙漠)在高山、森林、海洋等自然环境中有骆驼吗?

⑥猴子多生活在什么地方?

(树林)在草原、海洋、沙漠等自然环境中有猴子吗?

⑦白熊生活在什么地方?

(北冰洋)北冰洋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

在温带、热带的自然环境中有白熊吗?

(3)讨论:

蝴蝶多在白天活动,蛾子多在夜间活动;鱼终生生活在水中,骆驼可以生活在干旱的沙漠里……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呢?

(4)讲解:

以上事实说明,各种动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动物的生活环境包括阳光、温度、空气、水等,其中有的是动物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例如空气、水,离开这些条件动物就不能生存;有的对动物生活、分布等有很大影响。

各种动物所需要的环境不完全相同,有的相差很大。

例如,有的动物适宜生活在光线充足的白日,有的动物只在夜里出来活动,还有的终生生活在黑暗的地下;有的动物必须生活在水中,有的动物却可以生存在干旱的沙漠里;有的动物适宜生活在炎热的地方,有的动物适宜生活在寒冷的地方。

2.指导学生认识适宜蚯蚓生活的环境

(1)讲述:

课前,同学们在野外捉了很多蚯蚓。

下面,我们就研究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

(2)讨论:

根据你以往的观察说一说,蚯蚓需要什么样的环境?

(3)讲解: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研究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

(4)实验1——蚯蚓对明暗环境的反应

①讲解:

首先研究蚯蚓是适宜生活在明亮的环境还是黑暗的环境。

怎样实验呢?

如果想办法创设两个在某方面不同的环境——一个适宜蚯蚓生活,另一个不适宜蚯蚓生活,其他方面的环境条件相同,把蚯蚓放在两种不同环境的交界处,通常蚯蚓会爬向适宜它们生活的环境。

我们就根据这个想法进行实验。

  ②分组实验。

③汇报实验结果。

(多数蚯蚓会爬向黑暗的一边。

④讨论:

以上实验说明,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⑤小结:

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5)实验2——蚯蚓对干湿环境的反应

  ①讲述:

下面,我们要用实验的方法,观察蚯蚓是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还是干燥的环境。

  ②讨论:

怎样实验才能达到上述实验目的?

  ③讲解:

要观察蚯蚓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还是干燥的环境,可以这样实验:

  找一个长、扁的纸盒,在盒底铺一块塑料薄膜,在盆底左边放干土,右边放湿土,干土与湿土隔开一段距离,造成温度、亮度相同,干湿条件不同的环境。

  把5条蚯蚓放在干土与湿土之间,用玻璃片盖在盒子上。

观察蚯蚓往哪边爬?

  ④分组实验。

  ⑤汇报实验结果:

爬进干土的有几条?

爬进湿土的有几条?

(多数蚯蚓会爬进湿土中。

  ③讨论:

以上实验说明,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③小结:

蚯蚓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6)提问:

通过以上两个实验,你知道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

  (7)总结:

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8)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结论。

  3.指导学生认识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

  

(1)讲解:

因为各种动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所以在地球上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

  

(2)出示挂图——热带草原上的动物。

  (3)提问:

  ①图中是什么自然环境?

(热带草原)这里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

  ②在热带草原生活着什么动物?

除图中画的,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生活在热带草原?

  (4)出示挂图——热带森林中的动物。

  ①图中是什么自然环境?

(热带森林)这里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

  ②在热带森林生活着什么动物?

除图中画的,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生活在热带森林?

  (6)出示挂图——南极洲上的企鹅。

  (7)提问:

  ①图中是什么自然环境?

(南极)这里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

(寒冷)

  ②在南极生活着什么动物?

为什么在这里看不到海狮、海象、海豹等海洋动物?

  巩固应用

  1.教师简单概括本课教学内容。

  2.提问:

动物生活与哪些环境条件有关系?

举例说明各种动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布置作业

  1.观察在什么地方容易捉到蚯蚓。

  2.到大自然里寻找一些小动物,观察它们各自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

2.植物和环境

  

  一、目的要求

  1.使学生知道植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2.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说明“植物生活需要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培养学生用差异法判明事物因果关系的能力。

  3.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二、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选择甲、乙两盆生长情况相同的绿豆苗,乙盆用纸盒盖严。

把两盆豆苗都放在向阳的地方,每天浇一次同样多的水。

(此实验应在上本课前5天准备。

  2.将甲、乙、丙三盆生长情况相同的绿豆苗放在向阳的地方,甲盆不浇水,乙盆适量浇水,丙盆多浇水。

(此实验应在上本课前10天准备。

  3.挂图——沙漠中的植物、池塘中的植物、热带森林中的植物。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提问:

  (l)动物的生活环境包括哪些方面?

  

(2)青蛙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

猫头鹰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

  2.讲述:

今天,我们来研究植物和环境的关系。

(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植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l)出示挂图、或看课本中的插图。

  

(2)提问:

  ①柑橘树生长在什么地方?

(我国南方)苹果树生长在什么地方?

(我国北方)在北方有柑橘树吗?

南方有苹果树吗?

我国南北自然条件有什么不同?

  ②仙人掌生长在什么地方?

(沙漠)莲(荷花)生长在什么地方?

(河湖、池塘里)把仙人掌种在水里、把莲种在沙漠中行吗?

沙漠与池塘、河湖的自然环境有什么不同?

  ③月季种在什么地方生长得好?

(向阳地方)玉簪种在什么地方生长得好?

(背阴地方)这两个地方自然环境有什么不同?

  (3)讨论:

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

  (4)教师小结:

根据以上讨论,我们知道各种植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植物的生活环境包括阳光、温度、水等。

  2.指导学生认识绿豆生长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条件

  

(1)讲述:

阳光、温度、水等是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但是各种植物对阳光、温度、水的需要并不完全相同。

例如有的植物喜光,有的植物喜阴;有的植物喜水,有的植物喜干;有的植物喜暖,有的植物喜寒。

  

(2)讨论:

根据你的经验,绿豆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条件?

它是否需要阳光?

对水的需要量怎样?

  (3)实验l——绿豆生长是否需要阳光

  ①讨论:

要弄清绿豆生长是否需要阳光,应该怎么办?

(实验)怎样实验?

  ②阅读〔实验1〕,明确实验装置和操作方法。

  ③讨论: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实验方法?

(对比实验)在这个对比实验中,哪些条件相同?

要比较的条件是什么?

(有光与无光)

  如果绿豆生长需要阳光,实验结果会怎样?

(不扣纸盒的生长得好,扣纸盒的生长得不好,甚至会死亡。

)如果绿豆生长不需要阳光,实验结果会怎样?

(与前面的实验结果相反)

  ④出示教师课前准备的这组实验。

(乙盆扣住的纸盒不要打开,到下一步观察时再打开。

  ⑤观察:

这是5天前老师准备的实验,实验方法与刚才大家讨论的相同。

下面请大家观察,甲、乙两盆豆苗的生长情况有什么不同?

(甲盆的绿豆生长良好,绿而茁壮。

乙盆绿豆生长不好,可能高一些,但不茁壮,黄而纤细,也可能会枯萎。

  ⑥讨论:

以上实验说明,绿豆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里?

  ⑦小结:

绿豆适宜生长在有阳光的环境里。

  (4)实验2——绿豆生长与水的关系

  ①讨论:

要弄清绿豆生长需要水的多少,应该怎样实验?

  ②阅读〔实验2〕,明确实验装置和操作方法。

  ③讨论: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实验方法?

在这个对比实验中,哪些条件相同?

要比较的条件是什么?

(水量很少、水量适中、水量很多。

  如果绿豆适宜生长在水量很少的环境中,实验结果会怎样?

如果绿豆适宜生长在水量适中的环境中,实验结果会怎样?

如果绿豆适宜生长在水量很多的环境中,实验结果会怎样?

  ④出示教师课前准备的这组实验。

  ⑤观察:

这是老师在课前准备的实验,实验方法与刚才大家讨论的相同。

请大家观察三盆绿豆苗的生长情况有什么不同?

  ⑥讨论:

以上实验说明,绿豆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里?

  ⑦小结:

绿豆适宜生活在水量适中的环境里。

  (5)提问:

通过以上研究,你知道绿豆适宜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

  (6)总结:

绿豆适宜生长在有阳光、水量适中的环境里。

  (7)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结论。

  3.指导学生认识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植物

  

(1)讲解:

因为各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的生活环境,所以在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植物。

  

(2)出示挂图——沙漠中的植物。

  (3)提问:

  ①图中是什么自然环境?

(沙漠)沙漠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

(干旱、少雨)

  ②在沙漠中有什么特有的植物?

(仙人掌、骆驼刺等耐旱植物)

  (4)出示挂图——池塘中的植物。

  (5)提问:

  ①图中是什么自然环境?

(池塘)池塘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

(水多)

  ②在池塘中生长着什么特有的植物?

(莲、水草、浮萍等喜水植物)

  (6)出示挂图——热带森林。

  ①图中是什么自然环境?

(热带森林)热带森林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

(炎热、多雨)

  ②热带森林的植物生长有什么特点?

(高大、茂密、长绿)

  (8)看课本中的插图——沼泽中的植物。

  (9)提问:

  ①图中是什么自然环境?

(沼泽)沼泽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

(泥泞、多水)

  ②在沼泽中生长着什么植物?

(多是喜水的草类)

  巩固应用

  1.教师简要概括本课教学内容。

  2.提问:

  

(1)植物生长需要哪些环境条件?

  

(2)举例说明,各种植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布置作业

  实验:

选择一株花或野草,通过实验研究,它适于生活在砂质土中还是粘质土中?

  

3.食物链

 

一、目的要求

  1.使学生知道什么是食物链。

  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分析、概括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并能画一些比较简单的食物链。

  3.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二、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挂图——课本第10页的5种动物,第11页的8种动物。

(为方便教学,不画出表示食物关系的箭头。

  2.挂图——食物链、食物网。

(采用覆盖式,底图是课本中的几种动植物,覆盖链环、箭头图后,形成食物链或食物网。

  3.写有课本中几种动植物名称的卡片。

(卡片可以贴在黑板上排列交换位置,也可以在之间填画箭头,构成食物链或食物网。

  (上面三种教具作用相同,可根据需要选择一种或二种。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讲述:

在前两节课里,我们已经知道动植物的生活与周围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2.提问:

动物、植物的生活环境包括哪些方面?

  3.讲述:

动物、植物的生活环境,除了阳光、空气、水、温度以外,还包括它周围的其他动植物。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各种动植物之间的关系。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食物链

  

(1)出示挂图——鹰、水稻、青蛙、稻螟虫、蛇。

  

(2)提问:

  ①图中是什么动物?

它们分别吃什么食物?

  ②你能按顺序说出“谁”被“谁”吃吗?

  (3)发言后,将这几种动植物的名称,按着“谁”被“谁”吃的顺序,填在第10页课文图中。

(水稻→稻螟虫→青蛙→蛇→鹰)

  (4)讨论:

从上图可以看出,这五种动植物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食物关系。

你能给这种关系取个形象的名字吗?

  (5)讲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根据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可以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就像一条由很多链环组成的锁链一样。

人们把动植物之间的这种食物联系,形象地叫做“食物链”。

(板书课题)

  (6)提问:

在这条食物链中,哪些自己能制造“食物”?

哪些吃动物?

哪些吃植物?

  (7)讲解:

在这条食物链中,水稻能自己制造“食物”,其他动物是直接或间接地利用水稻(绿色植物)制造的营养物质。

食物链一般是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食肉动物终止。

  (8)提问:

  ①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食物链?

  ②食物链从什么生物开始?

到什么生物结束?

  2.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食物网

  

(1)出示挂图——鹰、蛇、蝗虫、麻雀、鼠、高粱、小麦、狗尾草。

  

(2)提问:

图中有哪些动植物?

  (3)讲述:

利用食物链的知识,将八种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用不同颜色的箭头表示出来。

画的时候要注意:

每条食物链必须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食肉动物终止。

  (4)学生用铅笔在课本的插图中画食物链。

  (5)汇报。

  (在黑板上,按课本插图的安排,写出这8种动植物的名称,或贴上写有这8种动植物名称的卡片。

让学生根据自己在课本上画的,在黑板上画出来。

每人画1条~3条,直到全体同学认为画完为止。

  (6)讨论:

  ①数一数,我们一共画出了多少条食物链?

  ②检查一下,这些食物链是否符合要求——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食肉动物结束?

是否合理?

(即它们之间是否确实存在食物联系?

  ③这些条食物链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相互交错)纵横交错的食物链构成的形状像个什么?

  (7)教师小结:

这八种动植物的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网状。

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种类很多,它们之间就会有很多食物链。

由于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与多种动植物具有食物联系,因此很多食物链就会彼此交错,成为网状。

人们把自然界中多种动植物之间复杂的食物联系,形象地称做“食物网”。

(板书“食物网”)

  (8)提问:

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叫食物网?

  3.指导学生认识人与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1)讨论:

  ①人的食物可以分为几类?

  ②人的食物种类很多,既有植物又有动物,在动物中既有吃植物的动物又有吃肉的动物。

你认为人与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可能是什么样的?

(也会形成食物网)

  

(2)讲述:

下面,我们要画出人与动植物之间的食物网。

可以这样画:

  ①在第一行填写“人”。

  ②想一想,在人的食物中,哪些是吃肉的动物,选择2种~3种,把它们的名字填在第二行;哪些是吃植物的动物,选择3种~4种,把它们的名字填在第三行;哪些是植物(粮食、蔬菜等),选择3种~4种,把它们的名字填在第四行。

然后用箭头把这些动植物与人连接起来,箭头指向人。

  ③想一想,已填上的那些吃肉的动物分别以什么动物为食物;看一看,第二、三行中有没有它们的食物,如果没有,选择1种~2种填在第三行;然后用箭头把有食物关系的两种动物分别连接起来,箭头指向吃肉的动物。

如果新填的这些动物有的也是人的食物,也用箭头把它们与人连接起来。

  ④再想一想,已填上的那些吃植物的动物分别吃什么,在第四行中有没有它们的食物,如果没有,可以选择1种~2种填在第四行;然后用箭头把有食物关系的植物、动物分别连接起来,箭头指向吃植物的动物。

  (3)学生用铅笔在课本插图中画人与动植物之间的食物网。

  (如果教师认为这项内容比较复杂,学生不容易明白怎么画,也可以采取边讲边画、分步完成的方法。

  (4)汇报:

  ①数一数,你画出了多少条与人有关系的食物链?

  ②这些食物链是否构成了食物网?

  (5)讨论:

看了以上食物网,你有什么想法?

  (6)教师小结:

从这个食物网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与动植物之间有复杂的食物联系。

人的食物种类很多,因此与人有关系的食物网,实际上要比我们画的复杂得多。

  巩固应用

  1.讲述: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动物、植物之间的联系。

  2.提问:

  

(1)动植物之间有什么联系?

  

(2)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用什么词说明?

  (3)什么叫食物链?

什么叫食物网?

食物链与食物网有什么关系?

  (4)在写食物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布置作业

  思考:

在食物链或食物网中,假如有一种动物死光了,会带来什么结果?

 

4.我国珍稀的动植物

  

  一、目的要求   

  1.使学生认识我国几种珍稀的动植物,以及保护珍稀动植物的意义。

  2.向学生进行保护珍稀动植物的教育。

   

  二、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挂图——我国珍稀的动植物。

  2.我国珍稀植物的枝、叶标本。

  三、学生准备

  每人搜集一二种珍稀动植物的图片或资料。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搜集的我国珍稀动植物的资料或图片,对搜集资料多的同学予以表扬。

  2.讲述:

我国动植物种类很多,其中有些是非常珍贵稀少的动植物。

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些我国珍稀的动植物。

(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我国几种珍稀的动植物

  

(1)认识大熊猫

  ①出示大熊猫的挂图。

  ②谈话:

这是什么动物?

  ③观察:

大熊猫是什么样的?

  ④谈话:

关于大熊猫,你知道哪些事?

  ⑤讲述:

大熊猫又叫猫熊。

它是我国特有的哺乳动物,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

大熊猫体胖,长约1.5米,身体像熊,脸像猫,所以人们称它熊猫。

大熊猫生活在2000米~4000米高山的竹林中,以竹子和某些小动物为食。

大熊猫生长在四川、陕西、甘肃的少数地方,目前只有1000只左右。

熊猫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1980年,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被确定为世界熊猫研究中心,专门对熊猫进行观察和研究。

  

(2)认识朱鹮

  ①出示朱鹮的挂图。

  ②谈话:

你认识这种鸟吗?

  ③观察:

朱鹮是什么样的?

  ④谈话:

关于朱鹮,你知道哪些事?

  ⑤讲述:

朱鹮是目前世界上最稀少的鸟之一。

雄鸟体长80厘米,雌鸟稍小些。

全身羽毛白色,飞羽粉红色。

头顶、额、眼周、下嘴、脚部有朱红色,故叫朱鹮。

生活在沼泽、山区溪流旁,栖息于树上。

以蟹、蛙、小鱼、田螺为食。

在1981年5月以前,全世界仅发现有5只这种鸟,号称“国际保护鸟”。

1981年5月,我国科学工作者在陕西省洋县又发现了7只朱鹮。

后来,又孵出了6只小朱鹮,使朱鹮的总数上升到18只。

朱鹮是我国一类保护动物,也是国际上一级濒危动物。

现在我国已在陕西建立了“朱鹮群体观察站”,观察和记录朱鹮的全部生活情况。

  (3)按上述方法,指导学生认识其他几种珍稀的动物——扬子鳄、金丝猴、白头叶猴、羚牛、白鳍豚、黑颈鹤等。

(这几种动物的形态详见参考资料。

  (4)认识银杉

  ①出示银杉的挂图。

  ②谈话:

你认识这是什么植物吗?

  ③观察:

银杉是什么样的?

  ④谈话:

关于银杉,你知道哪些事?

  ⑤讲述:

银杉是一种高达20米的树木,叶背面有两条银白色的“带子”闪闪发光,所以人们称它做银杉。

它是世界上珍稀的植物,仅生存在我国,目前只有2000多株,被称为“植物中的大熊猫”。

  (5)认识水杉

  ①出示水杉的挂图。

  ②谈话:

你认识这是什么植物?

  ③观察:

水杉是什么样的?

  ④谈话:

关于水杉,你知道哪些事?

  ⑤讲述:

水杉是一种高达35米的树木,叶淡绿色,在树枝上排成羽毛状,非常好看。

它也是我国特有的、世界珍稀的植物。

  (6)按上述方法,指导学生认识其他几种珍稀的植物——银杏、珙桐、人参等。

(这几种植物的形态详见参考资料。

  (7)提问:

  ①现在你知道我国有哪些珍稀的动物?

有哪些珍稀的植物?

  ②为什么称它们为珍稀的动植物?

(有的数量极少,有的仅在我国有。

  2.指导学生认识保护珍稀动植物的意义

  

(1)谈话:

你知道这些动植物为什么会这样稀少吗?

  

(2)讲解:

这些动植物所以这样稀少,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自然环境的变化,例如由于温度、湿度等变化,大片竹林死亡,熊猫的食物没有了,就会造成熊猫大量的死亡。

另一方面是人的乱捕乱杀、胡乱砍伐。

由于以上两方面原因,它们的数量正在逐渐减少,有的已经濒临灭亡。

  (3)讨论: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

  3.指导学生认识如何保护珍稀动植物

  

(1)讨论:

怎样保护珍稀动植物呢?

  

(2)讲述:

为了保护珍稀的动植物,国家颁布了法律,对捕杀珍稀动物、砍伐珍稀植物的人,要进行法律制裁。

为了保护珍稀的动植物,国家还建立了自然保护区。

在自然保护区里,不准狩猎和采伐,不准破坏自然环境,使珍稀动植物能很好地生存、繁殖。

通过以上措施,我国的珍稀动植物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护,有的种类数量有所增加。

但是,破坏珍稀动植物的事情还时有发生,我们必须大力宣传保护珍稀动植物的意义,使每个人都懂得并认真做到。

  巩固应用

  1.讲述: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我国珍稀的动植物。

  2.提问:

  

(1)我国有哪些珍稀的动植物?

  

(2)为什么要保护珍稀动植物?

  (3)怎样保护珍稀动植物?

  3.讨论:

假如我们这个地方飞来一只受伤的珍稀鸟,应该怎么办?

  布置作业

  调查:

  1.当地有哪些珍稀的动植物?

  2.当地有没有自然保护区?

  3.当地重点保护的是哪些珍稀的动植物?

 

5.保持水土

  

  一、目的要求

  1.使学生知道水土流失的原因、保持水土的意义及方法。

  2.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种树的方法。

  3.向学生进行保持水土的环境教育。

  二、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演示实验材料——两块木板、两个水盆、两个小喷壶、两个大烧杯、水、土、草皮。

  2.挂图——黄河水、黄土高原上的沟壑、植树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谈话:

  

(1)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

你在电视或画册中看见过黄河的水吗?

黄河的水是什么样的?

  

(2)关于黄河水你有什么问题?

  2.讲述: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黄河水为什么那么黄。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推想黄河水是黄色的原因

  

(1)出示黄河上游以及黄土高原的挂图。

  

(2)介绍黄河上游、黄土高原的考察资料(同课文)。

  (3)分组讨论:

  ①黄河水为什么那么黄?

  ②黄河水中的泥沙是从哪里来的?

为什么?

  ③长此下去,这种现象会产生什么后果?

  (4)汇报讨论结果。

  (5)教师小结:

大家认为,黄河水所以那么黄,是因为河水中含有大量的泥沙,这些泥沙很可能是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时,被雨水冲进河里来的。

如果长此下去,黄土高原上的土会越来越少,黄河水中的泥沙会越来越多,河道中积存的泥沙也会越来越多,河道会越来越浅,水大时就会泛滥成灾。

这些推测是有道理的,黄河在历史上也确实曾多次泛滥成灾。

  2.指导学生做水土流失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