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9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521193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117.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509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0509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0509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0509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0509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509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docx

《0509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509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509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docx

0509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

《全脑教育及评价研究》开题报告即《素质教育及评价研究》开题报告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终身教育工作委员会承担的《全脑教育及评价研究》课题是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2012年3月29日批准的“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见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2012】4号文件,课题批准号:

ZLH12001)。

该课题是在完成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课题《思维规律和思维训练》(见教育规划【1991】12号文件)、“九五”规划课题《脑功能开发与思维训练研究》(见教科规办【1997】12号文件),1999年1月教育部、科技部的香山第111次科学会议论文《全脑功能开发的教学实践研究》,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全脑教育与实验》(见教科规办【2002】16号文件,课题批准号:

FBBO11050)和中国教育学会“十五”科研课题《全脑功能开发与创新思维训练》(见中国教育学会【2002】3号文件),及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全脑教育与魏书生教育革新》(见中国教育学会【批准号:

0101155B】)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上述研究的继续与发展,目的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教育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行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

现报告如下:

一、核心概念、研究现状、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全脑教育的核心理念——全人教育、全面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思维方式是:

综合、全息、和谐、统一。

在现代社会,人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地学习或再社会化。

全脑教育在建设创新型社会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谓全脑教育包括认识脑、开发脑、保护脑(含科学用脑)和营养脑的教育,其含义有四:

第一、全面进行脑教育,即不但要开发全脑功能,进行全人教育,还要进行脑科学教育,即认识脑、开发脑、保护脑(含科学用脑)和营养脑的教育,进行与脑科学相关的哲学、思维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的科普教育;第二、着力进行全脑功能开发的全人教育,使左右脑、左右边缘系统协调发展,功能互补,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合,情感与智能统一;第三、全脑教育是全人教育、全面素质教育、全程教育、立体教育、终身教育,目标是“整体的人”的发展,智力与人格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智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德、智、体、美、劳、心等和谐发展(不只是各项全面发展,而且是各项整体和谐发展);第四、全脑教育是综合教育,实施教育过程中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综合起来,将脑科学、认知神经科学和情感神经科学、思维学、心理学、教育学与学科教学统一起来,有综合学科,有学科综合,注重实践,知行统一,所有学科教育都是全人教育、全面素质教育、多元智能教育、综合育人的学科教育。

(2)全脑教育的科学依据

1、脑科学依据

从20世纪下半叶起,科学家凭借一系列先进的科技手段,深入大脑内部,乃至神经元的超微机构来了解大脑,认识大脑,加之大批生物学、生理学、人类学、心理学、微电子学等研究人员的加盟和对各类研究成果的应用,更使脑科学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人们将创立一系列新方法,包括若干全新原理的方法,把离子通道、突触、神经元的兴奋和抑制等概念与脑高级功能之间沟通起来。

现有的脑成像技术将进一步发展起来。

在清醒动物上,多电极同时记录不同脑区神经元的技术将出现突破,从而更紧密地把神经元群体的活动和高级功能联系起来,计算神经科学的发展将进一步揭示脑执行各种高级功能的算法。

新的概念将不断引入脑科学中,把脑功能看作是脑与环境作适应性相互作用的自组织过程的动力学分析,非线性系统分析,已经开始用于知觉的脑模型。

基于神经生物学的实验资料,具有透彻的数学和物理上的分析的脑高级功能模型,有可能在脑科学中产生重大突破。

对此,许多人感叹,大脑这个“不能打开的黑箱”“正在变成颜色越来越浅的灰箱”、“不能打开的黑箱”正在绽开条条缝隙,让人们逐渐窥见其中奥秘,使我们认识脑的结构与功能,特别是脑的高级功能的方法,从黑箱到灰箱,并走向白箱。

脑科学依据,全脑教育是根据脑科学研究历史和最新成果提出来的。

(1)斯佩里的“裂脑人”研究成果——二分法。

即左、右脑二分法,斯佩里、波根、葛萨纳嘉三人的分脑手术,提出二分观念一时盛行。

(2)麦克连的研究成果——脑部三分模型。

七十年代中期美国国家健康学会的麦克连,提出脑部三分模型,依照人脑进化分人脑功能区:

爬虫脑、哺乳类脑(狗猫脑),最后最上的是新皮层。

(3)奈德赫曼的全脑模型——四大象限

当然,这脑部四大思维部分共同发挥功能的情形,比起下棋要复杂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但是,我们若把注意力集中子脑部这两组思维构造上面,便能依这四象限模型去量化四者彼此间的关系。

这个模型是整个大脑思维运行的完整类比模型,是每一个思维偏好的集合体。

全脑模型

A、理智本体C、实验本体

直觉的

整体的

融会贯通的

演绎推理的

逻辑强的

好分析的

重事实的

强调量化的

 

善交际的

重感觉的

重运动感受的

情绪主导的

 

有条理的

循序渐进的

重规划的

重细节的

 

B、护卫的本体D、感觉的本体

 

A、B、C、D四大象限内的描述语句,代表斯佩里和麦克连两人找出的功能特质。

这同一优势概念,也可以用在大脑的成对构造上。

成对构造之某一部分,因偏好而用得比较多,发展自然比另一部分高。

大脑的主要思维构造,和人体别的成对构造一样,也有同一种对偶(duality)的特征。

“全脑技术”便是以大脑思维的生理机能为基础而提出来的。

为了要进行思维活动,大脑必须有一层脑皮质;因为神经、突触的活动,只见于脑皮质。

在整个脑部里面,只有四部分的皮质有能力进行思维-----左、右两个脑半球,以及左、右两半边缘系统。

这两组成对构造,左、右的差别都不小。

左脑的大小、形状和实际的比重都和右脑有别。

边缘系统的两半边也是一样。

这两组成对的皮质,其不对称如我们的双手、双脚、双眼。

由于某一边比另一边占优势,是在生活经验中发展出来的,因此,占优势的程度也会表现在一个人外在的心智偏好上面。

一个心智偏好以一个优势脑区为主,全脑各个功能区配合,全身的神经细胞共同行动,即全脑功能,达到同一目的。

故一切活动都是全脑的,单独开发半脑、开发一个脑区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能的。

因此,我们主张全脑功能开发、全面素质教育,也就是全脑教育、全人教育。

2、思维科学的依据

人类科学发展史也就是一部思维发展史,人的思维方式由原始的综合到学科分化,高度分化到高度综合,高度科学分化到高度统一辩证的综合。

纵观科学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就是由综合走向分化再走向综合,继而走向更进一步分化和更高一层综合的螺旋形上升的发展过程。

随着现代科学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人类对整个物质世界的认识更加深刻和全面。

同时还把事物的发展放到特定的系统中来认识,从而使整个科学理论在更高的层次上出现综合化和整体化的趋势。

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原来相互隔绝、彼此孤立的传统学科架起了“桥梁”。

传统学科那种泾渭分明的界限开始逐渐形成新兴的综合性学科。

人类科学发展的历史,恰恰反映了人类思维发展的历史。

人类思维也经历了综合---分析---再综合、形象---抽象---综合,左脑---右脑---全脑(左右脑结合)、整体---分解---再整体,螺旋向上的过程。

人类原始思维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初级阶段的实象思维。

实象思维通过试误、调节、选择、适应与优化的反复过程,趋向于合乎规律。

它的基本特征是直接的现实性、具体性、主观性和不脱离动作的随机性。

(2)中级阶段的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实象思维的发展,它可以在不出现实物或行为结果的情况下,在头脑中形成某种形象,凭借形象间接地反映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关系。

形成思维已不停留在现象的表面,而是凭借带有概括性、典型性的形象,生动、具体地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

形象思维可以把不同的记忆表象重新组合,构想出许多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新形象,从而产生了幻想。

(3)高级阶段,形象思维进一步发展,开始孕育抽象思维。

总体来看,原始思维是形象的、整体的、综合的,虽然是初级阶段,但属“右脑型”的思维。

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古代思维方式都有共同特式的主要特征,中国古代不但重视“直觉”、“悟”的作用,而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许多相当有价值的见解。

如八卦图像就是以八组最简练的线条图案对天地万物总体关系的象征和表达,这就是古代中国人对宇宙图景的模式概括。

这种取向方法,中国古代文字制作中已经充分运用。

这种思维方式的延续,促进了中国人“右脑功能”的发展。

近代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新兴资产阶级为了发展工商业,需要自由竞争,他们提倡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以个性解放反对宗教桎梏,以自然科学理论反对封建神学谬论。

当时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以实验为主,在科学实验基础上“把自然界分解为各个部分,把自然界的各种过程和事物分成一定的门类,对有机体的内部按照其多种多样的解剖形态进行研究,这是最近四百年来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步的基本条件。

”这种科学分化,随着生产的迅速发展也越来越迅速,并大大推进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使科学研究达到了相当精细的程度,形成了许多相互独立的学科领域。

这种偏重“左脑型”的思维直接影响教学内容,形成了偏重分析,偏重系统理性知识的课程设置。

但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分化是脱离综合而片面发展的。

19世纪中期提出的自然现象的内在联系还不足以广泛冲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尤其是17、18世纪形成的分门别类研究事物的习惯,给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带来一些偏见,使人们局限于狭隘的专业知识领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与此同时,在思维方式上形成一种孤立地、静止地观察问题的习惯。

因而“堵塞了自己从了解部分了解整体,到洞察联系的道路”。

当然,从人类认识能力看,这一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与古代“天地合一”笼统含混的整体思想相比较,确实有了了不起的进步。

所以,一些科学家往往以“专”为荣,于是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对某一事物甚至事物的某一方面更加深入地进行研究,这样科学便成了专家们在日益狭窄的学科领域进行的事业。

结果使各门学科在思想上、内容上、语言上、方法上都互不相通,孤立地向前发展,看不到统一完整的自然科学世界,更看不到完整的全息的宇宙时空。

从某种意义上看,在这种“左脑优势型”的思维方式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其视野受到严重的限制。

事实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本来都是相互联系的,是各种规律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整体。

人类要认识到这一点,必须掌握大量的实证的知识材料,科学分化正是获得实证材料的必经之路。

此外,科学的发展也受到机械论哲学思想的支配和大工业生产专业分工影响,这也是科学分化日趋精细的一个重要因素。

科学分化、每门学科各循其发展路线前进,为现代科学大综合、大统一做了准备。

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由于物理学的伟大革命,不仅打开了自然界微观和宏观的大门,开拓了人类认识的广阔领域,而且促进和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发展。

现代科学的发展把分化与综合的两种趋势紧紧地联系起来,“自然科学现在已发展到如此程度,以致它再也不能逃避辩证的综合了。

”因为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

实际上存在着由物理学到化学,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链条,这是一个任何一处都不能打断的链条。

这个链条之所以一直被打断,是因为人们的认识水平不可能一下子就观察整个链条的存在,必须从一处开始,一节一节仔细观察,当把整个链条的各个环节考察完毕后,当各个学科领域的专家们在到达“顶峰”并很快认识到这是一种“虚幻”之后,才会回过头来从整体出发,把各个人为拆散了的环节串联起来,达到科学的综合,归还事物的本来面目。

于是认识产生了一次新的飞跃。

新的科学理论和全新的综合学科涌现出来。

当代科学是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统一。

其特点是高度分化的系统综合,与科学的前一个综合有本质的不同。

随着自然科学突破性发展,特别是量子力学、相对论、生物遗传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宇宙全息论等学科的建立,开拓了科学研究新领域,加速了科学分化。

同时,各学科领域之间联系的契机增大,从不同层次不同方向进行跨学科的科学结合,产生了大量的交叉科学。

科学分化和科学综合把科学之“网”越织越“细”,科学的系统综合的趋势越来越强。

科学发展的同时人们的思维也随之发展,由线形的、静态的思维模式,向立体的、网络的、系统的、辩证的思维模式发展。

也正是这个时期,斯佩里博士通过对大脑的研究,十分成功地揭示了大脑两半球的秘密,并且证明了这两个半球是高度专门化的,而且许多较高级的功能都集中在“右半球”。

这一研究成果有力地推翻了“左半球”占优势的传统观念,证明了在许多方面“右半球”优于“左半球”。

“右半球”形象、综合、整体的思维能力,正是科学综合、网络思维急需的能力,所以人们提出“开发右脑”、“右脑革命”也是经济发展、科学进步的必然。

然而,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统一的科技时代,从“左脑优势说”转为“右脑优势说”,只讲“开发右脑”、“右脑革命”还是不够的。

因为左脑分工的抽象思维、语言、理念、分析和计算能力等还需要发展。

左右两半球在功能上是互补的,既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构成一个统一的控制系统。

但是,半个世纪以来人们重视抽象思维,重视语言、数学,忽略形象思维、综合能力、创造能力,使“右脑的功能”弱化,这不仅影响了“右脑功能”,使人缺少社会急需的形象思维、综合、创造能力,而且影响整个大脑发展。

所以,我们主张在开发全脑功能的同时,应强调开发“右脑功能”。

由于近代科学分化的影响,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偏重分析,缺乏综合,特别是学科综合。

今天科学发展已进入高度综合的时代,但由于历史惯性,我国的教育教学结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还基本上停留在科学分析时代,没有较大变化,很显然这是不适应时代要求的。

必须加快改革步伐,否则就会影响科技发展、社会前进。

这是我们新课程,也是我们倡导全人教育的依据。

3、宇宙全息统一论的依据

宇宙全息统一论是要在全息的基础上把整个宇宙统一起来,统一为一个整体。

从科学方面看,也就是把一切学科统一起来,使之形成科学的有机整体。

宇宙全息统一论是研究宇宙各个部分之间、部分与总体之间的全息统一现象、全息统一规律及其本质和机制的宇宙大统一理论。

它不仅要一般地揭示一切领域中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的全息关系,而且还要具体揭示各系统与其子系统、子系统与子系统全息的机制,以便由此建立起全息控制论。

宇宙全息统一论还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它强调科学的全息整体性。

例如:

肢节与人体的关系,中医学的耳诊、面诊、鼻针灸法、手诊疗法、足针疗法等,其基本原理都是将耳、鼻、手、足的各个部位配属于相对应的脏腑身形,依此进行诊断和治疗。

当腹腔脏器发生病变时,如胃脘痛和胰腺炎、阑尾炎等,反映在下肢胫骨外缘的一定部位和足阳明胃径循行路线上,便会出现压痛点,这说明小腿胫骨段就是人体信息的一个全息元。

实际上,人的整个身体都是这样,无论肢节长短,只要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就是人体的一个缩影,即包含人体的全部信息。

这些大大小小的节肢也就是存在于人体全息网的“小人”。

而实际上,它们也就是些“小人”,所以一个细胞便可以克隆人。

宇宙全息统一论是一门整体性的新学科。

它既是理念科学又是应用科学,它既是研究一般的全息理论,还研究一切科学领域的全息现象及其规律,从而建立起一系列全息分支学科,如:

全息宇宙学、全息天文学、全息物理学、全息化学、全息生物学、全息人体学、全息思维科学、全息意识学、全息心理学、全息社会学、全息伦理学、全息语言学、全息数学、全息系统学、全息控制学、全息协同学、全息考古学、全息教育学......等等。

进一步建立起宇宙全息工程,如:

天文全息工程、经络全息工程、气象全息工程......等等。

所以,每个学科、每个教育环节也都含有全人教育的信息,教单科育全人,教学每时每刻都在教书育人。

4、马克思主义哲学依据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世界包括自然、社会和思维在内的总的根本的看法,它的理论化、系统化就是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总结和概括了具体科学提供的大量材料,从存在和意识的本质及其关系去研究世界(包括脑),揭示出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活动、发展的普遍规律,它提供了对客观世界运动、变化、发展的科学认识,并为人们自觉地依据这些规律进一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事实证明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哲学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遵循辩证规律而不断运动、发展、变化的,用这种世界观认识自然、社会,研究各种问题,便形成唯物辩证的哲学方法。

用哲学方法认识人脑和意识,脑的结构和功能,就是认识脑的黑箱方法之一。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的机制,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一个不接触客观世界的人,是不会产生相应的意识的。

所以,人们只有在社会实践中,使人脑和其他反映器官同客观世界发生联系,才能产生意识。

意识是对客观世界能动的反映,意识本身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辩证统一。

依据这一观点,我们开发脑功能,必须在社会实践中进行,在学校必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

同样用黑箱方法认识脑,也必须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认识脑的功能和结构。

人脑是自然演变的产物,又是社会环境的产物,意识(知、情、意)是人脑的功能,是人脑所进行的精神活动。

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类意识所特有的在实践中积极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时,总是基于实践的需要,带着一定的主观倾向和要求,持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

如我们认识脑的目的正是为了开发脑功能,开发智力潜能,科学用脑,科学地保护脑、营养脑。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

意识是根据人的需要主动的、有选择的认识客观世界的。

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意识不仅能在思维中“再现”当前的客观对象,而且可以超出现存的状态,追溯过去、预见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世界。

所以,意识可以帮助人们计划人生,展示人生远景,获行前进的动力。

第三,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具有改造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不仅在于人们从实践中形成正确的思想,更主要的是通过指导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

例如我们在全脑教育研究与实验中,形成了“综合、全息、和谐、统一”的教育思想,并用这一思想指导教育教学活动,“教单科育全人,学单科做全人,考单科考全人,评单科评全人”,推动全人教育全面素质教育。

第四,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的作用。

脑科学研究证明意识对脑、生理和病理由明显的影响和制约。

高层次的意识功能能够控制低层次的生物、化学、物理功能。

人的意识信息经过依赖人脑的生理过程,同时又积极地作用于脑电波是α波,脑内分泌大量的快感物质β—内啡肽,人们称之为“快乐荷尔蒙”,使人们产生很强依赖性和成瘾性,一旦尝到了甜头,就会渴望再一次体验这种快感(快乐),学习和工作就产生兴趣,产生了动力。

如道德情感,郭明义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养成了习惯,就是这个道理。

这也是快乐学习的生理依据,所以人们把它比喻为“脑内吗啡”。

“脑内吗啡”使人心情好、精力旺盛、思维敏捷、自身免疫力也明显增强。

因此不但是学习、工作兴趣的动力源泉,也可以提高疾病的治愈率。

反之,心情紧张、恐惧、忧虑、怒气冲天,脑则分泌“脑内蛇毒”,大量分泌,使人得病或病情加重。

从中可见物质和精神(意识)相互作用,物质和精神的统一在这里找到答案。

人民科学家钱学森教授说:

“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为我们开辟了认识真理的道路。

”(钱学森教授给钱学敏教授的信《钱学森通信集》)。

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为我们开辟了认识人脑的道路。

5、其他科学依据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现代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人才学、科学方法论中找到充分的科学依据。

如心理学研究的心理过程,是指一个人的心理现象的动态过程,它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又称认知过程,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对认知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提取和使用的心理过程。

它主要包括感知觉、思维、记忆等过程,即智力过程。

感知觉是对事物的外部属性及外部联系的认识、思维所获取的认识保存和恢复。

当然记忆,记忆也曾对做过的动作、体验过的情感保存和恢复,因而可将记忆视为一种综合心理过程,也就是全脑功能运用的过程。

情感过程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这是因为个体在包括认识在内的各种实践活动中,不是冷漠无情、麻木不仁的,而会出现喜、怒、哀、恐、惊等情感反应,产生依恋感、友谊感、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等情感体验。

意志过程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它表明个体不仅仅认识世界,还能改造世界,并在这种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集中体现其主管能动性。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有机统一的心理过程的三个不同方面。

情感的发生与深化、意志行为的确定与执行都是以认识、思维为基础,而情感意志又会反过来影响认识活动的进行和发展,成为认识和思维的动力。

同样情感也会对意志行为产生动力作用,良好的情感会使个体的意志努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而意志行为又会有利于丰富和升华情感,尤其是经历过巨大的意志努力,取得成功之后,更使个体获得新境界的情感体验,产生质的飞跃,产生更新的幸福和欢乐。

知、情、意、行在教育和认识过程是不可分割,整个过程是全人教育的过程,当然也是全脑教育的过程。

现实教育中的实践依据就更充分,由于只重智力不重全人教育,神童由于不能与人交往而出家,硕博连读的神童由于生活不能自理被劝退,文科状元30岁的博士正厅级干部,由于大贪被判死刑。

这都是没进行全脑教育、全人教育的后果。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当今世界已进入了“脑的世纪”,脑科学已成为科学研究最前沿的学科,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脑科学的研究,一些发达国家上一个世纪末就将脑科学纳入了国家重点科学发展战略计划。

美国的“脑的十年”(TheDecadeoftheBrain),欧盟“脑研究联盟”。

日本于1996年制定了“脑科学时代”(TjeAgeofBrainScience)20年的宏伟规划,2003年又启动了脑科学与教育的科研项目。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越来越重视脑与教育关系,教育应当与“基于脑、适于脑、培养脑、开发脑”,美国一批教育改革家在这个领域取得了突出的进展。

日本的川岛隆泰教授提出教育本质是对人脑的教育,教育实质就是培养脑。

因此,语言、计算、学习、记忆、思维、情感与社会行为等人脑高级功能成为认知神经科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世界各著名大学纷纷建立跨领域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机构,学习与脑成为教育研究特别重视的领域之一。

同时作为社会科学的心理学、教育学、思维科学、哲学、社会学等也与脑科学交叉融合,基于脑科学的教育研究,认知神经心理学、脑科学与教育、脑功能开发与认知科学已经成为当代的前沿学科。

与脑科学这种飞速发展的情况相适应,我国近年来脑科学研究已从各方面得到了有利的支持。

1992年脑功能及其细胞和分子基础项目列入国家科委组织的“攀登计划”是一个主要标志,2001年11月我国加入世界脑研究计划,重点研究汉字脑成像等项目,1999年1月召开的第111次“香山科学会议”,在脑与教育研究领域取得进展。

我国著名大学也纷纷建立了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如:

北京大学心理系沈政教授的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董奇博士2000年、2001年分别建立了“认知科学与学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2011年又组织建了中国教育学会脑科学与教育研究会,组织北京师范大学和国内外有关专家从多学科角度进行联合攻关,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一些方面的研究有突破性进展。

韩宏宇教授的“全脑研究研究与实验”和“全脑教育与魏书生教育革新“课题组组织了国内外一批脑与教育专家和第一线教师,开展了研究与实验,确立了全脑教育的概念,并下了定义,明确了全脑教育“综合、全息、和谐、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