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思想品德》教案第7课.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623253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89.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思想品德》教案第7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思想品德》教案第7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思想品德》教案第7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思想品德》教案第7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思想品德》教案第7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思想品德》教案第7课.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思想品德》教案第7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思想品德》教案第7课.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思想品德》教案第7课.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思想品德》教案第7课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

(一)

一、自学范围:

走进法律一“我们身边的规则”

二、自学目标:

1、了解身边的行为规则,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2、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三、自学重难点:

了解规则的重要性,懂得什么是法律及法律的特殊性

四、自学过程:

自主学习我们身边的规则一目内容(教材85――88页)

1、阅读(教材第85页)第七课的引言

分析:

这两个案例中的主人为什么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呢?

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2、材料分析:

撑杆跳比赛刚刚设立时,有一次国际比赛,一位日本运动员拿着长杆,跑到横杆前,突然将长杆插在地上,并两手抓住杆子爬了上去,到了横杆高度时跳了过去,全场都一下子目瞪口呆,因为在当时的撑杆跳比赛规则中,没有规定是否允许爬杆,只是说用杆。

想一想:

这样的比赛成绩算还是不算?

3、阅读教材第86页的“交通秩序对比插图”并思考:

1同样是十字路口为什么出现不一样的现象?

2交通规则起了什么作用?

3这幅图说明了什么?

4、归纳:

什么是社会生活中的规矩?

社会生活为什么必须要有规矩呢?

5、在社会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矩、规则有很多种,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类型,即:

(默写填空)

1道德是

2纪律规章是

3法律是

&阅读教材第87页的三幅图,思考:

各图说明了什么问题?

7、从三幅图中可以看出法律的三个显著特征是

8、练习:

填写课本88页中的表格

五、拓展: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我们身边的规则无处不在,设想假如没有这些规则,我们的生活

会怎样?

六、构建知网:

'1

走近法律一一我们身边的规则y2

学效检测

一、判断题

1、“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句古训说明社会生活要有共同的准则。

()

2、青少年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即使犯罪也不受处罚。

()

3、我们应自觉树立法律意识,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

4、许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

()

5、道德水平高,法制观念强,行为上就不会做违法犯罪的事。

()二、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请将其序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

1.社会是由人集合而成的,所以()

A.人们活动的动机、目的往往相同

B.人们有自由行动的目的,有秩序最好,没有秩序也没有什么关系

C.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

D.社会生活中的规矩,就是法律

2.董必武指出:

“有了法律,没有处罚机关保证执行,是不可设想的。

”这说明

()

A.

法律制定是为了惩罚违法犯罪分子B.法律靠人们自觉遵守完全是不可能的

4.近年来,我国检察机关的违法案件中,被绳之以法的有普通百姓、领导干部、社会名人等,这一事实主要说明了发律的特征之一是()

A.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B.法律有国家制定或认可

C.法律依规定权利和义务为内容D.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

束力

二、简答

法律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三、材料分析

1、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以158票赞成,3票反对,4票弃权的表决结果,高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该法自6月1日起实施。

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食品安全法》体现了法律的哪个特征?

2、全国法院共审结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案件22986件,其中有537名县处级以上的官员因腐败而被判刑。

云南省原省长李嘉廷、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潘广田、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原院长田凤歧、河北省原常务副省长丛福奎、浙江省原副省长王钟麓和中国建设银行原行长王雪冰等13名省部级官员因腐败而受到包括死缓、无期徒刑和12至15年监禁等刑罚的严惩。

运用法律知识回答:

以上材料体现了法律的哪些特征?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

(二)

自学范围:

走进法律一一生活离不开法律

自学目标:

1、引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规范作用和对人们的保护作用

2、让学生从行动上学法、用法、爱法、护法。

自学过程:

自主学习88—90页“生活离不开法律”一目内容

(一)阅读教材第88页“小郑的烦恼”,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你在生活中碰到过类似的事情吗?

你会怎么办?

2、假如没有法律,我们的生活会是怎样的?

3、现代社会生活能不能没有法律?

为什么?

讨论归纳:

法律对人们的行为具有什么作用?

(二)阅读课本第89页“法律伴随我们的一生”,找一找:

我们从出生到死亡涉及的最基本的权利和义务有哪些?

(三)阅读课本89页漫画。

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你你或你的家人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2、如果没有这相关的法律规定,情况将会怎样?

归纳:

法律对人们还具有什么作用?

构建知网:

学效检测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三)

自学范围:

法不可违(91—96)

自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

(2)刑法的含义

(3)犯罪的特征

(4)我国刑罚的种类

能力目标:

(1)能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2)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3)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学习重点:

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学习难点:

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自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谁都不能违法(91—93)页一目内容活动一: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91事例。

思考:

一个好学生为什么会丢了大面子?

这样的事可以避免吗?

活动二:

请同学们阅读91—92页事例

思考:

三个情境中的主人公的行为给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其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

行为人自己落得了什么结果?

归纳:

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种类:

活动三:

理一理

结合教材92页中三个情境来完成教材第93页的表格

(二八自主学习犯罪必受惩罚(94—96)页一目内容说说:

什么是犯罪呢?

活动四:

今日说法

请同学们看材料来分析犯罪的特征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经法院审理查明,被告人陈正平,32岁,初中文化,系南京

市浦口区乌江镇商业村人,1992年曾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6个月。

陈正平在南京市江宁区汤山镇经营“菊红”面食店期间,为琐事与汤山镇“正武”面食店业主陈宗武发生矛盾。

陈正平见陈宗武面食店生意兴隆,遂怀恨在心,意图报复。

9月13日晚11时许,陈正平潜入“正武”面食店,将所携带剧毒鼠药“毒鼠强”投放到该店食品原料内,造成300多人因食用有毒食品而中毒,案发至今已死亡42人。

9月30日,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作出一审判决,判处被告人陈正平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讨论:

(1)陈正平的犯罪行为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危害?

(2)他的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及所属违法行为的类别?

(3)陈正平的犯罪行为受到了什么处罚?

归纳:

请同学们结合上述案例总结犯罪的特征

练习:

填写94页表格

辩一辩:

犯罪具有严重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刑罚当罚性三个特性,什么是刑法呢?

刑罚就是刑法吗?

讨论归纳:

什么是刑法:

什么是刑罚:

刑罚的种类:

主刑包括:

附加刑包括:

说说上述案例中对陈正平的处罚哪些是主刑那些是附加刑

议一议94页事例

说说:

开玩笑违法吗?

如果人们无意之中犯法,可以原谅吗?

如果有人怂恿你,你会这么做吗?

构建知网

学效检测

法不可违随堂测试

、单项选择题:

1.小刚与李明、小群在观看音乐会时大声喧哗、打闹。

他们的行为属于()

A.违反了行政法,应受行政处罚B•违反了民法

C.违反了刑法,应受刑事处罚D•违反了宪法

2.高中男生李某(17岁),平时喜欢上网。

有一天在网吧看到旁边一男生好像很有钱。

就尾随其出门,在僻静处拿出水果刀,从该男生处抢得400元。

李某的行为是

4.黄某在公园游玩时,掏出小刀,在园内一树上刻下“XX到此一游”几个字,结果

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受到了相应的处罚。

他的行为是()

C.犯罪行

A.违纪行为B.一般违法行为

为D.严重违法行为

5.2月13日,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因与几位同学打牌发生纠纷,杀死了4名同宿舍

同学后潜逃,后来在海南三亚市落网,被人民法院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这一案件中,对马加爵判处的刑罚属于主刑的是()

A.死刑B•剥夺政治权利终身C.没收财产D.以上都是

6.某中学生在小学时就有偷拿别人东西的习惯,老师批评后他不以为然,后来发展到在社会上偷拿钱物。

一次趁人不备拿走商店数码相机一台。

这说明,违法犯罪行为都是()

7.为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其良好品行,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我国制定了()

A.未成年人保护法B.义务教育法

8.现代社会生活中,没有法律是难以想象的。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我国法律是作为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它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

B.法律的规范作用表现为:

它规定人们不应当做什么,但不规定人们应当做什么

C•如果人们违反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或处理

D.法律为人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

二、简答题

北京市某中学学生刘某、宋某(二人均满16周岁)对蓝极速网吧不满而故意报复,并使用放火手段危害公共安全,致使25人死亡,多人受伤。

8月27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此案做出一审判断,以放火罪判处刘某、宋某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阅读以上案例,请回答:

(1)此案中对二人判处的主刑和附加刑分别是什么?

(2)未成年人受国家司法的特殊保护,此案中的中学生被判了刑,你有什么感想?

三、分析说明题

16.某中学生丁某,七年级时经常旷课逃学,屡教不改。

升上八年级后,又沉湎于网络,为了去网吧上网,他由偷家里的钱发展到偷别人的手机,甚至把学校的电脑零部件偷去卖,结果被行政拘留。

等到九年级,他在网上结交了一些坏朋友,一起在社会上滋事生非。

一天,他参与打群架,在斗殴中用利器把对手刺致重伤,最终丁某受到刑罚处罚。

(1)指出上述案例中,丁某哪些行为属于一般违法,哪些行为属于犯罪?

(2)丁某从一般违法发展到犯罪的过程,说明了什么问题?

(3)从丁某的行为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四)

自学范围:

“防患于未然”(97—101)

自学目标:

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会发展为犯罪。

重点:

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难点:

遵守法律与践行道德之间的联系

自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认清犯罪危害”一目内容活动一:

阅读材料97页案例,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一个品行兼优的好学生,为什么会走上犯罪道路?

(2)他曾有过知耻的心理,为什么还是滑向了犯罪的深渊?

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活动二:

阅读教材小迪的案例分析

小迪的犯罪对社会、对家庭、对他人有什么危害?

活动三:

阅读案例“一个死刑犯的绝笔”

[案例]王某,男,25岁,曾因偷窃被两次送进劳教所。

1987年6月,他被解除劳教后,从7月开始至1990年8月,采取蒙面化装的手段,先后窜入居民住宅盗窃做案7次,盗窃财物价值人民币5000多元。

1991年3月至8月,王犯携带水果刀等做案工具,拦路抢劫财物4次,刺伤3人,其中1人被刺成重伤送往医院后,因抢救无效死亡。

王某因犯抢劫罪、故意伤害罪和盗窃罪,被依法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下面是王某临刑前写给弟弟的一封信弟弟:

送来的鱼罐头和素食面收到了,这都是我平时最喜欢吃的。

人们说兄弟手足情,我今日对此理解更深了。

面对这些好吃的东西,我一点儿胃口都没有,心里装满了泪水,别的什么都装不进去了。

弟弟,我抢东西时,原是想拿刀子吓唬人家,不料遇上了反抗,我怕被抓住,就捅了一刀,又恰恰捅到了致命的地方,把人给捅死了。

最多过一两天,我就要给人家赔命,也是罪有应得。

这都是为了钱,落了个身败名裂的可耻下场。

临死前,我很想给爸妈写封信,诉诉衷肠,表示我的思念之情,但已没脸面说那些话了,也不想伤老人的心,只好给你说说。

弟弟,父母这一辈子,养了你我两个儿子,现在我走了,孝敬父母的重担全靠你一个人挑,哥对不起父母,对不起你。

我现在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给你留一句话:

千万要学好,决不可做坏事,哪怕是很小很小的坏事也不可以做。

自从我被送进死牢房里,就一直在想,我是怎样落得这样可悲的下场的呢?

追根溯源,就是开始做坏事的时候,一点儿都不在乎,总认为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记得我第一次做的坏事,是在小贩那里偷了两个苹果,虽然心里很害怕,但没有被人发现,平安无事,心里觉得占了便宜,所以后来就不断干些小偷小摸的事,别人也不知道。

岂知人的思想是个很怪的东西,占了一点小便宜,慢慢的就想占更大的便宜,再后来想占更大的便宜。

见了好的东西,眼睛就盯住不放,心里发痒,手也发痒,总是控制不住自己。

有时也很害怕,心里说,别干了,别干了,可手却伸出去了。

偷的多了,十次八次不被发现,但总有一天会被发现的。

为此,我两次被送进劳教所。

本来,在劳教所是改掉坏毛病的好机会。

管教干部们都很和气,天天组织学习,讲道理,非常尽心,好多像我这样的都改好了,可我表面装着改好了,但心里没改,出来后干的更厉害,心也变狠了,终有今日结局。

弟弟,听人说过,快要死的人,心会变得很善良,留给人们的话句句都是真的。

我今天就是这样,所以要给弟弟讲讲我的丑事,无非是希望弟弟不要学我,要接受我血的教训。

我想说的,就是弟弟千万不要有想占便宜的思想,更不能忽视小缺点、小毛病。

人一开始不可能就有那么大的胆子干大坏事,而是由小慢慢变大的,以后变本加厉。

只要思想上染上了坏习惯、坏毛病,有时即使下决心改,但常常控制不了,自己自觉的就顺着老路走了下去。

我想弟弟一定会把握自己,我相信你。

说到这里,我还要提醒你一下,在你结交的那些朋友中,我看多数是好的,但有一两个人像是不良之辈。

也许我是以貌取人,把人家看错了。

可是,凭我的经验,我觉得要提醒你一下,因为人都是互相影响的,我是怕万一。

要知道,你现在处境不同了,过去不管怎么说还有我,多少还能帮父母干点事,而今后只剩下你了,绝对不能再出什么事,否则父母非得活活被气死不可。

现在的我,心里感到十分难受,也十分后悔。

弟弟,请你告诉父母,我死后不要来收尸。

我是个有罪的人,我的心灵和肉体都是不干净的,就让我留在荒野里算了。

永别了,只盼弟弟一定要珍惜自己的前程。

小组讨论:

(1)王某为什么会从最初偷拿两个苹果,发展为一个即将被行刑的死刑犯?

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总结犯罪的危害。

思考:

我们现在年龄尚小,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就与犯罪无关?

(二)自主学习“加强自我防范”一目内容活动四:

阅读教材99页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1)尝试评判小张的行为。

(2)如果小张将卡片据为己有,后果会是如何呢?

(3)小张的转变能够给我们哪些启发?

(4)阅读99-100页预防未成人犯罪法相关链接,加深理解。

活动五:

小组活动:

(1)剖析自己和周围同学最近的言行,在哪些方面要亮起红灯,这些言行有哪些危害?

(见教材第100页)

(2)共同探讨:

避免或矫治这些行为的有效方法。

活动六:

朗读100-101页《给儿子的一封信》。

选做以下问题:

(1)结合自己最近亮起红灯的言行,回忆父母或老师对自己的看法,给自己的父母或老师回封信。

(2)以同学的身份,模仿《父亲给儿子的信》,对一些亮起红灯言行较多的同学写一圭寸信。

构建知网

学效检测

学效检测

一、单项选择

1.要做到预防违法犯罪,就必须()

①提高道德水平,增强法制观念②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③从

杜绝不良行为做起④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

A.①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汪某等四位中学生在体育场观看足球比赛,看到兴奋之处,大叫大闹;为发泄不满又多次用汽水瓶投掷场上的裁判员。

经警察教育后,仍不改正错误,最终被公安机关处以治安拘留4日。

对此你认为()

A.道德水平低、法纪观念淡薄,就会追求低级趣味,行为上就容易做出违法犯罪的事

B.裁判员吹黑哨”该受惩罚,汪某等人的行为是在为法律伸张正义

C.因为汪某等人年龄尚小,故而没有受到刑事处罚

D•杜绝不良习气就不会做出违法犯罪的事

3.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都有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在我们身边(上)存在的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有()

①旷课②打架斗殴、辱骂他人③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④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

品、读物等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4.许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一下俗语中与其他不相近(不同)的是()

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B.小洞不补,大洞吃苦C.蓬生麻中,不扶自立D.小时偷针,大时偷

二、简要回答

5.绝大部分未成年人在违法犯罪前,就已沾染上了许多恶习,如:

厌恶学习,考试作弊;厌恶劳动,追求享受;不讲公德,为所欲为等。

你身上的“恶习”有哪些呢?

你又打算怎样改掉这些恶习呢?

6.学完“防患于未然'这'一部分内容后,有些同学认为:

“我年龄还小,与犯罪无关;即使犯罪后也不受处罚,因此不用加强自我防范。

”你赞同这种观点吗?

为什么?

阅读理解三、材料分析

材料一:

有两名15岁的中学生,平日里学习不专心,一有空就练打弹弓。

他们趁晚上行人稀少的时候,偷偷地用弹弓射路灯,比赛谁射得准。

没用几个晚上,他们俩就打坏了12盏路灯。

公安机关查明是他们所为后,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给予了警告处罚,并责令其父母赔偿了全部的经济损失。

材料二:

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占到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

70%以上,其中15〜16岁少年犯

罪又占到青少年犯罪案件的70%以上。

如一名15岁初三学生,为了弄钱买武侠小说,连续7次入室盗窃纵火,被判有期徒刑10年。

又如一名16岁男生为了一个小小的误会,乱刀捅死了自己15岁的同学……而这些年轻的罪犯都是在校的学生。

根据上述材料,请你结合本课知识,提出两个以上恰当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作出正确的解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