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纲要.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529345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46.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纲要.docx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纲要.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纲要.docx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纲要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纲要

第一章、语文课程的内涵和性质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概念

2.了解语文学科性质观的嬗变

3.理解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

二、学习建议

认真学习语文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这对正确把握语文课程概念有一定促进作用;注意比较语文课程发展史上人们对语文课程性质的不同认识,通过比较研究,树立科学的语文课程性质观。

三、主要内容

第一节语文课程的概念

一、什么是语文课程

课程是一个使用广泛而含义多重的教育学术语。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情境中,所使用的课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式不同的。

从某种程度上讲,每个人都有对课程的认识、理解与建构,由此导致人们在认识课程并对课程做出界定时,形成了各种类型和各种取向的课程概念。

二、语文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

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3.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潜性课程并重

第二节语文课程的性质

一、语文学科性质观的嬗变

(一)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

语文学科实用性的观点

(二)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工具性”思想初步形成

(三)20世纪50年代初:

关于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双重性质思想的初步形成。

(四)60年代初:

明确提出和重点强调语文课程的基础工具性(五)1966—1976年:

语文课程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六)1978后:

重新确认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思想性

(七)80年代中期以来:

主张弘扬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二、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概括来说,就外部语言而言,主要是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

就内部语言而言,主要是思维的工具

三、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实施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应该加强以下两个方面:

(一)对学生要多一点人文关怀

1.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

2.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

1.高扬爱国精神和民族美德,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2.关注人性美,培养健全人格。

3.探索人生价值,唤醒生命意识。

四、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问题与研讨

谈谈你对语文课程概念的认识

语文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

语文学科性质观的嬗变

如何实施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如何在语文教学实施中把握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五、学习参考书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2.张志公,《提倡两个“全面发展”——答〈语文学习〉记者》,《语文学习》1996年第2期

3.于漪,《弘扬人文改革弊端——关于语文教育性质观的反思》《语文学习》1995年第6期,

第二章、语文学科课程的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程目标的概念,了解拟定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

2.掌握语文课程总目标的基本精神

3.了解语文新程目标的三维度和五领域

4.领会普通高中阶段语文必修和选修目标的基本要求

二、学习建议

结合本章的学习,研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三、主要内容

第一节课程目标概述

一、课程目标相关概念的辨析

(一)从教育、课程和教学三个层面来分析目的与目标

(二)课程目标概念的本质特点

二、课程目标拟定的基本来源

(一)学习者的需要

(二)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

(三)学科的发展

第二节语文课程总目标

我们现在的基础教育分为义务教育及普通高中教育两个阶段,相应的,语文课程标准就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两个。

现阶段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分别于2001年和2003年颁布实施。

两个课程标准在制定本阶段的课程目标时都包括总目标和分目标两个部分内容,其中总目标表明的是学生在本阶段学习结束后所应具备的语文素养的总体规格标准,而分目标则是总目标的具体化。

第三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阶段目标简述

(一)识字写字

1.识写分开

2.重视“主动”识字、“独立”识字

3.体会汉字的审美价值

4.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

(二)阅读

1.阅读于阅读教学的新理念

2.阅读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3.阅读教学过程和方法的目标

4.关于语文知识教学的问题

5.加强积累

(三)写作

写作的阶段目标,第一学段称为写话,第二三学段称为习作,第四学段才称为“写作”。

在低年级不必过于强调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差异,应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让学生敢写。

所以低年级用“写话”来淡化作文意识。

在写作初始阶段的目标设定中,特别强调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把重点放在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上,第一学段是“对写话有兴趣”;第二学段的相关表述是“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信心”;到第三学段,才过渡到有初步的写作意识:

“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第四学段则提出“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对写作能力的培养,课程特别重视鼓励自由表达,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第一学段的目标中提出“写自己想说的话”;第二学段提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第三四学段分别作了这样的表述: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的丰富自己的见闻”,“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课程标准还倡导写作的个性化,如在第二学段强调“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在第三学段提出“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第四学段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强调这些方面,有利于克服“假大空”的毛病。

(四)口语交际

关于口语交际,核心的意思是“交际”二字,所以情感态度十分重要,表现为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如自信心、勇气、诚恳、尊重对方、有主见、谈吐文雅等。

第一学段要求“有表达的自信心”,“与表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第二学段要求“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第三学段要求“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语言”;第四学段要求“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五)综合性学习

1.乐于探究

第一学段要求“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第二学段要求“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第三学段要求“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进行探究”;“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研究。

2.勤于动手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综合运用、整体发展,能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所以第一学段要求在活动中“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自己的见闻和想法”;第二学段要求“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第三学段要求“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第四学段“从报刊、书籍或其它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第四节普通高中阶段语文课程目标

一、必修课程的目标

(一)阅读与鉴赏

1.阅读与鉴赏的根本目的是“立人”

2.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3.关于个性化阅读

4.不同类型的文本的阅读和阅读方法

5.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

(1)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

(2)注重感受体验:

第6条“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3)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6.为形成传统文化底蕴奠基

第8条: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二)表达和交流

1.表达与交流的总要求

2.书面表达与交流

3.口头表达与交流

(1)口头表达与交流的总要求。

第7条目标,是口头表达与交流的总要求:

“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

(2)口头语交流的基本能力目标。

第8条目标指出:

“注意口语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的进行表达。

借助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

(3)口头表达与交流的几种具体方式。

第9条目标列举了口头表达与交流的几种具体方式,分别提出了演讲、讨论、辩论、朗诵的目标要求:

“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

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

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二、选修课程的目标

(一)文学修养方面的目标

(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方面的目标

(三)文化修养方面的目标

四、问题与研讨

语文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区别

1.语文课程目标拟定的基本来源

2.语文新课程总体目标体现了哪些基本精神

3.从三个维度和五个领域角度探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特点

4.普通高中阶段语文的必修目标和选修目标各有哪些要求

五、学习参考书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7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4月

3.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

4.方智范,关于语文课程目标的对话,《语文建设》,2002年(1,2,3)

第三章、语文课程标准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涵义和功能

2.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演变

3.掌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4.了解现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创新之处

二、学习建议

注意比较不同阶段语文课程标准的不同特点。

参考阅览一些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文章和书籍。

三、主要内容

第一节语文课程标准概述

一、课程标准的含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二、课程标准的功能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由于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国民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因此,它毫无疑问地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

因为无论教材还是教学,都是为这些方面或领域的基本素质的培养服务的,而评价则是重点评价学生在这些方面或领域的表现如何,是否达到了国家的基本要求。

因此,无论教材、教学还是评价,出发点都是为了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那些素质的培养,最终的落脚点也都是这些基本的素质要求。

可以说,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也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

第二节语文课程标准的沿革

一、建国前语文课程标准演变简介

1903年,洋务派张之洞等人起草了《奏定学堂章程》,同年,清政府在全国颁布并实施了这份章程。

这份章程包括《学务纲要》和各类学堂章程。

《学务纲要》中规定:

中小学堂应设读经、讲经、中国文学三科,教学内容为经、史、子、集,语体为文言,每周授课时间为36学时。

由此,语文开始独立设科,1912年,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共和政府教育部公布了《中学校令实行规则》,改学堂为学校,把语文学科定名为“国文”,1913年,共和政府教育部公布了《中学校课程标准》以表格的形式对各学科的分年教学课时及教学内容分项列述,尽管这份文件比较简单,但“课程标准”这一名称却沿用至今,并且在内容上不断充实,形成一定的体系,奠定了教学大纲的基础。

1920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颁发了《国民学校令施行细则》,将“国文课”改为“国语课”。

1923年6月,全国教育联合会、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公布了其拟定的《中小学各科课程纲要》。

1929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这一暂行标准,按教学阶段及课目类别分册编写,其中有中学国文科课程暂行标准,内含目标、作业要项、时间(及学分)分配、教材大纲、教法要点、毕业最低限度等条目。

1936年、1940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对这份课程标准进行了两次修订,第二次修订后,公布了《初级中学国文科课程标准》和《高级中学国文科课程标准》,这已经不再是以前各科综合制定的课程标准,而是语文学科独立的教学大纲。

1941年9月,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又颁布了六年制《中学国文课程标准草案》。

其中从正反两个方面确定了选文标准。

1946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出版发行了《中等国文》,书中有《关于本书的七点说明》,说明中把掌握汉语汉文的基本规律与主要用途确认为国文教学的基本目的,并强调在注重汉语汉文一般价值时,不可忽视其政治价值,这份说明呈现出语文教学大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全新面貌,对解放后的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49年8月,当时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委托叶圣陶草拟了《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这份课程标准总结了语文教学的实践经验,吸取了语文教学的研究成果,比较科学,是半个世纪语文教学成果发展的结晶。

遗憾的是当时并未公开颁发,只在内部传阅。

二、建国以来教学大纲的演变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辑出版了全国统一使用的语文课本。

课本前有《编辑大意》。

《编辑大意》中规定了语文教学目的、选材标准等,并指出:

“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

”由此,语文这一名称便固定了下来。

1956年学习苏联教育经验,教育部主持编订了中学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大纲,全套大纲分三本:

《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草案)》、《初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高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

1963年教育部制定了《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

1978年,为了对“文革”带来的混乱拨乱反正,迅速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教育部制定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1988年,国家教育部根据九年义务教育的精神,制定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初审稿)》。

1990年6月出版了修订本。

1993年,教育部对90版大纲又进行了修订,制定颁发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版)》。

2000年3月,教育部又对93版语文教学大纲进行了再次修订,制定颁发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第三节现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语文内课程标准(实验)》。

语文课程标准和其他学科的一样,第一次采取九年一贯整体设计的方法。

课程标准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实施建议”以及“附录”四大部分。

设计思路是:

首先明确语文课程性质、地位,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而后阐述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接下来提出为了实现课程目标的几项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最后是附录,包括推荐的优秀诗文的背诵篇目、课外读物的建议以及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一、培养综合的语文素养

二、把握语文教育特点,改变学习方式

三、努力建设开放、创新的课程体系

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

五、构建新型的评价系统

第四节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于2003年4月颁布。

“高中课程标准”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一样,也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实施建议”和“附录”。

在“前言”部分还指出了课程设计的思路:

1.“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2.“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部分”。

3.必修和选修课程按模块组织学习内容,每个模块36学时,2学分。

4.必修课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组成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

5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

系列1:

诗歌与散文;系列2:

小说与戏剧;系列3:

新闻与传记;系列4:

语言文字应用;系列5:

文化论著研读。

5.实行学分制:

修满必修课的10学分便可视为完成了本课程的基本学业。

四、问题与研讨

1.语文课程标准有哪些功能

2.各个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有哪些不同之处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有哪些特点

4.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有哪些特色

五、学习参考书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7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4月

3.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

第四章、语文课程资源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课程资源的概念,了解课程资源的分类

2.熟悉语文教材的编选原则

3.了解语文教材的发展演变

4.熟悉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

二、学习建议

在学习第一节内容时,首先要确立“教材不是唯一课程资源”的观念。

注意比较不同阶段语文教材的不同特点。

参阅语文课程标准中“教材编写建议”,研讨人教版和苏教版语文教材的特点。

三、主要内容

第一节课程资源概述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

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

第二节最主要的课程资源———语文教材

一、语文教材的概念和作用

二、语文教材的编写原则

1.鲜明的时代性

2.丰富的文化内涵

3.符合儿童发展规律

4.要有开放性和弹性

三、语文教材的发展

(一)我国语文教材建设的历史回顾

1.古代语文教材

古代语文的教材大致可分为识字教材、文选教材、经学教材三类。

2.近现代的语文教材

3.当代语文教科书

(二)现行语文教科书简介

1.“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

(1)“两大系统”整合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汉语知识等若干系统

(2)“三大板块”融合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三个方面“语文与生活相联系”中的生活,包括社会、自然与自我。

(3)“专题组元”这套教材以“专题”来组织单元。

(4)开放弹性的设计思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突出语文实践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开放性,指沟通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

2.“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强调综合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包括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等素养的综合培养;二是突出过程和方法,比如阅读鉴赏,就分为品味与鉴赏、思考与领悟、沟通与应用三条线索组织单元;三是体现开放弹性的设计理念。

打破过去只在语文课堂上、只通过语文课本学语文的思维定势,力求沟通课堂内外、书本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

全套教材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必修部分5个模块,编为5册。

选修部分,按照课程标准规定的5个系列,共编16册。

这些选修课,并不要求所有的学校都教,也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学,而是给学生以充分的选择空间,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3.“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

实验教科书围绕“单元主题”,把读写听说、综合活动和专题等加以优化整合,以获取整体综合语文教学效应。

每册书设有6个“合成”单元、l-2个“名著推荐与阅读”和2-3个“专题”。

每单元课文4篇;另编1-2篇“诵读欣赏”课文,让学生在大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获得语感,丰富语文积累;接着“以读导写”,设计供选作的开放性作文题,让学生独立写作,自主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单元最后编写“口语交际”或“综合实践活动”。

“名著推荐与阅读”和“问题与讨论”等专题教材穿插在单元之间。

这样,各部分内容纵有系列,横有联系,若即若离,互相为用。

总之,单元教材和全册书都是有机的综合体。

4.“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必修部分教科书的体系。

必修部分体系安排,以人文话题为统领,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向度设置了22个专题。

选修部分教科书的体系。

选修部分五个系列,共有16个模块。

专题结构。

教科书编写以专题为基本结构单位,旨在突出综合整体的思想,专题内部的结构安排是:

“专题名称”:

对专题内容起标识性作用。

“导语”:

用简练概括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专题。

“学习板块”:

每个专题由两至三个学习板块组成。

每个板块由有关选文及其他相关学习材料构成,板块的出现,突破了“一篇一课”的陈式,形成了一个个小模块。

“积累与应用”:

绝大多数专题设置了“积累与应用”栏目,侧重对文本记诵、课外语文活动、写作实践等提出要求并给予指导。

第三节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课内与课外结合

二、校内与校外结合

三、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结合

四、语文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

四、问题与研讨

1.课程资源有哪些种类?

2.谈谈“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特色

3.“苏教版”义务教育语文教材有哪些特色?

4.你是如何认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

五、学习参考书目

1.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8)

2.黄晓玲,课程资源:

界定、特点、状态、类型,《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4月

3.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

4.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编写组,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介绍,《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年第12期

第五章、语文课程评价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把握课程评价的涵义

2.熟悉语文课程评价的类型

3.确立语文课程评价的新型理念

4.熟悉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语文课程评价体系

二、学习建议

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并重;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课程评价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和主要应用领域;积极尝试利用新的评价理念和评价体系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三、主要内容

一、什么是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课程评价”是特指对课程计划、课程目标、教材在改进学生学习方面的价值作出判断的活动或过程,一般包括对课程目标体系的评价、对课程计划的评价、对课程标准的评价、对教材的评价等核心内容,它的实施一般是由受过专门培训的评价人员、借助于专门的评价方法和技术而进行的。

广义的课程评价即教育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的信息,对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的变化的诸种因素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并为被评价者的自我完善和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活动。

新课程改革中所涉及的课程评价改革即是在这种意义上的课程评价改革。

二、课程评价的功能

(一)导向功能 

(二)鉴定功能

(三)改进功能 

(四)激励功能

(五)管理功能

三、语文课程评价的类型

一般地,按照评价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可分为定位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第二节语文课程评价的新理念

一、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二、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三、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四、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五、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第三节语文课程评价的实施

一、语文课程评价的基本体系

1.建立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